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在哪里?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我認為“新基礎教育”語文教學育人價值有“四關聯(lián)”。
育人與學習內容關聯(lián)。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以知識傳遞為目標,成了知識“搬運”的工具,而“新基礎教育”強調“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引導學生發(fā)現學習的規(guī)律,形成學習的能力,主動學習。“新基礎教育”用“教結構用結構”長程兩段式教學,讓學生真正掌握方法結構。我在教學老舍的《貓》這一動物主題單元時,把《母雞》一文選進教材,組成新的單元?!敦垺返恼Z言非常有特色,三個自然段的結構相同,都是用具體事例來寫互相矛盾的特點。因此,我用較充分的時間引導學生發(fā)現第一段的寫作特點,總結出用矛盾的詞語寫了貓的古怪,這是課內的教結構,接著讓學生繼續(xù)用這種方法找一找其他段落分別用哪些事例寫了貓的古怪?!赌鸽u》一文與貓結構基本相同,也是用具體事例寫母雞的特點,通過用結構來學習,學生形成了學習這一類課文的能力,并能運用這樣的方法進行習作,從而變簡單搬運為育人式教學。
育人與教學過程關聯(lián)?!靶禄A教育”倡導課堂開放,開放性問題是課堂的有效途徑。學生因問題開放而敢于投入,因積極投入而產生互動,課堂中生生互動、網狀互動的形成,又促使每個學生有了主動發(fā)展的愿望。
我在教學《翠鳥》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從哪里看出翠鳥的捕魚技術很高?
1.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找到答案,每個人都有表達的需要,這就實現了面向全體的開放性。理解能力差的同學可以從直接描寫翠鳥本領高的句子入手,“它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小魚,貼著水面往遠處飛走了”,通過連續(xù)的動詞、比喻句來談它本領的高超。
2.這一問題涵蓋了多個段落,學生可以從多個段落談出自己的體會,實現了對教材內容的開放性。理解能力強的孩子可以從多個角度分析,有的學生甚至還抓住了看似與翠鳥無關句子,“只有葦稈還在搖晃,水波還在蕩漾”。老師課堂上運用追問策略:“這里只寫了葦稈嗎?”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思維引向深入,生成新的資源。在開放性問題的探討中,學生的學習是生動的、活潑的,在動態(tài)生成中將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拓展到最大值。
育人與學生生活關聯(lián)。在教學《坐井觀天》時,育人式教學的目標定位與以往不同,不會只停留于誰對誰錯的理解上,而是要讓學生認識到,其根本原因在于小鳥翱翔于天空,而青蛙則是坐井觀天,從而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一步思考: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因為自己的視野所限,陷于坐井觀天之境。事實上,此種情況并不可怕,關鍵是要學會跳出自己的位置、拓寬視野,從而看到更加寬闊的天空。這樣教學,學生學到的就不僅僅是一個道理,而是學會了聯(lián)系實際去思考某些社會現象。
育人與學生生命關聯(lián)。教學要對準學生的精神需要,點醒迷茫的學生,促其開竅,關注學生生命成長。
一位老師執(zhí)教《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談到因為中華不振所以侵略者肆意欺侮我們的同胞時,激發(fā)起了學生的激憤之情,“日本人真無恥,我恨不能打死他們……”面對學生的慷慨陳詞,課堂也達到了一個小高潮,氣氛也很活躍。育人價值有了嗎?有了,但只到這一步還不夠,課堂上激發(fā)起學生一味的恨不應該是最終教學目的。是什么原因讓中華不振呢?這時教師出示當時中國閉關鎖國不求進取的時代背景,讓學生明白,文化落后導致祖國落后,從而導致人民被欺侮,這必定會引發(fā)學生深入的思考,產生學習的內生力。這才是深度挖掘教材的育人價值。
語文的育人價值不僅使已經固化的書本知識重新活化起來,更重要的是與知識發(fā)現者、知識發(fā)現的過程聯(lián)系起來;使知識與學生的生活世界、已有的認識與經驗關聯(lián)起來;把知識的內在結構揭示出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