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雙
摘 要:名著導讀教學是語文教材、教學的重要內容,名著閱讀對學生成長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名著導讀教學中做好學生的學情分析,找準學生學習的切入點、興趣點、生長點、突破點,能更好更全面地落實名著教學,為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提供行動的基礎和策略指南,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
關鍵詞:名著導讀教學;學情分析;課例探究
新一輪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效最終是要落實課堂教學的轉型,教師在課堂上更注重學生的學情分析,名著導讀教學更是如此。筆者以《紅星照耀中國》名著教學讀前導讀課為例,從以下方面分析名著導讀教學學情。
一、學情分析的定義與作用
學情分析是指在課堂學習情境中對影響教學的學習者內在特征與外在要素之間關系的分析,目的在于尋找學習情境中學習者內在特征與外在要素的最佳聯(lián)結處,以促進有效學習。學生在名著閱讀中的真實學習狀態(tài)和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是他們學習另一類名著的重要前提。在名著導讀教學中做好學情分析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興趣,提升文學素養(yǎng)。
二、利用學情分析設計名著導讀課的具體策略
要想讓學生對名著感興趣,就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名著導讀教學。我們要從學生已知的經(jīng)驗出發(fā),找準學生的適宜的學習起點,準確地學情分析。
(一)從學生心理、生理特點出發(fā),找準學習的切入點
初中學生處于在成長的關鍵時期,而名著對他們來說是“晦澀難懂”,還有些學生抱著沒有時間閱讀的心態(tài)推脫。因此,教師更要找準學生學習的切入點。
如八年級上冊的名著《紅星照耀中國》這一本書,跟以往看過的名著有所不一樣,它是一本紀實文學,學生第一次接觸這一類書籍。這本紀實性作品的背景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斯諾在文中又運用了大篇幅的評論和插敘,學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對于那個時代的背景不了解,對于那個時期“革命精神”缺乏感性的認知,很難對這類書籍產(chǎn)生興趣。于是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導入環(huán)節(jié)——
師:同學們,我們這節(jié)課一起來讀一本書。
屏幕顯示:這是一本寫中國人的書,卻是由一個外國人寫的。這是一本寫中國的書,第一次出版卻在英國。
師:這本書首先在英國出版,一問世便轟動世界,在倫敦出版的頭幾個星期就連續(xù)再版七次,銷售10萬冊以上。這本書就是《紅星照耀中國》,作者是一位美國作家,名字叫埃德加·斯諾。這究竟是一本怎么樣的書,里面寫了什么內容?
屏幕顯示:
1. 恐怕沒有比紅色中國更大的謎,更混亂的傳說了。共產(chǎn)黨怎樣穿衣?怎樣吃飯?怎樣娛樂?怎樣戀愛?中國共產(chǎn)黨人究竟是什么樣的人?他們是不是留著長胡子?他們喝湯的時候是不是也會發(fā)出咕嘟咕嘟的響聲?這一切都充滿了神秘感。
2. 但是還沒有一個人自告奮勇,穿過那道封鎖的“長城”,再回來報道他的經(jīng)歷,揭開共產(chǎn)黨的謎團。
——第一章《一些未曾回答的問題》
通過以上環(huán)節(jié)的層層設疑團來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對這樣一本“紅色”紀實文學產(chǎn)生興趣,讓他們有興趣了解紀實文學類的書籍。學生原本認為的“紀實作品”“新聞題材”無聊至極,現(xiàn)在聽到教師的介紹,這本書竟然有這么高的贊譽,就會對“紀實文學”發(fā)生新的轉變。通過朗讀節(jié)選的兩段話《一些未曾回答的問題》,又再一次引起學生的好奇,學生便產(chǎn)生閱讀這本書的欲望。
(二)從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出發(fā),找準學生的興趣點
著名學者蔣紹愚先生說:“再好的經(jīng)典名著,如果閱讀的人對它沒有興趣,就不可能把它讀完,更不可能受它影響……”在名著導讀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這本名著特有的資源,善于捕捉到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設計有“懸念”、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這樣才能更進一步激發(fā)起學生閱讀這本書的興趣和學習欲望。
如在《紅星照耀中國》這一書中,斯諾筆下的紅軍人物有很多,筆者選取人物的時候,特地選擇學生最為熟悉的毛澤東同志,課上是這樣設疑激趣的——
師:同學們,你們印象中的毛澤東是怎么樣的呢?
生1:他是偉大的領袖,人民的英雄。
生2:他是國家主席,他是帶領紅軍過草地、打勝仗的人。
生3:他是一個改變了新中國,改變了世界的人。
師:看來,毛澤東同志在同學們的心中的地位是神圣的。同學們,在這本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描寫毛澤東——
屏幕出示:蔣介石曾經(jīng)懸賞二十萬銀圓以求他的腦袋或是活擒他。
師:同學們,當斯諾帶著疑惑深入紅區(qū)的時候,他所了解到的毛澤東確實如此嗎?在那個年代毛澤東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跟我們平時所了解到的毛澤東形象一致嗎?
當筆者說到這的時候,很多學生都躍躍欲試。在學生印象中,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領導者。蔣介石為什么要懸賞抓捕他呢?當學生的已有認知與教師說的有出入時,學生都想一探究竟:毛澤東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們就會迫不及待地想要讀一讀,這樣可以激起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三)從學生新舊閱讀方法出發(fā),找準新知識的生長點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jù)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睂W生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它是要以原有的知識為背景的,并且要對新的知識進行理解與加工。
新課標有關于課外閱讀的建議指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學生在七年級時側重精讀跳讀、圈點與批注的方法,到了八年級的時候,則側重于各種類型名著的閱讀方法,《紅星照耀中國》是紀實作品,那就要教給學生閱讀紀實作品的閱讀方法。而這一部作品的讀書放在教材前一單元教學的閱讀訓練重點中已有所鋪墊。筆者在設計這本書的閱讀方法指導時,給學生安排了這樣的學習活動——
師:作者描寫了毛澤東的哪些事,作者對這些事情的看法是怎么樣的?用橫線圈畫描寫毛澤東的事件語言,用波浪線圈畫作者評價性的語言。
師生共讀一個片段,教師具體指導掃讀法和詞跳法。
師:我們在閱讀時,第一,右手握筆每行的最右端,一眼掃一行,第二由上至下搜索,盡量不回頭,當我們看到描寫毛澤東的相關事件時,立刻用橫線圈畫,看到作者評價性的語言用波浪線圈畫,然后往下讀。我們把這種方法叫掃讀法,跳躍式搜索,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把握信息。
師:如果對于作者評價性的語言難以區(qū)分時,還可以抓住關鍵性的詞語來找作者評價性的語言,如“印象”“就我看來”“是一個……的人”,這種抓關鍵詞的方法叫詞跳法。學生運用跳讀法按要求完成表格。
通過這樣的手把手教學,讓學生掌握掃讀法和詞跳法,運用這兩種方法來閱讀這類書籍,讀紀實類作品,就是要區(qū)分作者敘述性的語言和評價性的語言,讓學生明白作者想通過評價性的語言來發(fā)表自己什么樣的觀點,讀了這樣的紀實文學,有何啟迪作用,能說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四)從學生的課堂生成出發(fā),尋找新的教學突破點
教師在課堂上能巧妙地將這些課堂生成巧妙地與自己的預設有機融合,以學定教,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和新疑惑在課堂中呈現(xiàn)出來,這些新生成的資源,有的可以成為教學中的新的教學突破點。
在《紅星照耀中國》導讀課第一次試講中,由于教學目標的定位太高,內容預設太多,學生不能按時完成表格設置的兩個人物的內容,學生在交流環(huán)節(jié)也不能對周恩來和林彪有更多的評價。課后筆者根據(jù)課上情況對表格進行修改,將“紅軍人物檔案”換成了學生更為熟悉的毛澤東。
三、小結
對于一線教師來說,做名著導讀教學學情分析是為了讓學生愛上名著閱讀。這樣的學情是由一線教師從自己的實踐中不斷地摸索,而不是教師憑空“想”出來的。筆者認為名著導讀教學學情分析的突破口就在于日常的教學案例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立足于學情,我們的名著教學之路就會走得更順暢更遙遠,學生也愿意積極參與名著課堂,愛上名著閱讀。
■參考文獻
[1]陳隆升.學情分析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
[2]程勝.如何分析學情[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美]奧蘇伯爾著;佘星南,宋鈞譯.教育心理學:認知觀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項目《初中名著閱讀教學課型構建與實施研究》(課題批準號:2020YQJK49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