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振捷
摘要:教育是一項神圣又偉大的事業(yè),教育的改變一定是從教師開始的,教師改變,課堂就會改變,學校也會改變,進而教育發(fā)生改變。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和參與者,要想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育的整體情況,需要從教育者自身做起。面對當前新的教育環(huán)境和形勢,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教師角色,反思教育方式,進而領悟教育的實質和意蘊。
關鍵詞:教師角色 教育行動 教育實質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和參與者,要想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學校,需要從教育者自身做起?!艾F(xiàn)象學教育學”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的馬克斯·范梅南教授曾在他的《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一書中指出教育的本質是一項規(guī)范性活動,而不是一種技術和生產活動,不能用經(jīng)驗科學的方式來對待和研究。也就是說教育不是一門藝術,而是科學。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教育才是智慧性(thoughtful)和反思性的(reflective),是可以做出改變的。一切教育行為改變的開始,源于教師自身的改變。
一、轉變視角,重審教師角色
要轉變教育教學的方式,首先要從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開始。在教育教學中,我們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者,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和被教育者的孩子之間的關系。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換位思考,以學生為中心,來思考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就是說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在與學生的“親密”接觸中,定位自己的角色,從而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讓學生真正明白老師對他的教育是站在他的角度,對她傳授的知識是對他今后的生活有幫助,而不是僅僅為了一紙成績。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同于父母與孩子們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短暫的,“教師的教育關系是一種替代家長的關系。教師以引導學生學習專業(yè)知識的方式來指向學生……教師與學生的教育關系不能是強迫性的。老師的地位必須通過從學生的給予中贏得”,反思我自己平時的教學活動,仍常常有為了完成知識的傳授而不考慮學生狀況地去提高“教學效率”;常常用教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方式取代本應該讓學生親歷的活動,將學生視做知識的容器,只注重教學進度,而忽視等待和“傾聽”學生的發(fā)言。我們的日常教學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學習欲望,一味地灌輸知識,而沒有真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興趣,于是他們也就漸漸沒有了學習欲望,這樣的教學終究是效果短暫且膚淺的。
二、反思教育行動,提升教育能力
教育需要實踐智慧,教育需要轉向體驗和反思,在體驗中開啟我們的理解力和反思力,提升我們的教育能力。
“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將知識傳達給那些缺乏知識的人,更多的是讓學生“擁有”他所傳遞的任何知識?!痹谶@一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接受學生,包括傾聽、觀察、理解學生等,然后通過傳遞知識、糾正錯誤、樹立典范來塑造學生。真正有效的課堂學習,我認為是學生通過思考、感悟、實踐、體驗將老師傳遞的知識逐漸轉變?yōu)樽约旱膫€人知識的過程。它是一個學生在接受教師的知識后理性的思考,辯證的取舍,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過程。而真正要實現(xiàn)這個過程,需要教師改變教育的行為方式。比如要用心走近學生,以恰當?shù)姆绞饺ラ_啟學生,學會用語言、沉默、眼神、動作、微笑、氣氛和榜樣來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
在日常教育教學中,首先要以一顆寬容克制的心對待孩子,沉著平靜地等待,認真的聆聽和詢問。這也是教師重要的教育能力之一?!睙o論是在課堂上還是日常班級管理工程中,作為教師的我們都應該學會傾聽或詢問。日本的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在他的《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一書中指出教師應“在課堂上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tài)面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的和無聲的語言…在學習能夠豐富地展開的教室里,教師在向學生講話時,不僅能意識到自己的言語,選擇合適的言語,還能有意識地專注地傾聽學生的言語?!碑斢袑W生不聽講時,大多數(shù)教師可能會責備學生的聽講態(tài)度,卻很少反思自己的“講話方式”和“傾聽方式”,“身體姿態(tài)”,這些都構成了教室內與學生的有效交往。
三、深入領悟教育實質,體會教育意蘊
教育的實質是什么?
理解教育的實質關鍵要理解教育的條件。愛和關心,對孩子的希望和責任感,是教育的前提條件也是教育的實質。杰克森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一書里認為教師和學生之間需要一種“相互承認”,這種承認是平等的,雙向的,二者之間有情感的交流,這樣教師才能對學生產生“塑造”作用,而不是簡單的“告知”。而“愛”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重要的情感紐帶,在教學與學習中居首要地位。愛才是一切的答案。一個擁有教育智慧、教育能力和充滿教育情懷的老師,他給予孩子的不僅僅是知識與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學會學習,讓孩子學會生存;學會做人。也就是說教育者要走出自己的世界,要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孩子的角度,聆聽孩子,親密接觸孩子,“走出自己的世界,走進孩子的世界,引領孩子走向他們想去的世界”。這是教育的真諦。理解它不難,但作為教師,要真正做到可能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
教育的意蘊在于把握教師和學生的關系,站在學生的角度,成為學生心目中的理想老師,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沒有問過學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一位美國的教育家在他的書中寫到了他的調查結果:“要親切,對他們微笑;要關心他們;要理解他們,有耐心;要幫助他們克服困難;要公平一致;要享受教學;要值得信賴;要了解他們;要冷靜地對他們說話;要讓學習變得有趣;要鼓勵他們做最好的自己;幫助他們去獲得成功;對他們永不放棄?!蔽蚁脒@也是老師的信條,和教育的意蘊所在。我相信教育者只要努力并愿意改變,決定改變,最終做出改變,我們可以成為也終將成為學生心目中的理想老師,一名充滿幸福感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