程蕾蕾
人體血液的正常流動有賴于心臟的有力搏動。心臟是全身血液循環(huán)的“發(fā)動機”,匯集身體各處回流的血液,然后再通過收縮將血液泵出。如此循環(huán),周而復始。
心臟是一個空腔臟器,里面有四個腔,分別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每個人都能感知到自己的心跳,正常人的心跳次數為每分鐘60~100次。
我們可以把心臟比作一個堅韌的“橡皮水泵”。當水泵內的血液匯集到一定程度后,“橡皮水泵”會收縮,將血液泵出(水泵清空);隨后,“橡皮水泵”會舒張,再度容納回流的血液。由于心臟具有“一張一弛”的特性,故在“橡皮水泵”的關鍵部位必須有“門”,避免血液發(fā)生倒流。
就像房門無法關攏,屋內會遭受風吹雨淋一樣,心臟的“門”如果出了問題,就會造成心臟功能損害,致使其無法完成為全身臟器供應血液的功能。每個人的心臟里都有四扇“門”,分別為二尖瓣、主動脈瓣、三尖瓣和肺動脈瓣。
很多病友覺得,這四扇門的“名字”過于拗口。其實,這些名字都是大白話。位于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間的“心門”有兩葉,稱為“二尖瓣”;位于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間的“心門”有三葉,故名“三尖瓣”。主動脈瓣位于左心室和主動脈的連接處,肺動脈瓣位于右心室與肺動脈的連接處,它們都是三葉瓣。
當“心門”由于種種原因導致“打不開”或“關不上”,影響心臟功能時,就稱為“心臟瓣膜病”。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和肺動脈瓣無一例外都有可能由于先天發(fā)育不良、感染、外傷等原因,發(fā)生狹窄或關閉不全。隨著現代醫(yī)學檢測儀器的不斷發(fā)展,檢測精度不斷提高,一些非常輕微的瓣膜關閉不全也能在心臟超聲等檢查中被發(fā)現。不過,對于程度較輕的“心門”關閉不全,患者完全不用擔心。如果不放心,可以每年復查一次心臟超聲,如果情況穩(wěn)定,就不必治療。
一般而言,在心臟超聲檢查中,二尖瓣和主動脈瓣要達到“輕度關閉不全”,三尖瓣和肺動脈瓣要達到“輕中度關閉不全”,醫(yī)生才會寫到報告的結論里。即便檢查報告結論中有“瓣膜輕度關閉不全”的描述,患者也不用過分擔心。這只說明,此時心臟這個“橡皮水泵”略有“瑕疵”,并不妨礙繼續(xù)使用。畢竟在日常生活中,家里的房門關閉時稍微留條縫,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過,如果“心門關不上”達到“中度或以上”程度時,患者應引起重視,醫(yī)生也會建議患者做進一步檢查,尋找病因。
簡而言之,“心門關不上”十分常見,不少正常人也會出現心臟瓣膜關閉不全的現象。心臟瓣膜關閉不全是否需要治療,要看具體情況而定,不僅要看“關不上”的嚴重程度,還要結合病因、心臟大小、肺動脈壓力、合并疾病等進行綜合評估。
“心門打不開”的情況,多數有病變基礎。在我國,二尖瓣狹窄最常見的病因是風濕性心臟病。跟“心門關不上”類似,“心門打不開”是否需要治療,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當“心門”嚴重狹窄、“打不開”,瓣膜增厚變形,影響心臟泵血功能時,醫(yī)生才會建議患者進行瓣膜修復或者置換。
“心門”明顯“打不開”或者“關不上”,流經心臟的血液要么無法順利通過“心門”,要么通過“心門”后又反流回來。這兩種情況都會使心臟無法完成“水泵”的功能,久而久之,就會引發(fā)各種問題。因此,對于明顯“打不開”或者“關不上”的“心門”,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其恢復正常功能。
要修復受損的“心門”,經典的治療都是心臟外科醫(yī)生實施的。家里的門壞了,不外乎兩種方法:調換或修繕。心臟外科醫(yī)生修復“心門”也是如此,一種是心臟瓣膜置換術,一種是心臟瓣膜修復術。
心臟瓣膜置換術,顧名思義,就是把原來病變的“門”切掉,在原來的位置縫上一個人工心臟瓣膜。人工心臟瓣膜分兩種:一種是機械瓣,優(yōu)點是經久耐用,缺點是患者術后必須終身服用華法林等抗凝藥;另一種是生物瓣,由?;蜇i的心臟瓣膜經過特殊工藝制作而成,優(yōu)點是患者術后無須終身服用抗凝藥,缺點是使用壽命有限,10~15年后,患者可能需要再次手術。
心臟瓣膜修復術是對病變的“心門”進行修補。以最常見的二尖瓣成形術為例,對于部分二尖瓣關閉不全的患者,醫(yī)生可以在其二尖瓣的橢圓形“門框”上縫上“C”字形或者“O”字形的人工軟環(huán),以縮小“門框”??p上人工軟環(huán)后,雖然二尖瓣的“門板”依然松垮,但由于“門框”有所縮小,松垮的“門板”能夠蓋住“門框”,血液反流的情況能夠得到改善。對于顯著松垮的“門板”,醫(yī)生還可以將其切除一部分,盡可能維持“門板”的緊致性。
圖2:經心尖人工尖瓣微創(chuàng)植入術示意圖
心臟瓣膜置換術和修復術確實能解決“心門”打不開或者關不上的問題。但是,外科手術創(chuàng)傷大、風險高,年老體弱或者合并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無法耐受,不得不默默地承受病變不斷加重的痛苦,從心臟瓣膜病逐漸演變?yōu)樾墓δ懿蝗?、心衰,在水腫、乏力、咳嗽、憋喘中告別人世。
隨著心臟瓣膜微創(chuàng)治療手段的蓬勃發(fā)展,我國自主研發(fā)了數種微創(chuàng)治療器械,不用“開大刀”,就能天衣無縫地修理“心門”。
圖3:經心尖二尖瓣夾合術示意圖
對于二尖瓣狹窄和關閉不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心臟內科和心臟外科都有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獨門絕技”。
心臟外科王春生教授團隊開展經心尖“Mi-thos介入人工二尖瓣系統(tǒng)”微創(chuàng)植入術。手術時,醫(yī)生只需要在患者左側胸部做一個直徑3~4厘米的孔洞,通過導管將人工二尖瓣放置到病變部位,替代已經無法正常工作的二尖瓣。該手術無須開胸、心臟停搏和體外循環(huán),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患者術后恢復快。
心臟內科葛均波院士團隊自主研發(fā)了二尖瓣反流介入器械(ValveClamp),迄今已完成十余例經心尖二尖瓣夾合手術。該手術無須開胸,醫(yī)生只要在患者心前區(qū)胸壁開一個3~5厘米的切口,經心尖穿刺,在超聲指導下,將一個夾合器經導管送到二尖瓣部位,將閉合不攏的二尖瓣口夾合,即能減少二尖瓣反流。由于該手術無需心臟停搏和體外循環(huán),手術風險大大降低,適用于無法耐受外科手術的老年二尖瓣反流患者。該方法來自臨床醫(yī)生的奇思妙想:既然二尖瓣關閉的時候兩個“門板”松弛,那么如果用一個小夾子把“門板”夾住,是否就能將“門板”當中的縫隙縮???經過四年探索,中國原創(chuàng)的二尖瓣反流介入器械ValveClamp誕生。在臨床實踐中,該器械不但顯示出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大大縮短了手術操作時間,平均僅需20分鐘。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瓣膜修復器械能適應各類二尖瓣關閉不全,對“門縫”很大的患者也能進行夾合。目前,ValveClamp需要經心尖送入,待技術成熟之后,將改為從股動脈進入,創(chuàng)傷更小。
2010年,葛均波院士在國內首次成功實施了經心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該技術采用的是一種特制的人工生物主動脈瓣,它可以折疊成一把收起來的“小傘”,裝在一個直徑只有1厘米的特制心導管中。手術時,醫(yī)生通過穿刺患者的股動脈,將心導管送入心臟,到達病變的主動脈瓣處,隨后將“小傘”打開,替代原先病變的主動脈瓣。目前,我國自主研發(fā)的經心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裝置已經進入臨床。遺憾的是,由于主動脈瓣需要承受較高的血流速度和壓力,對人工瓣膜的要求較高。因此,目前經心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只適用于嚴重主動脈瓣狹窄的患者。而針對主動脈瓣重度“關不上”的治療技術,目前正在積極研發(fā)過程中。
三尖瓣“關不上”,身體各處回流到心臟的血液容易淤積,患者會出現肝臟腫大、胃腸淤血、下肢水腫等癥狀,生活質量非常糟糕。三尖瓣“關不上”起病較為隱匿,處理起來也很棘手,因為三尖瓣的“門框”寬大,“門板”與其他三個“心門”相比更加松垮。因此,三尖瓣被稱為“被遺忘的瓣膜”。
日前,葛均波院士團隊在亞洲首次成功實施了經心導管異位三尖瓣植入術。由于三尖瓣的解剖特點與眾不同,人工瓣膜的“門框”很難固定在三尖瓣的位置。于是,“經心導管異位三尖瓣植入術”退而求其次,雖然房門壞了,但好在這扇門通向的是另一個房間(右心室),如果能把這個房間與外面相通的走道“控制住”,也能有效調控房間內的血流量。
上腔靜脈和下腔靜脈是連接右心房的“走道”。“經心導管異位三尖瓣植入術”通過在“走道”內設置“關卡”,使反流的血液無法返回“走道”,間接減輕三尖瓣“關不上”導致的后果。
肺動脈瓣位于右心室和肺動脈之間。既往,這個瓣膜受關注度不高。但實際上,作為四個“心門”之一,肺動脈瓣的病變同樣會導致患者發(fā)生心力衰竭。
目前,我國自主研發(fā)的全球首款自膨式經導管肺動脈瓣(VenusP-Valve)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能夠有效解決嚴重肺動脈瓣反流的問題,把患者從開胸手術的痛苦中解救出來。2013年,葛均波院士團隊率先在全國完成第一例經心導管肺動脈瓣植入術。在治療成功的患者中,有一位女性患者在接受治療后順利生下了一個健康的寶寶。
專家感言:科技無極限,只怕有心人。近年來,微創(chuàng)心臟瓣膜植入和修復術蓬勃發(fā)展,每年都有鼓舞人心的新技術、新裝置問世。在不遠的將來,這些微創(chuàng)治療技術將陸續(xù)應用于臨床,為更多心臟瓣膜病患者帶來福音。
大眾醫(yī)學2019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