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麗
“產(chǎn)出導向法”下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策略模式
楊曉麗
(安徽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線上自主學習脫離了傳統(tǒng)教師的監(jiān)督和教室的制約,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更強?,F(xiàn)行的大學英語教學中,班級規(guī)模過大導致教師只能拘泥于以語法和詞匯知識講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而忽視了對學生語言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也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而對于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來說,他們更需要的是獲得關于學習策略的有效指導,以便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能夠進行自主學習并不斷獲得新的知識。
產(chǎn)出導向法;自主學習;學習策略
自主學習(Autonomous Learning)主要是指學習者根據(jù)所學課程,自主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并采用相應學習策略進行學習的過程,包括對其學習過程的監(jiān)控及學習結果的評價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重要目標之一。2007年,國家教育部高教司頒發(fā)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為《課程要求》)明確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改變,不僅是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變化,而且是教學理念的轉變,是實現(xiàn)從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思想和實踐,向以學生為中心、既傳授語言知識與技能,更注重培養(yǎng)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思想和實踐的轉變,也是向以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為導向的終身教育的轉變。”
疫情期間,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之下,很多高校都采用了線上授課的方式,而暴露出的問題令人擔憂:首先,雖然很多教師利用直播的方式進行授課,但由于大學英語授課班級的規(guī)模過大(班級人數(shù)≥80),教師很難關注到每個學生的聽課狀態(tài),導致一些學生缺乏主動性及自覺意識,對教學興趣不足,學習目的性不強,參與度也不夠。其次,在課時壓縮的現(xiàn)實情況下,教師仍拘泥于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語法翻譯法,無法顧及到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也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另外,過分依賴課本也是大學英語線上教學的一個突出特點。沒有課本,學生感覺無所適從,教師也不知如何進行講解;然而外語教學需要大量輸入原始材料,如果教學過程過于依賴教材,就不可能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語言輸入和輸出。為此,《課程要求》也有著明確的改革辦法,即“教學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新教學模式應能使學生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進行學習,獲得學習策略的指導,逐步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其中的要點之一是教學模式的改革應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并對其進行學習策略的指導,即教師以教學的方式使學生獲得行之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加強其主動學習英語的意識和策略意識,并培養(yǎng)其自我監(jiān)控和自我調控的能力,最終使其成為高效、自主的終生學習者。
文秋芳教授提出的“產(chǎn)出導向法”(product-oriented approach,以下簡稱POA),是極具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旨在解決我國高校外語教學中長期存在的“學用分離、效率低下”的弊端。該理論核心是“三個學說”、“三個假設”及“三個階段”,其理論體系主要包括教學理念、教學假設和以教師為中介的教學流程。其中,教學理念主要指“三個學說”,即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和全人教育說;教學假設包括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和選擇性學習三個假設;教學流程包括驅動、促成和評價三個階段,強調在整個課堂教學流程中需要教師“適當?shù)匕l(fā)揮中介作用”[1]、[2]?!爱a(chǎn)出導向法首次提出“學習中心說”,強調“課堂教學的一切活動都要服務于有效學習的發(fā)生,對學生進行英語能力、知識和素養(yǎng)的全方位教育,幫助學生實現(xiàn)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機融合,培養(yǎng)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和高級思維,從而推進復合型、應用型的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
目前,已有較多教學實驗為該理論體系的構建提供了課堂實踐經(jīng)驗與教訓,但此類研究主要聚焦于“驅動—促成—評價”中的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或是基于某個單元教學中POA的應用。從產(chǎn)出導向法的教學理念和流程來看,在POA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克服原有的惰性和思維定勢,并充分調動、發(fā)揮其自主能力。因此,在POA過程中融入自主學習策略,提高學生主動性和自覺性,并有意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非常重要。鑒于產(chǎn)出導向法的線上學生自主性研究在國內不多,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在POA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策略,以期能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目標、促進產(chǎn)出。
大學英語教學的基本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能動性,鼓勵和激發(fā)學生的批判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并在此基礎上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有厚重人文素養(yǎng)、堅實理論知識、扎實專業(yè)知識和高超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而通過對疫情期間大學英語線上教學狀況進行的隨機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為通過四六級考試而學習”和“因學校強迫而學習”的學生人數(shù)占總調查人數(shù)的77%(共300人)??荚嚦闪舜髮W英語線上教學的指揮棒,學生根據(jù)考試內容來計劃自己的學習,而不是根據(jù)實際的學習目標來確定自己的學習內容。在隨后的訪談中,一些教師表示線上教學無法保證課堂活動的實施,應重新回歸到課堂教學中;也有學生認為最有效利用課堂的時間就是聽講,線上活動尤其是小組活動對他們而言是浪費時間。這些意見和建議發(fā)人深省,不僅暴露出目前教育制度環(huán)境的弊端,而且足以反映出大學英語線上教學改革的迫切性。
一般認為,自主學習就是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傳統(tǒng)意義上的自主學習也總是和個人主義聯(lián)系在一起,但自主并不意味著完全的獨立,自主學習也應該以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相互依靠為前提。因為,語言能力的發(fā)展需要相互交流,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合作式學習活動也是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方面。除此之外,自主能力還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學生對學習內容和目標的判斷,包括學什么、為什么學、如何學的決策;二是學生實施學習計劃的能力;三是學生評價學習結果的能力。在當今的信息時代,線上大量的學習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另一方面,面對浩如煙海的資源,教師和學生都會感覺不知所措。要想通過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應培養(yǎng)學生作為學習活動決策者的能力。POA強調以“學習為中心”,即所有的學習過程都以有效學習作為前提,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悟。在POA單元學習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建真實情景,使學生融入其中體會并認識自身的不足,從而激發(fā)其學習興趣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并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他們是學習的主體,完成輸出任務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過程。教師發(fā)揮中介作用,適時指導、幫助并促進學生的學習。何時查閱資料,如何對資料進行整合,如何和小組同學分工合作,這些環(huán)節(jié)都涉及到學習策略,能使學生更加高效地學習,并對學習活動起著主導作用。其次,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參與學習策略的研究,這體現(xiàn)了教師對目前教育系統(tǒng)的反思和對教育目標的深層理解。教育的根本目標不是“學什么”,而是“如何學”。學校培養(yǎng)的不是考試機器,通過四六級考試也絕不應該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將學習策略研究與自主學習結合起來,從而使學生成為獨立、自主、有效的學習者,也是學習策略研究興起的背景之一。對學生來說,提高在校期間的學習成果固然重要,但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更加重要。POA強調“全人教育”說,外語教學不僅要實現(xiàn)提高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工具性目標,而且要使其達到思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綜合文化素養(yǎng)等人文目標。教育的范疇應該是整體性的、全面性的,即不僅讓學生學到各種知識,還要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彪S著認知心理學的發(fā)展,尤其是隨著對學習內在認知加工過程的認識逐漸深入,學習策略已成為教育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方面。迄今為止,學習策略的界定尚未達成一致。Chamot[3]認為學習策略是學生采取的技巧、方法或者刻意的行動,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習效果和易于回憶語言的形式及內容。而Cohen[4]卻認為學習策略是學習者一種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行為和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具有明確的目標,即使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更加容易,或彌補學習者語言知識的不足。針對以上不同的定義,Ellis[5]指出,策略究竟是可視行為還是無法觀察到的心理活動,以及學習策略對學習是否產(chǎn)生直接的作用,應該按照學習策略的特點來看。他列舉出學習策略的八個特點,指出學習者一般都能意識到所用的策略,并能夠描述策略的內容,特別是當別人要求他們注意自己的活動的時候。文秋芳[6]也認為學習策略就是為提高學習效率采取的措施,并強調策略的實質是學習者的行動而不是想法,行動可以是外部行動,也可以是內部活動。本研究認同文秋芳教授的定義,認為學習策略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所采取的一切措施。要使學生在學習中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教師應結合教學方式開展適當?shù)囊龑Ш椭笇?,必要時還應該進行專門的學習策略訓練。教師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有著重要的示范作用,只有了解學生如何學,教師才能研究如何教。由于以教師為中心的自上而下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研究學習策略就是為了探索如何幫助學生成為獨立、自主、高效的學習者。培養(yǎng)學生學習策略不僅是提高學生線上學習期間的學習效果,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終身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因此,本研究的重點在于討論產(chǎn)出導向法下學生自主學習模式的建構。
語言學習者對學習策略的使用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內部因素(如年齡、智力、語言潛能、學習風格、動機、自我效能等)和外部因素(如學習環(huán)境、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流程等)都會影響到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的形成和使用。礙于篇幅,下文重點討論教師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線上自主學習的影響。在初高中階段,教師會根據(jù)單詞表逐個領讀并釋義,討論詞匯的用法,學生就會認為這種方法就是行之有效的學習策略,這種策略可能會轉化成習慣或不自主的行為。據(jù)觀察發(fā)現(xiàn),在《新一代大學英語(提高篇)綜合教程》教學中,很多學生會花費大量時間尋找課文中不認識的單詞,并逐個抄寫查詢,而隨著課文生詞的增多及難度加大,很多學生由于缺乏閱讀速度和技巧的相關培訓,注意力集中在字詞的理解上,而缺乏對文章的總體把握,學習惰性也不斷增強。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學生受教師傳統(tǒng)授課模式的影響而形成的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從而被動地接受、領會文字信息,影響了閱讀速度。然而,如果一味強調閱讀中的推測和預測也會使學生滿足于文章大致的理解而忽略語言知識的積累。因此,在授課時,教師應幫助學生形成策略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既要注重語言知識的積累,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通過文章標題、關鍵詞、圖表等線索進行理解,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
由于線上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者因素、教師因素等方面的多樣性,如何在產(chǎn)出導向法教學中融入學習策略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需要對學生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進行診斷,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出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方案,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不少西方學者的研究表明,學習策略是可以傳授的,且學習策略的訓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增強其自主性和自覺意識。因此,我們設計了幾下幾種模式供同行參考。
1. 學習策略外顯性教學活動
學習策略的外顯性教學是指教師將學習策略的基本思路和方式明確而有意識地展示給學生,并引導學生進行模仿、概括和總結,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策略的意識。O’Malley根據(jù)信息加工的認知理論提出了三大學習策略,即“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這一策略系統(tǒng)的核心是認知策略,包括對學習資料分析、歸納或轉換中使用的策略,如重復、歸納、演繹、利用目標語資源、利用上下文情景等處理信息等。元認知策略是對認知的認知,包括計劃、監(jiān)控、評估等,具有管理功能。社會情感策略則指學習者認知活動順利成功的外圍環(huán)境因素及學習者個體因素,如合作。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其實既需要調整認知活動,也需要調整情感情緒,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
根據(jù)《新一代大學英語提高篇綜合教程1》教材,教師通過2課時外顯性教學活動將O’Malley[7]的三大學習策略展示給學生,包括對該學習策略的描述、解釋等,并利用教材對該學習策略進行實際演示,指導學生對所學策略進行練習;在2節(jié)POA導學課中,教師向學生解釋POA理論、假設、教學流程,尤其是線上自主學習部分,如對每單元中的慕課、微課、相關圖片、文字、音頻及視頻等學習資料等進行自主學習、監(jiān)督和評價,強調在此過程中自主學習的重要性以及評價方式,并引導學生對自主學習方法進行討論;當學生熟悉所培訓策略之后,教師依據(jù)課程教材內容設計出教學任務,指導并督促學生逐步完成收集、綜合信息等各個學習過程。最后,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方式進行討論并評價參與情況。這種教學活動能夠讓學生較為系統(tǒng)地了解學習策略及技能,幫助學生在教材學習過程中領會、掌握并遷移上述策略及技能。
2. 學習策略在POA教學中的滲透模式
這種滲透模式是指在POA教學中將學習策略滲透于教學活動之中,促進學習策略與課程的相互融合,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和鞏固相關策略。在《新一代大學英語綜合教程1》中,第五單元為口語產(chǎn)出任務(拍一段介紹家鄉(xiāng)菜的視頻)。雖然很多學生可以依靠教師搭建的學習框架一步步完成產(chǎn)出任務,但在鏡頭前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心理障礙,難以完全做到語音準確、語調自然流暢、言之有物且無語法語用問題。因此,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先完成子任務,如和同伴討論最喜歡吃的菜,然后由學生介紹他們是如何完成這個學習活動的,用了哪些有用的學習策略,如迂回策略、借助形體語言等,并讓學生陳述這些策略在討論活動中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教師也可以演示其他有效的學習策略,并鼓勵學生將這些策略遷移到產(chǎn)出任務中。第六單元為寫作產(chǎn)出任務(寫一篇問題解決型文本)。根據(jù)產(chǎn)出任務,結合教材內容,教師將學習策略滲透到教學之中,如在進行選擇性閱讀時利用上下文猜測詞義,利用課文關鍵詞、視頻中的文字和圖片信息等認知策略,幫助學生完成有效的語言促成。另外,對線上視頻資源、課程材料進行總結、歸納的元認知策略,如何克服產(chǎn)出任務時所遇困難的情感策略以及分析語篇銜接的認知策略等,都可以滲入到促成的環(huán)節(jié)中,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果,引導其對學習策略進行評價,使其更主動、更愉快地接受學習活動,鼓勵其利用目標語完成教師所擬定的教學任務,并使其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鍛煉了語言技能。
3. 教師為中心轉變?yōu)閷W生為中心的翻轉課堂
在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學的重點在于教材中詞匯與語法,即語言用法上。在POA教學中,教師在課前通過網(wǎng)絡平臺和手機APP等向學生發(fā)布本次課相關的課程資料,包括微視頻、微資料、微課件以及課前測試題,引導學生完成課前預習。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本次課的重點、難點做出講解,并解答學生在預習時存在的問題。課堂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做生講生評、以練代講、案例點評、研討辯論、項目探究、邊講邊練、教師導演學生串演、平行互動、生問生答等,并指導學生以英語為媒介主動完成學習任務。翻轉課堂教學的重點在于語言的使用。教師可以采用智慧課堂教學工具加強生生、師生之間的深度互動,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與主動思考。這種行為方式將徹底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行為,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評價階段,教師和學生共同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即時反饋,促進學生掌握目標策略并將之遷移到新的學習任務中。學生對學習策略做出主觀判斷,并評估策略使用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傳統(tǒng)授課模式中,學生被動地接受信息,而在POA的學習策略培訓模式中,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和學習策略評價的主體,以英語為媒介來獲得知識和完成產(chǎn)出任務,從而提高語言水平和綜合素養(yǎng)。教師以管理者的身份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營造出一種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氛圍,以加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和方法,并逐步管理和監(jiān)督自己的學習。
第一,《新一代大學英語綜合教程》每單元課后練習部分都有專門的學習策略訓練與討論,通過舉例、示范、練習,讓學生獲得學習策略的知識和技能。而在課堂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很少關注這些練習,因為課時有限,而學習策略的訓練需要占用一定的課堂時間。但過往研究表明,策略訓練可以提高學習活動和學習任務的效率,并提升學生自我學習管理的能力以及運用外語的自信心(Cohen,1998)。因此,教師要提高對學習策略的重視程度,不管教材是否涉及學習策略的相關訓練,都應該把學習策略的訓練“外顯地”或“隱藏式地”滲透到教學活動之中,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學習、討論和運用。
第二,《新一代大學英語綜合教程》中人文歷史類文章與科普自然類文章的學習策略可能會有所不同。在采訪中我們發(fā)現(xiàn),被采訪者普遍認為科技類文章要比人文類文章難度更高,因此在學習中更多地運用情感社會策略,如遇到困難時不斷鼓勵自己﹑自我調節(jié)以降低焦慮感等,其他策略如運用以前的知識、猜測、遇到關鍵的詞要查字典等。這些策略的使用頻率很高,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設計訓練活動,提高學生的策略意識和能力。而對于人文類文章來說,學生則采用了通過上下文猜測詞義﹑推斷下面的內容﹑總結﹑劃出自己感興趣的詞等策略,因此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篇章體裁進行學習策略的訓練,也可以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
第三,教師應幫助學生確定適當?shù)挠柧氈芷?,并采取多種方式促進學生學習策略的訓練興趣。因為,有的學習策略訓練效果是立竿見影的,而有的學習策略培訓則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取得效果,比如元認知策略中的制定學習計劃、評價學習效果、總結學習方法等,以及認知策略中的借助推理、歸納等邏輯手段分析解決問題的策略等。如果訓練時間過長,方式單一,可能會使學生產(chǎn)生抵觸心理。因此,教師應設計合理的訓練周期,并采用多種方式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策略,從而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意識。
在目前,課時大量壓縮且以教師為中心的精讀型課堂教學已經(jīng)無法保質保量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情況下,為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并使學生更有效、省時、省力地實現(xiàn)學習目標,以及對學生開展學習策略的指導,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和手機APP的普及,線上自主學習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如慕課、微課、相關圖片、文字、音視頻等學習資料等,進行自主學習、監(jiān)督和評價。POA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意識具有重要作用,教師應對教材中在語言促成、內容促成、結構促成方面的學習策略設計和學習策略的滲透方式等內容進行梳理和歸納,也可以通過外顯性教學方式對學生開展系統(tǒng)性的學習策略訓練,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擺脫以考試為主的學習目的,并產(chǎn)生合理的期待值。在POA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幫助其有效使用學習策略,減輕學習負擔。這一方法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完成產(chǎn)出任務,而且有助于其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1] 文秋芳. 構建“產(chǎn)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5(4):547-558.
[2] 文秋芳. “產(chǎn)出導向法”的中國特色[J]. 現(xiàn)代外語, 2017(3):348-358.
[3] Chamot, A.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ESL Students[M].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87:71-84.
[4] Cohen, A.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80-81.
[5] 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111-116.
[6] 文秋芳. 英語學習策略理論研究[M].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7] O’Malley, J. & A. Chamot.[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119-120.
[8] 程曉堂,鄭敏. 英語學習策略-從理論到實踐[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2.
On the Model of Autonomous Learning Strategy in College English Based on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YANG Xiaoli
Online autonomous learning is divorced from the supervision of traditional teachers and the constraints of classroom, which claims higher requirements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However, teachers can only stick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grammar and vocabulary in their online English teaching classes because of the large class size. Thus, this kind of teaching model ignor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 language and pragmatics ability, and cannot meet their personalized needs. For non-English major students, what they need is to obtain effective learning strategy guidance, so they can learn independently and obtain new knowledge in their future study and work.
production- oriented approach; autonomous learning; learning strategy
G642.0
A
1009-1114(2020)04-0068-05
2020-08-26
楊曉麗(1982—),女,山西太原人,碩士研究生,安徽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研究項目:安徽工程大學重點線上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產(chǎn)出導向法”的工科院校大學英語線上教學改革研究》(2020xsjyxm02)系列論文之一。
文稿責編 張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