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東信宜中學 張冬梅
一篇優(yōu)秀的考場議論文必須做到“眉清目秀”“血肉豐滿”。“眉清目秀”是針對一篇文章的框架結構來說,考場作文的思路一定要清晰,讓改卷老師一目了然;而“血肉豐滿”則是針對考場作文的內容來說的,“血”是一篇文章的靈魂,體現(xiàn)著一個考生的思維品質。好的思維品質,不是人人皆具備,這需要長期的積淀,但文章的“肉”則可以通過記憶積累來獲得,“肉”豐滿了文章的內容才充實,才有意蘊,才具備說服力。然而,很多同學手中積累的素材極其少,即便有也是司空見慣、毫無生氣。這幾年全國卷Ⅰ的高考作文題,無不體現(xiàn)鮮活的特點,它們都來自于現(xiàn)實生活,具有時代性。這些題目就是考查學生分析現(xiàn)實生活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時代感和“以天下為公”的責任感,如果學生沒有積累鮮活的素材,要寫一篇高分作文或許會非常困難。所以,學會積累和運用鮮活的素材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1.自身所見所聞的跟生活息息相關的事
有時候,很多考生看到題目的時候無從下手,因為感覺缺少材料和案例,其實并不是沒有案例,而是他們積累的案例都是一些具體的名人軼事,不懂得從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尋找例子。俗話“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乏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懂得回歸生活,從生活中去去找例子尤為重要。例如,2017年全國卷高考作文題中提到的關鍵詞“中華美食”,是的,或許我們沒有去過北京,沒有吃過烤鴨,但是我們總吃過我們家鄉(xiāng)的美食:楊桃鴨、柴槍粉、釀苦瓜、三黃雞、撈粉等,這些美食無一不讓我們垂涎三尺,我們盡可以大方向外國朋友介紹。
另外,考生在寫作時要特別注意,一篇文章不應該僅僅是以“第三者”的視覺去分析,這樣的文章更客觀,但往往是冷冰冰的泛泛而談,沒有溫度。一篇文章有了自己個人的真實情感體驗,或許會更有感染力,更容易打動改卷老師,從而獲得高分。
2.從電視、網(wǎng)絡等媒體了解的新鮮事和社會現(xiàn)象
關注時代,關注生活,我們或多或少地都會從廣播、電視、網(wǎng)絡等媒體了解到地方、國家所發(fā)生的事,或者所出現(xiàn)的某些現(xiàn)象,或者所呈現(xiàn)的某種社會趨勢。從社會生活中發(fā)生的真實事件、現(xiàn)象、社會趨勢入手,更能體現(xiàn)考生對生活、對社會的思考以及理解,更能彰顯一個考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例如某廣東考生2018年高考優(yōu)秀文章《把握機遇直面挑戰(zhàn)》中的一個段落:
我們的時代,是直面挑戰(zhàn)的克難時代。
2008年,汶川大地震無情地奪去幾萬中華兒女的生命,然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祖國的力量戰(zhàn)勝了災難;2013年,落后偏遠的鄉(xiāng)村通了公路,扶貧向精準深入推動,全面小康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誠然,當今時代我們憂心“瘦肉精”損害了胃,我們恥于“中國山寨”,我們不甘處在全球化制造業(yè)的低端,但可貴的是,我們擁有直面挑戰(zhàn)的勇氣,擁有攻堅克難的毅力,我們必當勇往直前。
這個段落聯(lián)系了一些反面的例子如“瘦肉精”“中國山寨”等現(xiàn)象,有力地論證了分論點“我們的時代,是直面挑戰(zhàn)的克難時代”。如果考生沒有聯(lián)系這些內容,僅僅只是根據(jù)材料里提到的汶川大地震來分析,則少了說服力。
1.抓住事件特點和本質特征,同質聯(lián)想
有些考生,平時關注生活,關注時事,“腹有詩書”,可是“下筆無神”,有積累,有見識,但是不懂聯(lián)想。其實,凡事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抓住事件的特點進行同質化的聯(lián)想,或者抓住某種現(xiàn)象所呈現(xiàn)的本質特征進行聯(lián)想。聯(lián)想的方向一般是由一物想到另一物,由一人想到另一個人,由一人想到另一類人,由這種現(xiàn)象想到另一自然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我們來看以下作文材料:
某報社記者發(fā)現(xiàn)中學生校服上的涂畫現(xiàn)象較為突出,下面是他的采訪記錄。
學校門口。
記者:同學,你校服上畫了機器貓,為什么又用涂改液涂掉?
學生:班主任讓我全部洗掉,洗不掉就得用白色涂改液蓋住。
商場。
記者:同學,你校服上有歌星張靚穎的簽名,是真跡嗎?
學生:百分百真跡。
文具店。
記者:哇,你怎么直接在校服上試筆?洗不干凈的!
學生:校服很便宜呀。
要求:①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②自選文體,自擬標題。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以上這則材料的核心事件概括起來就是“校服被涂畫”,這道題目雖然緊貼學生生活,但是很多同學在寫的時候還是無從下手。其實我們可以抓住校服外在旳特點、校服的內涵、涂畫校服的實質進行聯(lián)想。首先,校服是學校統(tǒng)一的服裝,樣式統(tǒng)一、簡約。抓住這個特點由一物聯(lián)想到另一物,我們就可以聯(lián)想到千篇一律的校園模式,千篇一律的教室構造。其次,校服代表的是學生的身份、學校的形象、學校精神的載體。由這些內涵我們聯(lián)想到代表身份、形象、精神的還有國旗、國徽、人民幣、名勝古跡、英雄人物的畫像或雕像等。最后,我們看涂畫校服這種行為的本質,涂畫校服實質上是學生不愛護校服、不愛校、不理性的舉動,或者說是他們認同感、歸屬感、榮譽感、集體感的缺失。由涂畫校服這個動作的實質及結果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涂畫學校的課桌、圖書館里的公共圖書等公物,涂畫名勝古跡,給國人抹黑、給國旗抹黑、給公安醫(yī)生軍人抹黑”等行為。如此進行聯(lián)想,拓展延伸,恐怕也不會沒有例子去說理了,想要寫一篇高分的考場作文也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2.多點對接,巧運用
我們在改作文的時候,常常會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不懂處理鮮活素材,或者說他所用的鮮活素材并不能證明他的觀點。其實不管是鮮活素材還是陳舊素材,我們都要懂得讓材料為我們的觀點服務,讓材料和觀點融為一體,才會相得益彰。我覺得,解決這個問題的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學會找準分論點關鍵詞,表述時做到多點對接。我們看一下范文節(jié)選:
那些街頭巷尾的一個個報亭,是文化、知識散播于人群之中的一個個站點,是人們學習的站點。閑暇之人,路過報亭,信手買一份報紙或者雜志,找一個地方坐下靜讀,那是心靈與知識的交流,每每目光與文字的觸碰,都是讀者與作家的交流。小小的報亭讓人們得以和文化近距離地相遇。天天見、日日見,慢慢地,文化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的言語、行為。小小的報亭竟然發(fā)揮出如此大的影響。
這個文段的觀點句就是第一句,觀點句的關鍵詞有“報停”“撒播”“文化、知識”。作文寫了身邊閑暇的人和忙碌的人,在表述的時候,他緊扣觀點句的幾個關鍵詞,做到多點對接,使得所用的鮮活素材自然而然地與觀點融合,毫無生硬之感,也無觀點和素材油水分離之嫌。
只有選用新鮮的素材,寫“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筆下皆無”“人沒我有”的東西,言他人所未言,這樣才會給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覺,才能夠在眾多文章中脫穎而出,贏得高分。所以,作為教師,我們在平時課堂中,還得引導學生多關注時事熱點熱詞,留心生活,善于觀察,不僅要學會積累素材,更重要的還是要學會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