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祛風法在兒童慢性咳嗽中的應用

      2020-02-14 20:47:56王春輝
      江蘇中醫(yī)藥 2020年5期
      關鍵詞:外風內風風邪

      王春輝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兒科,北京100053)

      慢性咳嗽是兒童呼吸道疾病常見病癥之一,臨床表現以咳嗽為主要癥狀,病程大于4周,排除急性咳嗽的相關疾病,胸部X線無異常者即可診斷[1]。中醫(yī)古籍中尚無慢性咳嗽的確切描述,但《諸病源候論》云“十種咳嗽,風咳為首……一曰風咳,欲語因咳,言不得竟是也”,《儒門事親》中記載“又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瘥,夜幕則甚,亦風咳也。勞風,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亦風咳也”。根據慢性咳嗽的特點,多將其歸屬于“風咳”范疇。隨著近年來生活環(huán)境與方式的改變,本病發(fā)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外邪侵襲,易先犯肺,加之家長就診不及時,病情反復,最終導致咳嗽經久難愈,嚴重影響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常規(guī)西藥治療慢性咳嗽短期內可緩解癥狀,但停藥后易復發(fā),而中醫(yī)治療本病有一定優(yōu)勢。風邪貫穿于慢性咳嗽整個病程,根據風邪侵襲臟腑的特點,分為外風、內風、伏風,并將祛風法貫穿于治療始終,分期論治,現探討如下。

      1 立論依據

      風為百病之長,六淫之首,《內經》記載“傷于風者,上先受之”,“風病形于上”,《雜病源流犀燭·感冒源流》有云“風邪襲人,不論何處感受必內歸于肺”,表明風邪侵襲人體,肺臟最易受之。而小兒肺臟尤為嬌嫩,衛(wèi)表不固,肺氣之宣發(fā)肅降功能尚不健全,又加之小兒冷暖不知自調或家長養(yǎng)護不當,風邪無論從口鼻,還是皮毛而入,均易先犯于肺。歷代醫(yī)家除將風邪分為外風、內風外,亦有伏風之說,伏風來源于近代醫(yī)家提出的伏邪理論。

      1.1 外風襲肺 六淫之邪皆可引起咳嗽,其中風邪為首,且與肺病關系密切,正如《內經》言“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內連五臟,散于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從病位上看肺為華蓋,位居上焦,主氣,司呼吸,肺合皮毛。根據風邪特點,最易侵襲肺臟,無論風邪從皮毛而侵犯人體,或從口鼻而循經漸次入里均傷及肺臟,致肺失宣肅,繼而引發(fā)咳嗽,此為外風襲肺。

      1.2 內風擾肺 從五行理論來看,風與肝臟同源而生,同氣相求。《內經》中多有描述,如“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風氣通于肝”,“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故后世所說“內風”,即與肝有關。葉桂《臨證指南醫(yī)案·咳嗽》中“至于內因為病,有剛亢之感,木叩而金鳴者,當清金制木,佐以柔肝和絡”闡述了內風擾肺致咳之病機及治法。小兒本具“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腎常虛”的生理特點,風為肝之屬,木之氣,小兒肺常不足,則右降之氣不足,無法收斂肝臟左升之氣,致肝氣旺盛。加之風為陽邪,傷肺日久,又兒童喜食膏粱厚味之品,易耗傷人體津液,金不制木,肝木反侮肺金,亢而生風??人匀站茫瑲鈾C不暢,氣郁化火,木火刑金,內外合邪直擊肺絡而咳。

      1.3 伏風藏肺 劉吉人《伏邪新書》曰:“感六淫而不即病,過后方發(fā)者總謂之曰伏邪,已發(fā)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隱伏,亦謂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氣內傷,邪氣內陷,暫時假愈,后仍復作者亦謂之伏邪;有已發(fā)治愈,而未能盡除病根,遺邪內伏后又復發(fā)亦謂之伏邪?!蓖怙L襲肺、內風擾肺后,咳嗽日久失治誤治,漸成伏風藏于肺絡,伏風內蘊是其反復發(fā)作的夙因。當遇冷受寒后,外風引動伏風,致肺失宣發(fā)肅降,咳嗽反復,遷延難愈[2]。

      2 分期論治

      2.1 急性期祛外風 急性期患兒感受“外風”為主,咳嗽最為頻繁,主要表現為持續(xù)性咳嗽,喉中有痰,遇風受寒發(fā)作明顯,但因寒熱性質不同,根據兼見癥狀判別用藥。風寒襲肺兼見發(fā)熱惡寒,鼻塞流涕,惡風,遇風咳甚,痰多白稀,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治以祛風散寒、解表止咳,常用藥物有:麻黃、荊芥、紫蘇葉、白芷、白前等;風熱犯肺兼見咽痛,咳嗽重濁,痰黃,鼻流黃涕,時涕中帶血,大便干,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治以疏風清熱止咳,常用藥物有:牛蒡子、前胡、木賊、薄荷等。葉桂《臨證指南醫(yī)案·咳嗽》中指出“若因風者,辛平解之”,風邪有輕浮上揚、善行數變、飄忽不定的特點,故取藥物辛散之力,辛味順應風邪的特性,欲動則助動,欲揚則助揚,治風本無壓抑、封閉之理[3]。

      2.2 恢復期息內風 恢復期患兒多為“內風”所致,咳嗽仍作,但較急性期咳嗽頻率有所下降,時咳時止,主要表現為痙攣性咳嗽、陣發(fā)性咳嗽,伴鼻咽瘙癢,煩躁易怒,大便干結,舌質紅苔黃,脈數。治以息風止咳,常用藥物有:僵蠶、蟬蛻、地龍、蛤殼等。此期所用蟲類藥物較多,因蟲類藥具有輕清上浮、靈動走竄的特性,輕清可上行宣通肺氣,靈動可走竄通絡祛風,正如葉天士所述“蟲類藥飛者升,走者降,有血者入血,無血者行氣,靈動迅速,以搜剔絡中混處之邪”?,F代藥理研究也發(fā)現蟲類藥物有解痙平喘之效,可減輕氣道平滑肌的緊張性,降低氣道的高反應性,可謂治療風咳之要藥[4]。

      2.3 緩解期調伏風 緩解期患兒屬于“伏風”內藏,咳嗽已止,主要表現為咳嗽不顯,往往在劇烈運動、服用寒涼食物、吹風受冷后會再次出現咳嗽發(fā)作。此期咳嗽外邪已去,風邪侵肺癥狀已消,內風所擾已息,但伏邪仍在,外風稍稍引動則發(fā),故此期需御風固表,改善體質,防止復發(fā)。常用藥物有:黃芪、白術、防風、五味子、白芍等。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本病反復難愈,病程冗長,臟腑必損,小兒本肺氣不足,脾常虛,加之咳嗽日久,用藥時間長,脾氣已傷,脾為肺之母,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弱,則肺氣更不足,易致外風侵襲,因此除御風固表外,補肺健脾是根本。根據兼見證候分型加減用藥。肺氣不足患兒癥見反復感冒,氣短易累,不愿活動,或動則汗出,動則陣咳,舌質淡苔白,脈細無力,治療上應益氣補肺,御風固表,常用太子參、西洋參、炙甘草等;脾氣虛患兒表現為納差,不欲飲食,面色黃,形體消瘦,食多易嘔,大便時干時溏,喉中時有痰鳴,舌淡胖苔薄白,脈細軟,治療上應配伍健脾益氣之法,常用黨參、白扁豆、茯苓、甘草、焦三仙等。

      3 驗案舉隅

      王某某,男,5歲。2018年10月15日初診。

      患兒近半年來咳嗽時作,入睡后明顯,咳甚后干嘔,晨起或運動后咳嗽加重,伴鼻塞流涕,無發(fā)熱。曾多次就診于兒童醫(yī)院,使用頭孢、阿奇霉素、孟魯斯特鈉及中成藥治療,但療效欠佳。現患兒咳嗽仍作,食欲欠佳,喜食甜食,易汗出,煩躁易怒,活動后和夜晚入睡時汗出明顯,大便偏干,舌質紅、苔薄白微膩,脈緩。中醫(yī)診斷:小兒慢性咳嗽;辨證為風痰阻肺。治擬祛風化痰,宣肺止咳。處方:

      炙麻黃3 g,桔梗5 g,杏仁5 g,紫蘇子6 g,葶藶子5 g,萊菔子7 g,桑白皮5 g,地骨皮7 g,蟬衣7 g,射干7 g,陳皮6 g,法半夏5 g,茯苓9 g,冬瓜仁7 g,枳實5 g,五味子6 g,南沙參7 g,白芷7 g,蒼耳子4 g,蜜紫菀6 g。7劑,水煎服,日1劑。

      10月22日二診:患兒諸癥稍有緩解,咳嗽減輕,夜間不咳,納可,大便調。處方思路同前,予上方去桑白皮、地骨皮、南沙參,加桑葉7 g、旋覆花(包)9 g、干姜4 g、白前7 g加強宣肺降氣,化痰止咳之力,繼服7劑,水煎服,日1劑。

      10月30日三診:患兒咳嗽漸愈,諸癥緩解,唯易出汗,吹風、食甜食后仍有干咳,以健脾補肺,御風固表為原則,處方:荊芥6 g,桔梗5 g,杏仁5 g,紫蘇子6 g,萊菔子7 g,桑葉7 g,白芍9 g,蟬衣7 g,射干7 g,冬瓜仁7 g,五味子6 g,防風6 g,白芷7 g,白術10 g,蜜紫菀7 g,白前7 g,干姜4 g,太子參7 g,山楂7 g,麥芽7 g。連續(xù)服用2周。隨訪半年,患兒咳嗽未見復發(fā)。

      按:此例患兒咳嗽日久,病程大于4周,兒童醫(yī)院就診排除了急性咳嗽的相關疾病,診斷為慢性咳嗽。慢性咳嗽病程日久,其氣必虛,以肺氣不足、脾氣弱為主,但患兒現以咳嗽為主癥,兼鼻塞、有痰諸癥,屬于疾病的急性期,又患兒表現煩急易怒、大便偏干、舌質紅均提示內外風邪擾肺,肺竅不通,風痰阻絡。遵照急則治其標的原則,當以除外風、息內風為主,治以疏風宣肺,化痰止咳。方用炙麻黃、桔梗、杏仁辛開苦降,散風止咳;蟬蛻、射干二藥入肺、肝經,可疏散風熱,清肝息風;白芷、蒼耳子祛風通竅,咳嗽日久化郁熱;桑白皮、地骨皮清瀉肺熱;紫蘇子、葶藶子、萊菔子、冬瓜仁降氣化痰;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燥濕化痰,理氣寬中;沙參、蜜紫菀化痰潤肺;五味子斂肺止咳。諸藥合用,升中有降,散中有收,清中寓補,肺氣降,痰自消。1周后患兒愈之七八,繼續(xù)宣肺氣,息內風,消宿痰。2周后患兒咳嗽止,邪去大半,后方主調伏風,加以補益虛損臟腑之藥,用太子參、山楂、麥芽、干姜等健脾補肺,益氣固本,荊芥、防風、五味子御風固表,療效頗佳,未再復發(fā)。

      4 結語

      兒童慢性咳嗽病因復雜,病程長,加大了治療難度。臨證將祛風法貫穿于治療始終,分期辨證論治,急性期祛外風,恢復期息內風,緩解期調伏風。臨床治療中發(fā)現單一證候分型所占比重很小,各證型間常相互兼夾,如外風引動內風、外風引動伏風、內外合邪、風邪夾熱、夾寒、夾痰,因此除了以祛風邪為主線,合理應用風藥外,還要兼顧兼癥、合邪,隨癥加減用藥,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猜你喜歡
      外風內風風邪
      治風邪 按摩風府穴
      保健與生活(2022年5期)2022-03-15 02:14:29
      風邪傷人速 避風如避箭
      基于“內風”理論觀察針藥結合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亞急癥臨床研究
      從濕毒挾風論治炎癥風暴引發(fā)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病程演進
      張仲景“外風”與葉天士“陽化內風”論治中風
      宣肺止嗽合劑輔助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的風邪犯肺證患者
      中成藥(2017年5期)2017-06-13 13:01:12
      黃文政教授對腎風病“內風”的認識與用藥經驗
      感冒后咳嗽從風咳論治診治思路
      從“風”論治哮喘
      浠水县| 游戏| 郎溪县| 禄劝| 玉田县| 界首市| 塔城市| 霍城县| 鹤山市| 宁安市| 原平市| 将乐县| 徐州市| 扶沟县| 通江县| 萨迦县| 东城区| 瓦房店市| 康平县| 鄂托克前旗| 曲松县| 陆良县| 伊宁县| 西林县| 儋州市| 逊克县| 星子县| 东丰县| 呼和浩特市| 二手房| 临潭县| 开平市| 隆尧县| 新密市| 安泽县| 额敏县| 襄汾县| 光泽县| 屯门区| 宜春市| 清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