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xiàn)如今,我國社會關系逐漸朝著復雜化、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因而導致民事活動產生的糾紛不斷增加。民事訴訟能夠通過法律手段使各種糾紛得到有效的解決,當事人具有一定效力。然而案件的處理結果很多情況下會牽扯到第三人利益。受社會誠信缺失的影響,案件當事人極易對第三人行為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如惡意訴訟、虛假訴訟等。為保障未參加訴訟的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撤銷之訴由此產生。
關鍵詞:第三人撤銷之訴;實務分析;立法完善
第三人撤銷之訴最初設立的目的在于維護受損害的第三人的合法權益,避免不誠信訴訟問題的出現(xiàn),但由于缺乏立法經驗,司法實踐不夠完善,因而誘發(fā)了各種問題,如適用范圍過寬、申請主體具有一定局限性等,導致各法院的處理作法以及標準缺乏統(tǒng)一性。同時,由于民事上沒有針對惡意撤銷之訴行為制定懲戒制度,因而導致這類案件較多,目前已經對司法公信力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造成了司法資源的極大浪費,且對雙方當事人的合法利益也受到了嚴重的損害[1],經常出現(xiàn)各種適用性問題,這顯然與最初設立的初衷背道而馳,為此必須進行深入的立法思考。
一、案情介紹與分析
(一)案情介紹
受出資問題的影響,甲乙兩公司極易發(fā)生糾紛,經法院調解后,關于乙公司在丙公司所投入的500萬資產(84757號案件)被甲公司以2300萬元收購。甲公司的普通債權人王某認為甲乙公司相互串通,進而做出一些損害第三方人合法權益的事情。因上述調解書的存在,導致甲公司償債能力大大降低,難以清償債權,因此王某向法院提出第三人撤銷之訴,請求將84757號案件撤銷。
(二)適用問題分析
原被告資格確認問題。《民事訴訟法》中需要詳細說明該審判程序的原告身份,即因自身原因不存在而未能參加訴訟的第三人,同時按照獨立請求對其進行了明確的區(qū)分,有充分的證據能夠證實受到的民事權益損害。而被告作為原生效判決中的被告、原告、有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上訴案件中可以確定對第三人撤銷之訴被告,而對于適格原告爭議不小。王某人作為甲公司普通債權人,對于84757號案件不具備獨立請求權;王某認為甲公司存在訴訟虛假的行為,刻意逃避債務,使其合法權益受到了一定的損害,那么案外人王某則是同案件處理結果上存在事實利害關系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但是,這與立法說法有很大不同[2]。
構成要件問題。本案一審法院認為,84757號案件為股東出資糾紛,虛假訴訟不合適,起訴被被駁回。關于訴訟虛假界限是否虛假仍然比較模糊,證明案件當事人系惡意串通的證據很難收集。但是,法院一般不會在實際訴訟案例中分析虛假訴訟是否存在,而對于虛假訴訟的處理法院與當事人的普遍態(tài)度為“存在,不證,不認定”,基于此在現(xiàn)實審判中第三人要想獲得法院支持會非常困難。
二、從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用反映出的制度問題
(一)不合理的立法體例設置
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中,對于實務中的各種惡意訴訟行為應進行大力遏制,進而可以充分保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然而我國在引入初期因沒有對這一制度進行深入的研究,在修訂法律時比較倉促,只是在第三人參加之訴的規(guī)定中簡單的納入該制度,這很顯然缺乏合理性。
功能定位存在偏差。根據相關的法律條文,在相同條件下第三人撤訴之訟制度與有無獨立請求權,該制度能夠體現(xiàn)在總則中,即表明這項訴訟程序具有普通性的特征。但是,站在立法角度分析,第三人撤銷之訴可充分確保第三人合法權益,撤銷或變更生效判決,很顯然這是一種訴訟矛盾,與既判力理論嚴重不符,且不符合訴訟基本規(guī)律。同時,第三人撤銷之訴主體為未參與訴訟的第三人,如果在“第三人參加之訴”中設置該制度,很容易造成立法體例混亂的現(xiàn)象,且不能實現(xiàn)對第三人合法權益的有效保護,不能對虛假訴訟進行有效遏制,不利于一次性解決糾紛。
第二,作為特殊救濟程序的立法矛盾,盡管各國在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設置上存在的差距較大,然而在本質的認定上具有一致性,即認為這是一項重要的事后救濟程序,已有裁判生效可以使“事后”這一條件得到有效的滿足。第三人向法院提起撤銷之訴,且最終獲得勝訴,這項訴訟制度具有一定特殊性,則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原生效判,顯然這是一種對既判力的挑戰(zhàn),不能使司法判決得到有效的穩(wěn)定[3]。
同時,“當事人”一節(jié)便是一種立法體例問題,且第三人參與訴訟制度與立法適格主體范圍不相適應,這兩者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很容易出現(xiàn)功能重疊問題,由此而出現(xiàn)此消彼長的問題,相應的也會使可操作性受到一定影響。這是一種事后救濟程序,極具特殊性,但在當事人一節(jié)中設置該項制度,其功能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僅屬于一種一般救濟的方式。與該章節(jié)的其它程序相比,很難有效的融合第三人撤銷之訴,這也是其程序價值衡量很難得到有效發(fā)揮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按照相關司法文件規(guī)定,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存在具有一定前提條件,即可以證明原生效判決錯誤之處比較明顯,由此可知,和一般訴訟制度相比,前提條件相對比較嚴格,由此在實踐運作中會給相關制度帶來諸多的不便和困擾。
(二)狹窄的主體資格
目前這項制度還處于實踐和改進的階段,采用該項制度解決糾紛的首要問題在于適格主體的認定。在認定時應考慮到制度能否可以更好地解決糾紛,能否充分發(fā)揮出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作用。當下,由于法律所規(guī)定的內容不夠完善,很容易導致實踐操作的難度增加。而解決適格主體可將其重要性體現(xiàn)出來。
認定第三人撤銷之訴主體時,按照法律規(guī)定主體可以是有、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就本訴訟案件,關于原告主體資格可經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充分體現(xiàn)出來。對于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而言,若法律裁決對其利益造成了嚴重傷害,則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由此可見,這項制度并非適用于全部無獨立請求的第三人[4]。
三、我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完善建議
(一)重置立法體例
重新定位。一項法律制度的立法體例深受其價值功能的影響,且還會對其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應用產生不良影響。第三人撤銷之訴根據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其目的在于避免出現(xiàn)虛假速凍的問題,切實維護未參與的第三人合法權益。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因過分追求第三人實體性救濟而忽略了普通訴訟糾錯功能。作為事后救濟途徑的一種,可以將提起撤銷之訴的權利賦予給第三人,這樣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同時,能夠對不誠信訴訟進行有力的打擊,如虛假、惡意等,便于一次性解決糾紛,避免浪費不必要的司法資源[5]。
(二)原告主體范圍的擴大
因民事活動紛繁復雜,法律關系多元化,三人撤銷之訴制度說明適應案件極其復雜,判決效力的突破具有一定相對性,能夠確保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因此,這項制度的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遏制虛假訴訟、保障程序,就需要高度重視適格主體認定。關于撤銷之訴提起主體已經在司法文件中做出明確說明,然而對于“第三人”而言,目前還不能明確體現(xiàn)集合體的保護范圍。
本文在司法實踐的基礎上展開了探究,分析探討了實際案例,總結分析了我國第三人之訴制度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經過深入的思考制定了幾點建議。
參考文獻
[1] 張衛(wèi)平.中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制度構成與適用[J].中外法學,2013(1).
[2] 胡軍輝.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程序構建-以法國和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經驗為參照[J].政治與法律,2009(1).
[3] 張衛(wèi)平.第三人撤銷判決制度的分析與評估[J].比較法研究,2012(5).
[4] 宋春龍,蘇艷戀.新民訴法第三人撤銷之訴原告適格問題研究[J].社會科學報,2013(5).
[5] 吳澤勇.論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適格[J].法學研究,2014(3).
作者簡介:侯睿(1997- ),女,江蘇淮安人,本科,江南大學法學,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