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的呂叔湘先生說:“如果說教學法是一把鑰匙的話,那么在所有的教學法之中還有一把總的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焙茱@然,這個“活”字有非常豐富的含義,不僅指活的內容和過程,更是指活的方法和活的結果。而課堂上的熱鬧氛圍其實只是一種表象,只能說是一種相對比較活的過程,真正的“活”是要看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有沒有呈現有質量地讀,是否在回答的時候呈現有質量地說,學生在動腦的時候是否達到了有質量地思考,最終達到有質量地寫。本文從“鯰魚效應”出發(fā),從教師的角度探究如何讓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變得更高效。
關鍵詞:鯰魚效應;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高效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著名的“鯰魚效應”。簡單地說,它就是指在魚池中放一些鯰魚,鯰魚在攪動的同時,激活了其他小魚的求生能力??梢?,“鯰魚效應”是采取一種有效的措施。筆者認為,“鯰魚效應”同樣適用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誰可以是這條關鍵的“鯰魚”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是這條“鯰魚”,那么,教師這條“鯰魚”如何做,才能讓課堂變得“活”起來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策略。
一、 強化朗讀訓練,豐富情感體驗
“活”的語文課堂教學一定是有充分的朗讀??v觀如今的初中語文課堂,不難發(fā)現,朗讀常常處于被弱化的可憐境地。一堂語文課往往是有講無讀,或者讀只作點綴之用;或是有讀而量少,只做形式之用。此時,語文教師這條“鯰魚”就要發(fā)揮作用了,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帶領學生讀中思,思中讀。
河北省劉老師的《春》一課為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縱觀劉老師這一堂課,不難發(fā)現,劉老師緊緊抓住“著”“了”這些虛詞讓學生通過朗讀不斷感受文本。就像劉老師說的,雖然這些虛詞沒有完整的意義,日常學習中容易被我們忽略,但是這些虛詞可以帶領我們從新的角度更好地感受來自文本的美好。劉老師先讓班級整體讀,再讓小組讀,最后個人讀。不僅學生讀,老師也在每一次朗讀之后從語速、重音輕音、停頓方面都加以指導,并且問以學生為何要如此讀。這樣一來,學生便開始思考這些虛詞的價值。學生不僅覺出了語氣的加重,感受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更是在劉老師的引導下體會到作者對春天的渴望之情。學生不僅一遍一遍地讀,還是一層一層地思考,更是一步一步地體會,在這個過程中感受作者用詞的講究。在師生共同嘗到了這個“甜頭”之后,劉老師很機智地問學生:“請同學們?yōu)g覽全文,看看有沒有需要格外注意的‘著‘了的其他例子,嘗試著品析一下?!币簿褪钦f,劉老師針對具體教學情景學生狀況,巧妙地將“著”“了”作為本堂課的原點,從這個原點出發(fā),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悟整篇文章。體悟過程中,穿插著有質量的回答,最重要的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有了高質量的思考。
的確,朗讀不能只是簡單地讓學生發(fā)出聲音,而要帶領學生把死的語言從聲音變成“活”的語調語氣以及情感。在這一課中,教師把誦讀當作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要載體。不僅如此,教師還想方設法,使朗讀形式變得豐富多樣。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更能讓學生養(yǎng)成品味語言的良好習慣,是不折不扣的課堂訓練,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是有思想的“活”課堂。
二、 巧借學生錯誤,展開思維碰撞
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由于時間緊,任務重,有不少教師在課堂上十分害怕學生出錯,認為學生出錯就是沒有達到教學目標。于是煞費苦心,好像最終一定要將學生的回答引導到與答案完全吻合才算達到預期目標。可事實是,絕大部分學生很難有自己的回答與答案完美吻合的美好體驗。學生學習過程中,要是沒有誤入歧途的體驗,那又如何煉就火眼金睛。我們作為教師必須清楚,課堂可以是也應該是學生產生錯誤的地方,而我們的教學其實就是發(fā)現學生錯誤并且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過程。
聽我校吳老師教授《賣白菜》一課,得到了很多啟示。課堂一開始,吳老師要求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補出文章中省略號的內容,與此同時說出理由。吳老師設計這樣的問題的初衷是希望學生能從文章開頭部分進行琢磨。但課堂現狀是,第一個學生直接補充了后面一處的省略號“她終于將數好的錢交到母親的手里。母親也一張張地點……”學生毫不猶豫地說道:“其實,母親當時點出了那一毛錢,但卻沒有說出口。”此時,吳老師并沒有立馬去否定他,而是很耐心地引導他再把原文和自己剛剛補充的內容結合起來朗讀一遍。讀完,其他學生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課堂上出現了很多不同的聲音。有學生提出,錢是“我”算的,文中的母親和老太太并不知道,況且還是因為偏頭痛母親才讓“我”算賬的。還有學生迫不及待提到,文章結尾這樣寫道:“母親說:‘孩子,你怎么能這樣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毛錢呢?”原文還寫道:“母親正坐在灶前發(fā)呆”“我報出了一個數字,母親重復了我報出的數字”“那個蠟條簍子擺在她的身邊,三棵白菜都在簍子里”等等。吳老師這個時候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要求學生反復誦讀,以此讓學生逐步體會這些內容與省略號相關的細節(jié)中所蘊含的情感。這時第一位學生恍然大悟,教師便再次詢問該生:“通過剛才這個過程,你有什么收獲嗎?”第一位學生若有所思:“讀小說的時候不能只看一個地方,而是應該關注細節(jié),一定要將前后內容聯系起來讀?!苯處熇^續(xù)引導:“小說有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以及細節(jié),讀小說一定不能斷章取義,一定要把前后情節(jié)聯系起來讀,尤其要注意分析刻畫人物言談舉止的那些內容,如此才能真正體會到小說的奧妙?!?/p>
課堂上學生出現錯誤,這不僅可以讓我們教師清楚學生在認知上還存在哪些偏差,而后及時改變教學方法或內容,更體現了課堂訓練的必要性。于這樣的討論中,質疑中,去品味,去體驗,學生方能自主地意識到錯誤的原因,他們的認知才會逐漸清晰,并且印象深刻。初中語文教師一定要允許課堂上的錯誤發(fā)生,這是這是一種教學智慧,更是一種教學創(chuàng)造,也是“活”課堂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 注重知識介入,內化語文素養(yǎng)
我們都知道,學生是主體,但假設沒有教師的悉心引導和知識的規(guī)范,則可能成為一盤散沙?!盎睢钡恼Z文課堂教學必然會有相關知識的有效補充。
著名的黃厚江老師教授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印證了這一點。當黃老師問同學們這首詩的體裁時,全班異口同聲地回答是寫送別的邊塞詩。黃老師繼續(xù)追問,是從哪些地方能看出它是邊塞詩的?這個問題自然也難不倒黃老師的學生,他們爭相回答是從“將軍角弓不得控”“胡天八月即飛雪”“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幕雪下轅門”“輪臺東門送君去”這幾句話可以看出。黃老師隨即問學生這首詩的情感是什么,他請上一位同學來讀一讀。在學生抑揚頓挫的朗讀后,黃老師提出自己也要來讀一遍,并且讓學生們評價誰讀得更好。學生的評價很中肯,指出黃老師的朗讀太過于悲傷,感情有點過頭了??墒?,當黃老師再追問原因時,學生們陷入了困境。此時,黃老師適時地將相關歷史知識進行了補充。黃老師向同學們介紹說,岑參的送別詩讀來是感傷,但是絕不悲傷。關鍵一點是,岑參身處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盛唐時代,這個階段的送別自然多了幾分豪邁。送別一定有傷感,可不消沉、不悲觀,更加不會是悲傷。他們到邊關去是自己主動要去的,而不是被趕過去的。寫這首詩只是因為朋友走了,有些小小的傷感罷了。所以說是傷感中夾雜豪邁,嚴寒中卻有暖意。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黃老師并沒有將相關知識直接呈現給學生,而是通過設置情境,逐步展開,通過學生的活動來逐步達成教學目標。
教師都想讓學生掌握文本創(chuàng)作的背景、情感等相關要點,但大多會以直接呈現的方式灌輸給學生。誠然,這樣的方式可以讓一部分學生機械地掌握某些知識,卻無法內化為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只有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思考和活動與分析文本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自主地通過朗讀、評價等方式去品味語言,體悟情感,才能使原本枯燥知識補充變得輕松有趣,易懂難忘,也才能使整個課堂“活”起來。
作為這條“鯰魚”,我們任重道遠。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強化朗讀訓練,允許發(fā)生錯誤,借力知識介入,不停攪動起學生學習的浪花,整個語文課堂才會“活”起來。也才能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獲得新知,并且將課堂知識有效地內化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從而感受語文的快樂。
作者簡介:
王曉婷,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周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