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傳開
【關鍵詞】“刺猬效應”;作文教學;課本范文;生活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81-0063-02
西方有一則寓言,講的是在寒冷的冬天,兩只刺猬相依取暖,一開始由于距離太近,各自的刺將對方刺得鮮血淋漓。后來,它們調(diào)整了姿勢,相互之間拉開了適當?shù)木嚯x,不但能夠互相取暖,而且很好地保護了對方。教育心理學家根據(jù)這則寓言總結出了教育心理學上著名的“刺猬效應”: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日常相處只有保持適當?shù)木嚯x,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作文教學中,不少教師總是試圖控制學生的思維,但收效甚微。筆者認為,“刺猬效應”對作文教學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幾點。
1.觀察體驗,讓習作精彩靈動。
一方面,教師要學會適時放手,樂享“無為而為”的美妙境界。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聯(lián)系生活實際設計教學,充分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讓學生樂說樂寫。例如,要求學生寫一篇關于秋天的作文,教師應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秋景,由遠到近、由上到下或由整體到部分。教師幫助學生理清寫作思路之后,就要大膽放手。學生經(jīng)歷了觀察體驗之后,自己編寫習作提綱,和同學相互交流,積累寫作素材,寫作文就不那么困難了。另外,教師對學生的作文給予必要的指導之后,可以嘗試讓學生互評互改,取長補短。
另一方面,語文教師要舍得把學生的手交至其他學科教師的手中。作文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標尺,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學生的作文能力是多項復雜的心智技能的綜合,不僅需要文字表達能力、寫作技能,更需要作者對生活的體驗、感受能力。所以,教師要針對習作的內(nèi)容及要求,把學生的手交至其他學科教師的手中。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下第四單元的習作練習為《我做了一項小實驗》,要求寫清楚小實驗的過程、自己的感受及有趣的發(fā)現(xiàn)。在指導學生習作時,語文教師可以請科學教師現(xiàn)場指導學生做實驗。這樣,學生親身經(jīng)歷,看得認真,記得詳細,然后進行整理,就能把實驗的過程寫得真實而有趣。教師還可以把學生的手交至體育教師手中。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上第八單元的習作題目為《那次玩得真高興》。語文教師可以邀請體育教師組織一場拔河比賽。從分小組到參與比賽,學生不僅豐富了自身的體驗,也體會到了團結協(xié)作精神的可貴。這種“有眼觀,有耳聞,有體會”的經(jīng)歷,有助于學生習作時言之有物。
2.精準著力,讓習作個性飛揚。
教材的習作訓練部分一般會安排一篇例文或幾段精彩片段,這些例文或片段都是根據(jù)習作要求提供的行款規(guī)范的作文素材。范文的存在讓學生在模仿與運用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因此,教師應利用范文指導學生寫作,讓學生掌握寫作方法,減少寫作困難。但學生應與范文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切不可過度依賴范文。
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范文的寫作方法,借鑒范文的選材及編排提綱的思路,積累文中的好詞好句。但絕對不允許學生直接使用范文的題目,大段抄襲文中的事例,不能讓學生養(yǎng)成“拿來”的習慣。作文時要善于思考和創(chuàng)造,才能寫出深刻、有見地的好文章。
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識別文體,明確哪類文章更需要范文引路。如果學生初次接觸一種新的文體,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領悟習作要求及要點,教師可以結合例文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上的一篇調(diào)查類習作《我有一個想法》,要求學生清楚地寫下生活中的某種現(xiàn)象以及自己對這種現(xiàn)象的想法。三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調(diào)查類的習作,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本上給出的一些現(xiàn)象,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愛玩手機的人特別多”這一生活現(xiàn)象,再通過具體事例強調(diào)此現(xiàn)象的普遍性和危害性。這樣,再提出“開辟一個植物角”的想法就順理成章了。通過指導學生學習例文,明確習作要求及要點,學生在獨立習作時就能理清行文思路,較好地完成習作任務。
3.源于生活,讓習作回歸本真。
教師要帶領學生離開教室,到生活中習作。葉圣陶先生曾說過:“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生活的真實,往往會使人產(chǎn)生真切的情感;生活的新異,會觸動學生的情思,促使學生有思有感、言之有物?!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因此,作文教學要真正貼近生活,深入實踐。一次小組讀書討論交流活動,一次作為小記者的采訪,一次與父母促膝長談后的感受,都能讓學生獲得豐富的習作素材。如此,再寫《××,我想對您說》這類文章,學生就會有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寫出來的文章就會充滿真情實感。
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離開教室,到大自然中習作。一次尋找大自然足跡的遠行,一次對環(huán)境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一次田間艱辛勞動的體驗,學生都會在“自然氧吧”中積累更多的習作素材,獲得更多的靈感。教師可以在春天帶領學生看枯葉下的小草探頭,岸邊的桃紅柳綠,河中的鴨鵝成群;夏天,帶學生聽莊稼生長的聲音,知了交響樂團的演出,看看大雨之后的溝河漲溢;秋天,師生一起看火紅的高粱,金黃的稻田,香氣四溢的果園和那廣袤無垠的草原;冬天的鵝毛大雪覆蓋田野,又何嘗不值得一看呢?學生感受大自然神奇變幻的同時,也會在紙上留下珍貴的感受,很好地完成習作任務。
從“刺猬效應”中我們獲得了極大的啟示。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既不放任自流,又不給學生過多的干預。教師教會學生自主樂學,就會出現(xiàn)“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美妙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h牛山街道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