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茜
摘要 散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感知散文獨特的語言個性,掌握散文學習的方法,領(lǐng)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學生散文閱讀的鑒賞能力,讓課堂回歸真正的散文學習中。
關(guān)鍵詞 散文教學 個性語言 吟誦 品讀
散文是獨抒性靈的一種文體,它內(nèi)容取材廣泛,形式不拘一格。初中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依托散文特征,聚焦其“白由的言語形式”,引導學生體味作者的個性化語言,在語言文字的體味中領(lǐng)會作者在“這一篇”散文中寄托的個性情思。
一、涵泳語言,體會獨特的語句章法
宋朝陸九淵云“涵泳工夫興味長”,是說在涵泳吟誦、品咂細悟的過程中,體會語言文字的況味。感受散文的語言,可以通過朗讀來體會,在讀中品言,培養(yǎng)學生對散文語言文字的語感。
請看我在教學《土地的誓言》一課時的片段:
師:從1931年9月18日那一天開始,這塊土地就被烙上了災難和屈辱的印記。面對同胞流離失所,作者義憤填膺、熱血沸騰,他發(fā)出了怎樣的誓言呢?請找一找,讀一讀,朗讀體會作者語言的情味。
生:“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边@一句中用“她”寫家鄉(xiāng),傳遞著作者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思念,發(fā)出“回去”的誓言。
師:作者采用“呼告”的方式來抒情,情深意濃。
生:“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边@一句中的雙重否定,強調(diào)了“我”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師:我們一起來讀這句話,將這份情感注入我們的朗讀中。
生:“我必定為她而戰(zhàn)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這一句表達了作者“戰(zhàn)斗”的誓言。
師:你朗讀的時候關(guān)注到這句話中哪些有意味的詞?
生:“戰(zhàn)斗到底”和兩個“必須”都傳遞出為家園解放誓死戰(zhàn)斗的堅定決心。
師:這些詞要重讀,語氣要上揚。我們一起邊讀邊體會這些“呼告”的句子中蘊藏的蕩氣回腸的文字氣韻。
這篇抒情散文情感熾熱義深沉,學生在誦讀中體會“呼告”的語言形式,用朗讀的方式感受散文語言,在朗讀中體會散文最難以言傳的獨特風格,在朗讀中走近作者,理解作者文字中表達的內(nèi)容和情感。
二、比較語言,體昧個性的言說風格
比較,是細讀散文語言的一種有效方式。葉圣陶說:“閱讀方法最緊要的還在于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辈煌淖骷以谇苍~造句、行文構(gòu)思等方面都會有迥異的風格,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含蓄深沉,有的活潑有趣,有的閑適恬淡。從字、詞、句、篇章等關(guān)鍵處走近散文,采用比較的方法反復比對、玩味,學生能深入文本語言深處,在推敲中感受語言文字之美,領(lǐng)悟作者與眾不同的語言風格。
為了讓學生感受不同語言的風格,鄭桂華教授將兩種不同風格的語言進行比較,以體現(xiàn)作者獨特的散文風格。請看鄭桂華教授《安塞腰鼓》的教學片段:
師:作者的感情實在太強烈了。你看,轟轟烈烈,熱情奔放,這樣的感情都需要用感嘆句。還有,這篇文章的句式段落都比較短。短句一般有什么效果?我記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微風送來縷縷清香,好像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還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他寫荷塘的月色是什么感覺?
生:雅。
師:是環(huán)境的雅。節(jié)奏是緩慢的,所以他用的句子都是長句。而這里寫“猛”和“快”,相關(guān)的句子都是比較短的。在這里,我們要思考一下,這樣的感情和這樣的表達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guān)系?(師生邊讀邊評。)
師:表達形式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大家看看作者是什么地方的人?
生:黃土高原。
師: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文化。作家是那里的嘛,如果換我就寫不出來。西北作家寫自己的家鄉(xiāng),充滿感情,所以用了排比、比喻、反復、對比、感嘆(等表達方式),把對當?shù)氐臒釔壑閭鬟f出來。大家理解了他寫的,說明他的傳遞是成功的。
三、想象語言,體悟自由的心靈情思
作者常在散文中借助人、事、物、景來抒發(fā)情感或表達哲理,字字句句都是作者內(nèi)心世界的反映。讀懂散文,就是從語言文字中透析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特別是隱藏在字里行問的心靈密碼。
解讀散文的情感內(nèi)涵,往往需要借助想象還原語言情境,來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學生迅速地走進散文里,體悟作者的心靈情思。請看黃厚江老師教學《老王》的片段:
師:具體說,老王的心理有三個要點,一是老王對楊先生和錢先生的感激,二是內(nèi)心里一直把他們當作最信賴的人,最后發(fā)現(xiàn),其實和他們之間還是有很大的隔閡,有距離。對嗎?哪位同學描述一下他的心理?
生:楊先生他們平時待我不錯,他們常常照顧我的生意。賣些雞蛋給他們,我的日子也好過多了。我現(xiàn)在要死了,想把一點雞蛋和香油送給他們,但楊先生卻沒有明白我的心思。不過,這樣也好,讓楊先生心安理得地吃那些雞蛋和香油吧。希望他們能夠好好過下去,珍惜現(xiàn)在有家有溫暖的日子。
我們常說“言為心聲,文如其人”,站在文中人物的視角去讀文本,以還原角色的方式去感知語言,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想象,讓學生超越現(xiàn)實生活經(jīng)驗不足的局限。
四、運用語言,體驗個性的言語表達
接受美學告訴我們,閱讀的過程也是創(chuàng)作的過程。作品是由讀者和作者共同創(chuàng)作的,讀者以作者創(chuàng)造的文本為基礎,形成個性化的解讀。
吳伯簫的《燈籠》一文,引經(jīng)據(jù)典,詩詞入文比比皆是,教師在引導學生品讀充滿傳統(tǒng)文化氣息的語句時,可以讓學生學習仿寫語段,讓古代詩詞和現(xiàn)代散文融合起來。請看我的教學片段:
PPT:最壯的是塞外點兵,吹角連營,夜深星闌的時候,將軍在挑燈看劍,那燈籠上你不希望寫的幾個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漢將李廣,是唐朝裴公嗎?……你聽,正蕭蕭班馬鳴也,我愿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
師:請同學們讀一讀結(jié)尾第二段,說說你從中讀到怎樣的情感。
生:借辛棄疾的詩來表達愛國的情懷,特別是歷史人物引入,體現(xiàn)出作者的宏大志愿。
師:除了辛棄疾外,同學們還能想到哪些愛國詩人?
生:杜甫、陸游、文天祥等。
師:請你們選用一位愛國詩人的詩詞,像作者一樣化用到文中來,表達你的愛國情懷。
生:最悲的是過零丁洋,干戈寥落,山河破碎的時候,將軍正留取丹心,那燈籠上你不希望寫的幾個斗方大字是霍去病,是岳飛,是陸游嗎?你聽,夜闌風吹雨也,我愿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
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和理解是閱讀教學的核心。根據(jù)作者的語言習慣和思想情感去尋找相關(guān)素材,學生將自己轉(zhuǎn)換為寫作者的狀態(tài),創(chuàng)造相似語言,將讀與寫相融合,是對散文語言的實踐創(chuàng)造與運用。
在實踐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散文教學就是要聚焦作者在“這一篇”中的個性情思,感受傳遞這份思想情感的文字的個性特質(zhì),在語言活動中體會、尋味,在誦讀中比較、想象,在運用中體味散文的言語魅力,從而讓學生走向散文語言和思想的深處。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實驗學校教育集團暨陽校區(qū))
【參考文獻】
[1]王榮生.散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黃厚江.散文:指向心靈的閱讀[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1-2).
[3]鄭桂華,聽鄭桂華老師講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黃厚江.你也可以這樣教閱讀[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