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華
摘 要:事實上,我班真正介入“秋果”是從一次繪畫活動開始的,那一天,本意是要復(fù)習前一階段的繪畫,就設(shè)計了一個“神奇的果樹”繪畫活動:在一棵長滿各種形狀花瓣的大樹上結(jié)出了各種各樣的水果……于是,我就萌發(fā)出了要進行一次以《水果宴會》為題目的談話活動,中心確定以后,讓幼兒從家里帶來了常見的幾種秋天的水果。
關(guān)鍵詞:秋果;繪畫;引導(dǎo)
活動中,除了讓孩子們現(xiàn)場記錄了水果名稱、形狀(像什么)、顏色、味道(皮、肉)、等幾方面加以描述之外,還著重讓他們觀察了切開后各種水果的果核(籽)。
第一次活動結(jié)束后,我對記錄表進行了統(tǒng)計整理:能完整記錄的有10人,占27.8%;記錄較完整的有25人,占69.2%;不能記錄的1人,占3%。能準確記錄種籽部分的15人,占41.7%;不能準確記錄種籽部分21人,58.3%。
得出數(shù)據(jù)后,我反思了活動設(shè)計過程和組織形式,感覺活動準備有些倉促,組織形式過于格式化,整個過程顯得有些急于求成,忽視了幼兒的主動探索,具體有以下幾點不足:
一、提供自由交談的機會少
如果在孩子們吃水果時,能讓他們相互交談,邊吃邊說,享受美味的同時可增加情感體驗,同時也可讓那些平時不愛發(fā)言的幼兒在同伴的帶動下產(chǎn)生積極的情緒,拓展多向交往的空間。
二、應(yīng)進一步引導(dǎo)幼兒逐步擴展談話范圍
在活動過程進行到1/3時才給幼兒設(shè)計記錄卡,后面的活動幼兒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記錄上了,而對活動本身失去了原有的興趣,故而談話后面的環(huán)節(jié)是在師幼的問答式中完成的,忽視了此次活動的側(cè)重點,其實像水果對人體的營養(yǎng),以及這些水果還可以衍生出的食品等問題未來得及讓孩子們進行發(fā)散式活動延伸。
三、“秋果”不應(yīng)局限于秋天的水果,還應(yīng)包含秋天成熟的農(nóng)作物、蔬菜等
有了這次失敗的記錄也未嘗是件壞事,俗話說得好“失敗是成功的墊腳石”。于是,在以“秋”為主題的大班教研活動中,我吸取教訓,重整思路,決定把孩子從園內(nèi)帶到園外,融進大自然中去揉合,放飛他們的心靈,拓寬他們的視野,帶著以“找秋果”為目的進行了一次秋游活動。
本身就是農(nóng)村城市的街道,路兩旁自然少不了農(nóng)村特有的樹木和植物,一路上,孩子們像放飛的小鳥,情緒始終飽滿、高漲,他們個個肩背號牌,手寫序號,排著整齊的隊伍在五位老師的帶領(lǐng)下興致勃勃地觀賞和聆聽著這些對他們來說常見而又陌生的植物:梧桐樹搖著五彩的手臂,楊樹挺起直直的身板,常青樹散發(fā)著渾身的油光,楝樹落下飽滿的果實;紅紅的柿子掛滿高高的枝頭,沉甸甸的石榴贅彎了柔韌的樹枝;南瓜悄悄藏在自己靜靜綻放的花下,荷葉般的葉子掩蓋著它的寶貝,絲瓜繞滿斜搭的竹架;夜來香還未合攏它的笑臉,串串紅已敞開它火樣的熱情,雞冠花昂起高傲的頭顱,牽?;ㄐ叽鸫鹋逝澜z藤,矜持地吹起小喇叭;狗尾草搖著它可愛的尾巴,蒼耳調(diào)皮地跳到孩子們的身上,惹得棉花姐姐個個咧開小嘴,笑微微地看著眼前的一切……在孩子們“咦---啊!噢? 哇.……”的歡呼聲中不覺已來到未收獲完的莊稼地頭,滿地的落花生是孩子們手中的寶貝,他們有的三五成群,有的交頭接耳,有的竊竊私語,有的擁到老師身邊,談?wù)摰膸缀醵际峭瑯拥脑掝}---“原來花生是長在土里的”,打破了楊森(我班幼兒)的“花生果是人參果,是樹上結(jié)出來”的童話,借著這個機會,我向孩子們講述了花生的生長過程和成熟、收獲的季節(jié)以及花生的用途和對人們的貢獻,孩子們似懂非懂地點著頭,一邊瞪大眼睛的找落花生“嗯、脆脆的、甜甜的”,“帶回家,讓奶奶嘗嘗,也用醋泡著吃”,“老師,你餓不餓,我來給你剝個花生吧!”充滿稚氣的童聲響在我耳邊,也暖在我心間....
回來后,我們對采擷的秋果種子進行了一番整理,跟上次有所不同的是:這次收集主要在課前活動這段時間里,用了近兩個周的時間把這些該歸類的歸類,該晾干的晾干,該剝殼的剝殼,活動完全是在輕松、自由、開放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春⒆觽儎兠?、花生時的認真,看孩子們曬狗尾草、荊菜籽兒時的細心,看孩子們沖洗柿核、梨籽兒時的仔細,看孩子們分黃豆、綠豆時的熱火朝天,你不覺就會想起一句話:當家才知柴米貴,勞動換得幸福甜。是他們自己的勞動換來今天這三十八種種子的標本,你說他們能不珍惜嗎?
緊接著,我和孩子們一起用收集的種籽組成了一幅地圖,面對拼繪好的《中國地圖》,孩子們沸騰了:“這個黃豆是我剝的”,“那個石榴籽是我洗的”,“嘻嘻,開始我還以為蒼耳是毛刺蟲呢!”;“我知道這塊沾滿花生的地方就是咱河南”,“辣椒這塊是四川”,“五角星這兒是北京”、“大米是臺灣”,“甘肅這塊像仙女”,“內(nèi)蒙古像小狗”…孩子們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經(jīng)驗,為“善于發(fā)現(xiàn)身邊事物,關(guān)注周圍環(huán)境,積極探索自然,了解植物生長變化規(guī)律”這一科學目標搭建了寬闊的拓展平臺。
當他們得知這些種子在明年春天將要被種植在幼兒園的植物園時,都高興得歡呼雀躍,因為,他們將要看到自己親自收獲的“寶貝”培育出美麗的小花,能讓其生命得以延續(xù)……他們還說,等小花開放時節(jié)要和它們合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