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珍平
[摘 要] 由于特殊教育對象發(fā)生了變化,目前我國大部分特殊教育學校已經轉型為涵蓋多種殘疾類型學生的綜合性學校。德育是特殊教育學校教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智障學生的康復課教學任務中同樣必不可少,應該運用多種方式方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祻驼n中的德育可以針對學生的六個領域、個體差異實施,寓教于樂,因材施教,在學生康復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
[關鍵詞] 智障學生;康復訓練課;德育
特殊教育學校的生源往往不限于單一類型的殘疾學生(盲、聾、智障,包括多重殘疾)。尤其是培智學校,學生殘疾類別多,殘疾程度重,學校實質上具有教育與康復的雙重功能。學生的個體間差異及個體內差異尤為顯著,除智力障礙之外,多數(shù)學生伴有運動、感知覺、溝通與交往、情緒與行為等障礙。學校教師(康復師)與家長把孩子康復訓練放在重中之重,但有的孩子訓練了幾年,在康復訓練六大領域取得明顯的效果,但在其他方面進步不明顯,孩子時常無緣無故地哭鬧、發(fā)脾氣、打人、摔東西、咬人,甚至自殘等。因此,康復課中不能把訓練重點完全放在“康復訓練”方面,而忽視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所以對智力障礙兒童進行康復訓練時,要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德育的滲透。“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導思想。對智障孩子進行德育比對普通孩子進行德育要困難得多,但只要教師重視德育,把德育貫穿每一節(jié)課、每一個瞬間,堅持不懈,最終是會有收獲的。下面談談在康復訓練課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一、康復中滲透講文明禮儀的教育
在對學生進行康復訓練前,教師先教育學生要講禮貌,看到老師要跟老師打招呼。教師告訴他們是某老師,然后問他們自己是誰,讓學生回答“自己”。如果學生叫對了,教師就開心地豎起大拇指夸他“真棒”;如果學生叫錯了,教師就指著工作證上的名字,告訴他教師叫“某老師”,再讓學生反復跟著說,直到回答正確為止。課中,我給獎勵物引導孩子說:“謝謝?!毕抡n了,教師微笑著說:“同學們再見!”再讓學生也帶著微笑說:“老師再見!”經過反復練習,當教師說“同學們再見”時,學生就會說“老師再見”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些對普通孩子來說易如反掌的事情,對智障孩子卻非常困難,需要老師誨人不倦。每節(jié)課,不管是個訓、小組、集體、社會融合課,上課前都必須重復,加強記憶,才能使他們懂得運用禮貌用語。
在小組課、集體課時,學生在玩桌面雙人游戲時,最易發(fā)的就是爭搶糾紛。這時,教師要教育學生要互相謙讓,要團結友愛,讓孩子們明白物品是大家的,小朋友要在一起友好地玩,不能獨自玩,不能有霸王心理。如果想玩,就要先和對方商量,在征得他人的同意后才能玩。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讓學生在游戲中學會與人和諧相處。在一起游戲時,學生間必須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戲順利進行下去。團結合作常常會帶來積極愉快的結果,可以使得活動成功、心情愉悅,同時增進友誼。
二、康復中建立德育規(guī)則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弊袷匾?guī)則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學校的規(guī)章紀律是為了維持學校正常的教學工作和生活秩序,使學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規(guī)范化、秩序化,同時也為了給廣大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成才環(huán)境。學校規(guī)章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其德智體諸方面發(fā)展而制定的,這是每一個學生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
康復訓練課有時在感統(tǒng)室、多感功能室、蒙臺梭利室、運動康復室進行,有時在操場上進行,當教師把學生帶到這些場所時,一定要求學生排好隊,按規(guī)定路線有秩序地到達目的地。當教師喊排隊時,有的學生會直接跑出教室,這時教師要立刻把跑出教室的學生領回來,教育他們要遵守紀律,排好隊以后,由老師帶領才能離開教室。路上,要求學生沿著腳印靠右行走,有秩序地到達相應功能室或操場。到了目的地后,課前引導互相打招呼問好,同學說:“某某,你好!”每一個同學教師都依次問一遍,讓學生學會互相打招呼。課中,教育學生不能私自開門出去,如果想出去上洗手間,必須告訴教師,由教師開門并由教師帶著才能出去。當學生違反時,教師要嚴肅批評教育,適當給些處罰,比如減少他自由活動時間或讓他交給教師一個獎勵物(小紅花)等,讓他和其他同學知道私自開門、到處亂跑是錯的,避免再次發(fā)生,通過耐心、反復的教育,讓學生養(yǎng)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
在玩康復游戲時嚴格遵守游戲規(guī)則,這不僅是順利進行游戲、提高質量的保證,同時也是在游戲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比如,在各類競賽性體育游戲中,教育學生要團結協(xié)作,要擰成一股勁,激發(fā)上進心和勝不驕、敗不餒的品德;在多感功能室玩小型游戲中,教育學生互諒互讓,不爭搶亂按屏幕,學會合作;當活動場地受到干擾,學生注意力不易集中,或個別學生產生畏懼情緒時,教師要及時而恰如其分地進行品德教育,寓德育于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寓教于樂”的方式,把道德素質教育的內容納入到康復訓練中進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及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堅強意志的培養(yǎng)
在粗大運動康復訓練課中,不管是簡單的跳床、過平衡板,還是復雜的走獨木轎、滑滑板,對于他們來說開始都很難,讓他們學會這些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他們付出很大的努力,需要他們克服一定的困難。老師應鼓勵學生去克服困難,堅持讓學生去做,由教師先示范,讓學生去模仿去練習,并引導孩子不怕苦、不怕難,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同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意志品質的提高,必定會對培智學生生存能力的提高起到積極的作用,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逐漸學會自立。
四、康復中培養(yǎng)學生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敝钦蠈W生也需要提高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自覺養(yǎng)成保護環(huán)境的好習慣。
學校操場的四周種著許多花草樹木。玉蘭樹高大挺拔,樟樹枝繁葉茂,桂花十里飄香,桃花成群結隊地盛開,櫻花綻放著笑臉……學生來到操場上,可能會像放出了籠子的小鳥,有的在塑膠跑道上奔跑起來,有的扯小樹苗,有的摘起小花來……于是,在學生進行康復訓練以后,準備讓他們自由活動之前,教師先教育學生要保護操場的花草樹木,做到眼看手不動,讓學生記住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對不可以做的,讓學生一個一個說出來,增強記憶。每次自由活動之前,教師都會要學生說出自由活動要求,然后才讓他們自由活動?;顒舆^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破壞環(huán)境的行為,立即制止并進行教育。比如發(fā)現(xiàn)學生拔小樹苗,直接告訴他們不能這樣做。跟普校學生不同的是,對智障學生不能“繞彎子”,直截了當告訴他們要保護環(huán)境,不可以拔樹苗、摘花。漸漸地,學生會說“花不能摘”“樹苗不能拔”“樹不能爬”等,逐步養(yǎng)成保護環(huán)境的好習慣。
智障學生的德育教育是緩慢的過程,需要教師結合智障學生心理、生理的特點,采用多種手段,堅持不懈地進行教育。在康復訓練課中滲透德育,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靠特教老師堅持不懈、持之以恒。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復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復會形成穩(wěn)定的習慣。即同一個動作,重復21天就會變成習慣性的動作。良好的習慣就能導向成功。
特教老師應有信心對這些特殊孩子最大限度地挖掘、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勢和潛能,有效地補償其智力和適應行為的缺陷,使他們學會做人,學會生存,能夠自理、自立,進而融入社會主流,成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而不是社會的包袱或者給社會造成負擔,成為自食其力的社會好公民、好幫手、好家人、好照顧者。
責任編輯 鄧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