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先秦道家以“虛玄”為中心的心性論之建構(gòu)

      2020-01-06 20:43:29李秀倜
      湖南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 2020年6期
      關(guān)鍵詞:人性論仁義道家

      李秀倜

      論先秦道家以“虛玄”為中心的心性論之建構(gòu)

      李秀倜

      (湖南科技大學(xué) 哲學(xué)系,湖南 湘潭 411201)

      先秦道家從性之“真”出發(fā),并不采用善惡之類的人設(shè)標(biāo)準(zhǔn)來對物性乃至于人性進行定義。道家秉持“道”的思想,認(rèn)為人的本原之“心”是“道”在人身上的映射,而“性”由“心”生,此二者都是內(nèi)藏于人的,世人可以看到的是外顯的“情”,而“情”卻往往對外表現(xiàn)出偽飾。老莊針對這種遮蔽心性之“真”的偽飾進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以“虛”“玄”為要旨的解蔽工夫。所謂“虛”,就是去掉人為造作而回歸物之本然狀態(tài);而所謂“玄”,就是玄遠(yuǎn)深邃,即非世俗之智能所能探視的本原。先秦道家的人性論,正是以這種“虛玄”為中心建構(gòu)起來的,即中止人為造作而至于“道”,故“虛”和“玄”俱是“道”的體現(xiàn)工夫,通過追尋“虛玄”而回歸心性之“真”,才能最終走向道家的“自由王國”。

      道家;人性論;自然;性情

      對于人性的問題向來是中國哲學(xué)的重點,在中國,凡言“中國哲學(xué)”,必要涉及人性問題,而在近現(xiàn)代對于人性問題的討論中,儒家以其基于對“人”的執(zhí)守,以及先秦孟荀二子對于人性截然相反的認(rèn)識成為了各家辯論的中心,也就是說,儒家對人性問題的探討只停駐在“人”處。道家則對“宇宙”本源問題有著特殊關(guān)注,其學(xué)說中有關(guān)“人性”的思考則正深藏在這種關(guān)注之中,所以,其人性論往往在這種關(guān)注中隱而不顯。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儒家與道家對于人性的討論顯然是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儒家的人性之善惡是將社會積習(xí)的價值判斷附著于人性,而道家自莊子始,普遍討論的人性顯然是一種自然狀態(tài)下的人性論。

      何謂自然狀態(tài)下的人性論呢?這里應(yīng)當(dāng)特別注意的是此處的“自然”二字。先秦道家和后世的道教所倡的“自然”,都可以理解為是一種于萬物無為無造、無施無惠,任由其自我發(fā)展的順應(yīng)天道的規(guī)范,莊子名之曰“天放”,對于物性與人性之討論,必須站立在此,不然,人與物將俱失其性。那么,處于這種自然狀態(tài)之下的人性,顯而易見是一種不受外界干涉的、天生自在的、沒有受到雕琢修飾的真實的存在。這種人性,若放在《老子》文本中去,就是老子所向往之“嬰兒”狀態(tài)。這種人性,本來無所謂善惡,自然不能以“性本善”或“性本惡”來簡單描述,若一定要用俗世道德層面的善惡來衡量,只能如王安石所言:“性生乎情,有情然后善惡形焉,而性不可以善惡言也?!保ā对浴罚1]316這樣一來,便引出了“情”,而“情”與“性”,又皆是莊子議題。事實上,在春秋末期的老、孔時代,人性源起與何為本性的論題尚處在隱含階段,往往包含于各家思想之中。一直到了戰(zhàn)國中后期,由公孫尼子、告子等人最先對這些論題進行了系統(tǒng)性論述,心性問題從此開始逐漸成為一個顯明化的論題。[2]69

      和眾多儒者認(rèn)為“性善情惡”不同,通過審視告子、莊子乃至后世王安石等人對于人性的論述,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實際上都屬于廣義自然人性論者。但在人性論史上,人們往往基于孟子泛價值主義的思維,從而形成了一種單一化的人性論史觀,這也就導(dǎo)致了莊子的“性情不離”說長時間地被邊緣化,后世儒者又割裂了性與情的聯(lián)系,使心、性、情三分后各自為政,從而產(chǎn)生了重視性而忽視情的不良后果。[2]67而先秦道家人性論從“真”出發(fā)的思考方式,顯然不同于同時期的儒家人性善惡論,去后世宋明理學(xué)之論也更遠(yuǎn)。如果將這一人性之“真”剖開來說,無論老子還是莊子,對于人性議題的討論大多圍繞于在于人最自然的“心”“性”“情”三者而展開的,即人性之“真”或“自然”是一個展開過程,而不是像儒家所理解的那樣是一種先天的結(jié)果。而“真”或“自然”實際上就是“虛玄”工夫展開的結(jié)果。所謂“虛”,就是空虛無累之自然無為狀態(tài);所謂“玄”,就是玄同深遠(yuǎn),不能為世俗智巧所探視的本原。在“虛玄”工夫的世界之中,一切儒家所宣揚的仁義孝慈等道德價值判斷的行為都應(yīng)當(dāng)中止,而先秦道家的人性論,正是以這種“虛玄”為中心建構(gòu)起來的,這是一種超越于人文主義而至于宇宙主義的立場。

      莊子在《庚桑楚》篇中有這樣的一句話:“道者,德之欽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質(zhì)也?!盵3]250

      道若有若無,不可得見,人之所見唯其外顯之德,故曰“道者,德之欽也”,即“道”通過“德”來表現(xiàn)。但“德”是什么呢?德者,得也,得之于道者為有德。這是“道”與“德”之互釋。如果僅限于此,我們依然不知道“道”與“德”的所指,所以莊子進一步把“德”與“生”接通,即“德”是生命(即人與物之生命)所展現(xiàn)出的姿彩與光芒,而所謂生命的姿彩與光芒就是生之本原,即人與物之性自身。這樣,莊子通過道→德→生→性,這樣一條線索,不但欽定了人之性,更把人性與“道”關(guān)聯(lián)起來,從而奠定人性之莊嚴(yán)大義。這樣一條線索依然讓人感覺還是一種人為的設(shè)定的路線,但道家在實際論證的時候卻是依據(jù)“心”“性”“情”三個層面展開的,從而體現(xiàn)了道家人性論的工夫?qū)嵺`及其建構(gòu)。本文將在陳鼓應(yīng)先生莊子人性論的基礎(chǔ)之上,再結(jié)合老子的思想,對道家“虛玄”之心性論進行探討,以期揭示道家以“虛玄”為中心的自然人性論之本質(zhì)及其建構(gòu)思路。

      一 無始與有歸——玄不可言之道心

      《老子》第五十五章云:“心使氣曰強?!盵4]146可見,“心”不是氣,但“心”可驅(qū)使氣,說明“心”是比氣更高的力量?!肚f子·人間世》云:“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3]50這說明,“心”,乃承天地之氣而成,實則是“道”之映射在人。故此,談道家心性之學(xué),須先從論“心”開始?!独献印罚骸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4]1-2“常無欲”以觀萬物之始生(“無”以“始”),“常有欲”以觀物之終成(“有”為“母”),而這兩者又分別是更高一級的“玄”的兩面。“玄之又玄”者,道也。上文既已言明“心”與“道”實際為一,那么道之玄遠(yuǎn)意即心之玄遠(yuǎn),不可捉摸,不能定名,亦不可言,即“道”之玄通過“心”之玄來表現(xiàn)?!靶币馕吨靶摹辈皇且环N固定的存在,“心”在工夫中存在。

      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認(rèn)為“心”就是“性”之極?王弼注“玄”:“冥默無有也。”[4]2既然“無有”,自然不可稱之。所以“玄”是“不可稱謂之稱謂”,它僅僅是對于“道”的形容,而非某一具體事物的定名。[4]5物之極遠(yuǎn)曰玄,道又以玄為稱,所以是極遠(yuǎn)之極,如果比之人性,便可以認(rèn)為,心就是人性之極,真實人性自心生出,這意味著“性”亦當(dāng)在工夫中存在。

      《老子》十五章中提到:“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盵4]33對于“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一句,蘇轍在《老子解》中作出以下注解:“粗盡而微,微極而妙,妙極而玄,玄則無所不通,而深不可識矣。”[5]剔除了粗陋之后才能得到精要的認(rèn)知,當(dāng)精要的認(rèn)知發(fā)展到極點就能窺見神奇,神奇之極延伸至玄遠(yuǎn)之境,而玄遠(yuǎn)之境無所不通達(dá),其深遠(yuǎn)如此?!靶摹迸c“道”一,“道”既“深不可識”,則“心”亦當(dāng)“深不可識”。我們可以知道“情”之善惡,但顯然不可能洞見隱于玄遠(yuǎn)之境的“心”,但道家認(rèn)為,不能基于情之善惡而論人性,須基于“心”之玄遠(yuǎn)來認(rèn)定人性,故道家盛言“道心”之玄遠(yuǎn)。玄遠(yuǎn)意味著非世俗之智能所能描述與定義,是以道家盛言“不言之教”“大美不言”等。

      老子云:“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四十三章)[4]120又莊子之語:“道不可言,言而非也?!保ā肚f子·外篇·知北游》)[3]234道家尚“不言”,在老莊的論述中,常常出現(xiàn)“不言”“不可言”此類詞組,試問,道家不可言而喻的是什么?“心”與“性”顯然存在著衍生關(guān)系,“心”既然是玄遠(yuǎn)不可識的,那么當(dāng)我們試圖將它納入人性之真的討論中時,必須要找到討論它的意義所在,即我們?yōu)槭裁匆懻撘粋€除了生出“性”外似乎別無他用的不可見之物。

      《老子》在全書開篇就已經(jīng)回答了這個問題——不可以言表的正是“道”,更進一步說便是所謂“常道”。而天地之周轉(zhuǎn),恰好合于這個“常道”,所以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保ā肚f子·外篇·知北游》)[3]227此處不言之大美,正是“道心”之大美,“靜水流深”,因為“道心”虛靜已臻于極致,故言辭不能達(dá)其意,所以不如不言。對于“道心”來說,“不可言”的沉默只是口的沉默,而非心的沉默,因為語言只能描述世界之內(nèi)的事物,但很明顯,“道”和“心”已經(jīng)是世界之外的存在了。[6]或許我們也可以這么認(rèn)為,“道心”之玄妙,非圣人不言,只是世俗之人不可與言之罷了,是無以言。

      “道心”雖深不可識,但是人也無法將它從生命中剝離,它誠然多變且復(fù)雜,卻不能因為這樣而試圖用“仁義”等去規(guī)范它,這樣恰好是在擾亂作為人“性”之始與作為其母之“心”,是悖逆自然而有為,“天下脊脊大亂,罪在攖人心”(《莊子·外篇·在宥》)[3]116,即喪失了真性。唯有“法道”,才能全“心”,而“道”不可言,故心有大美,藏之而亦不能言,唯有在工夫中體會也。

      二 任自然之本——化類齊物之至性

      如果像孟子所說人性本善,那么依據(jù)道家的立場,教育實際上是沒有必要的,仁義禮智反倒會加害天真的本性。在道家看來,需要教育才能達(dá)到的“善”并非真實之“善”,一旦受到外物影響,必然會發(fā)生改變。而如果真性是“善”,那么“善”就是此人真實之本性,不須教化,自然有之。善與不善,俱是人性之“真”。道家之所以向往“嬰兒”“赤子”之類的狀態(tài),恰恰因為在此時展現(xiàn)出的是最真淳的人之本性,在嬰兒眼中,世間萬物并無種類的差別,一切事物都是同一的,這也就是莊子“齊物”思想之所由,是老子“復(fù)歸”想要回歸的境界?!靶浴北戎靶摹?,已有了定名。但是“嬰兒”階段,本性尚未受到禮俗的習(xí)染,“天真”猶在[2]79,這當(dāng)然是道家況喻式的講法,并非謂只有嬰兒才有人性之真,通過一系列的修行,我們也能夠保持或者恢復(fù)到嬰兒般的天真至性。那么,我們將如何保持或者恢復(fù)這種天真至性呢?

      第一要義,就是要學(xué)會“和光同塵”。在老子看來,若人性通“玄”,那么人將“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老子》五十六章)[4]148。保守而除爭,將無顯、無賤,故無偏爭偏恥,可得玄同。天下之所貴者,唯不可得而已??捎H者可疏,可利者可害,可貴者可賤,唯不可得,故無所失。若使人性之光與塵和同為一,那么品類自化,既無所偏頗,自然無所傷。也就是說,同于“玄”者,不受親疏、利害、貴賤的影響,人性本為一,而貴賤親疏恰好是老子所反對的強加于人的分別。[7]

      人們常常看重美玉而輕賤礫石,但是若將它們比作人性之質(zhì),在道家思想中,二者皆非可取之性,原因就在于它們給予了別人來衡量自己價值的機會,卻沒有想過將自己與大化混同,就如同儒家的人性善惡論一樣,將世俗價值強加于自然之性上,這可以稱為失其本“真”。

      “和光同塵”并不是將每個人的不同個性抹消,而是說人的自然本性實際上應(yīng)該處于一種溫和平齊的、對于外界沒有分別心的本真的狀態(tài)下。所以道家的圣人,方正而不高傲,有棱而不刺人,坦率而不妄為,光明而不耀眼,以仁義行之,非為行仁義[3]75。也就是說,道家的圣人從來不向世人標(biāo)榜有形的仁義,但他們的言行舉止無一不符合真正的仁義,他們不是拒絕仁義,而是不屑于持有“行仁義”之名。

      第二步,在柔和了咄咄逼人的鋒芒之后,老子提出了人性復(fù)歸的方法——“絕圣棄智”(郭店楚簡版本《老子》該句作“絕智棄辯”[8],但與王弼傳世本背后所蘊含的中止人為的造立施化之思想基本相同)。老子多次提出得道至性之人不受人之驅(qū)使的觀點,在《老子》三十二章中,他再次強調(diào)“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4]81。有為者有名,那么便可以設(shè)法令他們?yōu)槿怂?。而樸近于道,有無為心,故無名。想要近道,我們所能夠做的只有守樸。智勇巧力,皆可為臣;樸之為物,不偏于一事,人有余而我若缺,故不能使我為臣。我抱樸而無為也,物何能累我真?欲何以害我神?故能得道。

      隨著社會秩序的日趨沉淪,人性也開始了不可避免地異化,智巧盛行、物欲橫流,人們“明乎禮義而陋于知人心”(《莊子·外篇·田子方》)[3]215這也正是老子所說的“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十八章)[4]43仁、義、禮等等道德規(guī)范不過是真正道德喪失之后人們采取的補救措施,扭曲了人的本性,是“喪真”的人性,使個體的獨立的自我意識被消解,雖然儒家構(gòu)建的社會秩序有著對群體的認(rèn)同與關(guān)懷,但這無疑是對個性的壓抑,使人性呈現(xiàn)出了“偽”的一面。[9]當(dāng)?shù)朗⑿杏谑罆r,人們不需要外在的禮儀來約束,卻能夠自然行之,當(dāng)以“仁義”為仁義的時候,說明仁義已經(jīng)開始壞朽,自然真樸之“性”也隨之無處容身,于是道心將失矣。

      所以,為了挽救江河日下的人性,老莊后學(xué)歷數(shù)拋棄圣智、仁義、巧利后人性將會向自然“復(fù)歸”,認(rèn)為只有去除外在的一切巧飾,向內(nèi)尋求心靈的安頓,才有可能使已經(jīng)產(chǎn)生異化的人性重新恢復(fù)嬰兒般平和真淳的原本狀態(tài),無殊類,物齊同,有智巧而不用,守素樸而不失,是為回歸至性。

      三 致虛靜之極——素樸空虛之真情

      人性只有一個“真”字,真善或是真惡,每個人外顯的善惡都是真情之流露。先天的人性是最真實的,不存在偽裝。善惡是人性定后而生的“情”的修飾詞,但“性”卻是自然造化,無法改變,不可逆轉(zhuǎn)。所以,一個有著惡之“情”的人即使一時向人們展示出偽善的一面,但是這并不能掩蓋其真實的惡。因為各人所受不同,故此,先天之“性”雖同,但“情”各有異,這也正是“性”之真實。

      莊子與惠子“濠梁之辯”,究其內(nèi)涵,其實也是在辯一個“真”:我心有一感,是真;你認(rèn)為我心中應(yīng)有一感,也是真。那么,我心中此一感若是真,就與你所認(rèn)為我的感知相悖;而你的這種認(rèn)為是你的感知,應(yīng)該也是真實的,但這樣一來,“真”與“真”之間也有了不同,這似乎形成了一個謬論。其實,“真”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指代含義,就如同本文所談的“性真”一樣,“真”就是人性的初始狀態(tài),它并不代表著“善”“惡”之類的價值判斷,所謂“性”之“真”實際上也就是“情”之“真”。但這個“情”不是世俗的“情”,而是“本情”。所謂“本情”就是本性之情,即除去了人為造作與欲望之后的情,即生于“性”之“情”。

      “情”生于“性”,“性”生于“心”,“心”如同“道”,玄遠(yuǎn)而虛,其有若無,其無若有,也正是如此,才能為無窮之用。莊子在《漁父》篇中記錄了一段漁父與孔子的對話,其中,當(dāng)二人談?wù)摰健罢妗钡臅r候,漁父如此回答孔子:“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盵3]332

      為什么說“真”是“精誠之至”呢?是非不必論而自有分,沒有后天的偽飾,這就是“誠”。雖然儒家所強調(diào)的“仁”“義”之中也有“誠”在,但很顯然,道家強調(diào)的道與德,更加突出了行為和情感中的真誠。[10]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誠”的特點與自然的部分特性一致,因而我們可以認(rèn)為誠的基礎(chǔ)正是自然。道家之所以強調(diào)自然,所強調(diào)的恰恰是道與德的“真誠無偽、真實無欺”。

      人既秉“道心”,那么人性顯然就是道性,故而人的本性就是自然,就是“真”?!罢妗奔词菋雰褐俺5隆保豁殜y飾,最天真自然不過。所以,精誠之所以能動人者,在它乃是一種真實的“情”,能引起人“性”之共鳴,也可以說,真情所帶來的是人之“性”的振動,從而觸及更深遠(yuǎn)的“心”,“心”與“道”相通,然后可以從在天之“道”那里得到回響。前文提到的觀濠水之魚的自在使莊子獲得了“樂”的體驗,根據(jù)物我相通的道理,莊子才得出了魚之“樂”的推論,這個過程便是移情的運用。[11]在這樣的溝通移情的過程中,人本身就和天地化為了一體,“兩忘而化其道”,那么我們便不妨認(rèn)為,這便是道家所向往的“吾喪我”的狀態(tài)在現(xiàn)實中對待化思維的消融與物我一體、物我交融思維的充分彰顯。也正在這個意義上,才會有莊周夢為蝴蝶的故事,也才會有莊周妻死,鼓盆而歌的可能性。

      從老子的“上德若谷”(《老子》四十一章)[4]112到莊子的“唯道集虛”(《莊子·內(nèi)篇·人間世》)[3]50,我們可以捕捉到道家對于道與德的一個重要定義——“虛”。莊子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論點:“虛室生白”(《莊子·內(nèi)篇·人間世》)[3]51。他在此處將人的情與性所居之“心”同人生活起居的“室”類比,如果一間居室中滿是雜物,必定會顯得昏暗擁擠,而心也是如此。只不過,使居室灰暗狹窄的是凌亂繁多的雜物,使心昏昧的卻是充滿了偽飾的“情”。當(dāng)情之“真”隱去后,人性也將會隨之而變。不過,與其說人性“變”,不如用“藏”更加妥當(dāng),偽情橫生,自然之人性必會被掩藏,但是并不會消亡。

      顯然,老子提倡的“復(fù)歸”,便是一種“去偽存真”的方法,向人生之初的嬰兒狀態(tài)追溯,就好像清理掉室中塵蕪一樣,由繁入簡,摒棄一切機巧、施為,從“有”再回歸于“無”,而此時,情與性居留的“心”所又已恢復(fù)了虛空玄遠(yuǎn),自然生出一片澄明。這一翦除心中邪妄的方法,道家稱之為“內(nèi)視”,至于“內(nèi)視”的目的,一則在復(fù)性,一則在體道。

      針對如何“復(fù)歸”,莊子有“坐忘”說。這是一個超越“有”之境而達(dá)于“無”之境的進程,層層遞進:先忘禮樂等外在規(guī)范,然后忘仁義等內(nèi)在要求,最后“離形去知”,消除了身心的雙重束縛——是謂“吾喪我”——如此一來,人可以同于大通,與天地并生。[2]41超越了虛偽詐巧的“我”,在不間斷的超越過程中逐步接近大道,當(dāng)最終超越人自身與此身所處現(xiàn)實的束縛之時,真實的“吾”也就脫離了智巧盛行的人間世,抵達(dá)了逍遙無待的自由王國。

      由此可見,道家對于人性的看法,大致可以總結(jié)為這樣一條線索:性生于玄遠(yuǎn)空虛之心,本來是任自然、齊萬物的體道狀態(tài),但性之下又生情,而情在世俗世界常離開性而不受性之規(guī)導(dǎo),故初真而后偽,這樣,自然之性因世俗之情的表現(xiàn)而隱蔽,唯有滌除情之“偽”,還復(fù)其“真”,方能復(fù)自然之至性,虛靜極篤,才可以得于道。

      結(jié)語:唯真是性,唯虛通玄

      玄者,心也,道也。雖有大美,但不可言與人。這就是莊子所說的“知道易,勿言難”[3]337。人性之真,豈言辯之巧能道哉?既然不能言,不可言,那么智巧將無用,若人能棄小智淫巧而守其真性,因而成之,則可以與萬物混同而不特出,掃除塵蕪,最終使心靈達(dá)到虛靜的境界。當(dāng)“虛玄”已在其位時,人性的真美也必將在這一時刻顯現(xiàn)。唯真是性,唯虛通玄,老莊人性論本乎自然而立,以“玄”“虛”為表征,通過對不可言之道心的求索,不斷將人們引領(lǐng)至其所向往的逍遙之境——“無何有之鄉(xiāng)”。此處可體“道心”,可得“至性”,可表“真情”,是為“道德”也,以今人之語言之,則可謂“自由王國”也。

      [1]王安石.王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316.

      [2]陳鼓應(yīng).莊子人性論[M].北京:中華書局,2017.

      [3]王先謙,劉武.莊子集解 莊子集解內(nèi)篇補正[M].北京:中華書局,2012.

      [4]樓宇烈.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4.

      [5]蘇轍.老子解[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9:11.

      [6]韓林合.虛己以游世——《莊子》哲學(xu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6:267.

      [7]汪韶軍.老莊自然和諧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8:62.

      [8]彭裕商,吳毅強.郭店楚簡老子集釋[M].成都:巴蜀書社, 2011:1.

      [9]魏濤.“真化”和諧對“禮化”和諧的超越及其意義——和諧視域下傳統(tǒng)道家“真人意識”的反觀與激揚[J].蘭州學(xué)刊,2011(2):14-17.

      [10]羅安憲.儒道心性論的追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30.

      [11]王澤應(yīng).自然與道德:道家倫理道德精粹[M].長沙:湖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3:275.

      B223.1

      A

      1673-2219(2020)06-0052-04

      2020-05-18

      李秀倜(1997-),女,蒙古族,河南洛陽人,湖南科技大學(xué)哲學(xué)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xué)。

      (責(zé)任編校:張京華)

      猜你喜歡
      人性論仁義道家
      行仁義與由仁義行
      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2022年2期)2022-03-16 06:39:18
      三軸攪拌樁在仁義排澇站基礎(chǔ)處理中的應(yīng)用
      中學(xué)生天地(C版)(2017年11期)2017-12-26 06:18:24
      漫畫道家思想
      中老年健康(2017年9期)2017-12-13 16:45:11
      中學(xué)生天地·高中學(xué)習(xí)版(2017年11期)2017-12-11 09:37:49
      漫畫道家思想
      牢記道家養(yǎng)生“十不過”
      紅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6:11
      奧古斯丁和尼布爾的人性論比較
      道家思想に學(xué)ぶ現(xiàn)代的ガバナンス
      湛江市| 鹿邑县| 富源县| 凌海市| 甘洛县| 波密县| 安岳县| 兴安县| 利川市| 繁昌县| 芜湖县| 建瓯市| 沙河市| 红原县| 汝城县| 长宁区| 韩城市| 西华县| 青岛市| 定结县| 霍州市| 当涂县| 酒泉市| 古浪县| 福鼎市| 乐都县| 宁波市| 咸阳市| 晋江市| 桐城市| 乌拉特后旗| 霍州市| 竹山县| 新乡市| 肃南| 张家川| 宣武区| 金溪县| 临夏县| 海丰县| 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