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雪
摘要:《普通化學課程標準》中指出,高中化學實驗要具備時代性、探究性、應用型以及科學性等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將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相結合.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之下,對于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方式探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對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驗教學策略進行研究,以期能夠對廣大教師有參考意義.
關鍵詞:高中化學 實驗教學 教學策略
高中化學教學改革的關鍵在于創(chuàng)新型實驗,因為實驗才是化學學科的靈魂,它貫穿于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五個層面.除此之外,化學是鏈接宏觀和微觀的橋梁,是理論推理的證據載體和模型構建的框架依據,是研究化學學科知識最為關鍵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師在高中化學中實驗教學的部分,應該進行不斷地探索和研究,對于所學的學科知識進行準確地分類和整理,以研究出科學合適的教學策略.
一、學生動手參與實驗,并歸納知識點
在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要的內容之一.如果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這一能力,教師就必須要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到實驗的操作中,從而對化學現(xiàn)象和理論原理能夠有更加直觀和形象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師要將一般的演示性質的實驗轉變?yōu)閷W生探索性的實驗,從而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實驗的機會,幫助學生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例如,在進行“乙酸乙酯的制備”的實驗中,正確的物料加入順序是乙醇、濃硫酸、乙酸.而由于在實驗進行之前學生沒有能夠進行深入地了解實驗,學生很難理解為什么要以這樣的順序加入物料,也不能夠明白如果不按照這樣的順序加入會造成怎么樣的后果.那么,在這種情況之下,為了能夠讓學生對實驗結果有更加深刻的記憶,教師可以以這個實驗為平臺,給學生分組,讓兩組同學通過不同的物料加入順序進行試驗.其中一組用正確的順序,另一組按照不同的順序.得出不同的結果之后,教師再進行講解,從而讓學生對于這部分的實驗內容和結果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教師結合生活與實驗,并提升課堂深度
化學作為一門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科學,它的眾多實驗都取材于生活的實際情境,若能夠讓學生注意觀察到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細節(jié),就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認真細致觀察細節(jié)的好習慣,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的化學知識學習中體會到化學對于生活所具備的實用性和廣泛性.
例如,生活中常見的熱水壺,在使用時間過長時,熱水壺中就會有水垢出現(xiàn),那么在這里就可以延伸到水垢的形成,從而再與相關化學知識相結合.教師可以在課堂知識講授之前給學生布置相關的預習作業(yè).這樣,學生就會在課堂學習之前,通過對資料的分析和自己的動手實驗來進行水垢成分的分析和除去水垢的操作.在上課之后,教師就可以針對學生在實驗中出現(xiàn)的一系列疑問進行解答和分析,這樣便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化學知識.
三、教師做好演示實驗,培養(yǎng)思維能力
在每一章新的化學知識的學習之前或者是實驗進行之前,教師都應該先于所有同學來進行一次演示實驗,并且根據課堂講授的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來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待實驗的內容和理論知識,通過自身對于問題的理解和解答來促進學生對于化學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教師還能夠在演示實驗的過程中加入一些多媒體的資料來全方位地對實驗內容進行講解和分析,促進學生對實驗內容的消化.
例如,在講解“溶解平衡”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借助一系列專業(yè)的實驗工具進行課前的演示實驗:在飽和蔗糖水中加入不規(guī)則形狀的糖,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溶解之后稱其質量是否發(fā)生改變,在實驗最后的稱重中發(fā)現(xiàn)新加入的糖的質量并沒有發(fā)生改變,從而成功解釋了課本上的關于溶解平衡的內容.學生也在親眼觀察中更加直觀形象地理解了相關的知識點,對于這一部分的知識內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在目前我國的高中階段教育中,教學重點應該放在引導學生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和思維來解決化學問題上,從而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實驗作為聯(lián)系我們日常生活和學科知識的橋梁,可以將課本中的內容變得更加貼近于生活,使得這些內容變得更加容易被理解和活靈活現(xiàn).與此同時,實驗的開展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能夠讓學生在實驗中對自己所學的知識做到實踐應用,進而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設計更加能夠擴展學生思維的實驗形式,并且加以合理地引導,這樣就能夠切實地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