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靜
摘要:《關(guān)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對于馬克思主義全新方法論和世界觀的提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中他首次提出了以實踐的觀點看待世界,肯定了實踐檢驗真理的方法論地位,提出“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zhì)是實踐的”,并貫穿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的整個過程之中。著重論述了《關(guān)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所含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提出、含義,并對當前存在的幾種驗證真理的方法論進行辨析。
關(guān)鍵詞:實踐觀 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 真理
中圖分類號:J5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1-0242-02
《關(guān)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于1845年完成,被恩格斯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奠定了影響國際社會一百多年的新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首次以全新視角去思考改變世界的方法論,在思想上具有巨大進步意義。
一、對《提綱》中實踐觀含義的理解
《提綱》言簡但含義豐富,理解方式不同對此十一條內(nèi)容闡釋會相差極大,這就導致許多懷疑論者在立足于唯心主義或理解不充分的情況下,對其進行不科學解釋和批判。因此,為使《提綱》的里程碑意義充分發(fā)揮,首先就要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下對其進行正確、科學的解讀。
馬克思認為人的存在和人類活動需要從存在論和價值論等多論域去理解,而不僅僅屬于認識論活動。他對一切舊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中僅僅從客體、直觀形式去理解事物、現(xiàn)實、感性等,從而陷入唯心主義的思想狹隘性進行批判,論述了舊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并由此提出“革命的”“實踐批判的”的活動概念作為實踐觀的基礎。
《提綱》最后一條明確肯定了實踐的作用。馬克思認為,只有無產(chǎn)階級帶領下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才是最合理的人類活動基礎,而且處于指導性地位的哲學思維,也應該是某種新生的、具有極大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因此,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應運而生,實踐觀點上升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對于實踐含義的理解,馬克思強調(diào)不僅要從客體角度加以理解,更重要的是主體角度的精細理解。舊唯物主義之所以為舊,就是因為割裂了主體與客體的聯(lián)系,只有在感性的人類活動中,主體才能稱之為主體,客體也才能稱之為客體,主客體的統(tǒng)一才有實現(xiàn)的可能。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對人的存在進行了肯定,把人界定為一種“自然界的產(chǎn)物”。這一人類學說的界定從根本上支撐了實踐觀的發(fā)展,利用對真理的驗證權(quán)威性,處理實踐觀論域中的客體問題。另外需明白,馬克思的“理論問題”是人的本性和人類存在的合理性問題,而不單單是人類思維認識的合理性問題。
二、不同視域中對《提綱》的理解
初讀《提綱》,只覺文字晦澀難懂,面對熟悉的文字卻難以理解其含義,在前人考證分析的基礎上加以具體分析之后,才能略微明白。但解讀出的內(nèi)容無疑會與前人不同。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文字內(nèi)涵似乎都極其龐博,因此,在多個層面都引起了爭議和對立,以下簡要分析了四種具有代表性的實踐分析觀點:檢驗方法論、真理概念構(gòu)成論、“大寫的真理”論和回應懷疑論[1]。
1.檢驗方法論
同樣的文字之所以出現(xiàn)截然不同的解讀,是因為世界觀和認識論觀點不同。首先,檢驗方法論,著重強調(diào)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肯定了實踐的作用,但同時只看重其作為驗證認識是否合理的手段和途徑的作用,將其完全歸于認識論領域,否認其價值論和存在論方面的價值,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想檢驗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就必須提前預設一個前提,即人的思維本身就具有真理性的可能性。不然,用什么方法來檢驗一項具體的認識是否是真實的問題就無從談起。馬克思也是一位可知論者,但兩者區(qū)別在于,同樣設可知論判斷的情況下,檢驗方法論者研究的是實踐對思維認識客觀性的檢驗,而馬克思研究的是人的思維認識是否具有客觀性,或者說客觀世界在人類的能動作用下是不是可以進行認識,這才是《提綱》中具體討論和研究的根本性問題。因而,檢驗方法論在檢驗途徑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犯了斷章取義的錯誤。
2.真理概念構(gòu)成論
馬克思雖然肯定了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但此處強調(diào)的是實踐對認識客觀性的檢驗,而不是肯定實踐本身的真理性,實踐與認識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本質(zhì)上更是天差地別,實踐是真理構(gòu)成的客觀必要條件,但絕不是唯一條件。所謂“真理概念構(gòu)成論”者,就是把實踐對思維認識客觀性的驗證作用等同于實踐存在的客觀性證明,即實踐一旦證明了思維認識的客觀性,就證明了其自身存在的客觀性,認為實踐是真理構(gòu)成的唯一條件,這一分析與馬克思《提綱》中關(guān)于實踐觀點的表達背道而馳。另外,“真理概念構(gòu)成論”者在認同實踐與思維統(tǒng)一性命題的基礎上,強調(diào)作為檢驗認識客觀真理性的實踐對象的思維認識,只能是處在實踐關(guān)系中的認識,即“人化”了的認識,背離了人的自然存在性,與“人是物化了的自然”的觀點相悖,在此觀點下,人類認識世界的活動只能在能動性范圍內(nèi)進行,永遠都不可能認識真正的自然。
3.“大寫的真理”論
所謂小寫的真理,就是指從認識論意義上去理解得出的結(jié)果,而所謂大寫的真理,就是指從存在論意義上去理解得出的結(jié)果?;蛘哒f,大寫的真理是“歷史的真理,是人類歷史真理的真正呈現(xiàn)”,小寫的真理是“對某一問題、方面的科學認知”[2]。在《提綱》第二條中,馬克思提到并揭示的就是所謂大寫的真理,而不是小寫的真理。此種解讀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也真正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角度進行了分析,對其科學合理性的判斷主要在于《提綱》中馬克思把實踐觀點的判斷問題歸于認識論范疇還是存在論范疇,事實證明,馬克思《提綱》中所講的真理問題是對其進行的認識論意義上的分析,并沒有對其存在性意義進行絲毫拓展,“大寫的真理”論的主要錯誤就是脫離了文本,進行隨意解釋,極其不嚴謹。
4.回應懷疑論
在上文分析中,已確定《提綱》中所講問題屬于認識論范疇,處理認識論問題也是西方哲學主流思想的核心,但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好像有一種認知,即存在論高于認識論,存在論者高于認識論者。在此基礎上,一部分學者提出了預設論。實踐對思維認識客觀性的檢驗過程中,在對所提出問題進行驗證的過程中,首先就要進行預設,或預設合理從而進行合理性驗證,或?qū)ζ涑謶岩蓱B(tài)度預設不合理從而進行悖論驗證,在《提綱》第二條中,馬克思剛開始就進行了懷疑預設從而進行了科學性悖論驗證,從認識的客觀實在性和實踐的角度出發(fā),證明了其懷疑預設的合理性。
三、結(jié)語
檢驗方法論、真理概念構(gòu)成論和“大寫的真理”論之所以不合理,就是因為這些理論者忽視了命題背后的問題,相對于對答案的驗證,馬克思更看重的是對問題的分析,因為“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問題”[3]。馬克思區(qū)分了兩種批判,即“庸俗的批判”和“真正的批判”,前者只是發(fā)現(xiàn)矛盾,提出質(zhì)疑,而后者強調(diào)對事物的形成發(fā)展過程進行預設、分析、敘述,換句話說,對懷疑論者的預設批判,只有發(fā)現(xiàn)根本性問題,大膽分析驗證,才有機會出現(xiàn)真正科學的理論分析,從而真正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文學平.馬克思對懷疑論的診斷:如何理解馬克思《關(guān)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二條[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
[2]Frank Schalow and Alfred Denker.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Heidegger's philosophy:2nd ed[M].Lanham:The Scarecrow Press,2010:277:278.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