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自主占有與簡易交付

      2020-03-23 04:49:48莊加園
      法學 2020年1期
      關鍵詞:移轉受讓人動產(chǎn)

      ●莊加園

      我國《物權法》第23條前段“動產(chǎn)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fā)生效力”之規(guī)定被稱為交付原則。據(jù)此,動產(chǎn)所有權移轉以交付為生效要件。但當受讓人由于各種原因已對轉讓物行使事實上的支配力時,所有權移轉所需的占有外觀改變已經(jīng)實現(xiàn)。立法者不必固守僵化的交付要求,強行要求受讓人先將轉讓物返還給出讓人,再由出讓人送還受讓人。此時,只要出讓人與受讓人達成移轉所有權的合意就可引起所有權變動,〔1〕Vgl. Staudinger/Wiegand, 2011, § 929 Rn. 117.這就是《物權法》第25條有關簡易交付規(guī)定的適用情形。

      多數(shù)觀點將簡易交付歸入觀念交付,〔2〕參見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99-100頁;王澤鑒:《民法物權》第1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頁;史尚寬:《物權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頁;王利明:《物權法研究》上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76頁;魏振瀛主編:《物權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30頁;崔建遠:《物權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88頁;馬俊駒、余延滿:《民法原論》,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308頁;陳華彬:《民法物權》,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16頁;劉家安:《物權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64頁;王軼:《物權變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48頁;申衛(wèi)星:《物權法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73頁。少數(shù)觀點則認為它與觀念交付無涉,不過是受讓人先行占有標的物?!?〕參見梅仲協(xié):《民法要義》,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20頁。另有學者將簡易交付直接稱為“先行占有”,參見孫憲忠:《中國物權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第441-442頁。這種性質(zhì)上的爭論應該如何看待?簡易交付多表現(xiàn)為租賃人等他主占有人已經(jīng)取得占有,但若受讓人以自主占有人的面目出現(xiàn)(如盜賊),我國《物權法》第25條是否也有適用余地?若受讓人僅獲轉讓物的實際控制力,并非民法上的占有,如作為占有輔助人為他人占有,能否根據(jù)簡易交付獲得所有權?如轉讓物處于對任意人開放的狀態(tài),簡易交付可否適用?

      立法者為實現(xiàn)便捷交易的目的,允許當事人僅通過法律行為移轉所有權。但該法律行為究竟何指?學說因其是否區(qū)分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而持有不同立場。更值得討論的問題在于,常見的承租人等他主占有人作為受讓人如何在簡易交付中獲得自主占有。如果出讓人與受讓人僅就法律行為層面達成移轉所有權的法律效果,事實行為層面的自主占有移轉究竟如何發(fā)生?

      國內(nèi)相關學說及司法解釋幾乎一致認為,簡易交付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并無法律上的障礙,但德國民法典針對簡易交付的善意取得設有不同的構成要件?!?〕參見葉金強:《取得占有與動產(chǎn)善意取得》,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兜聡穹ǖ洹返?32條第1款第2句要求善意受讓人自出讓人處取得占有,這一構成要件相較于現(xiàn)實交付顯得更為嚴格。在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時,有無必要對我國《物權法》第106條中的“交付”采取必要的限縮解釋?

      一、誤解與澄清:事實支配力與自主占有

      有學者認為,觀念交付是間接占有的移轉,非真正之交付,乃動產(chǎn)占有在觀念上的移轉。〔5〕同前注〔2〕,謝在全書,第99-100頁。多數(shù)學者認同這一觀點,并認為簡易交付和占有改定、指示交付一樣構成對現(xiàn)實交付的替代,屬于觀念上的交付?!?〕同前注〔2〕,王澤鑒書,第 133頁;同前注〔2〕,史尚寬書,第38頁;同前注〔2〕,王利明書,第376頁;同前注〔2〕,魏振瀛主編書,第230頁;同前注〔2〕,崔建遠書,第88頁;同前注〔2〕,王軼書,第148頁;同前注〔2〕,申衛(wèi)星書,第173頁?!坝^念交付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基于法律的特別規(guī)定,即使不實際移轉占有,也可以完成交付行為。”〔7〕同前注〔2〕,王利明書,第376頁。有學者以受讓人的占有意思變動論證其合理性,簡易交付之所以成為觀念交付,是因為“轉讓人僅僅將自主占有的意思授予受讓人,使受讓人從他主占有變?yōu)樽灾髡加?,以代替現(xiàn)實的交付行為”。〔8〕同前注〔2〕,王軼書,第149頁。只有梅仲協(xié)等少數(shù)學者認為替代交付的只是占有改定和指示交付(讓與返還請求權),簡易交付不屬于觀念交付。〔9〕同前注〔3〕,梅仲協(xié)書,第520頁。

      德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對《德國民法典》第929條第2句的作用評價如下:“這一規(guī)定只是用于明確如果在物權合意達成之前,《德國民法典》第929條要求的占有取得前提已經(jīng)完成,那么所有權移轉的效力就已滿足?!兜聡穹ǖ洹返?29條第2句并非獨立的法定取得要件?!薄?0〕Vgl. BGHZ 56, 123, 130.由此,簡易交付并非“觀念化”的交付,而是交付的修正形式。

      這一爭論更多地歸因于對占有概念的分歧。深受德國民法影響的我國相關學說將占有界定為人對物的事實上支配力。占有移轉也就自然伴隨著事實支配力的變化,現(xiàn)實交付便是最典型的事實支配力更替,即由受讓人替代出讓人對轉讓物行使事實上的支配力。在簡易交付的典型情況下,受讓人在動產(chǎn)物權移轉前已經(jīng)直接占有轉讓動產(chǎn)。因受讓人提前實現(xiàn)對物的事實上支配,雙方?jīng)]有必要再行往復移轉占有。正因為如此,當事人在達成移轉動產(chǎn)物權的法律行為時,所有權基于合意直接移轉。而在占有改定、指示交付的情形中,僅有雙方當事人設立或移轉動產(chǎn)物權的意思尚不足以發(fā)生物權變動效力,必須發(fā)生雙方當事人的占有意思變動,使受讓人獲得間接占有。無論是在占有改定中獲得創(chuàng)設的間接占有,還是通過讓與原物返還請求權移轉間接占有,都是受讓人藉由他人(出讓人或占有媒介人)行使事實上的支配力。盡管間接占有已經(jīng)遠離占有概念的核心區(qū)域,學界借助于媒介人對物的事實支配力擴大占有的概念。由此,學說將占有改定和讓與返還請求權都作為交付替代形式,占有移轉的概念也通過受讓人獲得間接占有得以擴大化。

      然而,羅馬法雖將占有作為獨立于權利的事實對待,但將其理解為一種抽象的支配秩序或事實上的排他性支配力。這就使得一個物上只能存在一個事實上的排他性支配力,而無法并存兩個占有。只有當占有人以所有權人的意思行使事實上的支配力時,這種抽象的支配秩序才具有排他性效力。所以,羅馬法只是將自主占有作為真正的占有,賦予其占有訴權、取得時效等法律救濟。從這一視角出發(fā),無論哪種占有移轉形式都是為使受讓人最終獲得自主占有,即受讓人以所有的意思對轉讓物行使事實上的支配力。由此,出讓人都會與受讓人達成自主占有移轉的合意,或將其更精確地表達為出讓人為受讓人的利益放棄自主占有,受讓人接受自主占有。在現(xiàn)實交付的情形下,雙方當事人通過交付的方式表現(xiàn)出移轉自主占有的意思?!岸淌纸桓丁钡某R娗樾味酁槌凶馊?、借用人等已經(jīng)對物行使事實上的控制力。由于他們并非以所有的意思占有,而是為他人而占有,所以僅處于持有(Inhabung)的地位,通常不能享有占有訴權、取得時效等保護。以上這些他主占有人借助于“短手交付”的方式,與出租人、出借人等達成合意,以便獲得自主占有。在占有改定、指示交付的情形中,受讓人雖僅獲得間接占有,但伴隨所有權移轉的占有意思仍為自主占有。只要受讓人以所有的意思占有即可,究竟是自己控制還是委任他人控制轉讓物并非決定性因素。

      以上兩種觀點的對立源自不同的占有概念,由此也影響對占有移轉的分類。簡易交付要求受讓人提前實現(xiàn)對轉讓物的事實支配力,其適用的多數(shù)情形也確實蘊含雙方對自主占有移轉所達成的合意。簡易交付若側重于受讓人先行占有轉讓物,也難以回避受讓人的占有意思變化,即自主占有如何從出讓人處移轉于受讓人。因此,兩種觀點各自反映了簡易交付的不同解釋路徑,它們的分歧對法律適用沒有太大影響。

      二、占有形態(tài)與適用范圍

      (一)受讓人占有意思的類型

      學界現(xiàn)有相關文獻大多將我國《物權法》第25條中的“簡易交付”等同于羅馬法上的“短手交付”?!?1〕同前注〔2〕,馬俊駒、余延滿書,第308頁;參見楊震:《觀念交付制度基礎理論問題研究》,載《中國法學》2008年第6期,第75頁;楊代雄:《擬制交付在物權變動中的效力——兼論我國〈物權法〉第26條的修訂》,載《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第88頁,注2。當借用人已經(jīng)在事實上支配借用物時,因其僅為他主占有,并未取得羅馬法上的占有。借用人若想取得借用物的占有,只需借助于“短手交付”(brevi manu traditio)就可移轉占有(以自主占有為前提)?!?2〕參見周枏:《羅馬法原論》上冊,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453頁?!秾W說匯纂》就此引用蓋尤斯的觀點:“有時,即使沒有交付,純粹的所有權人的意志即足以使物轉讓。例如,我向你出售已因使用借貸、租賃或寄存而在你之處的物;雖然事實上我并未出于買賣原因向你交付該物,然而,我現(xiàn)在出于買賣的原因允許這些物在你之處,(這種意志)使該物歸你所有?!薄?3〕D. 41, 1, 9, 5. 參見[古羅馬]優(yōu)士丁尼:《學說匯纂》第41卷,賈婉婷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頁。

      簡易交付的常見案型為借用人、承租人等基于占有媒介關系先行占有轉讓物,事后與出借人、出租人等達成合意移轉所有權。受讓人通常為他主占有人,其究竟為直接占有抑或為間接占有并無影響。例如,出租人甲將一臺電腦出租給乙,而乙又將該電腦借給丙使用。此時形成多層的占有關系,即丙成為該電腦的直接占有人,乙是丙的間接占有人,甲則是最上層的間接占有人。若甲打算將該電腦所有權讓與乙,并且雙方已達成移轉該電腦所有權的合意,乙作為間接占有人也可基于簡易交付而獲得該所有權。

      即便受讓人為自主占有人,也不妨礙雙方基于簡易交付移轉所有權。例如,甲拾得乙所遺失的小狗,由于其酷愛養(yǎng)狗,便收養(yǎng)該犬并悉心飼養(yǎng)。由此,甲便以所有權人的意思占有該犬。數(shù)周后,甲在街上遛狗,恰巧遇見所有權人乙。乙主張該犬為其所有,只是于數(shù)周前走失。甲表示其酷愛該犬,請求乙忍痛割愛。在雙方達成移轉該犬所有權的合意時,甲能否獲得該犬的所有權?如果簡易交付僅以受讓人為他主占有人為前提,那么甲作為自主占有人,已無由他主占有變?yōu)樽灾髡加械谋匾?,占有意思如何發(fā)生變動?

      即便受讓人初始基于占有媒介關系占有他人之物,若其嗣后改變占有意思,由他主占有變?yōu)樽灾髡加校终妓酥镆嘤锌赡?。若出借人、出租人發(fā)現(xiàn)出借物、出租物遭到借用人、承租人侵占,而后表示愿意轉讓侵占物所有權,這時受讓人同遺失物、盜贓物的占有人一樣處于自主占有的地位,并無必要借助占有改定先從自主占有轉為他主占有,再基于“短手交付”重新獲得自主占有。

      在以上例子中,受讓人皆為惡意自主占有人,明知自己并無占有本權,但不能排除受讓人為善意自主占有的情形。例如,雖然移轉動產(chǎn)所有權的讓與行為無效,但雙方在移轉動產(chǎn)所有權時不知無效情形。受讓人誤認為獲得該動產(chǎn)所有權,一直以自己占有的意思對轉讓動產(chǎn)行使事實上的支配力。若受讓人嗣后發(fā)現(xiàn)出讓人在轉讓所有權時無行為能力,出讓人的法定代理人能否與受讓人通過合意轉讓該占有物的所有權?

      從比較法出發(fā),與我國《物權法》第25條相關表述相似的是《德國民法典》第929條第2句中的“簡易交付”。該句最初并非針對受讓人為借用人、承租人、保管人等他主占有人的情形,德國民法典第一草案僅將其適用于受讓人為自主占有人的類型,如受讓人拾得遺失物,或者受讓人盜竊他人之物且以自主占有之面目出現(xiàn)于公眾。因為在簡易交付的通常情形下,作為他主占有人的受讓人須與出讓人達成移轉自主占有的合意。而在受讓人作為自主占有人時,立法者打算避免一個移轉自主占有的迂回方式,即受讓人不必先成為他主占有人,再根據(jù)《德國民法典》第854條第2句與出讓人約定變?yōu)樽灾髡加腥?。《德國民法典》?29條第2句的出現(xiàn),正是為了避免毫無價值的來回移轉自主占有?!?4〕Vgl. Ernst, Eigenbesitz und Mobiliarerwerb, Tübingen 1992, S. 82.在德國民法典第二草案起草時,占有的概念不再限于自主占有,而是擴大至他主占有(直接或間接占有皆可)。由此,原本作為持有人的承租人、保管人、借用人等搖身一變,成為直接占有人。藉由占有媒介人方能對占有物行使支配可能性的出租人、寄托人、委托人等,則被認為享有間接占有。占有人向占有媒介人轉讓所有權的情況成為適用簡易交付最頻繁的案型?!?5〕同上注,第83頁。受讓人作為自主占有人反而成為適用簡易交付的非典型情形。

      即使受讓人與出讓人之間并無占有媒介關系,受讓人以自主占有人的面目出現(xiàn),通常也不影響基于簡易交付的所有權移轉。若要嚴格貫徹受讓人獲得事實支配力的理念,簡易交付獲得認可亦無障礙,因為受讓人已經(jīng)占有轉讓物。換言之,交付原則所要求的占有狀態(tài)變化已經(jīng)提前實現(xiàn)?!?6〕Vgl. Westermann, Sachenrecht, 6. Auflage, Heidelberg 1990, S. 290.

      (二)自主占有與“依法”占有

      非基于出讓人意思而占有的動產(chǎn)亦能適用簡易交付,其通常發(fā)生于盜贓物、遺失物等占有脫離物的情形。由于受讓人已獲自主占有,所有權變動之前的占有已實現(xiàn)轉讓物的將來歸屬狀態(tài),這也符合簡易交付的規(guī)范目的。例如,甲盜竊某畫家乙的作品,被警察抓獲。乙發(fā)現(xiàn)甲酷愛其藝術作品,又具有鑒賞能力,就向甲表示贈與其畫,甲在為承諾時便獲得該畫所有權。〔17〕同前注〔2〕,王澤鑒書,第136頁。又如,V的一臺打字機被盜后,打字機出租店K獲得該打字機,并且K將其出租給M。在K支付補償費后,V同意K保留這臺打字機?!?8〕參見[德]鮑爾、施蒂爾納:《德國物權法》下冊,申衛(wèi)星、王洪亮譯,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64頁。當事人在訂立旨在變動物權的法律行為時,由于占有狀態(tài)已經(jīng)實現(xiàn),僅基于合意便可移轉所有權。受讓人是否基于出讓人的意思獲得占有在此并不重要?!?9〕Vgl. Staudinger/Wiegand, 2004, §929 Rn. 123.

      但稍加檢索我國《物權法》第25條的文義,便會發(fā)現(xiàn)該條所要求的占有前提必須為“依法”占有。如果受讓人在所有權移轉之前占有的動產(chǎn)屬于盜贓物、遺失物,是否因不符合依法占有的要求而排除簡易交付的適用可能性?〔20〕這一“依法”占有的困擾也出現(xiàn)于我國《物權法》第26條關于指示交付的規(guī)定。可供選擇的解釋方案是將依法占有等同于合法占有,但這將導致盜贓物之類無本權的占有脫離物無法適用簡易交付。若貿(mào)然將依法占有解釋為合法占有,將其等同于有權占有,勢必限縮簡易交付的適用范圍,給交易當事人帶來諸多不便??v使受讓人無本權占有盜贓物,之后出讓人確實愿意轉讓該物于受讓人,立法者并無理由禁止雙方當事人在達成合意時移轉所有權。將合法占有與非法占有相比較,當事人利益并無不同之處,歧視無權占有亦無充分理由。

      早有學者指出,“依法”兩字純屬畫蛇添足,作繭自縛,且有害于交易便捷。在解釋論上,應仿效對《物權法》第26條中指示交付內(nèi)容的解釋,最大限度地限縮該條中“法”的范圍,將若干第三人無權占有的情形視為“依法”,而不應將其作為“違法”對待。〔21〕參見崔建遠:《再論動產(chǎn)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載《法學家》2010年第5期。也就是說,“依法占有”不等同于“有權占有”,與占有的本權沒有關聯(lián)。即使有人固守“依法占有”等同于“有權占有”,也可認為既然出讓人事后同意轉讓占有脫離物的所有權,就表明其同意消滅原有的占有瑕疵,由此發(fā)生溯及既往的效力。受讓人的占有也就成為“依法”占有,簡易交付的適用障礙得以清除。

      (三)“長手交付”——“開放占有”的移轉

      若受讓人已對轉讓動產(chǎn)獲得事實上的控制力,或轉讓動產(chǎn)因其特性不易移動,使得包括受讓人在內(nèi)的任何人都能對該物行使事實管領力,雙方當事人是否仍須按照交付原則移轉直接占有?

      早在羅馬法時代,交易上就形成變通的交付方式。針對土地與其他較為笨重的動產(chǎn),當事人可以在物的現(xiàn)場達成合意。如果買賣土地,出讓人可以到臨近的高塔向受讓人展示土地的邊界并表示由此完成交付,受讓人也有必要到場參與,這就是所謂的“長手交付”(langa manu traditio):“如果我指示出賣人將我購買之物放到我家里,那么即使還沒有人接觸到該物,我也當然獲得了對它的占有。又如,我購買了一塊鄰近的土地,出賣人在我的樓房里將它指示給我看,并且說已將空虛的占有轉讓給了我,那么我就像已踏入土地的邊界一樣開始占有?!薄?2〕D. 41, 2, 18, 2. 同前注〔13〕,優(yōu)士丁尼書,第 111 頁。

      “長手交付”在德意志共同法時期也獲認可,《德國民法典》第854條第2款便是明證?!?3〕同前注〔14〕,Ernst書,第 56 頁。根據(jù)德國相關通說,基于合意而移轉占有,要求出讓人對物的占有處于開放狀態(tài),即任何人都能對該物行使事實管領力。也就是說,受讓人能夠不受障礙地實際控制仍處原地的物品。如放在森林某處的一堆木材,放置于自家院外的柴草,任何人行使支配力都沒有障礙。倘若出讓人將木材放置于自家圍有柵欄的院內(nèi),則根據(jù)交易觀念,并非任何人都能對此行使事實上的支配力。

      盡管實務判決中尚未出現(xiàn)“長手交付”的表述,但已有判決將履行出租廣告宣傳牌的義務界定為“簡易交付”。例如,在“昆明雙梓廣告有限公司與昆明愛邦廣告有限公司合同糾紛案”中,法院判決指出:“愛邦公司負有的主要義務是保證雙梓公司對本案所涉廣告宣傳牌享有獨家使用權,結合廣告宣傳牌是設置在規(guī)定地點的事實,即在本案中,愛邦公司無需將廣告宣傳牌實際交付給雙梓公司。愛邦公司需要交付的標的物是在昆明市各小區(qū)電梯內(nèi)外設置的12365質(zhì)量監(jiān)督宣傳牌?!诎惭b點位的廣泛性以及安裝場所和標的物本身的開放性,可以說宣傳牌只要實際安裝并獲知具體點位信息,雙梓公司即可以直接進行使用收益的?!局喴捉桓秾儆谟^念性交付的特質(zhì),盡管愛邦公司未提交宣傳牌的現(xiàn)實移交憑證,但當租賃物已安裝完畢并設置在雙梓公司知曉和掌控范圍內(nèi)時,租賃權即可由雙梓公司行使,交付應視為完成?!薄?4〕云南省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昆民四終字第327號民事判決書。該判決書一方面認為出租廣告宣傳牌的出租人無須實際交付租賃物,另一方面又主張簡易交付完成了“觀念性”交付。

      該判決中廣告宣傳牌的占有移轉只需當事人達成一個純粹的合意。與現(xiàn)實交付的合意相同,出讓人必須具有為受讓人放棄自主占有的意思,即雙方達成改變事實支配力的合意?!?5〕同前注〔14〕,Ernst書,第 58 頁。此類“開放占有”的移轉只須當事人達成合意即可。“簡易交付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受讓人須于動產(chǎn)物權設立和轉讓前先占有該動產(chǎn)。二是雙方達成生效協(xié)議,并有轉移占有的合意?!薄?6〕同前注〔24〕?!伴L手交付”雖要求受讓人和原占有人達成合意,但轉讓占有者必須是自主占有人,不能是占有輔助人、占有媒介人。倘若他主占有人與受讓人達成轉讓開放占有的合意,并不發(fā)生移轉自主占有的效力?!?7〕同前注〔14〕,Ernst書,第 60 頁。

      “長手交付”中的受讓人雖未獲得對轉讓物的現(xiàn)實控制力,只要其存在實施事實管領的可能,也應可適用我國《物權法》第25條。

      (四)作為受讓人的占有輔助人

      簡易交付的適用基礎在于,在轉讓動產(chǎn)所有權移轉前,受讓人已經(jīng)占有該動產(chǎn),交付的要求已獲實現(xiàn),所有權移轉根據(jù)當事人意思而發(fā)生。若受讓人雖已對轉讓動產(chǎn)行使事實上的控制力,但其并非法律上的占有人,如占有輔助人,此時,當事人能否同樣基于合意移轉所有權?例如,某職員正駕駛公司汽車出差,作為該車車主的雇主將該車所有權轉讓于他。為此,該職員廢止與雇主的占有輔助關系,取得該車的所有權。同樣,正在駕駛自己汽車出差的職員,也可與其雇主建立有關該車的占有輔助關系,向雇主轉讓該汽車所有權?!?8〕廢止占有輔助關系容易使人誤解為占有輔助人脫離既有的社會依賴關系。其實,轉讓雙方所需要的僅是達成合意,使得受讓人對占有物不再基于社會依賴關系而占有,而是作為自主占有人對物實施支配,實際上是“將某物從占有輔助關系中取出”。同前注〔14〕,Ernst書,第 85頁。該類案型與出讓人向占有媒介人讓與所有權相似,都是作為所有權人的自主占有人不享有對轉讓物的事實支配力,而由他人對物進行實際控制。

      占有輔助人雖在事實上對轉讓動產(chǎn)實施控制力,但其并非占有人,因此從邏輯出發(fā),簡易交付就無法適用于受讓人未取得占有的情形。相關司法實踐也有相同認識,“占有輔助人對物的支配和管領,實際上是貫徹占有人意圖的表現(xiàn),不是獨立地支配標的物,占有輔助人不能依據(jù)占有的規(guī)定獲得法律保護,故本案并不符合簡易交付的情形”?!?9〕“孟富排、郭靜追償權糾紛案”,河北省衡水市中級人民法院(2018)冀11民終451號民事判決書。該案中被查封財產(chǎn)的保管人究竟是占有輔助人還是占有媒介人值得深入討論。筆者以為,被查封財產(chǎn)的保管人應為占有媒介人。如此一來,動產(chǎn)所有權如要發(fā)生移轉,只能借助于對我國《物權法》第23條規(guī)定中“交付”的擴大解釋。在占有人與占有輔助人作為物權變動雙方的情況下,只要建立或廢止其社會依賴關系,轉讓物雖未發(fā)生物理上的移動,德國通說也認為其滿足了交付的要求?!?0〕同前注〔18〕,鮑爾、施蒂爾納書,第359頁。

      針對通說的立場,批評意見指出,占有輔助人之所以被排除在占有人之外,在于否定占有輔助人對占有人行使占有保護請求權。這一基于占有保護的考慮并不能完全適用于功能不同的占有移轉。當占有輔助人已對轉讓物行使事實支配力時,無論這種支配力被稱為“持有”或“占有”,交付原則旨在實現(xiàn)的占有與所有權合一的目的已經(jīng)實現(xiàn)。這種情況與他主占有人先行占有轉讓物并無二致。而且就轉讓過程而言,占有輔助人與借用人、承租人一樣,只需與出讓人達成合意就獲得轉讓物的自主占有。僅僅由于受讓人并非法律上的占有人,轉讓雙方就被強行要求移動有體物顯然是沒有意義的。解釋者受困于概念法學,不得不擬制交付或者將有體物上的交付擴張到觀念上的交付,這無疑是徒勞造法,忽視了便利交易的立法目的。〔31〕同前注〔14〕,Ernst書,第 84 頁以下。也有德國學者認為,上述情形下的所有權移轉究竟依據(jù)《德國民法典》第929條第1句,還是依據(jù)同法第929條第2句,在實質(zhì)上都只需具備移轉所有權的合意?!?2〕同前注〔16〕,Westermann書,第 286頁。既然如此,當事人借助于簡易交付實現(xiàn)所有權移轉,在構成要件上就顯得更為簡潔明了。

      在德意志共同法時代,“短手交付”也適用于占有輔助人受讓對轉讓物的自主占有。這是因為占有輔助人只是為他人占有,僅處于持有的地位,并不享有法律上的占有。如果占有輔助人希望從占有人那里獲得占有,只需雙方達成合意便能取得自主占有。〔33〕Vgl. Wieling, Sachenrecht, 2. Auflage, Berlin und Herdelberg 2006, S. 302.德國民法典第一草案認為,出讓人將物“短手交付”于非占有人的特殊之處僅在于受讓人獲得持有,即其已能對標的物行使事實上的管領力。該情形已被《德國民法典》第854條第2款包括,因此沒有必要另設條文。〔34〕同上注,第302-303頁。

      在此,旨在移轉所有權的交付經(jīng)由占有人與其輔助人廢止雙方的社會依賴關系得以實現(xiàn),并伴隨旨在變動物權而發(fā)生的占有意思變更,即受讓人改為自主占有。由于占有輔助關系的廢止,使得職員由占有輔助人轉化為自主占有人,雇主則失去自主的直接占有。從物權變動當事人的視角出發(fā),省卻標的物的物理上移動更符合其利益。因為當事人所希望的占有狀態(tài)已經(jīng)實現(xiàn),沒有必要人為地制造麻煩,重新由受讓人向出讓人返還標的物,再交還于受讓人?!?5〕這也正是我國立法者在規(guī)定簡易交付(《物權法》第25條)時免去交付要件的理由。這一占有移轉方式卻不能擴展于占有人與占有媒介人之間建立與廢止占有媒介關系的情形。因為在兩者廢止占有媒介關系時,作為受讓人的占有媒介人之前已獲得直接占有,通過廢止占有媒介關系,其通過簡易交付的方式(《物權法》第25條)取得了所有權,直接占有的地位沒有發(fā)生變化,變化的只是由他主占有人成為了自主占有人。同理,在雙方當事人建立占有媒介關系時,受讓人通過占有改定(《物權法》第27條)取得受讓物的所有權,原來作為出讓人的自主占有人由于失去所有權而變?yōu)樗髡加腥恕3鲎屓说恼加幸馑茧m然發(fā)生變動,但其原先便是直接占有所有物,在失去所有權后還是直接占有,只是占有的是他人之物,并未導致直接占有的移轉。

      由于日本法上的占有權僅限于自主占有,在受讓人作為他主占有人的常見情形下,受讓人并非占有人,只是對物享有實際控制力。因此,日本法上的簡易交付不要求受讓人為占有人,而只是要求其為現(xiàn)實控制(《日本民法典》第182條)。相關學說和實踐沒有將簡易交付限制于受讓人他主占有(持有)的情形,而是將其擴大為“現(xiàn)實支配占有物”?!?6〕參見[日]我妻榮:《新訂物權法》,羅麗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494頁。

      由此可知,在動產(chǎn)所有權讓與的過程中,占有輔助人與占有媒介人同樣可基于簡易交付受讓所有權。但占有輔助人必須處于占有人支配領域之外,即出讓人并未實際支配轉讓動產(chǎn),兩者同等適用才能獲得承認。如果占有輔助人處于占有人的支配領域,例如工人仍在工廠使用錘子,那么占有人并沒有放棄對轉讓物的事實支配力,其若要在原地將該物出讓給占有輔助人只能借助于占有改定完成。據(jù)此,雙方約定占有媒介關系,該物基于媒介關系仍停留在占有人的支配領域?!?7〕同前注〔14〕,Ernst書,第 86 頁。

      三、合意與“法律行為”

      (一) 法律行為層面的合意

      根據(jù)我國《物權法》第25條,“物權自法律行為生效時發(fā)生效力”,簡易交付的生效時間應為法律行為生效時。這一規(guī)定不同于《德國民法典》第929條第2句“只需要關于所有權的合意”之規(guī)定,也不同于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第761條第1款第2句“于讓與合意時,即生效力”的表述,富有特色。〔38〕我國《民法通則》并未使用“法律行為”的概念,只是以“民事法律行為”代稱,并以合法性要件作為其特征。“法律行為”這一概念多在學理意義上使用,民事立法正式將其吸納并寫入《物權法》,值得關注。有學者認為,我國《物權法》第25條所指的法律行為只包括買賣等合同。〔39〕同前注〔2〕,崔建遠書,第89頁。這類觀點否認物權行為存在于我國民法,主張物權變動系基于合同與交付方可生效。其表現(xiàn)便是我國《合同法》第140條后半段“合同生效的時間為交付時間”的規(guī)定。既然買賣合同的生效與交付同步發(fā)生,所有權移轉的兩個構成要件自然得以滿足,受讓人理所當然地獲得所有權。但這一解釋卻不符合占有與權利相區(qū)分的物權法體系。若僅從移轉有體物占有的層面理解,交付只是發(fā)生了占有移轉的法律效果。交付僅為行為人有意識地取得占有和喪失占有的事實行為,其意思并非針對物權變動的合意及其他法律行為世界中的意思。此外,《合同法》第140條后半段規(guī)定將合同生效的時間等同于交付時間,也混淆了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不利于區(qū)分不同的法律效果。所幸民法典合同編草案已經(jīng)刪除這一條文,將其歸還物權法調(diào)整。

      按照否定物權行為的觀點,此處的“法律行為”只包括雙方法律行為,即通常所說的合同。若其觀點成立,則這類合同不應包括僅發(fā)生債法上權利義務的合同,如租賃、保管、委托、運輸?shù)?,而是限于旨在設立、轉讓、移轉物權的合同,諸如買賣、互易、贈與、出質(zhì)等。相反觀點則認為,法律行為生效時是指物權變動的合意成立時?!?0〕同前注〔2〕,魏振瀛主編書,第230頁;同前注〔2〕,申衛(wèi)星書,第173頁。以上學者雖認為物權合意成立時發(fā)生基于簡易交付的動產(chǎn)物權變動,但仍未擺脫我國《合同法》第140條的影響,將物權合意成立視為交付完成。這類觀點多支持物權行為,認為當事人只要達成抽象的物權合意,便可引起動產(chǎn)物權變動。當事人之間關于物權變動的協(xié)議必須符合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否則,無效的法律行為不能產(chǎn)生先行占有的后果,即不能發(fā)生物權變動。〔41〕參見孫憲忠主編:《中國物權法:原理釋義和立法解讀》,經(jīng)濟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198頁。在當事人達成物權合意時如存在意思表示瑕疵,表意人可撤銷物權合意,由此使所有權移轉失效。

      相同的結論也出現(xiàn)于全國人大法工委對《物權法》第25條中“法律行為”的解讀,即該條中的法律行為主要包括動產(chǎn)所有權人與受讓人訂立的動產(chǎn)轉讓的協(xié)議以及與質(zhì)權人訂立的動產(chǎn)出質(zhì)協(xié)議?!?2〕參見王勝明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解讀》,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頁。各級法院在裁判文書中表述《物權法》第25條中的“法律行為”時,對其稱謂有所不同。最高人民法院稱其為“簡易交付的合意”,〔43〕參見“南京德盛昌糧油實業(yè)有限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2016)最高法民申2709號民事裁定書。有的法院將其解釋為“物權讓與的合意”。〔44〕參見“萬小玉與王小兵買賣合同糾紛案”,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深中法民終字第771號民事判決書?!案鶕?jù)上述規(guī)定,成立簡易交付的條件為:(1)被上訴人為涉案工程車的所有人;(2)上訴人于動產(chǎn)物權設立和轉讓前占有該動產(chǎn);(3)上訴人與被上訴人不僅有物權讓與的合意,而且該合意已生效?!?/p>

      在嚴格區(qū)分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法律體系中,此處的法律行為僅指物權合意,也被稱為“裸露”的物權合意。在當事人基于簡易交付移轉動產(chǎn)所有權時,此時的法律行為內(nèi)容應為移轉所有權的合意。因為該合意作為處分行為需要出讓人具有處分權、標的物特定等額外要件,若出讓人對轉讓動產(chǎn)缺少處分權,則其所有權移轉行為屬于無權處分。受讓人能否取得所有權,依賴于其能否滿足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若轉讓動產(chǎn)尚未特定化,移轉所有權的行為也將由于客體原因而無法完成?!?5〕即便我國主流學說不承認物權行為,這一物權合意也能委身于買賣合同,無非是買賣合同既具有負擔行為的內(nèi)容,又具有處分行為的內(nèi)容。

      即便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未予區(qū)分,此處的法律行為僅指買賣、互易、贈與等旨在移轉所有權的合同。處分行為的獨特要件依然不可缺少,若非如此,出讓人可能無權處分他人之物,嚴重侵害他人利益??晒┻x擇的解釋路徑無非是承認買賣合同既有發(fā)生債法效力的效果意思,又具有發(fā)生物權效力的效果意思,兩者需要滿足不同的構成要件。其實質(zhì)依然是要求讓與所有權必須滿足額外的處分行為要件。若回歸于我國《合同法》第51條關于無權處分合同效力待定的規(guī)定,則會過分優(yōu)待違約的出賣人。這條退卻之路已遭《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法釋〔2012〕8號)第3條的否定,難以重蹈覆轍。

      (二) 事實行為層面的合意

      簡易交付所含的合意多聚焦于法律行為層面,對于事實行為層面的占有移轉卻關注甚少。就常見情形而言,作為他主占有人的受讓人與出讓人達成移轉所有權的合意之后,即刻發(fā)生所有權移轉,受讓人也就成為轉讓物的自主占有人。不無疑問的是這一占有意思的轉變究竟如何完成。

      雙方當事人就法律行為達成的合意僅在于移轉所有權,此外還需就自主占有移轉達成合意,使得受讓人由他主占有變?yōu)樽灾髡加小!?6〕同前注〔33〕,Wieling書,第 305頁。這一合意僅針對占有事實,并不旨在發(fā)生特定的效果意思。從法律結構上觀察,由于移轉所有權的合意與移轉自主占有的合意在性質(zhì)上有所不同,其構成要件自然相異。在占有改定、讓與返還請求權(指示交付)之中,受讓人取得自主占有同樣獨立于成立占有媒介關系與讓與返還請求權的效果意思?!?7〕占有改定參見莊加園:《間接占有與占有改定下的所有權變動:兼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27條》,載《中外法學》2013年第2期;讓與返還請求權(指示交付)參見前注〔14〕,Ernst書,第281頁。雖然兩者多為同時發(fā)生,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難以區(qū)分,但在法律世界中卻分屬不同領域。自主占有取得屬于事實行為領域,成立占有媒介關系與讓與返還請求權則歸屬法律行為范疇。

      移轉自主占有的合意僅發(fā)生于事實行為層面,無須含有旨在發(fā)生特定效果的意思表示。簡易交付所要求的所有權移轉合意則需要滿足法律行為和處分行為的構成要件。由于該合意屬于處分行為,若出讓人不享有處分權,則所有權移轉行為效力待定,只能等待善意取得規(guī)則保護受讓人。若所有權移轉合意無效或可撤銷,當事人移轉自主占有的合意不受影響,則產(chǎn)生不同層面的法律效果。例如,所有權移轉合意因錯誤、欺詐、脅迫而撤銷;自主占有的合意仍是雙方自愿為之,由此使受讓人獲得自主占有,即便因交易撤銷導致所有權復歸出讓人,受讓人之前的善意自主占有狀態(tài)仍應受法律保護。

      在適用“長手交付”時,德國主流學說認為,當事人通過合意就可實現(xiàn)占有取得?!?8〕Vgl. Staudinger/Gutzeit , 2012, § 854 Rn. 29. 反對學說主張該合意非法律行為,只是當事人達成的事實上的合意。參見前注〔33〕,Wieling書,第161頁。這一合意并非事實上的合意,而是法律行為的合意,更確切地說是合同。因此,有關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的原理也適用?!?9〕倘若當事人由于錯誤、欺詐等原因達成合意,享有撤銷權的一方當事人可以撤銷這一合意,由此導致占有物非基于出讓人意思而由他人占有,即構成占有脫離物的情形。有學者認為其原因在于,移轉占有的合意具有更高的、獨立的意義?!兜聡穹ǖ洹返?54條第1款伴隨的是人們在物理上對物的干預可能性,該條第2款規(guī)定僅需要雙方合意就足以引起占有移轉,當事人對將來的、潛在的干預可能性不如第1款表現(xiàn)得那樣明顯,為交易安全考慮,應由雙方意思表示構成的合同移轉占有?!?0〕同前注〔48〕,Staudinger、Gutzeit書,§ 854 Rn. 29.這一理由顯得過于牽強。如果當事人通過“長手交付”移轉所有權,那么雙方不僅需要達成移轉自主占有的合意,而且需要對所有權移轉達成合意。在動產(chǎn)所有權得以有效移轉時,移轉自主占有的合意因多為同時發(fā)生,解釋上的獨立意義較為有限。若是所有權移轉因法律行為的構成要件存在瑕疵而無效,事實行為層面的自主占有移轉也不能成功地發(fā)生,這將導致完全忽視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的區(qū)別。尤其在當事人僅借助于“長手交付”移轉自主占有而不移轉所有權的情形下,如出借人向借用人交付在森林某處公開存放的木材,這一事實層面的合意達成尚需法律行為的構成要件,則對當事人未免有所苛求,也會給交易添加不必要的負擔。

      移轉自主占有的合意與移轉所有權的合意雖在概念上得以區(qū)分,但人們不禁將其視為法學家演練“概念體操”的副產(chǎn)品,其實益仍然有待澄清。筆者認為,這一區(qū)分不僅在概念上十分必要,而且在法律效果上也有重要作用?,F(xiàn)行的民法學說之所以將其忽略,主要歸因于實證法上缺乏自主占有的相關規(guī)范。先占、取得時效、孳息取得、占有推定等以自主占有為前提的重要制度在現(xiàn)行法上都缺少對應的條文。但在“所有人—占有人”的返還關系上,現(xiàn)行法仍設有對善意占有人的優(yōu)待(我國《物權法》第242、243、244條)。假使受讓人不知基于簡易交付的所有權移轉合意無效,或者出讓人無權處分遺失物(不符合善意取得的前提),而仍以所有的意思占有轉讓動產(chǎn)。若受讓人面臨返還所有物的請求,則其不但可以根據(jù)《物權法》第242條對于因使用而致的損害主張免責,還能向返還請求權人主張維護占有動產(chǎn)的必要費用。受讓人若未曾從出讓人手中獲得自主占有,善意占有人享有的以上優(yōu)待效果豈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四、善意取得的權利外觀

      (一) 權利外觀:自出讓人處取得占有

      根據(jù)我國《物權法》第106條,動產(chǎn)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為無須登記的轉讓物交付給受讓人。國內(nèi)學界大多認為,該條中的“交付”毫無疑問地包含簡易交付?!?1〕同前注〔2〕,王利明書,第 378 頁;同前注〔2〕,崔建遠書,第 100 頁;同前注〔2〕,陳華彬書,第 259 頁;同前注〔2〕,劉家安書,第106頁。我國臺灣地區(qū)學者持相同觀點者參見前注〔2〕,謝在全書,第225頁?!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法釋〔2016〕5號)第18條“當事人以物權法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的方式交付動產(chǎn)的,轉讓動產(chǎn)法律行為生效時為動產(chǎn)交付之時”的規(guī)定與學界意見一致,〔52〕該司法解釋釋義書認為,按照目前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尚不能得出善意受讓人須自出讓人手中直接取得占有的結論,但對該問題的分歧尚待進一步研究討論。參見杜萬華主編:《最高人民法院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6年版,第429頁。該條的表述方式與《合同法》第140條后半段更為接近。如前所述,此處的“交付”并非有體物的占有移轉,而是以當事人達成法律行為的生效時間作為善意取得所有權的時間。據(jù)此,只要轉讓物在雙方達成合意之前已交付給受讓人,即可滿足客觀要件。例如,無權處分人甲將他人之物租給乙,之后甲讓與該物所有權給乙。若乙與甲達成合意時為善意,則可取得該物所有權。當然,占有取得不限于直接占有,也擴展于間接占有。如上例中的乙將該物又租給丙,即便乙為間接占有人,亦能善意取得所有權?!?3〕同前注〔18〕,鮑爾、施蒂爾納書,第402頁?;诒疚乃值耐葘Υ觯谒袡嗳〉弥?,無論出讓人對轉讓物是否享有權限,善意的占有輔助人同樣能基于簡易交付的方式,從無權處分人手中取得所有權。〔54〕同前注〔33〕,Wieling書,第 384頁。

      針對簡易交付的善意取得,《德國民法典》卻設有不同的構成要件?!兜聡穹ǖ洹返?32條第1款第2句要求善意受讓人自出讓人處取得占有。從構成要件考察,從無權利人處取得所有權要嚴于從有權利人處取得所有權。按照德國通說,受讓人若未從無權處分的出讓人或由其指示的直接占有人處獲得占有,就會因缺少權利外觀導致不能適用善意取得?!?5〕同前注〔16〕,Westermann書,第 352頁。王澤鑒先生認為,基于缺少表征權利的信賴基礎,盡管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未設如同《德國民法典》第932條第1款第2句那樣的規(guī)定,但學說對此持肯定立場,即受讓人占有動產(chǎn)非來自讓與人,不能僅因讓與合意而取得所有權。〔56〕參見王澤鑒:《民法物權》第2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頁;同前注〔2〕,史尚寬書,第561頁。

      例如,甲將其愛犬交于乙美容,該犬從乙處逃走,為丙所得。丙甚愛此犬,得知它從乙處走失,遂向乙購買該犬。善意受讓人丙在與乙達成物權合意時,已經(jīng)占有轉讓之犬。而且該犬是所有權人托付他人照管,并非占有脫離物。若依我國《物權法》第106條文義,無需登記的動產(chǎn)已經(jīng)完成交付,若善意受讓人已經(jīng)占有轉讓物便可符合“交付”要求,善意取得自無障礙。但若貫徹“自出讓人處取得占有”的要求,即使乙以所有權人身份與丙達成轉讓該犬的合意,且丙先行占有該犬,由于丙取得該犬占有非來自出讓人乙,因而不能善意取得該犬的所有權。

      (二) 受讓人自主占有的特殊限制

      曾有觀點認為,《德國民法典》第932條第1款第2句的要求應當被解釋為如果出讓人過去為占有人,之后所有權人不再占有轉讓物,也能滿足善意取得?!?7〕同前注〔16〕,Westermann書,第 352-353頁。史尚寬先生也追隨此觀點,即受讓人無須直接由出讓人處取得占有,只須出讓人在受讓人取得占有之前曾一度為占有人,而于該次讓與占有后,其所有權人不復占有其物。〔58〕同前注〔2〕,史尚寬書,第561頁。但異議觀點認為,根據(jù)《德國民法典》第1006條第2款,從出讓人過去的占有只能推定其為過去的所有權人,不能推定其為現(xiàn)在的所有權人,受讓人難以得到適合的權利外觀基礎。因此合理的要求只能是,當受讓人獲得占有時,無權處分人必須占有轉讓物。若在雙方達成物權合意之前,出讓人的占有媒介人在未受上級占有人相應指示時將轉讓物交付給受讓人,簡易交付也可適用?!?9〕Vgl. Wieser, Zum gutgl?ubigen Erwerb beweglicher Sachen - BGHZ 56, 123, JuS 1972, 567, 569; 同前注〔16〕,Westermann書,第352頁。所以,“出讓人過去為占有人”在解釋上的修正作用大大存疑。

      《德國民法典》第932條第1款第2句與基于有權處分取得所有權的差別在于,前者即基于無權處分的所有權取得還需要滿足“自出讓人處獲得占有”的要求。正如前文所述,該條與《德國民法典》第854條第2句相比,構成簡易交付的特殊情況,即受讓人為自主占有人。因為只有受讓人在達成物權合意時已不再為自主占有人而占有,這樣的所有權信賴才值得保護。〔60〕同前注〔16〕,Westermann 書,§ 929 Rn. 79, § 932 Rn. 27 f.如果受讓人錯誤地發(fā)生自主占有,而且嗣后并非出讓人移轉占有,而是第三人移轉占有,受讓人就可能懷疑出讓人的權利正當性(Legitimation)。添加“自出讓人處取得占有”的要件之后,就使受讓人取得自主占有時不容反駁地被推定為惡意,〔61〕同上注,§ 932 Rn. 27.導致其不能援用善意取得。例如,甲以低價向乙購得一輛二手自行車,因乙告知甲其系代人保管車輛,甲不能滿足主觀要件而無法善意獲得所有權。但甲仍以該自行車的自主占有人面目出現(xiàn)于外部。后有丙自稱為該車所有權人,向甲要求返還該車。甲因用慣該車,遂同意以市場價受讓該車。若事后發(fā)現(xiàn)丙并非所有權人,因為受讓人甲系自第三人乙處而非自出讓人丙處獲得占有,所以甲不能善意取得該車所有權。

      但若受讓人自始獲得他主占有,如基于租賃、保管等占有媒介關系為他人占有,則這一“自出讓人處取得占有”的善意取得要件是否仍有價值頗值懷疑。例如,甲出租帶家具的房屋供乙居住。在租期未滿時,甲移轉該房所有權(包括室內(nèi)家具)給丙,基于“買賣不破租賃”的原理,新所有權人丙繼受甲的出租人地位。此時,乙打算向丙購買該房內(nèi)的某套家具,雙方達成合意便移轉該套家具的所有權。事后發(fā)現(xiàn),甲在移轉該房所有權時患有精神病,房屋及家具的所有權移轉因其缺乏行為能力而無效。當甲的監(jiān)護人向乙主張返還該套家具時,后者認為基于簡易交付已經(jīng)善意取得所有權。但乙取得的家具占有并非來自于出讓人(新出租人)丙,而是來自于原出租人甲。因此,“自出讓人處取得占有”的善意取得要求未能滿足,乙只得返還自丙處受讓的家具。又如,乙向甲借用某珍本古籍半年。3個月后,甲死亡。乙甚愛此書,便與繼承人丙達成合意,依簡易交付的方式受讓古籍所有權。后在甲的家中發(fā)現(xiàn)其處分該古籍的遺囑,甲將包括古籍在內(nèi)的遺產(chǎn)都贈與老友丁。當乙面臨丁的返還請求時,他能否主張善意受讓古籍所有權?此處的障礙仍是受讓人乙并非自出讓人丙處獲得占有,而是從被繼承人甲手中取得古籍。

      在租賃物所有權人變更而維持租賃關系的情況下,無處分權的出租人轉讓租賃物所有權給承租人,承租人究竟是從當前的出租人手中獲得租賃物,還是自以前的出租人處取得租賃物,都不影響其善意信賴。當所有權發(fā)生移轉時,只要出租人對于受讓所有權的承租人表現(xiàn)為真實的自主占有人即可。〔62〕同前注〔14〕,Ernst書,第 83-84 頁。同理,在借用、保管等類似關系中,出借人、寄存人等只需對轉讓物的借用人、保管人表現(xiàn)為自主占有人。善意受讓人在以上情形的信賴無可指摘,若不對其適用善意取得規(guī)則,可能為交易安全埋下重大隱患。

      從立法史考察,德國民法典第一草案拒絕在簡易交付中適用善意取得,因為那時的占有人只限于自主占有人,并不包括持有人(他主占有人)。〔63〕持有人(他主占有人)若要借助于“短手交付”獲得所有權,可適用《德國民法典》第854條第2款。雙方當事人只要基于合意便可移轉占有。Vgl. MünchKommBGB/Oechsler, 2013, § 932 Rn. 27.由于在雙方達成物權合意時缺少權利外觀,自然缺乏善意信賴的基礎。即便受讓人為善意,亦不能取得所有權。至德國民法典第二草案起草時,占有概念不再區(qū)分自主占有與他主占有,承租人、借用人等他主占有人一并被作為占有人對待。簡易交付的善意取得類型不僅適用于自主占有的情形,而且擴張至他主占有的范圍。因此,起草德國民法典的第二委員會認為,即便所有權移轉與交付同時發(fā)生,受讓人信賴所有權的基礎也不會被削弱。立法者僅需防范原先所拒絕的受讓人為自主占有人的善意取得情形。于是,自權利人處取得占有的要求才寫入德國民法典第二草案(第846條第1款第2句),并保留于《德國民法典》第932條第1款第2句。〔64〕Vgl. MünchKommBGB/Oechsler, 2013, § 932 Rn. 27.

      所以,需要對《德國民法典》第932條第1款第2句的適用范圍進行目的性限縮?;诤喴捉桓兜纳埔馊〉脙H針對受讓人為自主占有人的特殊情況,而不適用于受讓人為他主占有人的情形,后者恰恰是適用簡易交付最多的日常類型?!?5〕同上注,§ 932 Rn. 28, § 929 Rn. 79.即便我國《物權法》第106條缺少“自出讓人處取得占有”之表述,亦可借助于權利外觀理論作出解釋,即當受讓人為自主占有人時,善意取得因缺少權利外觀而不能成立。

      (三) 指令取得

      在指令取得下,即使受讓人自第三人處獲得占有,也能發(fā)生善意取得。指令取得的權利外觀早已不限于出讓人向受讓人交付的外觀,而取決于出讓人是否完全失去占有。即便比較受讓人與所有權人的占有因素,只要前者的占有狀況強于后者,善意取得的客觀要件就能成立。至于受讓人自何人處獲得占有,并無決定作用。

      當發(fā)生指令取得時,如果受讓人首先從第三人處獲得占有,然后與出讓人達成物權合意,受讓人很有可能阻止第三人作為所有權人追奪轉讓物?!?6〕Vgl. BGHZ 56, 123 = NJW 1971, 1453. 反對立場參見前注〔16〕,Westermann 書,第 352 頁。例如,原告所有權人(被指令人)根據(jù)出賣人的指令,將對出賣人所有權保留的三臺機器直接運給善意的被告,沒有對被告保留所有權。被告認為出賣人是所有權人,通過結算清償后者的價款。由于出賣人仍未清償所有權人的價款,所有權人根據(jù)對出賣人保留的所有權向被告請求返還三臺機器。〔67〕Vgl. OLG München JZ 1957, 444.若被告基于簡易交付善意取得所有權,需要滿足“自出讓人處取得占有”的要件。而該案中的被告卻是自既非出讓人的占有媒介人亦非其占有輔助人的被指令人手中取得,而且原告基于所有權保留仍為自主占有人。但法院認為,即便受讓人基于出讓人的指示獲得直接占有,簡易交付的這一占有要求也獲得滿足,尤其是在保留所有權的供貨人基于出賣人的指令將貨物直接送交買受人時。善意受讓人之所以能夠取得所有權,在于其占有源自出讓人。受讓人的信賴究竟是基于多數(shù)情況下未能察覺的出讓人的事實支配力,還是服從出讓人指令的第三人的占有獲取力,其實并無差別。對于善意信賴支配力的保護而言,這樣的占有取得要件應與構成直接占有的權利外觀加以同等對待。通過外界運送獲得貨物的買受人并不關心出讓人是否自己獲得占有。具有關鍵性的事實僅為陌生的送貨人是否服從出讓人轉讓占有的指示。〔68〕同前注〔67〕。

      在適用簡易交付的情況下,受讓人一方取得占有的每種形式幾乎都能滿足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但若出讓人一方的人員仍為受讓人充當占有媒介人,則不能成立善意取得。否認理由旨在防止規(guī)避占有改定的善意取得要求,因為受讓人必須獲得轉讓動產(chǎn)的排他性支配力,才能取得所有權。〔69〕同前注〔1〕,Staudinger、Wiegand 書,§ 932 Rn. 34.

      在德國曾發(fā)生過一起頗具討論價值的案件。所有權人E將一臺挖掘機出售給買受人S,約定所有權保留條款,即挖掘機所有權自S付清價款后發(fā)生移轉。未經(jīng)E同意,S不得處分(包括轉讓、讓與擔保等)該挖掘機。但S為擔保國庫的稅款,將挖掘機的期待權轉讓給被告(國庫)。E的挖掘機買賣價款逐步獲得清償,只剩下少部分余款。這時,S又找到原告,希望他幫忙還清價款。原告同意其請求,但要求S讓與挖掘機所有權,以擔保原告償還挖掘機買賣的余款。在原告清償E的余款之后,E確認所有權保留買賣履行完畢,其對挖掘機不享有所有權及相關權利。半年后被告成功地申請法院扣押挖掘機,將其變賣后得到21000德國馬克。原告認為其已經(jīng)(善意)取得所有權,要求被告賠償因侵犯所有權導致的損害。〔70〕Vgl. BGHZ 56, 123, 124 f.

      該案爭議的挖掘機占有關系如下。受讓人原告為間接占有人,出讓人S為直接占有人,所有權人E為第三人。S在與原告達成物權合意時,基于讓與擔保所生的保管關系成為原告的占有媒介人。S若向受讓人轉讓后者間接占有的標的物所有權,其為無權處分,受讓人明知其無所有權而受讓,不得援用善意取得規(guī)則。但若出讓人得到所有權人的同意,即E同意出讓人S向受讓人轉讓所有物,受讓人在已獲轉讓物間接占有時能否主張取得轉讓物的所有權?〔71〕Vgl. BGHZ 56, 123 = NJW 1971, 1453.

      雖然挖掘機的出賣人E是所有權人,但其所有權保留只能延續(xù)至買賣價款付清之時。在原告為S付清所有權保留買賣的剩余價款之后,所有權保留便不再持續(xù)。由于被告受讓挖掘機的期待權早于E同意S向原告轉讓所有權的時間,其在原告付清價款時就由期待權人直接變?yōu)樗袡嗳恕!?2〕Vgl. BGHZ 20, 88. 參見莊加園:《附條件讓與所有權下的期待權轉讓——〈聯(lián)邦最高法院民事判例集〉第20卷,第88頁以下》,載田士永、王洪亮、張雙根主編:《中德私法研究》2007年第3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05頁以下。由此,E在余款獲得清償之后的同意轉讓挖掘機所有權就成為無權處分,因為此時的所有權人應為被告,而不是E。該案的討論焦點便是受讓人在已獲間接占有時,能否善意取得系爭挖掘機的所有權。

      受讓人善意取得的表面障礙在于,簡易交付要求受讓人必須從出讓人處獲得占有(《德國民法典》第932條第1款第2句),而受讓人卻是自表見所有權人處取得間接占有,由此不符合自出讓人處取得占有的要求。但上述案件的審理法院卻認為,基于簡易交付的善意取得所提出的占有取得針對的是通常案型,即出讓人為表見所有權人,受讓人信賴的權利外觀需要表現(xiàn)為從出讓人處取得占有。該案卻涉及特殊的轉讓形式,占有物的表見所有權人并非出讓人,而是第三人。由此,善意取得的權利外觀需要根據(jù)交易的特殊形式加以調(diào)整,即受讓人不再是經(jīng)由出讓人S,而是從同意出讓人轉讓的第三人E(表見所有權人)處獲得占有。這就使得該案受讓人取得占有也符合《德國民法典》第932條第1款第2句的要求?!?3〕Vgl. BGHZ 56, 123 = NJW 1971, 1453, 1454.

      簡易交付的受讓人無論獲得直接占有還是間接占有,都能符合善意取得的占有要求。該案的受讓人獲得間接占有,就此并無法律上的障礙。但棘手之處恰恰在于善意取得的權利外觀要求未獲滿足:出讓人S在所有權轉讓之前就直接占有轉讓物,在所有權轉讓之后仍為直接占有人;受讓人雖獲得間接占有,卻未獲得對轉讓物的排他性支配力。具體言之,由于出讓人S仍為直接占有人,出讓人一方未完全失去對轉讓物的控制力,也未喪失為受讓人利益所發(fā)生的權利外觀。所以,受讓人尚未達到善意取得中占有取得的排他性要求。同樣的排他性占有要求也出現(xiàn)在基于占有改定的善意取得中?!?4〕同前注〔18〕,鮑爾、施蒂爾納書,第404頁。參見[德]托馬斯·呂福納:《間接占有與善意取得》,張雙根譯,王洪亮校,載張雙根、田士永、王洪亮主編:《中德私法研究》2006年第2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頁以下。該案若適用占有改定方式,受讓人也只有從表見所有權人手中取得直接占有,才能符合《德國民法典》第933條有關善意取得的占有要求。這樣的排他性占有取得要求無論對占有改定還是對簡易交付都應同等適用?!?5〕同前注〔73〕。

      五、結語

      我國《物權法》第25條規(guī)定的簡易交付要求受讓人提前獲得對轉讓物的事實支配力,現(xiàn)實交付因此失去其價值。立法者為實現(xiàn)便捷交易的目的,允許當事人僅通過“裸露”的合意移轉所有權。該合意區(qū)別于作為原因行為的合意,必須符合處分行為的構成要件。如果受讓人為他主占有人,雙方當事人除達成法律行為上的合意之外,還須完成移轉自主占有的合意,該合意僅為事實行為層面的合意,無須滿足法律行為的一般構成要件。

      簡易交付的受讓人既可能是常見的他主占有人,如占有媒介人,也可能是自主占有人。受讓人若為自主占有人,其只需和出讓人達成所有權移轉的合意即可。此外,簡易交付還能適用于“長手交付”和受讓人與出讓人存在占有輔助關系的情況,因為這兩者都符合受讓人已經(jīng)對物行使事實控制力的情形。由于旨在實現(xiàn)占有保護的占有外延并不完全等同于移轉所有權所需的占有,法律適用不應過分糾結于法律上的“占有”概念是否得以滿足。

      我國《物權法》第106條規(guī)定的善意取得制度并未對簡易交付專設條文,《德國民法典》第932條第1款第2句卻要求受讓人自出讓人處取得占有。其原因在于,受讓人若未從無權處分的出讓人或由其指示的直接占有人處獲得占有,就會因缺少權利外觀而不能發(fā)生善意取得。但對《德國民法典》第932條第1款第2句的適用范圍有必要進行目的性限縮,因為它針對的僅是受讓人作為自主占有人的特殊情況,不適用于受讓人為他主占有人的通常情形。即便我國現(xiàn)行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缺少這一條文,亦可借助于權利外觀理論排除受讓人為自主占有人的特殊情況。在基于簡易交付的指令取得情況下,若出讓人為無權處分人,受讓人雖獲間接占有,卻未獲得對轉讓物的排他性支配力,善意取得依然不能成立。

      猜你喜歡
      移轉受讓人動產(chǎn)
      居住權移轉的正當性研究
      公關世界(2022年4期)2022-03-17 22:26:44
      論債權讓與中受讓人通知制度
      ——從最高人民法院(2016)民申3020號判決切入
      債權二重讓與中債權歸屬問題探析
      ——以受讓人權益保護為視角
      天津法學(2019年3期)2019-01-18 13:55:05
      淺探二重買賣行為的刑事責任
      山西青年(2017年3期)2017-01-30 09:07:38
      個別動產(chǎn)的轉讓擔保
      日本的集合動產(chǎn)讓與擔保
      韓國集合動產(chǎn)讓與擔保
      一種新的頻率降低技術——聲頻移轉
      積分轉讓,最好網(wǎng)上解決
      南都周刊(2014年12期)2014-04-29 17:59:21
      論合意取得登記公示型動產(chǎn)擔保時的登記效力
      桃江县| 淮北市| 乡城县| 渭源县| 原阳县| 乌拉特前旗| 孝昌县| 滨海县| 红桥区| 石渠县| 连平县| 温州市| 丰原市| 永仁县| 怀远县| 剑河县| 丹棱县| 新津县| 锡林郭勒盟| 安溪县| 惠安县| 赤城县| 石狮市| 塘沽区| 阳高县| 柞水县| 昌宁县| 宣城市| 建水县| 甘洛县| 沅江市| 靖边县| 扎赉特旗| 门源| 沙雅县| 万荣县| 甘泉县| 岑巩县| 新民市| 清水河县| 尉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