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慧超
當若干年前英國倫敦等多個城市發(fā)生了以年輕人為主要參與者的打砸搶燒街頭暴力騷亂事件時,就有相關的報道和評論指出:“他們(參加騷亂的年輕人)只講個性張揚,不講道德觀念;他們深知自己是被保護的,是不能被批評指責的,甚至是不能被教育的?!怯嗌倌甑摹赖卤罎е铝诉@場災難?!瓘尿}亂平息以來,英國開始普遍反思青少年教育,并逐步形成共識,那就是必須加強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反觀當今國內(nèi),作為國家層面已經(jīng)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擺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然而,當看到一些未成年人因刑事案件成為被告之時,我不由得又一次陷入深深的思索——盡管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已經(jīng)做了很多,但新時代學生德育工作在某種程度也還面臨著諸多困惑和困境。
關閉了電腦,我靜靜地坐在書桌前,也試圖去思考和探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能做些什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做老師就要執(zhí)著于教書育人?!苯虝侵附處熛?qū)W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訓練學生的技能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和智力;育人則是指教師在教書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科學進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既教書又育人,應該是每一位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遵循的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基本原則,是教師同一工作的兩個方面。因此,作為一名一線的語文教師,我想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一、鉆研教材,尋找德育滲透點
中學語文課本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單純從文學的角度來說,它們是“美文”。但文學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美文”往往又蘊涵著許多道理,而這恰恰是學生德育素材的有益和重要的補充。仔細鉆研語文教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不乏道德偉人:有在汨羅江畔吟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愛國詩人屈原,也有在黑暗中疾呼“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fā)”的斗士魯迅,更有在橘子洲頭高歌“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領袖毛澤東。翻開一篇篇“美文”,我想從《勸學》中學生應該懂得學習要持之以恒,從《我有一個夢想》中學生應該明白追求公共與公正的可貴,從《小狗包弟》中學生應該能體會到真情的難得。
語文教材的內(nèi)容是如此的豐富,應該說相應也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對教材的鉆研和解讀程度決定了我們對語文教材德育資源的開發(fā)度。作為語文教師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說了什么”的層面上,更是要千方百計地去了解“文本是怎么說的”,直至達到明確“文本為什么這樣說”的更高境界,這才正是文本的價值趨向所在。
二、創(chuàng)設情景,生成德育滲透點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有一種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碑攲W生感覺到教師在有意識地對自己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時候,教育往往是枯燥的、機械的,教育也會蛻化為空泛的說教或空洞的口號,教育的效果也就幾乎近于零。所以,語文教學中的道德教育應該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為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創(chuàng)設情境用語文素材中人物的高尚品德來感染學生,用故事情節(jié)中的積極內(nèi)容來陶冶學生,用其間蘊含的深刻哲理來啟迪學生,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水到渠成”而又“潤物無聲”。
如《陳情表》的教學,在引導學生感悟李密對祖母的拳拳深情后,在教學結(jié)尾可以根據(jù)李密委婉地拒絕晉武帝而延伸設計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相關的若干情境,如:你的朋友遞給你一支煙并游說你去嘗試,而你對抽煙十分反感,你會怎樣拒絕他?或者你的同學向你借作業(yè)抄,還說會給你錢,但你覺得這樣做是不對的,那你又會如何回絕等等。讓學生既學會像李密那樣婉轉(zhuǎn)地拒絕,也明白堅守為人準則的重要。又如《離騷》的教學,在通過音樂的熏陶、聲情并茂的朗讀、形象逼真的畫面感染后,把學生帶入屈原沉郁悲涼的內(nèi)心世界。而后通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誦讀,讓他們銘記“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名句。理解屈原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寬闊胸懷,為解決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奮斗的精神。同時鼓勵學生,在未來的生活道路上,面對困難時,應有勇于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再如《記念劉和珍君》的教學,可以讓學生找出文章中劉和珍事跡的描寫,通過劉和珍預定革命雜志,擔任學生領袖,憂慮母校前途,段府喋血,危難互救這一系列事跡,感受劉和珍追求真理,勇于斗爭,對祖國有高度責任感這一革命青年的形象,使學生感受到其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教育學生學習革命青年的愛國精神和高度的責任感。
三、課外提升,補充德育滲透點
中學生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形成時期,無論是觀察力、想象力還是思維力已發(fā)展到接近成人水平,獨立判斷能力增強。作為語文教師要根據(jù)這些特點組織好語文學習的“第二課堂”。
寫日記是語文課外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曾經(jīng)有一位特級教師說:“日記是‘道德長跑,每天堅持,使人心靈求真、向善愛美。絕大多數(shù)學生寫日記時都說真話,說心理話,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許多學生在日記中針砭假惡丑,贊揚真善美,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愛美的作用。”語文老師,應該留意學生在日記、周記中的情緒變化,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有時,作為學科教師的我們,一句告誡,一聲叮囑,一個舉動,同樣可能會他們的一生產(chǎn)生積極影響。
此外語文的學習競賽能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辯論賽能讓學生感受到集體協(xié)作的重要,演講比賽能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精煉等等不一而足。只要作為語文學科教師的我們能充分發(fā)揮語文的學科特點,創(chuàng)設出更多的適合學生實際的德育體驗場景,同樣能在“育人”環(huán)節(jié)發(fā)揮我們自身的特色和功能。
四、以身作責,落實德育滲透點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把言傳與身教結(jié)合起來。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同樣是活生生的教材。作為老師,如果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會失信于學生。教師應該通過自己的言教、身教影響學生,讓學生在教師和同伴的影響下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觀。
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嚴謹治學,嚴于律己,靜心教書,潛心育人,為人師表,給學生樹立好的榜樣。要求學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要善于在教書中育人,自覺地用正確的觀點和思想去影響學生,為學生提高思想覺悟奠定科學和智力基礎;在育人中促進教書,使學生的思想狀況和積極性在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過程中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
教育家赫爾巴特說:“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稱品格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痹凇耙磺袨榱藢W生的發(fā)展”的理念引領下,我想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讓學生“學文”,更要助學生“鑄魂”。化“知識”為“智慧”、變“行為”為“素養(yǎng)”、積“文化”為“品格”是我們最終希望從學生身上看到的成長。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一名語文老師都有著強烈的責任感,有意識地滲透德育于語文教學實踐之中,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就會如同“春雨”隨“春風”“潛入”學生的心田。
[作者通聯(lián):武漢市武漢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