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洪
(華南理工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德彪西的前奏曲《牧神午后》取材于法國象征派詩人馬拉美的同名詩篇《牧神午后》。牧神,系指古羅馬神話中半人半羊模樣的農(nóng)牧之神。該曲描繪牧神在亞平寧山和煦的太陽下打噸,后被一群奔跑的仙女所驚醒,發(fā)生了一幕心醉神迷的故事,以至牧神自身都不能確信她是虛是實,是真是幻的朦朧、飄忽、神秘的事件和意境。①
樂曲開始的主題,由長笛奏出,并在樂隊稀微的不協(xié)和音響的襯托下,以各種變化貫穿全曲,被稱為“牧神主題”。主題可分為二個動機:
A動機:材料由音階級進下行再上行,旋律線條呈現(xiàn)“U”,第二小節(jié)是A動機的重復,強調了牧神倦怠、恍惚的狀態(tài)。
B動機:材料由音階級進和跳進進行,與A動機的級進進行形成對比。
全曲第一主題共出現(xiàn)了十四次,均采用“同頭異尾”的作曲手法進行主題變奏,并在主題節(jié)奏、和弦配置上也做出了相應的改變,使得第一主題貫穿全曲,給全曲起到了結構力統(tǒng)一的作用。
為了方便討論,我們首先將全曲分為三個段落:
第一段(1-36小節(jié)),中間段(37-93小節(jié)),再現(xiàn)段(94-110小節(jié))。
第一主題在全曲中一共出現(xiàn)了14次,在保持其核心特征的基礎上,通過移調、節(jié)奏、強弱節(jié)拍等手法進行變奏,使第一主題不單調、不多余、不厚重;相反,還起到了主線、統(tǒng)一、集中、簡潔之功效。
第一主題在第一段落中出現(xiàn)了7次,分別出現(xiàn)在第1、11、21、23、26、31、34小節(jié);在中間段落中出現(xiàn)了4次,分別在第79、83、86、90小節(jié);在再現(xiàn)段落中出現(xiàn)了3次,分別在第94、100、107小節(jié)。第一主題每一次出現(xiàn)都是保持“同頭”的手法,在保持旋律進行方向一致的同時,主題后面則采用“異尾”手法處理,有時保持與原型的旋律方向,但加花處理,有時則縮減后面的材料等等。通過14次的旋律變奏,讓音樂處于朦朧、飄忽、神秘的感覺,使之給聽眾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14次主導旋律的變化中,作曲家在主題樂器音色方面也有所不同。第一主題第1-5次都由長笛演奏,第6、7次由單簧管演奏,第8次由長笛演奏,第9、10次則由雙簧管演奏,第11次又交回于單簧管演奏,第12、13次回歸長笛演奏,最后一次14次則由銅管組的圓號演奏。
由此可得出,第一主題主要都在木管組的長笛、單簧管、雙簧管上進行音色變奏,值得一說的是,演奏第一主題的木管組樂器都是采用中音區(qū)演奏,長笛的中音區(qū)柔美而優(yōu)美,是個比較弱的音區(qū);雙簧管的中音區(qū)甜美柔和,表現(xiàn)力很豐富,是個表情音區(qū);單簧管的中音區(qū)發(fā)音柔弱,音色無個性并缺乏表情。它們的共同點都是音色柔美,可看出作曲家要第一主題表達是一種倦怠溫柔、緩慢恍惚的牧神形象。
節(jié)拍上,為了適應作品內容的需要,也有新的處理,主要是8/9/12拍的變奏,并且在中間段落的4次變奏中,主題旋律都在弱拍進入,通過改變節(jié)拍的發(fā)音位與消音位使第一主題的節(jié)拍強弱、長度都與初次呈示的第一主題有所變化,使第一主題整體的節(jié)奏感在節(jié)拍變奏中失去向前推進的動力,完美地呈現(xiàn)出牧神“懶散”“緩慢”的狀態(tài)。
在配器上,第一主題的14次變奏都在不同部分上呈現(xiàn)出不同音色的變化,音色也呈示三個段落:
第一段落:1-7次變奏,主要是純音色向弦樂的混合音色過段,圓號以長音的形式其低音的烘托的作用。主題旋律由純音色擔任,織體為旋律及伴奏,織體層次較少,以弦樂為主,不時加入木管、圓號和豎琴音色點綴,整體上音色節(jié)奏較為慢,色彩較為純凈。
第二段落:8-11次變奏,是弦樂的混合音色向較為復雜的木管加弦樂混合音色過渡,分了二次進行,第一次由長笛擔任主題旋律音色,弦樂加豎琴為織體層向雙簧管擔任主題旋律音色,以木管組樂器為主加弦樂點綴為輔的織體層過渡;第二次則由雙簧管擔任主題旋律音色,弦樂加豎琴為織體層向長笛擔任主題旋律音色,以木管組樂器為主加圓號、弦樂點綴為輔的織體層過渡。主題旋律仍由純音色樂器擔任,但織體層次加多,在聽覺上音色節(jié)奏加快。
第三段落:12-14次變奏,是一個回落的狀態(tài),音色回落到簡單音色。主題旋律回歸長笛擔任,音色上有第一段落前后呼應,但使用了兩支長笛齊奏方式,織體上比之第一段復雜,既有純音色擔任旋律,又有混合音色的出現(xiàn)。
由此可見,第一主題變奏的音色節(jié)奏大體上呈現(xiàn)出由慢到快的變化特點,音響厚度大體上呈現(xiàn)出由薄到厚的變化特點。
本文就德彪西前奏曲《牧神午后》的第一主題在主題變奏、音色變奏、節(jié)拍變奏和配器變奏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和闡述,筆者認為,第一主題處理上呈現(xiàn)以下特征:1、主題旋律上“同頭異尾”的發(fā)展處理;2、對長笛、雙簧管和單簧管樂器的中低音區(qū)特殊音色的使用;3、主題節(jié)拍上改變強弱規(guī)律突顯懶散、緩慢的狀態(tài);4、配器上注重“純音色”與“混合音色”的發(fā)展,音色變奏上“由慢到快”。
綜上所述,前奏曲《牧神午后》通過“主導旋律的變化”使得作品具有特有的音樂語言和配器風格,確立起印象主義音樂風格,對20世紀的音樂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注釋:
① 肖武雄.德彪西《牧神午后》形象、主題分析[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