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繼承”與“借鑒”
      ——法國篇章研究之肇始(1965-1980)

      2019-12-24 07:39:36王鵬飛
      法國研究 2019年4期
      關鍵詞:義素繼承語言學

      王鵬飛

      引言

      西方現(xiàn)代篇章研究的開端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一是Zellig Harris 在《Language》雜志發(fā)表《Discourse Analysis》①Zellig Harris,“Discourse Analysis”,Language,1952,(28-1),pp.1-30.一文,“話語分析”這一概念進入人們的視野,另一方面,在Eugenio Coseriu 的文章中最早出現(xiàn)了“篇章語言學”這一術語②Eugenio Coseriu, “Determinación y entorno.De los problemas de una lingüística del hablar”,Romanistisches Jahrbuch 7,Berlin,1955,pp.29-54.。而在法國,篇章研究真正興起則是60年代末,篇章研究在法國的建立有三個重要標志:一是1969年Fran?oise Dubois-Charlier 將Harris 的《Discourse Analysis》一文譯成法語;二是同一年里,Michel Pêcheux 的專著《Analyse automatique du discours》問世①Michel Pêcheux,L’analyse automatique du discours,Paris:Dunod,1969.;三是1976年學術期刊《Pratiques》第9 期至12 期對篇章問題的集中研究,多位法國著名語言學家從不同角度對法語篇章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雖然建立時間較晚,但目前法國篇章研究在世界篇章研究界也占據(jù)重要的一席之地,這與其建立之初的“博采眾長”密不可分。下面我們將首先回顧法國篇章研究的建立背景,而后從“繼承”與“借鑒”兩個角度,對法國篇章研究建立之初的理論探索進行回顧梳理。

      一、建立背景:從“句法”到“章法”的探索

      二十世紀中葉,語言學界普遍將其研究對象限定為句子,正如Leonard Bloomfield 的著名論斷所言:“句子是獨立的語言單位,再無比句子更大的語法結構?!雹贚eonard Bloomfield,Language,London:George Allen&Unwin,1933,p.170.針對這一限制,許多語言學家提出了批評并開展了新的探索。1960年,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召開的文體跨學科研討會上,來自語言學、人類學、心理學與文學批評等領域的專家匯聚一堂。此次會上,Roman Jakobson 就語言學研究對象為句子這一限定提出了質疑,他認為,應當重視比句子單位更大、且可分析的語言結構,而不應將語言學研究禁錮在一種語法(即句法)、一種形式的問題上③Roman Jakobson,Essai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Paris:Minuit,1963,pp.212-213.。隨后,Jakobson 提出了“話語分析”這一更加宏觀的概念④Roman Jakobson,Questions de poétique.Paris:Seuil,1973,pp.485-486.。Mikhail Bakhtine 也表達了對超越句子的語言單位的興趣,他表示,諸如對話、篇章甚至小說都可以被定義和被研究,換言之,都可以作為語言學的研究單位⑤Mikhail Bakhtine,Esthétique et théorie du roman,Paris:Gallimard,1978,p.59.。相比Jakobson 與Bakhtine更多從語言學研究對象角度審視篇章,William Labov 則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出發(fā),認為篇章研究(尤其是在社會學與語言學的接口界面上)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⑥William Labov,Le parler ordinaire,vol.1,Paris:Minuit,1978,pp.223-224.。在法國,這一問題也引起了法國語言學家的關注,Catherine Fuchs 總結道,從二十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受世界語言學整體趨勢影響法國語言學研究主要關注孤立的句子,或是“句對”之間的相似關系,而并未將篇章納入研究范疇,即“未將語言學問題置于篇章視角下考量”⑦Catherine Fuchs, Aspects de l’ambigu?té et de la paraphrase dans les langues naturelles, Berne : Peter Lang,1985,pp.20-21.。基于此,法國語言學界開始從句法研究向篇章研究過渡。

      在這一過渡和發(fā)展過程中,法國篇章研究早期理論有兩個源頭:一是對法國本土誕生的語言學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二是對他國語言學思想的吸收與借鑒。下面我們分別從這兩個角度對篇章研究的理論發(fā)展進行梳理。

      二、對法國語言學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

      法國篇章研究很好地繼承了法國本土的語言學思想,并在篇章研究中將其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其中最主要的有E.Benveniste 的陳述語言學思想和A.J Greimas 的篇章同位義素思想。

      2.1 從陳述到篇章:對Benveniste 思想的繼承

      受前期句法研究的影響,對句子研究的許多理論成果為后期篇章研究的發(fā)展奠定了重要基礎。這其中,Emile Benveniste 的貢獻至關重要。

      Benveniste 首先從結構主義語言學出發(fā),他不滿足于Saussure 有關“語言”與“言語”的二元對立①值得一提的是,Saussure 的思想中也包含了部分篇章思維,例如,他認為言語帶有篇章屬性,是一種“篇章性語言”。具體參見Ferdinand de Saussure,écrit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Paris:Gallimard,2002,p.95.,將視線投向另一對二元關系:“組合”與“聚合”。Benveniste 認為,語義需要依靠特定的語言形式獲取,即為組合關系,而聚合關系,則是一種符號關系。組合關系是連接性的,而聚合關系是替換性的,二者形成互補②Emile Benveniste,Problème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 II,Paris:Gallimard,1974,pp.224-225.。Benveniste 將Saussure 的語言概念歸入聚合,即符號關系,而將言語概念歸入組合,即語義關系。他同時指出,“句子”構成了言語,正是句子的無限創(chuàng)造,才產生了言語(Benveniste,1974:65)。因此,句子是人們進行交流的語言單位。Benveniste 將句子視為話語事實,作為一種交際工具,而超越了句法學中將句子孤立看作核心句的觀點,其研究視野也由句子擴展到話語和篇章層面③Benveniste 早期思想受結構主義語言學影響較重,因此其早期研究也多以句子為單位開展,但在句子這一層級之上,Benveniste 提出話語是超越句子的存在,是“高級語言層級”,體現(xiàn)出Benveniste 早期的篇章觀。具體參見Emile Benveniste,Problème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 I,Paris:Gallimard,1966.。在此基礎上,Benveniste 提出了著名的“陳述語言學”(la linguistique de l’énonciation)理論。他認為,講話者的一個句子、一個片段或是一個語篇都可以看作一個陳述文本(énoncé),陳述語言學的研究對象是陳述文本中的陳述行為(énonciation)。Benveniste 的理論將陳述行為置于語言學的核心地位,陳述行為同時與語法(即符號)研究和篇章(即話語)研究緊密結合。Jean-Michel Adam 對這部分觀點進行了概括,并以圖示形式呈現(xiàn)④Jean-Michel Adam, La linguistique textuelle.Introduction à l’analyse textuelle des discours, Paris :A.Colin,2011,p.28.(見圖1)。

      可以看出,Benveniste 區(qū)分了“句內”(intraphrastique)和“句間”(transphrastique)兩個層面的研究,句內分析仍然是語法研究的視角,話語和篇章則是語義單位,而非語法單位,因此,跨句分析是將語義單位置于上下文中進行考量。

      圖1:E.Benveniste 語言學系統(tǒng)圖示

      在Benveniste 思想的基礎上,Denis Slakta 指出,篇章和話語是兩條不同的研究線索,“話語”(discours)包含“陳述文本”,陳述文本則由“詞匯”構成,是具體社會規(guī)約的集合,屬于具體研究;“篇章”則包含“句子”,句子由“詞素”構成,是語言符號的集合系統(tǒng)。具體如下圖所示①Denis Slakta,“Grammaire de texte:synonymie et paraphrase”.In C.Fuchs(éd.),Aspects de l’ambigu?té et de la paraphrase dans les langues naturelles,Berne:Peter Lang,1985,p.126.:

      圖2:篇章與話語研究線索對比

      Benveniste 的理論將篇章與話語的研究從句子研究的層面分離出來,但遺憾的是,Benveniste 本人并未進一步將研究領域擴展到篇章層面來。但經過諸如Slakta、Dominique Maingueneau 等法國語言學家的發(fā)展,法國的篇章研究實現(xiàn)了從句法到篇章的過渡與跨越。取得這一系列發(fā)展,Benveniste 的貢獻功不可沒,正因如此,他被譽為“法國篇章研究”的創(chuàng)立者和奠基人②Fran?ois Rastier,Arts et sciences du texte,Paris:PUF,2001,pp.243-246.。

      2.2 A.J Greimas 與篇章同位義素概念

      除了Benveniste 的陳述語言學視角,上世紀60年代,語義學是法國語言符號研究的另一個主要分支③Jean-Claude Coquet, “L’école de Paris”.In La Sémiotique-L’école de Paris, Paris : Hachette, 1982,pp.5-64.,成果豐碩,其中以符號學巴黎學派的代表人物Algirdas Julien Greimas 貢獻最為突出。

      Greimas 在《結構語義學》一書中提出了篇章的同位義素概念(isotopie),Greimas 認為,篇章同位義素主要是一個語義概念,可以幫助讀者均等地閱讀到篇章的各個層面與各個角度①Algirdas Julien Greimas,Sémantique structurale,Paris:Larousse,1966,pp.69-71.。他在對莫泊桑小說的文本研究時指出,篇章之所以區(qū)分于一連串獨立的句子,正是在于篇章中所有的句子合集構成一個共有的同位義素,且在整個篇章的展開過程中始終可被識別。因此,一個“富有邏輯性”的篇章內部必然以一個回指性網絡作為支柱,以保證不斷推進的句子能回歸到該篇章的恒定論題上②Algirdas Julien Greimas, Maupassant.La sémiotique du texte : exercices pratiques, Paris : Seuil, 1976,p.28.。Michel Arrivé甚至提出“閱讀一個文本,就是要識別出遍布其中的同位義素”的觀點③Michel Arrivé,Lire Larry,Bruxelles:Complexe,1976,p.115.。在Greimas 的基礎上,部分法國語言學家進一步深化并完善了同位義素的理論。Fran?ois Rastier 總結了篇章延續(xù)性的三條準則:同位義素準則、回指準則和分句群準則④Fran?ois Rastier,Sémantique interprétative,Paris:PUF,1987.。J.-M.Adam 則提出了兩個新的論斷:一是確定了同位義素存在的最小單位,是兩個詞素之間,這兩個詞素可以是同句詞素,也可以是跨句詞素;二是除了共指義素(co-topie),還存在異質義素(hétérotopie)和復合義素(polyisotopie)⑤。

      Greimas 沒有過多受到當時在歐洲盛行的篇章語法的影響,他重視篇章中詞匯使用和讀者對篇章信息的解讀。以篇章同位義素概念為代表,Greimas 所倡導的符號-語義學對法國篇章研究的后續(xù)發(fā)展帶來了重要理論來源。因此,Jean-Claude Coquet 將Greimas 奉為Benveniste 之外法國篇章研究另一位奠基人(Coquet:31-34)。

      三、對別國語言學思想的吸收與借鑒

      伴隨著歐洲其他國家語言學理論的發(fā)展,法國篇章研究在吸取其中精華的同時,結合自身特點對這些理論進行了發(fā)展,其中以對篇章語法、系統(tǒng)-功能語法和語用理論的吸收和借鑒最為典型。

      3.1 從篇章語法到篇章“銜接/推進”規(guī)則

      “篇章語法”于20 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興起,最早在德國和北歐國家發(fā)展,后傳遍整個歐洲,篇章語法參照了20 世紀50年代中期Noam Chomsky 倡導的生成語法的理論,將判斷若干個“語言片段”(segment)是否構成符合語法規(guī)則的一個句子的觀點引入篇章領域,即若干個連續(xù)的句子是構成一個篇章,還是僅僅是一串首尾相接、但毫無關聯(lián)的句子①Michel Charolles & Bernard Combettes, “Contribution pour une histoire récente de l’analyse du discours”,Langue fran?aise 1999,(121),pp.83-84.。Teun A.van Dijk 是篇章語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也正是通過他的幾篇論文,使得法國語言學界深化了對篇章語法的認識②Teun A.van Dijk, “Aspects d’une Théorie Générative du Texte Poétique”, In A.J.Greimas et al., Essais de sémiotique poétique,Paris:Larousse,1972,pp.180-206.③Teun A.van Dijk,“Modèles génératifs en théorie littéraire”, In C.Bouazis et al., Essais de la théorie du texte,Paris:Galilée,1973a,pp.79-99.④Teun A.van Dijk, “Text Grammar and Text Logic”, In J.S.Pet?fi & H.Reiser éds., Studies in Text Grammar,Dordrecht:Reidel,1973b,pp.17-78.。van Dijk 提出,篇章可以表示為一個句子的n 元組模型(van Dijk,1973b:19),如下圖所示:

      圖3:T.A van Dijk 篇章n 元組模型

      van Dijk 認為,篇章(T)是由一串接續(xù)的句子(P1,P2……Pn)構建而成,篇章可以被定義為由若干個句子構成的元組,這與篇章語法的基本論斷相一致。但有的語言學家認為這一論斷并不全面,Harald Weinrich 在對法語文本的篇章功能研究時指出,篇章中的任何一個句子必須要與篇章中的其他句子建立聯(lián)系,并為篇章整體服務⑤Harald Weinrich, “The Textual Function of the French Article”, In S.Chatman (ed), Literary Style : a Symposium,London:OUP,1971,pp.221-240.。Slakta 則認為,不能簡單地將篇章像句子一樣直接切分成更小的單位(如組合、語言符號、詞素等),句與句之間,存在著必要的依存關系,即Weinrich 提出的“聯(lián)系”。這種依存關系,即為篇章中的“銜接”。另一方面,篇章中的句子不能是孤立的,但可以分離,可以在篇章中進行移動,這種分離與移動即為篇章中的“推進”⑥Denis Slakta, “Introduction à la grammaire de texte”, In Actes de la session de linguistique de Bourg-Saint-Maurice,publications du conseil scientifique de la Sorbonne Nouvelle-Paris III,1977,p.16.。Slakta 修改了van Dijk 的模型,使之更加符合篇章關系:

      圖4:D.Slakta 篇章n 元組模型修改版

      在van Dijk 模型的基礎上,Slakta 加入了句間連接的標志C,同時,用虛線表示句子可移動、可分離的屬性。另外,他將銜接與推進進行了細化:

      圖5:篇章銜接與推進規(guī)則

      C.Fuchs 則進一步提出了篇章中的“同義性”(synonymie)與“釋義性”(paraphrase):“同義性指篇章中相似的語言片段建立了篇章內部的穩(wěn)定性(即銜接),釋義性則指相異的語言片段確保了篇章的展開(即推進)。”(Fuchs:25)關于銜接與推進的研究后來在法國篇章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如Georges Kleiber、Francis Corblin 對回指的研究,Oswald Ducrot對連接詞的研究等。

      早期篇章語法雖然本質上仍然是以轉換生成語法為基礎的句法研究視角,并未真正意義上揭示篇章特性,但這部分思想仍為早期法國篇章研究帶來了重要啟示,尤其是van Dijk的理論,正是在他的n 元組模型的基礎上,法國的語言學家們提出了改良與完善的方案,并最終確定了篇章中同義性(銜接)與釋義性(推進)這兩個基本特征。值得一提的是,van Dijk 的思想從80年代開始轉向“話語與認知”、“話語與語境”等領域,這些理論與法國篇章研究實現(xiàn)了第二次結合,本文暫不討論。

      3.2 從系統(tǒng)-功能語法到篇章主題化

      在英美篇章研究,尤其是后來的話語分析的興起過程中,M.A.K Halliday 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即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是重要理論來源與參考,而在法國,Halliday 的理論更多被看作是與法國篇章思想相類似,或是對這些思想的進一步印證。例如,Michel Charolles與Bernard Combettes 認為Halliday 的篇章思想有兩個重要意義,一是話語(即篇章)不是一個語法單位,而是“言語使用”單位,或稱語義單位,因此不能將篇章簡單看作連續(xù)的“句子串”,或是規(guī)模更大的句子①M.A.K Halliday&Ruqaiya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New York:Longman,1976,p.293.。這與Benveniste 區(qū)分了“句內”的語法研究和“句間”的篇章研究兩個層面有異曲同工之妙;Halliday 思想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強調話語中銜接標志,這顯然又與Slakta 與Fuchs 關于銜接/推進與同義性/釋義性的觀點相似(Charolles&Combettes:82-83)。

      需要指出的是,Halliday 的思想中第三個重要貢獻是關于功能的分析,這一分析對法國篇章研究產生巨大啟發(fā)。70年代Halliday 區(qū)分了語言系統(tǒng)中三種用于表示功能意義的純理功能:概念、人際和語篇。在此基礎上,Combettes 將三種功能分別放入三個層次中:概念功能對應語法結構層次,人際功能對應語義層次(又稱格語法層次),語篇功能則對應話語主題(thème)建構層次②Bernard Combettes, “Ordre des éléments de la phrase et linguistique du texte”, Pratiques, 1977, (13),pp.94-95.?!爸黝}”這一概念由Jan Firbas 提出,他從主題、過渡(transition)和述題(rhème)三個層次分析句子構成③Jan Firbas, “On Defining the Theme in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Analysis”, Travaux Linguistiques de Prague 1,1964,pp.267-280.。隨后,Combettes 提出了篇章中的“主題推進”(progression thématique),他認為,主題存在于超越句子的語言鏈中,一個篇章可以存在若干個主題,這些主題的推進性、等級性和順序性問題都成為后來法國篇章研究的重要內容④Bernard Combettes, Pour une grammaire textuelle.La progression thématique, Bruxelles : De Boeck-Duculot,1983,pp.12-29.。

      3.3 篇章研究與語用理論的結合

      上文提到,作為篇章研究的“后起之秀”,法國篇章學界善于學習英美語言學研究的最新理論成果,并將其與法國篇章具體研究相結合,形成法國篇章研究獨有的新理論與新思路。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英美語用學思想開始在法國語言學界受到重視,其中John Searle 的言語行為理論最先與篇章研究相結合⑤John Searle,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Cambridge:CUP,1969.。Lita Lundquist 將篇章中所有陳述語句按照言語行為分為三類:言外性言語行為(acte illocutionnaire)、指稱性言語行為(acte de référence)和謂詞性言語行為(acte de prédication)。在此基礎上,Lundquist 提出三類言語行為分別對應篇章中的三種連貫類型①Lita Lundquist, La cohérence textuelle : syntaxe, sémantique, pragmatique, Copenhague : Nyt Nordisk Forlag Arnold Busck,1980,p.185.,具體見下圖:

      圖6:篇章連貫三種類型

      從圖6可以看出,Lundquist 在Searle 理論的基礎上,將言語行為理論與篇章研究相結合,不僅使語用理論成為篇章研究新的指導思想,更是將語用視角引入篇章研究,使之成為篇章研究中新的分析思路。

      結語

      在繼承與借鑒的同時,法國篇章語言學家們習慣將不同領域的研究內容綜合起來,形成篇章研究宏觀、全面的模型及有機整體。例如,Lundquist 在對篇章中的交際行為進行研究時,將法國篇章研究在興起過程中所涉及的多個層面的內容都納入其研究,從主題、句法、語義和語式四個角度切入。主題研究涉及篇章的主謂結構(即篇章的順序問題),句法研究涉及篇章的各類銜接手段(如重復、回指、釋義、連接詞等),語義研究涉及話語的施動者,語式研究則是陳述行為的一種延伸,重點關注篇章的作者與讀者二元關系問題②Lita Lundquist,“Les absurdités de l’urbanisme”,Le Figaro,28-06-1976,p.63.。不難看出,法國篇章研究將多個研究視角融合在篇章這一個研究框架內,不僅有利于從多個角度對篇章問題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也有利于將語言與真實世界相聯(lián)系,這正體現(xiàn)了法國篇章研究從建立之初便形成的綜合性強的特征。

      猜你喜歡
      義素繼承語言學
      義素分析法
      認知語言學與對外漢語教學
      淺談杜審言、杜甫的祖孫關系:推崇、繼承、發(fā)展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48:10
      淺論紫砂藝術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論電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電影文學(2016年16期)2016-10-22 10:53:56
      氣象科技史研究領域又一重要學術成果
      俄語“笑”類動詞的語義成分分析
      色彩義素類型略說
      語言學與修辭學:關聯(lián)與互動
      當代修辭學(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2
      語義指向與義素結構
      外語學刊(2011年1期)2011-01-22 03:38:31
      达州市| 新平| 乌鲁木齐县| 平定县| 赞皇县| 微博| 湄潭县| 岳阳县| 宁德市| 富源县| 南阳市| 临江市| 库车县| 津南区| 嘉义县| 丹江口市| 武清区| 北海市| 山西省| 澄迈县| 固安县| 凤凰县| 右玉县| 峨眉山市| 金沙县| 托克托县| 大竹县| 昆山市| 武隆县| 昌江| 涟水县| 荆州市| 天柱县| 东源县| 阳原县| 宣恩县| 儋州市| 洪雅县| 那曲县| 拉孜县| 华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