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楊宗稷先生師承考

      2020-01-06 20:43:29歐陽平彪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20年6期
      關(guān)鍵詞:琴學古琴

      歐陽平彪

      楊宗稷先生師承考

      歐陽平彪

      (湖南科技學院 國學院,湖南 永州 425199)

      楊宗稷先生在北京學習古琴時,共有兩位老師:一是湖南的章華先生,二是黃勉之先生,黃勉之先生專家都有考證,楊宗稷跟章華先生學琴都沒有提起。在家鄉(xiāng)學琴的經(jīng)歷,目前學界也沒有考證,只是一筆帶過。文章對楊宗稷先生在家鄉(xiāng)的學琴及師承進行全面的考證和梳理。

      楊宗稷;章華;黃勉之;寧遠平田;師承

      一 楊宗稷先生在家鄉(xiāng)少時的師承

      楊宗稷(1864年4月13日-1931年11月15日),字時百,又作詩百,號九疑山人,原姓歐陽,平田村人,清末貢生,為清末民初古琴大師,被稱為“民國古琴第一人”。

      楊宗稷先生在家鄉(xiāng)到底學琴沒有?可不可信?楊宗稷先生在《琴學叢書·琴余漫錄》卷一云:“自遠堂《秋聲賦》一曲,予不彈已三十余年,近日重理一過,乃知古人制曲之精。”[1]《琴學叢書·琴粹自序》云:“予弱冠嗜琴?!盵1]從文獻來看,楊宗稷先生應該在去北平時,已經(jīng)學習了古琴藝術(shù),楊宗稷先生至少在20歲或20歲以前學習了古琴。楊宗稷先生在家鄉(xiāng)學琴,專家都有提到。如陳玉堂編著《中國近現(xiàn)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楊宗稷……少時即好琴學?!盵2]章華英《北京‘岳云別業(yè)琴集’緣起及琴事述考》:“楊宗稷,字時百,亦作詩伯,號九疑山人,湖南寧遠人,清末貢生。在家鄉(xiāng)曾學過琴,到北京后又繼續(xù)向黃勉之學琴?!盵3]

      楊宗稷先生,1901年(37歲)離開家鄉(xiāng),到北平。在家鄉(xiāng)何時學琴?向誰學的琴?一直以來專家學者都沒有考證,只是一筆帶過。下面主要通過楊宗稷先生在家鄉(xiāng)平田村的琴人、《琴學叢書》等文獻資料進行梳理,了解楊宗稷先生一生只為雅琴來的琴學生涯。望專家學者指正。

      1864年3月8日,楊宗稷先生出生于湖南寧遠縣清水橋平田村。楊宗稷先生的出生年代,各個專家說話不一樣,有說1864年、1865年、1888年等,楊宗稷先生藏琴“玉壺”琴所題款識:“蘭亭集后二十六癸丑,越明年甲寅上巳后五日,九疑山人楊宗稷五十一生日得于都門。”[1]甲寅:1914年。上巳:農(nóng)歷三月三日。后五日:即農(nóng)歷三月八日。據(jù)楊宗稷先生的訃聞:“生于清同治甲子年三月初八日亥時?!笨梢姉钭陴⑾壬?864年農(nóng)歷三月初八。馬俊國《楊時百先生與近代琴學》、吳葉《楊宗稷及其“琴學叢書”研究》等專家學者都考證過,大部分學者觀點認為楊宗稷先生生于1864年農(nóng)歷三月八日。

      在楊宗稷先生的家鄉(xiāng)平田村,有沒有彈琴之人?答案肯定有撫琴之人,琴學名家眾多。

      平田村坐落寧遠縣北部,緊鄰舂陵古城旁邊,全村姓歐陽,沒有其他姓氏,為湘南望族,人才輩出。永州琴學源遠流長,寧遠為舜帝教化之地?!妒酚洝の宓郾炯o》:“舜南巡,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薄抖Y記·樂記》:“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p>

      楊宗稷先生書香傳家,祖上事跡,寧遠縣志均有記載。民國《寧遠縣志》第十卷記載:“楊世任:字子重,平田人。祖登霖,恩貢生。父上珍,增貢生。世任亦增貢生,棄舉業(yè),走粵西,入蔣益澧軍中,戰(zhàn)于平原,復平樂城,旋克貴縣。”[4]又“楊世倬:世任弟也,同治中,亦宦廣西,署河池州?!盵4]楊宗稷“庶孽孤露,能自振拔,與弟宗彩并穎敏,嗜學相友善,十四歲補縣學?!盵4]

      平田村歷來有耕讀傳家的傳統(tǒng),都要識文斷字。據(jù)楊登訓《川上草堂記》:“余世居寧遠四鄉(xiāng)平田,聚族五百余家,林陰翠藹中瓦屋參橫,家塾數(shù)十所,惟先曾祖榮先公‘川上草堂’最古?!盵4]楊登訓:字鑒泉,平田人,以拔貢官麻陽教諭,知瀘溪、廣豐縣事。楊登訓在乾隆丁酉歲(1777)請賀熙齡、候桐等人題記《川上草堂抱圖記》。賀熙齡《川上草堂抱圖記》云:“吾知鑒泉鳴琴而理。”[4]可知楊登訓每日鼓琴,讀書。平田村至少在乾隆年間,有部分先賢在平田家塾教書,教古琴等。稍晚點,寧遠縣志等文獻也有記載平田村的琴學活動,如《寧遠縣志》:“楊世勛,號冰巖,平田庠生,少慕?jīng)_舉,閉關(guān)習靜,構(gòu)小園蒔花竹,鼓琴為樂。所著有《道德經(jīng)補注》《參同契解》《刪定性命》主旨諸書,今其琴尚存,殆數(shù)百年物也?!盵4]又“楊秀,字三山,號青埜,平田人,心常寡欲,工圖畫,恣情山水,得意時揮毫立就,人以為神。尤精于琴,然不遇知音不輕彈?!盵4]平田都有上百年的老琴及善彈古琴的名家,可見平田清朝時琴學名家不乏其人。楊世勛、楊秀等琴家都與楊宗稷的父輩同輩,楊宗稷是否跟他們學琴,目前文獻記載少,不好下結(jié)論。楊宗稷的鄰居就是清朝咸豐年間全國著名的詩人楊季鸞先生。楊季鸞先生也是著名的琴家,在永州濂溪書院做山長十多年,御賜“孝廉方正”,楊季鸞生于嘉慶四年已未年(1799),卒于咸豐六年丙辰年(1856)。

      楊季鸞著《春星閣詩鈔》十六卷,其《回家二首》云:“一室呼僮凈掃除,閑將舊業(yè)理琴書。依然古調(diào)彈流水,無奈陳編飽蠧魚。”[5]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楊季鸞經(jīng)常在家彈琴,古琴技藝比較高,《流水》琴曲經(jīng)常彈奏。在家鄉(xiāng)時楊季鸞也經(jīng)常參加詩詞、古琴雅集等活動,《春星閣詩鈔·仲夏李千之家雋表兄積翠軒燕集》:“瑤琴雖未彈,對景滌煩想。明當約重游,樂茲謝塵鞅?!盵5]又《次韻答何子貞二首》:“蕭齋憶良覿,寂寞橫孤琴。”[5]楊季鸞游歷全國,常常帶一張古琴在身邊,琴不離身,可見對古琴的喜愛?!堕L沙與嚴麗生學淦大令讀藝卻別》:“余既攜琴游帝京?!盵5]

      楊季鸞幼時也在“川上草堂”學堂讀書、求學。楊季鸞《題川上草堂抱經(jīng)圖》云:“丈幼時肄業(yè)其中?!盵5]學堂中也開了書畫、禮樂、古琴等課程,《題川上草堂抱經(jīng)圖》云:“開軒魚鳥聽弦歌……粉本從教眾眼觀,非是碎琴同感憤。”[5]《川上草堂》學堂離楊宗稷家也很近,幼時就在平田《川上草堂》讀書,學習。楊季鸞的弟弟楊象繩(字正橋),也是個琴家,少時吟詩撫琴。民國《寧遠縣志》記錄:兄弟倆苦讀祖父輩所藏書,聞見益廣,不屑屑于章句帖括間,尤好為詩歌,相唱答無虛日,象繩為春草詩,季鸞和之,時年十五,詞旨妍畼,一時盡傳誦之?!盵4]楊象繩主講崇正書院十多年,楊象繩生于1798年,卒于1885年,八十多歲才過世。

      楊季鸞、楊象繩的祖上也都是書香傳家,曾祖父楊逢年為乾隆六年選拔貢生,乾隆八年朝考一等,禮部札送國子監(jiān)肄業(yè),乾隆九年考授直隸州州判,在籍候選,后改教職,乾隆四十二年任辰州府永綏學教諭。工詩文、善書畫,有詩詞傳世。父親楊之泗也是湘南著名的書畫家、金石學家,著有《殖學齋印譜》。

      楊宗稷《琴學叢書·琴粹·自序》云:“予弱冠嗜琴,傳習數(shù)曲,迨尋舊譜,迄不成聲,于是每遇操縵之士必詢學譜之法?!盵1]古時男子二十歲稱弱冠,后來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嗜琴:就是自己已經(jīng)非常喜歡古琴,嗜痂之癖,有些專家認為楊宗稷20歲時或20歲前就學習古琴了。這種嗜琴,每遇操縵之士必詢學譜之法,這種喜歡,一定是20歲時前已經(jīng)會彈古琴,才有這種情懷。楊宗稷幼時就在平田的“川上草堂”學堂讀書,學堂中,族人、老師等都會鼓琴,開了古琴課,楊宗稷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下,早已認識了古琴,也許就在學堂學習了古琴。學堂還請當時名流何紹基等人來學堂講學,授課,何紹基喜愛古琴、自己藏琴,也會撫琴。楊宗稷十四歲考進縣學,在崇正書院讀書,崇正書院老師也教授古琴,也有很多學生吟詩,撫琴。楊宗稷生于1864年,也就是1878年,14歲到崇正書院求學。楊象繩先生就在崇正書院教學,到1885年才去世,從分析看,楊宗稷先生在沒有去北平之前,古琴已經(jīng)會彈了,可能在家鄉(xiāng)平田跟楊象繩老先生等族人學習古琴。楊宗稷先生在《琴學叢書》中記錄了族叔祖楊季鸞的琴事及詩文等。

      《琴學叢書·午日過北京大學彈琴感事十四首》:“杜陵廣廈萬間開,誰識當時辟草萊。二十二年如一夢,銅駝應笑抱琴來。自注:辛丑冬月,長沙張文達公以工部尚書奉命,兼管理大學堂事務。大臣公派予為支應襄辦,移居大學堂。迄甲辰春,乃遷鐵匠胡同學務處。今琴室即予當時所監(jiān)修者。”[1]

      楊宗稷先生琴室“即予當時所監(jiān)修”“二十二年如一夢,銅駝應笑抱琴來”。如以辛丑(1901)冬月計算,即1879年,楊宗稷剛好14歲學習古琴,也就是到寧遠縣崇正書院求學這段時間前后學習了古琴;如以甲辰(1904)計算,楊宗稷17歲學習古琴。

      《琴學叢書·琴余漫錄》卷一云:“自遠堂《秋聲賦》一曲,予不彈已三十余年,近日重理一過,乃知古人制曲之精?!盵1]《琴余漫錄·自敘》落款時間:“己未六月朔九疑山人楊宗稷自敘于宣南舞胎仙館。”[1]己未(1919),楊宗稷先生在去北平之前,在家鄉(xiāng)學習了《秋聲賦》這一琴曲,至今三十多年沒有彈著一曲了,也可知楊宗稷先生在20歲前后已經(jīng)學習了古琴。

      從上文中可知,平田村清朝時期古琴名家眾多,古琴雅集活動及古琴的琴學歷史比較厚重。楊宗稷先生在家鄉(xiāng)平田學習古琴的時間大慨可以認為是在楊宗稷十四歲前后到二十歲之間學習了古琴藝術(shù),并師承于楊象繩老先生等族人學習古琴。

      二 楊宗稷先生在北京的師承

      楊宗稷先生在長沙求學期間,在長沙結(jié)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長沙張文達、衡陽劉異等。1901年,張文達特聘請楊宗稷去京任職共事。在京期間,首先在京師大學堂任職,到了光緒三十四年,即1908年?!肚賹W叢書·琴粹·自敘》云:“戊申仲春,浮沈郎署,索居寡歡,重理絲桐,以消永日?!盵1]戊申仲春:公元1908年農(nóng)歷二月,楊宗稷先生決定重新整理絲桐,好好鼓琴,以渡苦悶的心。楊宗稷在北京重習琴時不到一個月,1908年3月,得到一張“雪夜鐘”古琴,此琴楊葆元剖修過,龜紋斷,聲清圓、勻、靜等特點,開始操縵時,就用過這張古琴,并從琴賈借《平沙》譜,認為此琴更適合彈此曲,故“志在得一琴習一曲,”之境界。

      楊宗稷在北京第一個古琴老師就是自己的同事好朋友章華先生?!肚俅狻が嵮浴吩疲骸坝栉焐曛亓暻?,曼仙之教也?!盵1]章華(1872-1930):字縵仙,湖南長沙人,1893年舉人、1895年進士,官至郵傳部主事。章華經(jīng)常參加北京的詞社,如“聊園詞社”,參加者有王式通、夏孫桐、趙椿年等人。1899年參加由王鵬遠、鄭文焯等人在北京發(fā)起“咫村詞社”,并加入該社,參加人員有王鵬運、張仲炘、左紹佐、夏孫桐等人。鄭文焯通音律,喜歡鶴,在雅集中常一琴一書,一鶴舞于其間。章華在詞社與鄭文焯等琴人,交流琴學、詩詞唱和等。

      劉世珩是著名的琴家,古琴收藏家,曾藏“九霄環(huán)佩”“鶴鳴秋月”,故宮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便有他的藏琴。劉世珩因刻《小忽雷》,得以從張瑞山琴師收藏到大忽雷,筑“雙忽雷閣”,并邀請林琴南繪枕雷圖。楊宗稷先生與劉世珩都是好朋友,楊宗稷先生曾在劉世珩藏琴上刻銘文和圖章等?!稐钭陴⒅聞⑹犁瘛窌牛骸扒偕蠄D章已刻,附使帶呈,祈正之。此請蔥石先生道安。弟宗稷頓首……外琴一張。九月初四。”[6]

      章華本來就對音樂及各種器樂非常喜愛,也曾題《雙忽雷行》并序,及作《雙忽雷行》詩,云:“冰弦牙柱紫玉材,蔥石示余雙忽雷。建中辛酉臣滉進,誰軟善者中丞鄭。中丞一朝忤圣顏,身隨溝水流人間。曲散霓裳甘露變,雷乃收聲人不見。千年重睹迦邏檀,甲痕猶識纖指彈。好古神交視莫逆,前有東塘后蔥石。東塘只得小忽雷,大雷羽化如金杯?!盵7]

      章華的父親章壽麟,曾是曾國藩的幕僚,章壽麟是章士釗父親的族兄長。章壽麟曾救過曾國藩,并作《銅官感舊圖》記載其事,請當時名人左宗棠、李元度、吳汝綸、蔡元培、袁克文等人題詩文。楊宗稷先生的古琴弟子程頌萬,好朋友王闿運、羅惇曧等人都有題記。1910年章同、章華等人據(jù)原件影印刊行。楊宗稷曾寫信給章士釗,1925年11月,章士釗在《甲寅周刊》第一卷第二十號“通訊”欄里,發(fā)表《宗稷一答楊宗稷》等文。楊宗稷與章華、羅惇曧、溥侗等人,共同編纂《禮議》書籍。楊宗稷先生與章華相識,一是在長沙時就認識;二是去北京同在郵傳部共事等。因楊宗稷先生在長沙呆的時間比較長,章華也是長沙人,1893年中舉人、1895年中進士,章華跟王式通、羅惇曧、劉異等都是好朋友,他們都為楊宗稷的《琴學叢書》題寫序等。而且楊宗稷先生在長沙跟當時的名家都有交往,應該在長沙認識可能性比較大??梢姉钭陴⑾壬c章氏家族的關(guān)系一直都有來往。

      1910年9月9日,楊宗稷先生得孔子式一床琴,因前夕夢得霹靂材,次日便得此琴,固取名“霹靂”。章曼仙并題琴詩,云:“夢得良材曰辟歷,覺而得琴震金石。是耶非耶予所癖,夢耶覺耶通為一?!盵1]《琴粹?瑣言》云:“此銘乞章君曼仙作?!盵1]楊宗稷并鐫篆銘琴上,可見琴人的情誼多么深厚。楊宗稷先生的親侄女楊寶卿1915年正月,來京讀大學時,便來學琴,當時學習時用得就是這張琴,因楊寶卿英年早逝,楊宗稷先生傷心過度,望琴生悲,琴掛于璧間,不忍再彈。

      楊宗稷先生在北京的第二位古琴老師是黃勉之先生?!肚俅庾詳ⅰ罚骸八寐劷鹆挈S君勉之不改舊譜,能彈大曲,從習《羽化》一操,乃得所謂吟猱指法,于今三年矣……辛亥冬月二四日九疑山人楊宗稷時百甫自敘扵宣南之風鶴琴齋?!盵1]《琴粹自敘》落款時間是1911年農(nóng)歷十一月二十四日,這時候楊宗稷已經(jīng)跟黃勉之先生學琴三年,可知楊宗稷跟黃勉之先生學琴時間應該是1908年11月左右。楊宗稷向章華先生學習古琴差不多一年的時間。很多專家學者理解這句時,認為1908年楊宗稷一開始理絲桐,就跟黃勉之先生學習古琴,其實1908年楊宗稷先跟章華先生學習古琴,然后11月左右在向黃勉之先生學習。楊宗稷先生經(jīng)常與自己的老師章華先生及黃勉之先生學習琴學及古琴雅集等活動?!肚賻燑S勉之墓碑》:“丙寅之冬,吾友章曼仙招飲其室;詩伯、勉之皆先在?!盵8]

      黃勉之自署廣陵正宗琴社,為學琴學正宗,對古琴的癡迷,出家為僧向枯木禪師學習古琴。吳葉《楊宗稷及其‘琴學叢書’研究·楊宗稷的師承關(guān)系》時,總結(jié)黃勉之四異:一是求藝之異,二是身世之異,三是外貌言談之異,四是彈琴之異。[9]從楊宗稷先生的《琴學問答·琴師黃勉之傳》記載:

      尤精于琴,專重指法吟猱,有一定轉(zhuǎn)數(shù),不能以意為搖動。書譜左右手指法百余種,皆能析及毫芒。以其法施于古譜,進退上下若合符節(jié),自成節(jié)奏。最重板眼。吟猱種類,以板別之;全曲節(jié)奏疏密,又以吟猱進退之板別之;板之緩急,以呼吸之長短別之。

      初入弄,盡一呼吸之力為一板,以次漸急,曲將終復慢,大曲則三慢而后終,千篇一律,確不可易;而節(jié)奏則清奇濃淡、情景各異,無一曲同者。更重姿勢,身離案尺許,臀著幾不過一寸,與未坐等,作騎射狀,左右手如張弓,兩足成丁字形,以一足拍板。調(diào)弦動指,即貫以全神,有極雋峭清越數(shù)十聲。非極得意時不弄,自謂仙靈經(jīng)過,亦必停驂。

      入調(diào)后,精氣內(nèi)含,形同槁木,收視返聽,攝息凝神,寄呼吸于指下,可以代喉舌,唇微動念念若有詞。右手如善書者純用筆尖往復屈伸,銀鉤鐵畫。左手入木三分,自謂按音能透過琴底,而望之不甚用力。但聞金石之聲,絲毫不妄動,雖新弦進退無雜音。[1]

      從楊宗稷寫的《琴師黃勉之傳》可知,黃勉之先生注重指法吟猱、節(jié)奏、姿勢,人的呼吸與指法,鼓琴的關(guān)系很重要,以琴傳道、以琴養(yǎng)情、以琴傳聲、如鏡臨物等琴學觀點,以及黃勉之先生教學古琴的要求和特色等?!坝沂秩缟茣呒冇霉P尖往復屈伸,銀鉤鐵畫?!边@句話什么意思?楊宗稷先生很認真的體會這句話的意境,楊宗稷嗜文學,工書法,《藏琴錄》記錄的藏琴,上面的銘文、詩詞、書法等都是楊宗稷先生親自書寫、題刻。認為初學古琴者,手型、左右手的協(xié)和程度、用力、輕重、運行軌跡等關(guān)系很重要,“彈琴至得心應手,左右指下,望之不覺其用力,實則進退抹挑,聲聲具有擊鼓撞鐘之勢?!薄叭鐚W書者執(zhí)筆,一錯則終身墜落苦海矣。”并從書畫的角度思考總結(jié)古琴藝術(shù)的魅力及運指要領(lǐng)顯得更加具體、形象。《琴學叢書·琴鏡卷首·例言》:“右手如習字,以指為筆尖,又如以錐畫沙,一來一往,必現(xiàn)精神而能連絡有情,并須得鼓琴用鼓字之意。左手如作畫,進退則畫竹技,吟猱則畫山水用皴筆,虛罨點指則畫蘭心?!盵1]這跟楊宗稷先生提出的“象形”“諧聲”“會意”等琴學觀也是一致的。這中“意象”張懷瓘《文字論》早己論述。書畫與音樂都是有內(nèi)在的節(jié)奏和韻動,這種指動,這種性情,是深入靈魂的。意在筆端,旋折進退,書之成相;琴在指上,進退上下,琴隨意發(fā);靜與動,藏與按,淡與和,空遠,剛直,書之一波三折,弦之一唱三嘆,書者,心也,琴者,心也,琴書之境便能達天、通仙。無欲而靜,無為而境,大音希聲,天人合一,藝,道也!楊宗稷先生很重是這種三種藝術(shù)境界,黃勉之先生、楊宗稷先生都以書畫說琴、悟琴,在師祖枯木禪師的琴譜也又論述。

      楊宗稷跟黃勉之學習古琴非??炭嗾J真,1913年至1916年,學琴曲《漁歌》三年,兩天上一次課,共習一千三百遍。云:“《漁歌》一曲,余自癸丑九月迄丙辰八月,與琴師月課十八次,合彈兩遍,風雨寒暑不輟,連閏計一千三百遍。求學之難,可勝慨嘆?!盵1]楊宗稷先生堅持、用功、求學精神。在往后教琴中,弟子彭祉卿才有“彭漁歌”的美譽。從中也可看出楊老非常喜歡《漁歌》琴曲,相傳《漁歌》為柳宗元創(chuàng)作,族叔祖楊季鸞先生就刻印了《柳宗元文集》,湖湘地方文化對楊宗稷的熏陶及對家鄉(xiāng)的情懷不言而喻。對《漁歌》也有靈魂深處的體會,認為是琴中的神品琴曲,“惟有《漁歌》,自一段至十八段,聲聲抑楊、飄飄欲仙。然琴中止《漁歌》《羽化》二曲,舒心暢意?!稘O歌》仍在《羽化》之上,可作神品,且有夢寐仙傳,妙句入內(nèi),作者細心體察之。”[1]楊宗稷先生勤于探索,對《漁歌》演奏和藝術(shù)處理,注入了自己的理解,與老師黃勉之先生演奏早已不同。悟澄和尚:“云游至通州時曾識黃勉之,后遇楊時百聽其彈《漁歌》,則已非黃勉之原法矣?!?/p>

      黃勉之先生對楊宗稷先生的琴學影響是最大,特別是古琴指法吟猱等。楊宗稷先生弟子《琴學叢書·琴鏡·羽化、登仙·五知齋·跋》云:“以此見古人指法之精,決非以搖動為吟猱者所能窺其奧竅。他如《漁歌》之游吟、《蒼江》之放猱、《瀟湘》之往來吟,皆為一曲主音,專以指法見長。如含糊了事,則千篇一律,味同嚼蠟矣?!盵1]楊宗稷先生在向老師黃勉之先生學習古琴時,也形成了自己的吟猱理論體系,并對吟猱作了進一步研究,并用于自己的琴學實踐中,并對所習琴曲做了歸納與總結(jié),《琴學叢書·琴粹》云:“大致吟略急,猱略緩,其余各猱以各吟法類推,則得矣。予所習廿曲,有照譜全用吟猱不改一字者:《洞天》《羽化》《秋鴻》《胡笳》《水仙》《塞上鴻》《瀟湘》《離騷》等曲是也。有半藏吟猱者:《箕山》《釋談》《歐鷺》《梅花》《石上流泉》《山居》《猗蘭》《挾仙游》等曲是也。有暗藏吟猱者:《漁歌》《平沙》《陽關(guān)》《四大景》等曲是也。大抵彈舊譜及大曲,非用吟猱不能成調(diào),習之既久,一二年后,則或藏、或露,自有會心。至于有吟猱之神,無吟猱之跡,則指與弦化矣?!盵1]弟子虞和欽專門寫《琴鏡釋疑》解讀老師楊宗稷先生的吟猱思想,讓大家很好的解讀和用于琴學實踐中。云:“凡古人操縵秘法,已盡于是?!?/p>

      為了讓更多人學習古琴,特發(fā)明“琴鏡表式譜”。在《琴學叢書·琴鏡》卷首云:“特以好古者,多求師不易,創(chuàng)為此譜。庶幾按譜尋聲,能自得師,不煩指授?!盵1]又“此予所以有《琴鏡》之作,不惜傾貲付刊,公諸天下后世也?!盵1]楊宗稷先生為何下這么大的力度。因為楊老看見琴學衰落,不無慨嘆地說道:“明以后至今三百年,名公巨卿以琴名者無一人焉!抱殘守缺僅二三十位布衣之士,何由提倡風雅乎?光宣之際,朝廷大祀典禮太常樂部設而不作,用小麻繩為琴瑟弦以飾耳目,禮壞樂崩,于斯為極!琴師黃君云邀游南北三十余年,所見安彈舊譜不恃傳習能否,得譜中精意者才六七人。吁,可以觀世變矣!”[1]“一洗從前秘傳舊習,則家弦戶育,三代遺風不難復覩矣。”[1]可見楊宗稷先生對傳承琴學的決心和毅力,以及他的胸懷。

      吟猱細分很多種,楊宗稷先生進一步認為古琴的節(jié)奏、古琴的長短與呼吸的關(guān)系等密切相關(guān),“每板酌中定為一呼吸,以呼吸為板……蓋一呼吸之氣彈之至起板時,恰和一呼一板?!薄皬棔r雜念一動,則指下必亂?!盵1]古時琴師難尋,特別是古琴的板,有些也不輕易傳授,“當知授琴者雖善用板,亦不愿以板授人。”楊宗稷先生著《琴鏡》中琴曲的板,也是自己悟的,將所學三十余曲,吟猱唱弦工尺拍扳,逐聲逐字注出。“予學琴十二年,實只傳《梅花》一曲,《秋鴻》前七段之板,其余《琴鏡》各曲之板皆從自悟得來?!盵1]楊宗稷先生的琴學悟性非常高,《琴粹自敘》:“已習者二十操,其未習者但屬名譜,以黃君法求之,音節(jié)自然合拍。”[1]

      楊宗稷先生在教琴中沿用老師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其教人也,以對彈法反復啟迪之?!痹趯W習琴曲時,楊宗稷在《琴鏡》卷首《例言》云:“學譜之法,宜揀一曲中腔調(diào)最為合意而板眼分明者一二句,先將工尺或弦數(shù)指法字念熟,其次將板眼拍準,然后學彈;又先將徽分指法記清,總以腔調(diào)為主,腔調(diào)純熟,再求板眼,最后研究指法,必須絲毫不錯,快彈、慢彈皆不參差,則學全曲不難矣。”[1]

      黃勉之先生的弟子中,楊宗稷先生的琴學成就是最高的,開宗立派。王式通為楊宗稷《琴話》作序云:“琴師江寧黃勉之謂:‘授琴數(shù)十年,弟子數(shù)百輩。孟晉無出君右者?!盵1]王樹楠撰寫《琴師黃勉之墓碑》云:“勉之以其琴學教授弟子,惟寧遠楊時百得其傳,知之最深?!盵8]

      [1]楊宗稷.琴學叢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2]陳玉堂.國近現(xiàn)代人物名號大辭典[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274.

      [3]章華英.北京“岳云別業(yè)琴集”緣起及琴事述考[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9(1):27-36.

      [4]徐楨立,席啟駉,鄭際旦.民國寧遠縣志[M].寧遠縣史志辦影印民國三十一年本.

      [5]楊季鸞.春星閣詩鈔[M].長沙:湖南圖書館藏道光十年刻本.

      [6]彭長卿.名家書簡百通[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23.

      [7]黃濬.花隨人圣庵摭憶[M].霍慧玲,點校.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8]閔爾昌.碑傳集補[M].臺北:文海出版社影印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本,1973.

      [9]吳葉.楊宗稷及其《琴學叢書》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5.

      J632

      A

      1673-2219(2020)06-0032-04

      2019-12-24

      歐陽平彪(1983-),男,湖南寧遠人,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專任古琴教師,中國琴會會員,九疑派古琴第四代傳人。

      (責任編校:張京華)

      猜你喜歡
      琴學古琴
      古琴藝術(shù)
      古琴欣賞者之辨
      古琴名家査阜西的琴學活動及其貢獻述略
      當代音樂(2020年8期)2020-08-17 01:30:27
      尋琴記:古琴的前世今生
      張俊波 情寄古琴,樂以忘憂
      海峽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4:50
      宋代音樂教育活動芻論
      北方音樂(2019年19期)2019-11-29 07:19:36
      尋訪千年古琴
      王夫之先生琴學修養(yǎng)探究
      戲劇之家(2018年36期)2018-03-30 03:27:18
      古琴的收藏價值在何處
      顏元《四存編·性理評》琴學理念的現(xiàn)代闡釋
      人民音樂(2016年1期)2016-11-07 10:03:01
      西乌珠穆沁旗| 大竹县| 宝清县| 泸水县| 改则县| 高雄县| 金堂县| 伊吾县| 航空| 漠河县| 定南县| 沭阳县| 靖安县| 青州市| 潍坊市| 高平市| 柳林县| 故城县| 曲阜市| 乐清市| 深水埗区| 广丰县| 桂东县| 崇信县| 右玉县| 芜湖市| 尼勒克县| 琼中| 怀化市| 阿拉善右旗| 荆州市| 石泉县| 海丰县| 汤原县| 嘉兴市| 慈溪市| 邛崃市| 封开县| 荥阳市| 乌兰县| 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