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晚清民初文學翻譯的高峰
      —— 百年林譯小說研究評述

      2021-12-04 14:25:27陳曉月
      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4期
      關鍵詞:林譯林紓文學

      陳曉月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 100875)

      清朝晚期,國人提倡譯介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在此次翻譯浪潮中,嚴復、夏曾佑于1897年在天津《國聞報》刊出長文《本館附印說部緣起》,倡導譯介歐美小說,梁啟超于1898年發(fā)表了《譯印政治小說序》,后于1902年發(fā)表雄文《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正是在此歷史背景下,林紓開始與人合作,譯介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林譯小說”也逐漸成為一個有特殊指代的名稱。1899年由王壽昌口譯,林紓以文言轉錄法國作家小仲馬的《巴黎茶花女遺事》,甫一出版便獲得強烈反響。這是第一部林譯小說,也是中國系統(tǒng)譯入外國文學名著的開始。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林紓在教書之余,不間斷地翻譯外國文學作品,譯作達一百八十余種①參見:馬泰來. 林紓翻譯作品全目[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一、林譯小說研究史略

      林譯小說研究,始自林譯小說問世之初,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初期、發(fā)展期和高峰期。初期的林譯小說研究,指當時人們對林紓翻譯作品的評點,這些評論性文章組成了林譯小說研究最原初的資料,可視為第一階段的林譯小說研究。

      第一階段始自1899年林譯小說的首次出版,集中在林紓暮年至1924年去世后的十年之間。此階段的林譯小說研究與林紓的名氣直接相關,主要是當時人對林譯小說或褒或貶的評價,多包含在對林紓整體功過的評論之中,其代表作品有胡適的《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鄭振鐸的《林琴南先生》、寒光的《林琴南》等,均發(fā)表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此后林譯小說研究隨著林紓聲名的沉寂而趨于沒落。此時的林譯小說研究,雖只是當時文學界與文化界的評論性文章,且嵌在對林紓其人與其文的整體性評價之中,構不成現(xiàn)代學術意義上的林譯小說研究,但這些文章是林譯小說最初讀者群的評價,最能反映那個時代人們對林譯小說的看法,具有原始歷史文獻的重要價值,且為以后的研究指引了方向,具有奠基之功。此后,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隨著國內環(huán)境的變化與林紓聲名的沉寂,人們對林譯小說的評價與研究也鮮見了,直到錢鐘書的《林紓的翻譯》(1964)一文的出現(xiàn),才以較高的起點開啟了林譯小說研究的第二個階段。

      20世紀后半葉,是林譯小說研究的第二階段,其以梳理林紓譯作、評論其翻譯思想為主,是林譯小說研究的發(fā)展期。它以發(fā)表于六十年代阿英的《關于〈巴黎茶花女遺事〉》、孔立的《林紓和林譯小說》和錢鐘書的名文《林紓的翻譯》為起點。其中,阿英的文章考據(jù)林紓首譯的譯印時間,孔文重新評介林紓與林譯小說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錢文對林譯小說的分析尤為精深。此后,由于歷史原因,林譯小說研究只在部分國家和地區(qū)有少數(shù)研究成果出版。如中國學者曾錦漳、陳敬之、尹雪曼和李歐梵,英國學者阿瑟·韋利(Arthur Waley),美國學者羅伯特·康普頓(Robert Compton)及日本學者樽本照雄(Tarumoto Teruo)等人。值得關注的是,李歐梵的《中國現(xiàn)代作家中的浪漫一代》(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將林紓與蘇曼殊視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浪漫”的濫觴;日本學者樽本照雄長期致力于清末小說研究,近期商務印書館為其出版了中譯本《林紓冤案事件簿》,樽本照雄在書中追溯林譯小說的真實底本,有力反駁了諸多長期承襲的批評,對海內外林譯小說研究均有重要的影響。

      林譯小說研究在八十年代開始復興,始自商務印書館于1981年推出的“林譯小說叢書”。這套叢書收錄了十部經典林譯小說和一部《林紓的翻譯》,為20世紀80年代后的林譯小說研究提供了契機,也是商務印書館與林譯小說的“再續(xù)前緣”。早在20世紀初期,林紓得到高夢旦的大力舉薦,商務印書館幾乎買斷了林紓的譯稿,出版的林譯小說占譯作總數(shù)的四分之三多。這套叢書所選的十部譯作,包括《巴黎茶花女遺事》《快肉余生述》《不如歸》《吟邊燕語》《黑奴吁天錄》《拊掌錄》《撒克遜劫后英雄略》《迦茵小傳》《離恨天》《現(xiàn)身說法》,涉及美、英、法、日、俄五國,都是經典之作,并且最受研究者關注。《林紓的翻譯》一書收錄的四篇文章,除鄭振鐸《林琴南先生》一文出版于第一階段外,其余三篇均屬于第二階段,分別是錢鐘書的《林紓的翻譯》、阿英的《關于〈巴黎茶花女遺事〉》以及馬泰來的《林紓翻譯作品全目》。這套叢書既重印了林譯的經典之作,也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是林譯小說研究回暖的標志性事件。值得一提的是,商務印書館與林譯小說的關系,近年來也逐漸受到研究者的關注。隨著林譯小說重新回歸讀者的視野之中,林譯小說研究在學界也開始復興。除了商務印書館的“林譯小說叢書”之外,最為重要的資料匯編是1983年薛綏之與張俊才編寫的《林紓研究資料》,包括“林紓生平及文學活動”“林紓理論、研究文章”“林紓翻譯作品考索”“林紓著譯系年”“林紓研究資料目錄索引”五個部分。“林紓研究資料目錄索引”匯集了此前林紓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涉及林紓在中國近代翻譯史與文學史,尤其是小說史上的地位和貢獻,從而啟發(fā)了林譯小說研究的新視角。在林譯小說研究方面,這本資料匯編和“林譯小說叢書”共同奠定了此后林譯小說研究的基礎。值得關注的是,《林紓翻譯小說未刊九種》的出版,也擴展了林譯小說研究的范圍。

      除上述林譯研究的資料匯編外,學界對林譯小說的研究也有縱深的發(fā)展。論者深入探討了林譯小說在中國翻譯史、文學史與文化史上的地位與得失,肯定林譯小說的價值是當時的主流觀念。需要指出的是,八九十年代的林譯小說研究,帶有那個時代的社會環(huán)境與政治話語的特征,往往一分為二,既認可林紓“被進步勢力目為‘桐城余孽’,在文學史上受到批判,是理所當然的”,但也肯定林紓翻譯工作的“進步”意義,尤其表現(xiàn)在其譯作的序、跋等文章中,如他稱道狄更斯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精神”,且“能睜開眼睛看世界”,“讓我們看到了我們民族文學的世界文學地位,也看到了不同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某些帶有普遍性的規(guī)律”[1]。

      總體而言,第二階段的林譯小說研究主要是整理林紓譯作與分析林紓的翻譯思想,以及肯定林譯小說在翻譯史與文學史上的貢獻。這是林譯小說研究的復興期,為新世紀以來林譯小說研究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外國文學作品的大量譯入,研究者更加注重林譯小說的原本與譯本的對照研究,這類研究于第三階段成為主流。

      第三階段的林譯小說研究是指新世紀以來研究者引入西方翻譯理論與文化理論,且將林譯小說置于近代翻譯史、文學史與文化史的脈絡中進行研究。經過第二階段幾十年的積累,林譯小說研究在新世紀登上了歷史最高峰。研究者利用各種可能的視角和方法對林譯小說加以論說,促成了林譯小說研究成果的極大豐富。在此階段,林譯小說研究總量頗為傲人,一系列高水平的專著和學術論文相繼問世。以林譯小說為題的博士學位論文有12篇,碩士學位論文約有180篇,期刊雜志文章則約有600篇,同時也有較多名學者加入到林紓翻譯的研究中,諸如張佩瑤、單德興、韓嵩文(Michael Hill)、韓南(Patrich Hanan)等。第三階段的林譯小說研究除了繼續(xù)此前文學史視角的研究外,其在翻譯史與文化史視角研究領域也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

      此外,還發(fā)現(xiàn)碩士學位論文多將各種理論運用于林譯小說研究,其中以外語專業(yè)、翻譯專業(yè)的學生居多,這顯示了年輕學者運用新理論的積極性,但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相較而言,專論林譯小說的博士學位論文,大都以總體研究與個案研究相結合的范式論述林譯小說,且引入了新的理論和視角進行更深入的闡發(fā)。其中學科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的博士論文6篇,占博士論文總數(shù)的一半,分別為《林譯小說研究:兼論林紓自撰小說與傳奇《林紓的翻譯及小說創(chuàng)作研究》《林譯小說研究》《林譯小說及其影響研究》《林譯小說改寫現(xiàn)象研究》《林譯小說在清末民初的傳播研究》①參見:韓洪舉. 林譯小說研究:兼論林紓自撰小說與傳奇[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2。王萱. 林紓的翻譯及小說創(chuàng)作研究[D]. 濟南:山東大學,2003。郭楊. 林譯小說研究[D]. 上海:復旦大學,2009。楊玲. 林譯小說及其影響研究[D]. 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0。林旭文. 林譯小說改寫現(xiàn)象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學,2011。龔瓊芳. 林譯小說在清末民初的傳播研究[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比較文學方向的博士論文2篇,分別為《林譯小說研究:文學與文化史意義》與《場域理論視角下的“林譯小說”研究(1899―1919)》②參見:郝嵐. 林譯小說研究:文學與文化史意義[D].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3。李寧. 場域理論視角下的“林譯小說”研究(1899―1919)[D]. 廣州:暨南大學,2017。。其余論文有英語語言文學2篇,文學語言學與翻譯文學各1篇,分別為《林紓小說翻譯研究》《林紓翻譯研究:基于費爾克拉夫話語分析框架的視角》《林譯〈迦茵小傳〉:意識形態(tài)規(guī)約下的修辭重構》《文章學視野下的林紓翻譯研究》③參見:劉宏照. 林紓小說翻譯研究[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楊麗華. 林紓翻譯研究:基于費爾克拉夫話語分析框架的視角[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潘紅. 林譯《迦茵小傳》:意識形態(tài)規(guī)約下的修辭重構[D]. 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1。林元彪. 文章學視野下的林紓翻譯研究[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論者從各自不同的學科背景,探討林譯小說在文學史、文化史與翻譯史上的地位與價值,顯示了林譯小說研究較高的水準。

      二、舊瓶新酒——現(xiàn)代文學的啟蒙

      林譯小說的文學史價值在于其于中國文學的轉型期最早譯入大量外國文學作品,引來西方文學的活水,啟蒙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梢姡肿g小說的首譯之功不可謂不大。正如陳炳堃在《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中所說,“自嚴復才開始翻譯西洋近世思想的書,自林紓才開始翻譯西洋近世文學的書”[2]。當時人常將“林譯小說”與“嚴譯名著”并稱,但林紓與嚴復的翻譯不僅有文學與思想文化的畛域之別,而且譯筆風格也各異。將林紓與嚴復、梁啟超的譯文相比:嚴復譯筆古奧、梁啟超譯筆通達,林紓譯筆卻更簡潔古雅,極適合翻譯文學作品,所以林譯小說在當時廣受知識界的歡迎。林譯小說成功的原因,寒光在《林琴南》一文中有精到分析:“林氏以古文名家而傾動公卿的資格,運用他的史、漢妙筆來做翻譯文章,所以才大受歡迎,所以才引起上中級社會讀外洋小說的興趣,并且因此而抬高小說的價值和小說家的身價?!盵3]182林譯小說的風行,對輕視小說這一文體的傳統(tǒng)文學觀念有所糾正,提高了小說的地位,由此帶動其他學者紛紛翻譯并創(chuàng)作小說。

      林紓的同時代人也并非完全褒獎林譯小說,同代人對林譯小說的評介,或許能代表當時文學界對外國文學與小說的觀念。晚清時人們仍普遍持這種觀點:“中國文學是世界上最高最美麗的,絕沒有什么西洋的作品,可以及得上我們的太史公、李白、杜甫?!盵4]145與這樣的心理相呼應的是,在《林紓的翻譯》一文中,錢鐘書憶及陳衍曾責問他為何學西方文學而非中國文學。再者,翻譯西洋小說被認為是等而下之的事情。正如寒光所言:“林氏譯小說的時候,恰當中國人賤視小說習性還未鏟除的時期……小說這一物,不過視為茶余酒后一種派遣的談助品。”[3]182林紓本人也認為,自己的翻譯遠不如他的古文。但林紓也反復強調翻譯小說有促進社會改良的功用,他在多部譯作的敘、序、跋、達旨中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如他在《愛國二童子傳·達旨》中說:“強支此不死期內,多譯有益之書以代彈詞為勸喻之助?!盵5]寒光也稱頌林紓“采外國之長補吾國之短的誠意和苦心”[3]198。林紓的好友們,如黃侃、夏曾佑、陳衍等,他們?yōu)榱肿g小說撰寫的和詩、題詞及評語中,點評林譯小說內容和譯筆風格,肯定林紓在翻譯中的寄托,多是褒獎之言,如阿英在《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收錄較多這類評價。

      雖然當時人對林譯小說褒貶不一,但林譯小說的確影響了晚一輩的文學家,包括魯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冰心等。正如任訪秋在《林紓論》中寫道:“五四時代的作家們,多半在早年都有過一個耽讀林譯小說的時期?!盵6]周作人回憶道:“我們幾乎都因了林譯小說才知道外國有小說,引起一點對于外國文學的興味,我個人還曾經很模仿過他的譯文?!盵7]郭沫若在《沫若自傳:少年時代》的評價更耐人尋味:“林琴南譯的小說在當時是很流行的,那也是我最嗜好的一種讀物……前幾年我們在戰(zhàn)取白話文的地位的時候……那時的人對于他的批判或者不免有一概抹殺的傾向,但他在歷史上的地位是不能夠抹殺的。他在文學上的功勞,就和梁任公在文化批判上的一樣……林譯小說中對于我后來文學傾向上有一個決定的影響。”郭沫若道出林譯小說對自身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著重指出“那種浪漫主義精神”“那種浪漫派的精神他是具象地提示給我了。我受Scott影響很深,這差不多是我的一個秘密”[8]。

      可以說,由于林紓的翻譯,世界文學作品被廣泛譯入,進入國人的閱讀與研究范圍,進而影響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自身的形態(tài)與發(fā)展。寒光高度評價林譯小說給當時文學界的影響:“小說的形式由林氏而改造,小說的范圍由林氏而擴張;中國的舊文學當以林氏為終點,新文學當以林氏為起點;中國文學界由他才開放文學的世界眼光;所以他于新文化的功績就象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荒謬的所在應該原諒,功績卻是永遠不可埋沒的?!盵3]198鄭振鐸發(fā)表于林紓去世當年的《林琴南先生》一文,被認為是蓋棺論定的公正文章,此文肯定林譯小說不用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章回體是一種進步[4]135-136。阿英的《晚清小說史》最早出版于1937年,書中設“翻譯小說”一章,其充分肯定林紓的翻譯:“他使中國知識階級,接近了外國文學,認識了不少的第一流作家,使他們從外國文學里去學習,以促進本國文學發(fā)展。”[9]213

      林譯小說在中國文學史,尤其是小說史中的特殊價值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出現(xiàn)了一系列論林紓與林譯小說對中國文學的影響的評論文章和專著,如張俊才的《林紓對“五四”新文學的貢獻》、李景光的《林紓與新文化運動》、林薇的《論林紓對近代小說理論的貢獻》以及陳平原的專著《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①參見:張俊才. 林紓對“五四”新文學的貢獻[J].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83(4):151-165。李景光. 林紓與新文化運動[J]. 社會科學輯刊,1983(4):130-137。林薇. 論林紓對近代小說理論的貢獻[J]. 中國社會科學,1987(6):137-155。陳平原. 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在諸多論著中,林薇的長文《論林紓對近代小說理論的貢獻》是一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專門研究文章,論者基于“中西文化撞擊的大背景中探討林紓對近代小說理論的貢獻, 從藝術的、審美的角度揭示了它與其后的‘五四’新文學的深刻聯(lián)系”。林薇認為,林紓對小說理論有“開創(chuàng)性貢獻”,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為平民寫作,轉變小說藝術手法,以及思想個性解放[10]。這是探討林譯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中地位的典范之作,對林譯作品與中國小說理論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了精辟的分析。此后有多篇相似研究跟進,如蔡景康、楊慧玲的《林紓和他的小說理論》、袁荻涌的《林紓小說創(chuàng)作與西方文學》、夏曉虹的《古文家的“新小說”:林紓的長篇小說》與紀德君、楊茜《論林紓對中西小說的比較研究及其價值》②參見:蔡景康,楊慧玲. 林紓和他的小說理論[J]. 福建學刊,1994(6):60-63。袁荻涌. 林紓小說創(chuàng)作與西方文學[J]. 鎮(zhèn)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1):27-30。夏曉虹. 古文家的“新小說”:林紓的長篇小說[J]. 文史知識,1996(2):23-26。紀德君,楊茜. 論林紓對中西小說的比較研究及其價值[J]. 明清小說研究,1997(1):174-185。。論者紛紛轉向探討林譯小說與中國文學理論,尤其是中國傳統(tǒng)小說理論的關系,深化了林譯小說在文學史上地位的研究,有力論證了林紓對中國文學的最大貢獻在于小說翻譯這一觀點。

      總而言之,林紓雖不通西文,但擅長古文,且文筆多飽含感情,以文言譯介外國文學作品,能“耳受筆追”,頗有“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林譯小說的文學價值,主要在譯介西方小說、開闊讀者閱讀視野、更新國人的思想觀念、提高小說在傳統(tǒng)文學中的地位等方面。此外,鄭振鐸、胡適、周作人、郭沫若等人根據(jù)自身閱讀林譯小說的經歷,承認林譯小說對自身的文學道路的影響,在此意義上,林譯小說在中國文學由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轉折點上發(fā)揮了獨有的功用。

      三、林譯小說“訛誤”原因及闡釋價值

      歷來對林譯小說的批評集中于:林紓不通西文;所選原著參差不齊,多非經典之作;譯文中存在太多增刪竄改等問題。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批評林紓的譯本“率皆歐洲第二、三流作者”,且“紓治桐城派古文,每譯一書,輒‘因文見道’,于新思想無與焉”[11]。在翻譯思想層面,寒光這樣評價林紓:“他太守著舊禮教,把禮字看得很重,不但他自己的言論和作品,就是翻譯中稍有越出范圍的,他也動言‘禮防’,幾于無書不然?!盵3]173在翻譯原本方面,曾樸也曾勸林紓多選名著,但卻遭拒絕。不過,更加嚴重的批評來自新文化派。新文化派因為文言與白話之爭,指責林譯小說語言過于古雅、不利于新思想的表達。劉半農曾指責林譯小說“半點兒文學的意味也沒有”!理由是“原稿選擇得不精”“謬誤太多”[12]。當然,新文化派胡適等人對林紓與林譯小說也有持平之論。胡適在《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中稱林紓為中國介紹西洋近世文學的第一人,同時,他對林紓特殊翻譯方式的利弊也有精辟的評點:“能讀原文的自然總覺得這種譯法不很滿意。但平心而論,林譯的小說,往往有他自己的風味;他對于原書的詼諧風趣,往往有一種深刻的領會,故他對于這種地方,往往更用氣力更見精彩!他的大缺陷在于不能讀原文?!盵13]難得的是,在當時新文化派猛烈攻擊林紓的情況下,周作人對林譯小說卻有積極評價:“‘文學革命’以后……但沒有人像他那樣的盡力于介紹外國文學,譯過幾本世界的名著?”。進而,周作人從道德與精神的層面肯定林紓翻譯的價值:“林先生不懂什么文學和主義,只是他這種忠于他的工作的精神,終是我們的師,這個我不惜承認,雖然有時也有愛真理過于愛吾師的時候?!盵9]193

      有意思的是,林譯小說的缺陷反而成就了自身持久的生命力,既保有閱讀價值,更提供了研究空間。正如錢鐘書在《林紓的翻譯》中說,四十年后“偶爾翻開一本林譯小說,出于意外,它居然還沒有喪失吸引力。我不但把它看完,并且接二連三,重溫了大部分的林譯,發(fā)現(xiàn)許多都值得重讀”[14]23,但是錢鐘書對林紓譯述的翻譯方式,也有尖銳的批評。他認為林紓翻譯“下筆如飛、文不加點有它的代價。除掉造句松懈、用字冗贅以外,字句的脫漏錯誤無疑是代價的一部分”[14]29,但是“‘訛’里最具特色的成分正出于林紓本人的明知故犯。也恰恰是這部分的‘訛’起了一些抗腐作用,林譯多少因此而免于全部被淘汰”[14]30。

      近年來,隨著翻譯理論突破“正誤判斷”模式,誤譯產生的原因及其呈現(xiàn)形態(tài)所具有的闡釋空間成為研究的重點,翻譯過程中的變形問題也隨之被賦予研究和討論的價值。傳統(tǒng)翻譯理論關注翻譯的語言層面,以原本為標準,判斷譯作的正確與否。林紓的翻譯按照傳統(tǒng)翻譯標準,存在誤譯、漏譯、刪改、增補、改寫等訛誤,這些問題素來被視為林譯小說的缺陷,研究者對其多持否定態(tài)度,林譯小說也因此毀譽參半。但隨著翻譯理論由語言學層面轉向文化層面,林譯小說研究開拓了新的研究視角。由于研究視角的轉化,林譯小說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代表性論著有:尚文鵬的《論林紓“誤譯”的根源》結合晚清社會背景分析林譯中的誤譯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①參見:尚文鵬. 論林紓“誤譯”的根源[J].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0(6):131-136。;劉洪濤、劉倩的《論林譯小說〈迦茵小傳〉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進一步指出通過“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翻譯策略,林紓完成了對原作的“本土化”改造,使之既合乎中國傳統(tǒng)倫理價值觀念和審美趣味,又傳輸了愛情自由的進步思想②參見:劉洪濤,劉倩. 論林譯小說《迦茵小傳》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44-51。;劉云虹的《從林紓、魯迅的翻譯看翻譯批評的多重視野》不拘泥于“直譯”與“意譯”、“歸化”與“異化”等翻譯概念,提出應該從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出發(fā),探討譯者對翻譯的認識和定位在翻譯過程中所起的作用③參見:劉云虹. 從林紓、魯迅的翻譯看翻譯批評的多重視野[J]. 外語教學,2010(6):101-104。。這些文章依據(jù)翻譯學理論,依據(jù)詳實的文本分析研究,屬于林譯小說研究的典型代表。

      需要注意的是,研究者在探討林紓的翻譯策略及翻譯思想時越來越關注林譯小說中序、跋等內容。在這一方面,薛卓的文章《林紓前期譯書思想管窺:讀“林譯小說”序跋札記》④參見:薛卓. 林紓前期譯書思想管窺:讀“林譯小說”序跋札記[J]. 福建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1):68-74??芍^最早的專門研究。錢谷融主編、吳俊標校的《林琴南書話》,收錄了林紓譯著的“序”“跋”“譯余剩語”等文章,涉及林紓翻譯的目的與思想、林紓比較中西文學異同等內容,為此后相關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文獻材料①參見:錢谷融. 林琴南書話[M]. 吳俊標,校.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近年來,論者們對林譯小說序、跋的研究甚至形成了對話。朱志瑜的《林譯副文本研究:愛國還是愛文學?》指出林紓既愛國又愛文學,但他翻譯的目的卻是出于對文學的熱愛②參見:朱志瑜. 林譯副文本研究:愛國還是愛文學?[J]. 中國翻譯,2016(4):29-34。。此后,朱靈慧在《林譯序跋:注解原作,抑或注解譯者?——兼與朱志瑜先生商榷》一文中,通過對林紓譯作序、跋的統(tǒng)計和分析,提出愛國與文學是林譯序、跋的兩大主題,且二者相互交織,但前者更重。朱靈慧認為譯作的序、跋注解原作,更注解譯者,林譯序、跋尤其如此③參見:朱靈慧. 林譯序跋:注解原作,抑或注解譯者?[J]. 中國翻譯,2017(3):90-95。。國內第一部研究林譯小說的博士學位論文是韓洪舉的《林譯小說研究:兼論林紓自撰小說與傳奇》,依據(jù)林譯小說序、跋等內容,研究林紓對中外小說進行的比較,探討林譯小說與中國近代文學關系的研究,視之為中國傳統(tǒng)的史傳文學與西方近代小說的最初對話。韓洪舉文中解讀林紓翻譯對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進而論及外國小說對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性轉化的影響,具有較高的研究水準。值得一提的是,在翻譯史層面,鄭延國的《從林紓的翻譯說開去:談翻譯界的兩種文化現(xiàn)象》最早將林紓與龐德相比較,極具眼光④參見:鄭延國. 從林紓的翻譯說開去:談翻譯界的兩種文化現(xiàn)象[J]. 上??萍挤g,1995(3):27-28。。林紓不通西文,卻翻譯了大量的西方文學作品,而龐德不會中文,卻翻譯了很多漢詩,受到西方讀者的歡迎。這兩種特殊的翻譯現(xiàn)象頗耐人尋味,可見翻譯不只是語言的問題,其更多的是文化的交流與對話。

      四、文化研究視角下的林譯小說

      隨著翻譯理論由語言學研究轉向文化研究,林譯小說作為近代早期翻譯文學的特殊形態(tài),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由于研究視角的轉化,文化研究的各種理論被引入林譯小說研究,林譯小說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論者用新的理論視角從各個角度探測、挖掘林譯小說的深度與廣度,出現(xiàn)了從接受美學到讀者期待視野、讀者意識、古文策略、目的論、操縱論、描述性研究、結構主義、翻譯規(guī)范、意識形態(tài)等視角的文章,以及依據(jù)翻譯與性別、女性主義、后殖民理論、??碌臋嗬捳Z、布爾迪厄的社會學視角,乃至生態(tài)批評、解構主義等路徑入手的文章。研究者幾乎用盡了傳統(tǒng)及流行的研究視角與方法,這些方法與理論輻輳在林譯小說研究之上,使林譯小說研究出現(xiàn)多元化、復雜化。

      受益于理論的啟發(fā),林譯小說研究者開始更多關注林譯小說對當時社會的思想與文化所產生的影響。這類研究更多見于第二階段與第三階段的林譯小說研究,可視為后學者對歷史的回望與反思。曾憲輝的《林譯小說的地位與影響》認為林紓“不只首開近代翻譯外國文學的風氣,其部分譯作還在反帝反封建斗爭中起過相當大的思想影響”[15]85。曾憲輝文稿舉出《巴黎茶花女遺事》《迦茵小傳》與《黑奴吁天錄》三部譯作,認為林譯小說傳達出了“婚姻自由”的理念和反帝的思想[16]88。此后出現(xiàn)多篇與曾憲輝文稿相似論旨的文章,如郭延禮的《“林譯小說”的總體評價及其影響》、袁荻涌的《林紓和他的翻譯》,但沒有超出曾文的觀點⑤參見:郭延禮. “林譯小說”的總體評價及其影響[J]. 科學社會戰(zhàn)線,1991(3):278-285。袁荻涌. 林紓和他的翻譯[J]. 固原師專學報,1992(3):35-38。。此外,多部論述近代文學與翻譯的專著也論及林譯小說,如郭延禮的《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和《中西文化碰撞與近代文學》、徐志嘯的《近代中外文學關系》用較多篇幅論述林譯小說對近代思想與文化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在思想層面,20世紀90年代的論者開始不再囿于意識形態(tài)式解讀,指出此前將林紓的政治思想與其翻譯工作相對立造成了矛盾。袁進的《譯界泰斗與遜清遺老:林紓與〈林紓評傳〉》與許東年的《精神分裂 人格變異:從“林譯小說”看林紓思想》兩篇文章均探討林紓思想發(fā)展變化的原因,且力圖解讀這種“以先進者始,以落后者終”的矛盾,也即新文學的“不祧之祖”與舊文化的衛(wèi)道者之間的張力①參見:袁進. 譯界泰斗與遜清遺老:林紓與《林紓評傳》[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3):34。許東年. 精神分裂 人格變異:從“林譯小說”看林紓思想[J]. 中州學刊,1993(5):141-143。。

      正如上文所指,由于理論的豐富,林譯小說研究的范圍和視角得以擴展。論者結合近代的歷史、政治、文化、出版與傳播機制等內容,探討了林紓的合譯者、贊助人、出版機構等對林譯小說的影響,其代表性的論著有王建開的《20世紀中國翻譯界的一場論爭與轉型:兼論林紓與新文學家的譯介觀》、程華平的《林譯小說的讀者意識與古文策略》、郭楊的《林譯小說口譯者小考》、李歐梵的《林紓與哈葛德:翻譯的文化政治》、蔡靜與方維保的《從傳播視角看林譯小說序跋的價值》②參見:王建開. 20世紀中國翻譯界的一場論爭與轉型:兼論林紓與新文學家的譯介觀[J]. 上海翻譯,2005(3):61-65。程華平. 林譯小說的讀者意識與古文策略[J]. 文藝理論研究,2007(6):107-113。郭楊. 林譯小說口譯者小考[J]. 中國文學研究,2008(4):40-42。李歐梵. 林紓與哈葛德:翻譯的文化政治[J]. 東岳論叢,2013(10):48-68。蔡靜,方維保. 從傳播視角看林譯小說序跋的價值[J].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9):142-149。。在專著方面,以劉宏照的博士學位論文《林紓小說翻譯研究》為例,劉宏照探討了相關的政治因素、社會因素、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倫理、贊助者(包括出版社與讀者)等方面,對林譯小說的影響,得出林譯小說“是諸因素相互推動、相互影響的結果……林譯小說屬于清末民初那個特殊時代”的結論[16]。對林譯小說的“場域”及其對林譯小說的影響的分析,也見于李寧的博士學位論文《場域理論視角下的“林譯小說”研究(1899―1919)》。這類研究往往將林譯小說置于它產生的時代背景之中,結合晚清民初的政治、文化背景與林紓的翻譯生涯,賦予林譯小說研究以歷史研究和思想研究的價值,這也是林譯小說研究的深化。

      通過對百年以來林譯小說研究狀況的梳理和總結,探討林譯小說在文學史、翻譯史、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價值,或能為今后的林譯小說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有助于研究者了解林譯小說研究的現(xiàn)狀與趨勢,以便準確把握國內外林譯小說研究的發(fā)展方向和最新動態(tài)??v觀改革開放之后,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國內林譯小說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可以看出,林譯小說研究在翻譯研究、文學研究、文化研究等領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和系統(tǒng),對林紓翻譯的總體研究與個案研究也都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此外,人們還應該看到存在的問題,即當下對林譯小說的某些核心譯作的研究過于集中,如《巴黎茶花女遺事》《黑奴吁天錄》《塊肉余生述》《迦茵小傳》《不如歸》等譯作,類似的題目反復出現(xiàn),卻忽略了更多邊緣的林譯小說。同時,因研究者對新翻譯理論掌握程度的不同,在應用于林譯小說研究時,出現(xiàn)深淺不同的闡釋,甚至不免有某些基本相同的論題,同一種理論被反復應用于不同的譯作,其得出的結論也大同小異,這造成了重復研究的現(xiàn)象。因此,應拓展林譯小說研究的領域,避免相同論題的反復出現(xiàn),使更多的林紓譯作得到研究者的關注,以填補學術研究之空白。

      猜你喜歡
      林譯林紓文學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林紓當眾燒借據(jù)
      回望林紓:孝道、愛道與友道
      海峽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32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響了林紓的人生觀
      海峽姐妹(2017年11期)2018-01-30 08:57:45
      林語堂與汪榕培的《莊子·逍遙游》譯文對比研究
      大觀(2017年11期)2018-01-08 19:55:02
      擁抱
      小小說月刊(2017年6期)2017-05-16 17:32:13
      “林紓翻譯”的再思考
      人間(2016年33期)2017-03-04 12:16:45
      我國近十年林紓翻譯研究綜述
      學理論·中(2013年12期)2014-04-26 05:02:54
      我與文學三十年
      小說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大冶市| 宣城市| 兴化市| 绵竹市| 洛隆县| 沙湾县| 综艺| 奉化市| 改则县| 庆安县| 昭苏县| 綦江县| 华阴市| 织金县| 大姚县| 偃师市| 海盐县| 林西县| 龙山县| 灌云县| 青河县| 伊宁市| 普兰店市| 叙永县| 基隆市| 天津市| 类乌齐县| 和林格尔县| 岱山县| 老河口市| 广平县| 昆明市| 陇南市| 建始县| 冕宁县| 武安市| 棋牌| 清水河县| 文安县| 清涧县| 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