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蕾
【摘要】如果將小學生的人生比喻成大海,那么良好的行為習慣就猶如指南針,使其不會迷失在茫茫海洋中。這樣形象的比喻充分說明了習慣對學生的發(fā)展的重要性。因此,小學班主任需要培養(yǎng)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學生成長“護航”。
【關鍵詞】小學德育教育;行為習慣;成長;策略
行為習慣并非先天擁有,而是后天養(yǎng)成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效率所帶來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因此,班主任在小學教育中,需要重視學生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使小學生約束自身行為,促進小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一、注意言行舉止,樹立良好榜樣
相較于成年人,小學生不僅模仿能力很強,而且向師性也更加明顯。特別是小學生的是非概念較為模糊,因此班主任的言行舉止就顯得格外重要。如果班主任只懂得約束小學生的行為,卻忽視對自我行為的監(jiān)督,那么小學生自然會有樣學樣,從而為不良行為的養(yǎng)成提供溫床。因此,班主任需要約束自身行為,用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來感染學生,用良好的行為舉止感化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升自身道德素養(yǎng)。
例如,作為班主任,教師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可以借助小事來教育并影響學生的行為。在現實生活中,盡管多數小學生講禮貌,但是依然存在部分學生對班主任或者其他教師“視而不見”,甚至是遠遠避開的現象。面對這一不良行為,班主任不能等閑視之,也不能無視其重要性。為了引導學生的行為,班主任需要主動和學生打招呼,笑著和學生輕聲問好。盡管開始的時候,學生會感覺拘束、不習慣,但是只要長時間做下去,學生也會逐漸受到班主任笑容的感染,從心底消除對班主任的敵意,進而愿意親近班主任,也會在下一次相遇時主動問好。而這些改變,都是班主任在一點一滴中堅持約束自身行為才產生的;再如,教室地面上有紙片,可是學生誰都不愿意低頭撿起來,如果班主任一味地批評學生,自己卻也對其視而不見,這樣又和學生有什么區(qū)別呢?因此,班主任需要主動彎下腰撿起紙片,為學生做出表率,從而影響小學生的行為??偠灾?,教師只有先約束自我行為,才能去影響到學生的行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在班級管理中同樣成立。班主任嚴格要求學生無可厚非,但是對自身也必須嚴格要求,為學生樹立榜樣,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使其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
二、用心感召學生,引導良好習慣
社會的發(fā)展帶來的是信息的普及,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更為多元化,其日常生活中也因此而變得豐富起來。盡管物質水平提高了,但是學生心頭依然會產生很多困惑,特別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外在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與不解。因此,班主任必須首先保持耐心,充分了解學生的內心需求,對發(fā)展中的小學生應該寄予期望,不能只偏愛優(yōu)等生。只有班主任付出自己的真心,用心去感召學生,學生才會受到影響,進而改善自身的行為習慣。
例如,每個班級都有許多學生,這些學生都來自不同的家庭。有的學生從小含著金湯匙長大,生活一帆風順,不知貧困為何物;而有的學生家庭拮據,生活窘迫,從小就備嘗人情冷暖。因此,班主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態(tài)度,對于家庭比較貧困的學生,班主任不能有分別心,更不能人為地將班級學生劃分為“三六九等”來區(qū)別對待。班主任需要發(fā)自內心地去關愛貧困生的生活,幫助其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尊重其人格,維護其自尊心,讓其感受到來自師長的溫暖。除此以外,對班級中的學困生,班主任需要付出更多耐心來滿足他們的需求,關心他們的情感,疏導他們的情緒。總之,班主任需要用寬容平等的態(tài)度去對待學生,對發(fā)展中的學生多一些包容,從而幫助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道德觀念以及行為習慣。
三、細化行為習慣,開展教學活動
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不是一天可以做到的,而是需要長期堅持。這意味著班主任想要提升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效率,必須注意學生的行為細節(jié)。既然學習不能一天看出效果,那么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也不能指望短期內見效。班主任需要細化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目標,讓學生在沒有任何心理壓力的情形下,約束自身行為。眾所周知,行為的養(yǎng)成至少需要21天,因此教師可以以21天為限,幫助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
例如,班級中大部分學生不喜歡寫作文,為了改善這一情況,班主任需要開展“21天微動筆”活動。班主任可以設置相應的獎項,堅持時間排在前三的學生可以得到一本好書或者一個好看的筆記本,排在前十位的學生能夠得到一個小星星或者一個漂亮的書簽。具體活動主要是鍛煉學生寫話,讓學生堅持每天寫一篇100字的作文,這100字不限制題材,學生可以任意發(fā)揮,但是不能是純粹注水式內容,必須是真實寫下的文字,內容可以是自己對某一事或某一人的看法,也可以是自己每一天的感受,甚至可以是自己的奇思妙想……總之,這項活動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行為習慣。正是因為100字很少,所以學生堅持起來并不覺得困難,反而覺得很輕松、很快樂,甚至在不知不覺間寫了更多文字。通過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行為,比起一味地督促更加有效,也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
案例中,班主任為了引導學生寫作文,通過設置相關活動來達到目的。這樣做的好處是,班主任細化了學生的行為目標,讓其能夠在輕松狀態(tài)下完成任務,從而提升其自信心。
四、堅持家校合作,構建行為體系
行為的養(yǎng)成不能單純依賴學校的教育,更需要來自家庭的督促。傳統(tǒng)德育過程中,班主任過分放大自身的作用,卻忽略了家庭教育對學生發(fā)展的潛在影響。因此,為了引導學生的行為習慣,班主任必須堅持家校合作,構建良好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體系。班主任需要經常和家長溝通,幫助家長建立習慣培養(yǎng)意識,讓家長能夠主動自覺地監(jiān)督管理學生的行為,同時約束自身的行為。
例如,在小學生學習生活中,常常存在很多不文明的現象。比如說臟話、經常遲到、不按時完成作業(yè)、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喜歡交頭接耳等等,這些不良行為有時并不是學生在校內養(yǎng)成的,而是在家庭中養(yǎng)成的。如果班主任按照傳統(tǒng)教育手段來打壓學生,學生的積極性很可能因此而降低。因此,班主任必須積極進行家訪,和學生的家長及時溝通,為家長分享兒童管理理念,讓家長能夠對學生的發(fā)展了然于心,從而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思想品質。除此之外,班主任也必須尊重家長的權威,尊重家長的教育意見,在彼此交流中形成一致的教育共識,在家校合力中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班主任只有正確地發(fā)揮家長的作用,讓家庭成為學生養(yǎng)成好習慣的場所,才能幫助小學生約束行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如果班主任不能正視家長的作用,那么其教育學生的想法終將淪為泡影。因此,班主任需要積極與家長溝通,和家長交換意見,進而促進小學生的道德發(fā)展。
總之,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短期內可以完成的目標,而是需要長期堅持不懈才能做到。特別是對于缺乏自制力的學生來說,班主任更需要保持十足的耐心,更需要注重方式、方法。只有班主任成為一個有心人,學生的行為養(yǎng)成計劃才能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 王曼 .掌握技巧 培養(yǎng)習慣[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9(0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