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榮波
(廣州開發(fā)區(qū)員工服務中心金雁藝術團,廣東廣州 510000)
我們談貝多芬,不能不提他的交響樂。眾多史家認為,《英雄》具有里程碑意義,音樂史由此開始邁入浪漫主義?!睹\》、《田園》、《歡樂頌》,地位之崇高,也無須多說。
而談交響樂,又不能不提奏鳴曲式,因為交響樂的第一樂章(快板),沒有多少例外地都是這種曲式。筆者雖然對交響曲的第二樂章(優(yōu)美)普遍地更有興趣一些,但第一樂章常常作為整部交響曲的主題,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而談“奏鳴曲”,又要分清兩點:一是指交響樂第一樂章(且必須是快板)的曲式,是一種體裁,強調作品由呈示、發(fā)展、再現三個部分組成,并且強調呈示部應該有兩個具有對比性格的主題。二是指主題樂思的組織、發(fā)展手段,大概只是強調“對比”——這是一種普遍用于各種音樂體裁的作曲技法。因此,對“鋼琴奏鳴曲”、“小提琴奏鳴曲”之類,要區(qū)分是體裁意義上的奏鳴曲,還是技法上的奏鳴曲;對各類“協(xié)奏曲”中所標明的“奏鳴曲式”樂章,也應有上述的認識。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任何長大樂章的生成,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基本上都離不開“奏鳴曲式”。
普通的音樂愛好者,對“奏鳴曲式”可以不加理會,免得傷害自己的興趣,這是筆者的第一個觀點。
無論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還是從欣賞的角度來看,流動的音響(音樂),一定是形式和內容的結合體。其中,形式是客觀的,比如奏鳴曲式、分解和弦,不管你能否辨識,都像音樂的時長一樣,不會改變。內容,則具有相當大的主觀性,比如主題、情緒、色彩,允許作曲者、演奏者尤其允許聆聽者做出不同的理解。因此,我們聽音樂,實際上是“打包”裝進耳朵,只為了獲得聆聽感受;至于音樂用了什么曲式、技法,如果不是為了專業(yè)研究,是不必理會的——不懂語法的文盲又怎樣?還不照樣能聽懂別人的演說。
但是,如果對“奏鳴曲式”的體裁結構稍有了解,對我們高效地欣賞大型樂章,也有很大的幫助,這是筆者的第二個觀點。
奏鳴曲式的交響樂第一樂章,必須包括呈示、發(fā)展、再現三個部分。筆者覺得,只要“聽懂”了呈示部,基本上就能“聽懂”整個奏鳴曲樂章,因為呈示部已經展現了樂章最基本的內容(主題)和形式(音形),后續(xù)的絕大部分音響,原形都在呈示部出現過,因此,關鍵就是要耐心地體會呈示部。
什么叫“聽懂”?簡單說,有兩步。第一步,找出各種比較突出的、重復的音形(例如和弦、動機、旋律、聲部、甚至某種樂器),分成同類組,每組都代表著一個意義,重復次數最多的音形(包括擴展而成的旋律句、段落)就是最重要的主題。第二步,這些重復音形是什么意義?在聽的過程中,你的本能或經驗,基本上都會靠譜地告訴你。
有人可能擔心:那我需要找出多少同類組啊,我又怎么會知道呈示部在何時結束、展開部從哪里開始啊?其實,奏鳴曲式的主題數量,標準配置是兩個(即所謂的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即使例外,發(fā)展部或尾聲又派生出新的主題,通常也不會有太多,因此抓住那些在聽感上最容易辨識的即可。
更重要的是,奏鳴曲式中的這兩個主題,在音形和聽感上有著明顯的對比關系。如果第一主題是鏗鏘的、激烈的、進行曲般的、抒發(fā)的、以弦樂為主的,相應的第二主題我們都能猜到,大概率會是溫柔的、安靜的、民謠式的、沉思的、以木管為主的。情況就是這樣!具體的對比手法和角度,可以通過音樂的節(jié)奏、速度、力度、色彩、風格、配器、聲部等等來施展。奏鳴曲式在為何有這樣的規(guī)律?因為作曲家們發(fā)現并被事實證明,這樣的安排,最便于聆聽者領會音樂的主題內含。
結論是:奏鳴曲式的出現,恰恰是為了降低音樂作品的聆聽難度,而不是相反。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業(yè)余愛好者對奏鳴曲(式)的態(tài)度,就不應該感到畏懼。
只憑聽感準確判斷呈示部(發(fā)展部、再現部也一樣)的起止點,筆者覺得這很難。聽呈示部的內部結構,筆者的經驗是:一、A、B主題起碼都要出現過一次,兩個主題因對比突出,不難辯認。二、期待A、B主題以完整的時段出現。在引子和過渡句中,往往只是主題較有特點的片斷,是不完整的;先“摘要”式、后“合起來”陳述主題,是奏鳴曲常用的套路。也就是說,僅在呈示段,主題標志性的音形,通??沙霈F3次(或以上)。典型的安排是:引子(和弦)-過渡(和聲)-摘要(分句)-完整呈現(主題旋律組)。
前面說過,大型作品的生成,離不開奏鳴曲式。而長大的音樂作品,有時令人撓頭,考驗聽者的耐心。筆者也是經過多年的摸索,最終親身發(fā)現了一條“必殺技”:聽奏鳴曲式乃至一切大型作品,找出那些令你印象深刻的重復(包括相似的)音形,妥了!
筆者還要分享一個粗陋但有明顯好處的經驗,對奏鳴曲式的長大作品,先按時長砍成三段,分別預設為呈示、發(fā)展、再現部,在若干次聆聽中稍作調整,基本上也就差不了多少了。好處在哪里?顯然,一個9分鐘的樂章,你只要聽懂了前3分鐘,后面就順了。
最后要說的是,呈示部的要點在主題內容,而音樂最美的、最感人的地方,大概率出現在后面的發(fā)展部、再現部甚至在尾聲。為何?呈示部中的主題音形是“原形”,原形在后面得到了“變態(tài)”的強化、夸張(本質上仍然是一種“重復”),這才達到了高潮。
當然,有些曲子的引子或尾聲,大于主題級別,甚至大于呈示部或其他部。這種情況,畢竟屬于少數,對普通愛好者來說,可以作為例外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