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摘 要】目的:針對急性胸痛患者實施急診護理途徑臨床成效展開探究。方法:選擇2018年3月到2019年3月醫(yī)院收治的80例急性胸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急診護理,觀察組實施急診護理途徑,對比兩組患者急診救治效率和胸痛改善情況。結(jié)果:觀察組搶救時間[(31.56±5.69)min]、進出急診時間[(40.38±4.69)min]低于對照組[(54.26±12.06)min、(56.27±5.97)min],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急診胸痛改善總有效率(93.75%)高于對照組(74.19%),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急診護理途徑應用于急性胸痛急救中,可有效提高急救效率,并有效緩解患者胸痛癥狀,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
【關鍵詞】急性胸痛;急診護理途徑;臨床護理;急救效率;預后
Abstract: .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mergency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hest pain. Methods:80 patients with acute chest pain from March 2018 to March 2019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40 cases)and observation group(4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emergency nursing, observed the way of emergency nursing, and compared the improvement of emergency treatment efficiency and chest pain.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1-03--02
急性胸痛是較為危險的急診危重癥,其具體性質(zhì)以及程度較為復雜,但是與急性心血管事件密切相關,需高度警惕。急診護理的密切支持有助于提高急診救治效果和效率,但急性胸痛尚缺乏針對性的急診護理途徑。為此,本次研究選擇2018年3月到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胸痛患者,總結(jié)分析了該類患者實施急診護理途徑的方法與效果,現(xiàn)總結(jié)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3月到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胸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3~77歲,平均(60.67±17.02)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0.5~6.0h,平均(3.21±1.26)d。對照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42~78歲,平均(60.13±18.03)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0.5~6.0h,平均(3.26±1.15)d。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急診護理,包括體征監(jiān)測、吸氧、生化指標檢查等,觀察組實施急診護理途徑,具體如下:
1.2.1 組建急性胸痛護理小組
由護士長帶領急診骨干護士,組成急性胸痛護理小組,共同負責該類急診護理工作。小組成員統(tǒng)一學習急性胸痛的最新救治技術(shù),提高自身業(yè)務技能,結(jié)合科室實際情況,編制針對性急診護理途徑,明確每個護理環(huán)節(jié),分配職責和任務,協(xié)同搶救流程,使團隊可密切配合完成急性胸痛患者救治。
1.2.2 接診與評估
接到急性胸痛患者信息后,立即判斷患者高危因素,分析患者產(chǎn)生胸痛的原因和病因,盡快完成對應疾病的救治準備,并準備好心電監(jiān)護儀、氧氣設備、氣管插管材料、靜脈置管材料等,做好接診準備;同時,開啟綠色通道,患者入院后可直接進入急診治療,再由護理人員協(xié)同家屬辦理住院手續(xù)。
1.2.3 急診救治
患者入院后,一部分護理人員立即測量血壓、心率,并進行心電圖;一部分護理人員立即建立靜脈通路,按醫(yī)囑給予患者輸注藥物,并進行補液、糾正酸堿失衡、吸氧等對癥治療。盡快采血送檢,按醫(yī)囑完成各項檢查;觀察患者意識狀態(tài)、生命體征,及時記錄并告知醫(yī)師;嚴格控制溶栓或介入治療時間窗,對于存在溶栓或介入治療指征者,盡快聯(lián)系對應科室,簡單說明患者信息,并將患者信息通過院內(nèi)系統(tǒng)傳達至對應科室,做好溶栓或介入治療指征。指派一名護理人員告知患者家屬救治情況、治療方案,簡單明了的說明情況,使家屬可積極配合,盡快簽字治療。由2名護理人員配合完成轉(zhuǎn)運工作,提前告知對接科室,轉(zhuǎn)運中準備好氧氣設備、急救藥品等,達到接診科室后,立即逐一交接患者相關資料,盡快完成交接,使患者盡早開始溶栓等治療。
1.3 觀察指標
1.3.1 救治效率評估
統(tǒng)計兩組患者兩組搶救時間、進出急診時間,對比兩組平均值。
1.3.2 胸痛改善效果
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評估兩組患者胸痛程度,評分0~10分,0分為無痛,分值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嚴重,統(tǒng)計兩組患者入院時和救治1h后,評估胸痛改善效果:顯效:搶救后0.5~1.0h,疼痛顯著緩解或基本消失,VAS評分≤3分;有效:搶救后1.0h后,疼痛顯著緩解,VAS評分3~5分;無效:搶救后1.0h,疼痛無顯著改善,VAS評分≥6分;總有效率=(樣本數(shù)-無效)/樣本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急診救治效率
觀察組搶救時間、進出急診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急診胸痛改善效果
觀察組急診胸痛改善總有效率(93.75%)高于對照組(74.19%),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急診患者中急性胸痛占比較高,急性胸痛的病理因素復雜,不同病理因素患者預后也存在較大差異,需盡快查明病因,并給予對癥治療,避免錯失最佳治療時機[5]。急性胸痛患者病情進展較快,需要密切的護理配合,保證患者盡快獲得對應治療與護理,改善患者病情,降低不良預后風險。急診護理途徑是現(xiàn)代急診護理的一種新模式,通過制定程序化的急診護理途徑,可對疾病搶救進行無縫性對接,優(yōu)化了護理流程;文獻報道顯示該護理模式顯著縮短了患者急診救治時間。為此,本院針對急性胸痛患者制定了一套急診護理途徑,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觀察組搶救時間[(31.56±5.69min)]、進出急診時間[(40.38±4.69)min]低于對照組[(54.26±12.06)min、(56.27±5.97)mi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知急診護理途徑提高該類患者救治速度。同時,本次研究還發(fā)現(xiàn),觀察組急診胸痛改善總有效率(93.75%)高于對照組(74.1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知該護理模式的急診救治效果良好,有助于改善急性胸痛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急診護理途徑應用于急性胸痛急救中,可有效提高急救效率,并有效緩解患者胸痛癥狀,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急性胸痛患者實施急診護理途徑的效果分析[J]. 中外醫(yī)學研究,2017,15(6):71-72.
方海鷹,王麗彥,金珊. 急性胸痛患者實施急診護理途徑的效果分析[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7):128-129.
佚名. 急性胸痛患者實施急診護理途徑的效果分析[J]. 中西醫(yī)結(jié)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30):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