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勇
摘 要:在科學課堂教學中,采用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的“四動”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動眼則觀察、動手則操作、動腦則思考、動口則交流。通過這些活動,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和探究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思維判斷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而且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讓學生在課堂教學和日常生活中熱愛科學、學習科學、研究科學,善于用學過的科學知識解釋自然現象和改善我們的生活。
關鍵詞:動眼 動手 動腦 動口
古人云“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道出了動眼觀察和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又云“謀定而后動,三思而后行”,強調了動腦的重要性。所以說,動腦是“四動”中的關鍵,它貫穿于其他三動之中;動眼若不動腦,將“視而不見”;動手若不動腦,則為盲動;動口若不動腦,便是亂說一氣。
在課堂上,課堂因活動而精彩,學生因互動而提高。那么,我們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怎樣用好、用活“四動”教學法呢?
下面,我通過三個科學課堂教學案例進行分析、探討和論述。
案例一:《大氣壓力》一課中的“倒立水杯”實驗。[1]
首先我讓學生觀察思考沒有裝滿水的玻璃杯,問學生:玻璃杯里有什么?很多學生說杯子是空的,杯子里沒有什么。停了一會,有的學生說:杯子里有空氣。這時,我問學生:杯子外面有什么?學生思考后答道:杯子外面也有空氣。然后往玻璃杯中倒?jié)M水,在杯口蓋上硬紙板,問學生:杯子里面有沒有變化?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回答說:杯子里的空氣被水排了出來,里面的空間被水占據了。接著我用手按住硬紙板,把裝滿水的玻璃杯倒立過來,并且不斷地變換方向。問學生:水為什么沒有流出來、硬紙板為什么沒有掉下來?學生立刻答出:因為老師的手托著硬紙板呢。這時,我松開手。學生一片嘩然(出乎學生意料,學生感到驚奇)。最后,讓學生分組實驗,他們很快就得出了正確的實驗結論:空氣有壓力,壓力來自四面八方。然后,點撥原因:因為空氣有重量,所以空氣有壓力;又因為空氣能流動,所以壓力來自四面八方。[2]
在教學“大氣壓力”這堂實驗課中,通過“倒立水杯”的演示過程和學生的分組實驗,激發(fā)了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的積極性,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的濃厚興趣和參與探究實驗的熱情。在這堂實驗課上,如果向學生直接演示倒立水杯的實驗,給學生說出大氣壓力存在的事實,那樣的話,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學生更不會感覺到科學道理來源的真實性。實踐再次證明,任何科學結論都必須通過親身實踐來驗證。[3]
案例二:《溶解》一課中的“食鹽哪里去了”。
首先提出問題:“我們平時吃的咸菜為什么是咸的?”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很多學生經過思考后說:這是因為食鹽融化在水中了。接著為了驗證同學們的說法是不是正確,分組做食鹽溶解的實驗。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動眼觀察實驗現象,動腦思考實驗結果。實驗結束,讓每個小組匯報實驗結果。接著,讓學生用玻璃棒蘸取鹽水,驗證水確實變咸了。然后,點撥溶解這一概念。
在這個實驗過程中,通過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的一系列活動,使學生經歷了一次“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全過程,從而讓學生對“溶解”這一概念有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理解。如果直接把 “溶解”的概念通過口頭點撥給學生,那么,學生就不會理解“極小微粒、均勻分散、不再沉降”等詞語在“溶解”概念中的真正含義。
案例三:《有趣的磁鐵》一課中“我給磁鐵起名字”。
首先我用右手水平出示一塊條形磁鐵。問學生:這是什么?學生回答:這是磁鐵。然后傳到左手里,再問學生:它是什么形狀的?引導學生答出:它是長方體的、或它是長條形的。點撥:像這樣的磁鐵叫作條形磁鐵。接下來,用右手出示一塊開口向下的蹄形磁鐵。問學生:它是什么形狀的?學生觀察后回答:它是橋洞形的,或圈門形的,或像字母n形的。這時將磁鐵開口向左或向右傳到左手,再平放在桌面上。問學生:它是什么形狀的?學生答不出來!下面請同學們想一想:它像什么動物身體上的一部分:有的學生答道:像驢蹄子,或像馬蹄子。點撥:像這樣的磁鐵叫作蹄形磁鐵。然后,用左手出示一塊環(huán)形磁鐵,用右手比畫兩個圓構成的環(huán)形。問學生:它是什么形狀的?多數學生立刻回答:它是圓形的。這時,用右手出示一塊圓形磁鐵。問學生:如果左手中的這塊磁鐵是圓形的,那么右手中的這塊磁鐵是什么形狀呢?學生思考之后改變了前面的答案:后面這塊是圓形的。點撥:像后面這樣的磁鐵叫作圓形磁鐵;而夾在兩個圓之間部分的形狀叫作環(huán)形,這樣的磁鐵叫作環(huán)形磁鐵。最后小結:在我們的生活中,由于磁鐵的用途不同,人們制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磁鐵。一般情況下,我們按照磁鐵的形狀給它起名字,也叫作“命名”。
總之,“四動”教學法,在科學課堂,特別是科學探究實踐活動中尤為重要。它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對完成課堂教學任務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作為科學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通過“四動”教學法,引導學生在科學課堂上動起來,活起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調動他們參與和研究科學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新課程下小學科學課程實施個案研究[D].李水霞.東北師范大學2014.
[2]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張紅霞,2010.
[3]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