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林譯”百年評說與我國現當代翻譯批評場域的自主化歷程

      2019-12-27 16:07:55陳水平
      外國語文 2019年2期
      關鍵詞:林譯林紓自主化

      陳水平

      (南方醫(yī)科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5)

      0 引言

      翻譯不可避免是“社會、文化、政治、種族和意識形態(tài)主導的事件”(House, 2015:2)。對某翻譯作品的評論,難免受其所處時代的思想、習俗,乃至制度、規(guī)范的影響,并隨著歷史情境的改變而改變。從晚清的救亡啟蒙、新文化運動的“文學為革命”、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十七年”、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反帝反修”,到20世紀80年代后的改革開放,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更替與嬗變似乎始終引導和決定了翻譯批評的觀念與標準,也影響了林譯評說的歷程。但如果把這種翻譯批評的變化單純地歸因于意識形態(tài)的更替,卻顯得過于簡單。一方面,它不能解釋翻譯批評活動本身的復雜性,比如建國初期和改革開放后對林譯的批評是截然相反的兩種態(tài)度,但改革開放后的意識形態(tài)并沒有完全顛倒;另一方面,它還輕而易舉地否定了翻譯批評在面對被操控時會產生對抗的可能性,比如在意識形態(tài)的強勢控制下,錢鍾書先生仍然敢于公正地評價林譯。因此,本文借用社會學家布迪厄有關資本、慣習、場域等概念來探索林譯評說百年流變更加復雜和深層次的社會歷史原因,并探索我國百年來翻譯批評觀念和模式的演變過程。

      根據布迪厄的公式“[(慣習)+(資本)]+場域=實踐”(Bourdieu,1984:101),每個社會場域都是具有自己獨特運作法則的社會空間,場域中充滿著力量和競爭,實踐者帶著慣習和各種資本,在權力場中爭斗,從而形成了場域的實踐。首先,參與者的實踐會受到個人習慣的影響,也就是說,參與者在家庭成長、學校教育、工作實踐等社會互動過程中,逐步學習、強化并最終內化他們所認識的一系列規(guī)律,產生了定勢系統(tǒng),這一定勢系統(tǒng)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實踐的價值取向。其次,參與者擁有不同的資本,其擁有的資本的數量決定了其在場域中的地位。資本在場域中是一種排他性的資源,可以分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資本的分配決定了參與者能否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慣習去進行實踐。最后,必須把特定的實踐場域與更大的權力場域結合起來,比如文學場域位于權力場域中,但卻在權力場域中占據一個被統(tǒng)治的地位(Bourdieu, 1983)。但隨著社會的分化,每個場域都會企圖擺脫其他場域的限制和影響,最終達到相對的自主化。

      1 清末民初:場域的受控

      清末民初這段時間(1899—1916)是林譯最受追捧的時期,時人紛紛在雜評、序言、題詠中抒發(fā)對其譯筆的贊賞。據統(tǒng)計,該時期研究林紓的文獻數量大約是50個,大多數評論對林譯評價極高,褒揚其譯筆簡潔古雅,深得史家之流風余韻(肖志兵,2015)。比如,近代小說家徐念慈有論:“林琴南先生,近世小說界之泰斗也,問何以崇拜者之眾?則以遣詞綴句,胎息史漢,其筆墨古樸頑艷,足占文學界一席而無愧色?!?覺我,1908:9)禹鐘(1926)有評:“(林)生平所譯西洋小說,往往運化古文之筆以出之”,“光氣爛然”,“有無微不達之妙!”當然,該時期也有少數的批評之聲,主要因為林紓補譯的《迦茵小傳》上部暴露了迦茵未婚先孕及有私生子的事實。金松岑(1905)認為林的補譯實在不妥:“今汝林譯……內知尚有懷孕一節(jié)。西人臨文不諱,然為中國社會計,正宜從包君節(jié)去為是。”寅半生(1907)更是毫不客氣地批評林紓:“今蟠溪子所謂《迦因小傳》者,傳其品也,故于一切有累于品者皆刪而不書。而林氏之所謂《迦因小傳》者,傳其淫也,傳其賤也,傳其無恥也?!碑斎?,這樣的反面評價并不多??偠灾?,該時期所有林譯的評論并不比對原文,對其褒揚主要集中于譯筆、語言、風格以及古文文法,而對其批評也只涉及譯本內容。為什么會有這種單純從文學角度而并非翻譯角度來評論翻譯作品的情況出現呢?

      首先,林譯讀者,“其百分之九十出于舊學界,而輸入新學說者,其百分之九出于普通之人物;其真受學校教育而有思想、有財力、歡迎新小說者,未知滿百分之一否也?”(覺我,1908:9)90%的林譯讀者是自幼飽讀經書的士大夫階層,慣習顯然影響了他們對翻譯的觀點。一來這些舊學大多并不懂英文,因此無法比附原文,無從知道譯作是否忠實于原文,自身存在的這些局限性決定著他們只能從原創(chuàng)文學的角度去評論林紓的譯作。二來舊學們一直保持著漢文化中心主義的優(yōu)越感,即使當時遭受鴉片戰(zhàn)爭的慘敗,他們被迫承認西方在器物和制度層面上優(yōu)于我國。那時候,仍然有著一股“研究國學,保存國粹”的文化思潮,認為國粹是我們漢種的歷史,包括語言文字、文物、事跡等(章太炎,1906)。因此,用文言文進行翻譯的林紓自然備受推崇。此外,當時文學領域也認為“吾國小說之價值,真過于西洋萬萬也”(俠人,1997: 92 )。因此,按中國章回體小說來改譯西方小說也未被認作不妥。甚至到20世紀初,士大夫等舊學們仍然沒有任何文化劣勢心理和自卑感。他們就是依照這種定勢系統(tǒng)來評論翻譯的:語言要用優(yōu)美的古文;譯文要讀起來通順,不可佶屈聱牙;要達到一定的藝術水平,要滿足一定的美學期待;同樣,出于對中國道德傳統(tǒng)的維護,“刪改”就是翻譯的常態(tài)。比如,內閣學士孫家鼐和張百熙就在《有關京師大學堂附設編譯局奏疏》中提出:“譯介西學各書時,有與中國風氣不同及牽涉教宗之處,應增刪潤色,損益得中,方為盡善?!?張靜廬, 2003:10)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近代翻譯批評活動依然附屬于舊文學場域,占據林譯讀者群90%之強的士大夫階層是舊文學場域中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占據者,因此可以依照自身慣習在還未成形的翻譯批評場域進行翻譯批評實踐,不但輕易決定了林譯評論的主流,更為當下翻譯批評決定了所有的規(guī)則。在目標文化中,翻譯批評如果沒有形成自己的場域,自然就會被當作本土原創(chuàng)作品,因此人們對《迦茵小傳》譯本的批評遵從的是中文語境下文學創(chuàng)作的標準。當時種種翻譯評論和藝術廣告中,“譯筆”是當時判斷譯文優(yōu)劣的關鍵條件,讀者對譯本最基本的要求是能讀得通順(葉嘉, 2012: 96)。因此,當士大夫階層們通過自身的文化資本——雜評、序言、題詠等等——將“林譯”的不忠實預設成了翻譯的行為準則,并利用自己的社會資本最終將之規(guī)范化,這些不忠實的標準就成了某種被賦予了特定引力的關系構型,這種引力被強加在所有進入該場域的客體和行動者身上。所有的社會參與者只有遵守這一規(guī)范才能獲得更多的文化資本和經濟資本,因此諸多仿效林譯不忠實翻譯方法的譯者們都因此得益,受到好評。五四運動前20年,許多譯作,甚至新文化干將早期的譯作都難免受到舊文學場域中文學批評規(guī)則的影響。比如,周氏兄弟1909年出版的《域外小說集》,甚至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雜志《新青年》早期的譯作都是用文言文翻譯的。

      對于林譯讀者群中那1%“受學校教育而有思想、有財力、歡迎新小說者”來說,盡管林譯中錯譯、誤譯不少,還翻譯了一些三四流的著作,但那是一個國門初開的時代,平易淺近的文言林譯小說是國人看世界的一個窗口。1914年第六期的《禮拜六》描述了那時的盛況:“故有人不愛買笑,不愛買醉,不愛顧曲,而未有不愛讀小說者。”很多人受了林譯的影響開始學習外語和外國文學,其中一些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堅。例如,魯迅在整個學生時代,都和林譯小說相伴,每出必買,并多次在通信中和周作人談論;錢鍾書也是在讀了林譯之后,欽服之余又深感不過癮,就勤奮學習外文,后來成了學貫中西的大學者。當然,也就是這1%的新學,在“西化”的熱潮中慢慢壯大,企圖讓翻譯批評擺脫舊文學場域的控制。最終,隨著清政府的覆滅以及封建帝制的一去不復返,突然獲得了社會資本的新學們便開始倒戈批判林紓那些不忠實的翻譯。

      2 新文化運動時期:場域的資本爭奪和自主化萌芽

      自 1917 年始,林紓就常遭到《新青年》同人或暗或明的批判,正面攻擊就是那封著名的“雙簧信”,其中用相當篇幅對林紓進行了肆意取笑和貶損。林紓在一年后創(chuàng)作《荊生》《妖夢》等小說作為反擊,批評胡適、陳獨秀、錢玄同等人,從而引發(fā)了新舊思潮之間的所謂“激戰(zhàn)”。此后,林紓遭遇新文化派的輿論圍剿,《每周評論》和《新青年》幾乎成了批判林紓的專號,甚至有一期擴版刊登多達 17 篇聲援新文化派、譴責林紓的文章。這些批評,歸納起來主要有三:一是他所譯的書選本不精,往往把外國極沒價值的著作也譯了出來,真正的好作品,卻未嘗過問;第二是謬誤太多,刪的刪,改的改,“精神全失,面目皆非”,“鬧得笑話百出”;而他最大的病根在于把外國文字的意義神韻硬改了來湊就本國文,把外國作品的書名譯成有驚險、刺激意味的字眼,比如哈葛德的《鐘乳骷髏》(KingSolomon’sMines)、《橡湖仙影》(Dawn)、《三千年艷尸記》(She)等,明顯帶有中國舊式小說的痕跡,是取悅市民心理的舊文學觀的延伸。盡管這個時期對林譯的評論是從比附原文的角度出發(fā),但以上批評顯然言過其實。事實上,“不忠”是20世紀10年代的翻譯的常態(tài)。魯迅根據井上勤的日譯本翻譯的《月界旅行》,其日譯本共有28章,而魯迅“截長補短,得十四回”,不僅將“(原文)措辭無味,不適于我國人者,刪易少許”,還“參用文言,以省篇頁”(魯迅, 1981:152)。魯迅的《地底旅行》改動更大,儒勒·凡爾納的原作由45章構成,日譯本為10回,而魯迅譯做12回。因此,該時期對林譯全盤否定式的批判,個中原因也并非新舊對立那么簡單。

      首先,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大清帝國滅亡,士大夫舊學失去了原有的社會資本,但還持有一定的文化資本,還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同時,新文化精英開始成長,其所譯文本得到民國教育部的支持,被錄入各級學校的國文課本,其提出的面向原文文本和文化的翻譯理念隨官方認可而成為譯界規(guī)范(葉嘉, 2012: 102)。正如布迪厄所說的那樣,場域中的參與者彼此競爭,以確立其對在場域內能發(fā)揮有效作用的種種資本的壟斷,因為改變各種資本形式的分布和相對分量,也就相當于改變此場域的結構(布迪厄, 1998: 18)。各行動者根據他們在空間里所占據的位置進行著爭奪,以求改變或力圖維持其空間的范圍或形式。曾經位于舊文學場域邊緣的新文化精英們,一旦通過國家教育部的支持獲得了社會資本,就需要爭奪尚在舊學手中的文化和符號資本,最終讓翻譯批評場域從舊文學場域中被分離出來,獲得自主。因此,一場對士大夫們的資本爭奪在所難免,因為他們如果不去攻擊那些舊學所推崇的經典譯作,就無法推廣他們自己新/重譯的作品及其翻譯理念。1910年前林紓已推出多部暢銷譯作,由其開創(chuàng)的不忠的翻譯慣例在譯界和讀者之間都已相當穩(wěn)固,因此新文化精英對林紓的有意攻擊,事實上攻擊的是舊文學場域所樹立的翻譯經典和規(guī)范,爭奪的正是包括大眾讀者在內的文化資本和符號資本。

      其次,新文化精英是我國1902—1910年間首次留學高潮以后崛起的新一代知識分子,他們的習慣顯然異于士大夫階層。隨著新式學堂與西式教育的推廣,這些知識分子已經不再走“學而優(yōu)則仕”的老路,現代西方知識重塑了他們的知識結構和價值觀念,從而促成了他們完全不同的慣習——“傳統(tǒng)與近代新式教育參半,新舊學問兼?zhèn)洌型馑枷氲挠绊懠谝簧怼?陳萬雄, 1997)。此外,甲午戰(zhàn)爭的慘敗使新文化精英們意識到我們落后的不只是船堅炮利,更是思想、文化和社會制度上的。1917年,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與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先后發(fā)表在《新青年》第二卷的第五、六號上,提出了“文學為革命”的思想。因此,林紓那種取悅和娛樂讀者的翻譯,似乎無助于破除封建傳統(tǒng)、實現思想革命,因而遭到新文化精英們的反對和批評。當然,在進入權力場域時,參與者們若只帶著自身的慣習,是無法進行斗爭的,場域是一個沖突和競爭的空間,活動的參加者還需利用各種形式的資本,進行斗爭,以爭奪更多的資本來最終改變場域的結構。在此,權力場域的演變導致了文學場域的資本爭奪,社會資本、文化資本以及經濟資本的重新分配促使了翻譯批評場域的最終分化以及新規(guī)則的最終確立。布迪厄將這種場域的分化過程稱之為場域的自主化過程,自主化實際上就是指某個場域擺脫其他場域的限制和影響,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體現出自己固有的本質的過程(Bourdieu, 1985: 15)。

      當新文化干將擺脫了舊文學場域的控制,攫取了翻譯批評的絕對話語權后,資本爭奪結束,翻譯批評場域被分化出來,成為“限定性生產場域”,翻譯批評場域的自主化歷程也就開始了。勝利者們開始從場域的內部規(guī)則來理性地反思林譯的貢獻。胡適(1923:215)早在林紓去世前一年就在《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中重新評價林紓,“他的大缺陷在于不能讀原文;但他究竟是一個有點文學天才的人”,并指出那些既不能完全了解原書,古文能力又不及林紓的人“也要批評林譯的書,那就未免太冤枉他了”。鄭振鐸(1924)在林紓逝世一個月之后在《小說月報》上發(fā)表《林琴南先生》,對林譯小說進行了全面的評價和肯定。隨后,劉半農(1925)在《語絲》上發(fā)表《自巴黎致啟明的信》,信中提及林紓,說“后悔當初之過于唐突前輩了”。郭沫若(1979:118)也指出,“前幾年我們在占取白話文的地位的時候,林琴南是我們當前的敵人,那時的人對于他的批評或許不免有一概抹殺的傾向”。然而,好景不長,新中國成立后翻譯批評場域再次被投入到“大規(guī)模生產場域”之中,并完全受制于政治權力場域,場域的自主化萌芽從此中斷。

      3 新中國成立后:場域的再次受控

      新中國成立以后,林紓一直是作為中國現代文化的對立面而存在,不斷以“清朝遺老”“封建復古主義者”“反動階級的藝術家”等形象出現在各種文學史、教科書甚至紅頭文件中。1950—1979 年有關林紓的文獻數量只有58項,不但數量少,且對林紓的評價基本也是一棍子打倒(肖志兵,2015)。該時期各種現代文學史著作都保持了一貫的對林紓的激烈批判,林紓形象徹底走向反面。直到1979年,劉綬松(1979: 31-32)在《中國新文學史初稿》中依然談及“有的人以輕蔑不屑的態(tài)度來對付新文學,想讓新文學在沉默的窒息中死亡下去”,指的就是林紓,并批評其《論古文之不當廢》與《論古文白話之相消長》兩篇文章是“復古主義者無可奈何的哀鳴”。當然,這一時期也有不同的聲音。比如,孔立于1962年編寫的《林紓和林譯小說》中就公正客觀總結了林紓作為近代第一個著名的小說翻譯家在中國翻譯史上的地位;錢鍾書在1964年寫的《林紓的翻譯》也肯定了林譯所起的“媒”的作用,并重新評價了林譯中的“訛”,認為恰恰是這部分的“訛”起了一些抗腐的作用,林譯多少因此而免于全被淘汰。這些評論雖寥寥,但至少還是有人敢于與當時的主流批判背道而馳,也證明了意識形態(tài)對于翻譯批評場域的影響也并非控制與被控制這么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

      對林譯再次否定的主要原因在于:1949 年之后翻譯批評場域受到政治權力場域的控制,翻譯批評成為集體話語,體現的是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1950年7月,時任出版總署編譯局局長的沈志遠對1949年以前的翻譯提出嚴厲批評:“舊中國的翻譯工作……完全是無組織、無政府的” (沈志遠, 1950: 2)。1952年,響應國內的“三反運動”,《翻譯通訊》開始連續(xù)刊發(fā)“三反運動中翻譯界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特輯”,開展自我檢討和相互批評,提高譯者的思想認識。就這樣,經過思想和工作作風的整頓,翻譯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局面,計劃性成為新譯工作的明顯標志之一(周發(fā)祥, 2009: 24)。這種強制執(zhí)行的計劃性和組織性使翻譯批評的主要任務發(fā)生了改變,變成了改造和統(tǒng)一思想的工具?!胺g為革命”的批評模式理所當然地成為翻譯批評的原則和標準。尤其在“文革”期間,所有的外國文化都被認為是“毒害人們精神的危險渠道”,翻譯批評成為一場群眾性運動,譯作序跋和評論的功能不在于討論譯作本身,而在于解讀和闡釋作品,批判原語社會現象,為原語文化定位,規(guī)范人們對原作的理解,消除和減少作品可能產生的“毒害”(周發(fā)祥, 2009: 231)。因此,盡管翻譯批評場域在新文化運動之后開始出現自主化趨勢,但由于新中國成立后文化場域完全受制于權力場域,體制決定文化產品,翻譯批評場域的自主化進程中斷。

      翻譯批評完全受控于權力場域后,許多知名的譯者、學者都被場域邊緣化,“那一時期的批評者主要是文化行政官員和部分主流政治認可的專家學者”(許鈞 等,2009: 281)。這些主流政治認可的學者,其習慣顯然早已被“翻譯為革命”的論斷所改造,成為這一規(guī)則的絕對擁護者;也正因為他們的習慣符合了主流的政治觀,才能被賦予更多的社會資本,從而成為翻譯批評場域的中堅力量,擁有絕對話語權;也正是有了話語權,才能使其獲得相應的文化資本。就這樣,政治權力場的控制使翻譯批評失去了自主性,該時期對林譯的評價也難免都是文學革命派的一家之言。但是,布迪厄同時指出,雖然場域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可能會以“機器”方式運作,但這是現實中從未達到過的極限,因為只有當人們反抗、革命、采取行動時,才存在歷史(布迪厄,1998:141)。因此,這一時期肯定就會有像錢鍾書、阿英、孔立那樣不愿隨波逐流的人敢為林譯做出不一樣的評價。這就是布迪厄所說的“真正的知識分子”,“能夠獨立于各種世俗權力、獨立于經濟和政治權威的干預”。當然,錢先生敢這么做也是與其在權力場域中的地位及其所擁有的社會資本分不開的。1950年8月開始他就被借調到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英譯委員會參加《毛澤東選集》的翻譯工作,還曾參加中共第八次代表大會等的會議文件的翻譯工作(吳學昭, 2016:252-255)。但總體而言,該時期國家意識形態(tài)幾乎決定性地控制了翻譯批評場域中所有參與者的社會和文化資本的分配,翻譯批評活動因而成為強化無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工具。

      4 改革開放后:場域的分化與逆分化

      改革開放以后,學界對林譯的評價開始有了理智的回歸。商務印書館于1981年率先重新出版了《林譯小說叢書》,編輯部在《出版說明》中不僅肯定了林譯小說在我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起到過相當大的影響,而且強調林紓首次將外國文學大量介紹進來,開闊了我國文人的研究,促進了我國現代小說的興起和發(fā)展。20世紀90年代學界開始紛紛為林紓立傳,到目前為止林紓傳記和編年譜將近10本之多。有關林譯的研究逐年增加,單從知網的數據來看,1980—1989年有關文獻只有13項,1990—1999年24項,2000—2009年184項,而2010—2017年突然猛增至366項;2000年以來國內有關林譯研究的專著已有兩本。八九十年代的相關研究大多是從比對原文來分析林譯小說的策略。新千年后,隨著大量的西方翻譯理論引入國內,各種理論,比如意識形態(tài)、改寫理論、食人主義、闡釋學、目的論、社會學等都被運用到林譯小說的批評與解讀當中。同時,學界也開始反思“五四”時期對林譯的極端批判,比如張俊才(2005)提出重評林紓及“五四”新舊思潮之間的爭斗,從一個更為宏觀的文化視角來觀照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中的林譯小說。謝逸群(2008)以《激進時代的不公: 林紓“反對白話文”的背后》為林紓鳴冤叫屈。因此,新千年后,對林譯的批評又從八九十年代“感悟式”的點評或“挑錯式”的指正逐漸轉向為多元和開放的批評和研究。

      林譯批評的理性回歸是伴隨著翻譯批評場域的分化而實現的。解放初期單一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已經不再是支配全社會各方面的唯一標準,文學開始回歸本身,翻譯批評場域逐步實現自主化,開始遵循著它本身特有的邏輯運轉。一個場域越是從社會場域和權力場域中獲得了自主性,這個場域的語言越具有科學性,自主性強的場域遵循的是“是非”邏輯,自主性弱的場域遵循的是“敵友”邏輯 (李全生, 2002)。因此,建國初期,對林譯的批評采取的是敵友立場;改革開放后,對林譯的批評回歸到對譯作本身的對錯評判。隨著文化場域逐步從政治與經濟的權力中解脫出來,獲得自主性的發(fā)展,它們獲得了符號權力,獲得了把現存的社會安排加以合法化的能力(Bourdieu et al., 1977:12)。但場域的分化并不是絕對的,因為分化之后還會產生逆分化,逆分化是后現代社會的標志,是場域在分化后一種反方向的運動, 是場域間的“分融”,即場域發(fā)生內部分裂, 分裂過程中部分地融入其他場域中并發(fā)揮作用??梢哉f,新千年以后出現的多元及開放的批評模式就是得益于翻譯批評場域的逆分化,因為翻譯批評的界線開始變得模糊,翻譯批評不再囿于文本,而是轉向了更為廣闊的社會、文化、政治與權力等外部空間。

      當然,這種多元化傾向顯然還受到參與者們不同的習慣的影響,但不同習慣的形成依然得益于場域的逆分化,也就是說,翻譯場域自身的改變和發(fā)展使翻譯批評者的慣習與前一代人有所改變。首先,學界對翻譯本質的認識不再局限于翻譯行為本身,隨著翻譯(批評)場域的界線越來越模糊,翻譯被重新定義,翻譯批評的理念、模式與方法也隨著發(fā)生改變。比如,20世紀八九十年代翻譯批評者仍然習慣以優(yōu)劣對錯來分析評判林譯,但在新世紀到來之后對林譯的評論開始出現大轉型,翻譯批評場域結構的發(fā)展變化顯然影響了場域參與者的慣習。此外,改革開放后的學術相對自由,翻譯批評者的慣習因而呈現較大的個體差異性,加之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的分配也不再像以前一樣出現極端化,而是出現比較平均的分布。正因為這樣,各評論者才可以依照各自獨特的慣習對林譯做出不同角度的評論和研究,而呈現出多元態(tài)勢。

      5 結語

      林譯百年評說中的兩次理性回歸是我國現當代翻譯批評場域企圖擺脫其他場域控制,實現場域分化的兩次努力。第一次始于清末民初,受控于舊文學場域,并隨著新文化精英在資本爭奪戰(zhàn)中大獲全勝,翻譯批評場域被分化出來,開始出現自主化萌芽;第二次始于新中國成立后,受控于政治權力場域,自主化萌芽中斷,最終直到改革開放后,翻譯批評場域才再次分化,并出現逆分化。然而,場域的自主化是場域特有的歷史產物,自主是相對的,正如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批評的控制并非絕對一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相對自主化轉而成為社會政治統(tǒng)治的有利條件,使統(tǒng)治方式由直接變成間接,由外顯變?yōu)殡[蔽,翻譯批評活動變得越來越復雜。因此,翻譯批評的任務不在于對與錯的評判,而是站在這個時代應有的價值立場上,對翻譯現象進行歷史與文化的闡釋,通過多元的批評視角與途徑來維護并拓展翻譯的多樣性。

      猜你喜歡
      林譯林紓自主化
      晚清民初文學翻譯的高峰
      —— 百年林譯小說研究評述
      大型核電汽輪發(fā)電機組自主化成果介紹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7:06
      基于SSM-HAZOP的自主化ATP等級轉換功能建模與驗證
      計算機聯鎖與自主化RBC接口測試研究
      林紓當眾燒借據
      回望林紓:孝道、愛道與友道
      海峽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32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響了林紓的人生觀
      海峽姐妹(2017年11期)2018-01-30 08:57:45
      林語堂與汪榕培的《莊子·逍遙游》譯文對比研究
      大觀(2017年11期)2018-01-08 19:55:02
      擁抱
      小小說月刊(2017年6期)2017-05-16 17:32:13
      鋼軌探傷車自主化超聲檢測系統(tǒng)的關鍵技術
      娱乐| 尼玛县| 永靖县| 新民市| 绥阳县| 定南县| 大庆市| 天门市| 北京市| 胶州市| 遵化市| 马鞍山市| 班玛县| 芮城县| 章丘市| 建阳市| 浏阳市| 桂林市| 筠连县| 津南区| 法库县| 甘肃省| 吐鲁番市| 巴楚县| 丰原市| 定襄县| 虎林市| 西和县| 文昌市| 永兴县| 景德镇市| 台南县| 仙游县| 西充县| 长葛市| 固始县| 鄂尔多斯市| 化德县| 东兰县| 上虞市| 汉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