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卉
【摘 要】隨著現(xiàn)代教育的深入改革、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除了學校開展的公共藝術課程外,很多網絡平臺正逐漸運用到藝術教育領域中。抖音的短視頻有利于各種藝術形式的傳播,碎片化的內容能將知識進行解構,更符合現(xiàn)代年輕人的閱讀習慣,通過平臺和高校的推廣可助力高校公共藝術教育。
【關鍵詞】抖音;短視頻;高校公共藝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7-0137-02
伴隨移動設備的興起和微博、微信的火爆,簡明的圖文形式帶來了更高效的信息獲取方式和更廣泛的傳播范圍,也為現(xiàn)代高校運用新媒體平臺開展藝術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抖音作為當下最受年輕人歡迎的社交平臺,它整合了圖文和聲音且更具有視覺沖擊,在短視頻火爆的今天,抖音如何助力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是本文探討的主題。
一、抖音短視頻的興起
抖音于2016年9月上線,主打用動感的畫面結合律動的音樂來“記錄美好生活”,根據(jù)移動應用數(shù)據(jù)分析公司Sensor Tower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8年抖音已成為ios平臺上安裝量第一的短視頻社交應用。抖音因其高產出、快迭代的內容,不斷地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用戶,成為了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新潮流,是繼微博、微信后現(xiàn)象級的國民社交軟件,也悄然改變著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
二、抖音短視頻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現(xiàn)狀
國內對于抖音在文化教育中應用的研究數(shù)量不多,主要集中于某類文化教育領域的研究和文化教育類抖音號的分析研究。梅娜、陳小娟的《“抖音”短視頻進行非遺傳播的模式研究》提出,通過抖音進行“非遺”傳播時,碎片化的短視頻能給用戶帶來沉浸式的體驗,流量加內容變現(xiàn)的新形式可為“非遺”的傳播帶來新的活力。宋杰的《短視頻時代普法教育傳播策略研究》提出,利用短視頻可以將法律知識情景化、內容多樣化,抖音平臺的及時反饋系統(tǒng),可以更接地氣地推進普法活動。駱郁廷、李勇圖的《抖出正能量:抖音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提出,政府和高校要主動進駐抖音,如人民解放軍、共青團中央、人民網等宣傳號,打造官方的抖音品牌號,讓主流文化占領宣傳思想工作的高地。王靜穎的《頭部文化教育類抖音號調查報告》指出,文化教育類抖音無法取代傳統(tǒng)的知識教育,但是可以幫助用戶拓展視野,在信息的汪洋中篩選精華的知識,引導用戶進行深入學習。
雖然關于抖音應用于教育領域的研究總數(shù)不多,涉及到的研究方面也較為單一,但是大部分文獻來自近兩年,且研究數(shù)量呈上升趨勢,可以預見,隨著網絡飛速發(fā)展,抖音將成為推動文化教育的重要網絡陣地。
三、抖音短視頻助力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公共藝術教育不同于學校的其他課程,它沒有統(tǒng)一的理解方式和標準答案,也不同于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的專業(yè)藝術教育,而是對學生藝術知識的普及、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藝術情操的陶冶和藝術素養(yǎng)的提高。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高校開展藝術教育的形式和學生獲取藝術信息的途徑更加豐富。由于公共藝術教育的普及性和非專業(yè)性,學生除了通過學校選修課和第二課堂外,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獲得更多的共享資源,這樣既能滲入學生的課余生活,開展廣泛的藝術教育,也能讓同學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感受藝術的美,提高藝術素養(yǎng)。
(一)抖音短視頻的音畫結合與藝術的多樣性切合
短視頻不同于微博、微信的圖文內容,它突破了以往圖文形式的內容表達范圍,既融合了圖文信息形成了有表現(xiàn)力的視頻,也為單純的音頻提供了更多可視化的可能。藝術教育中往往需要學生欣賞畫作、聆聽音樂、閱讀文字等,短視頻作為藝術教育的載體可整合多種信息,這與藝術呈現(xiàn)的方式緊密切合,使藝術知識的傳播變得更加生動、高效和普及,增加了短視頻開展藝術教育的可能性。
抖音短視頻雖短小但仍有視頻的記錄性,發(fā)布者可通過編輯視頻記錄藝術的創(chuàng)作過程,如記錄一次繪畫、一場音樂會、一次戲劇演出,可加入解說或是音樂,讓觀眾在短短的時間內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流程有粗略了解,通過簡單的操作可增加特效,讓觀眾感受藝術的氛圍。
(二)抖音的推薦算法與公共藝術教育的廣泛性切合
抖音直接以視頻推送的方式呈現(xiàn)在用戶眼前,同時它巧妙地聯(lián)系用戶以往關注過的賬號和點贊過的視頻,以及投入更多時間的視頻,再持續(xù)投送相關主題的視頻。在公共藝術教育中,學生想要通過某個視頻了解藝術內涵是遠遠不夠的,但是一旦學生完整閱讀這類視頻并加以點贊、評論、關注后,會被認定對該主題感興趣,抖音平臺會根據(jù)大數(shù)據(jù)分析結合智能推薦算法進行更多關于藝術類短視頻的推送,這種機制能幫助用戶篩選“想要的知識”,從過去的“人找知識”,變成“知識找人”,可以擴大學生受眾群體,與公共藝術教育的廣泛性相切合。同時算法內容的獨立分發(fā)機制也能保證在用戶感興趣的范疇內推薦不同種類的優(yōu)質視頻,可以增加學生接觸不同藝術種類的機會。
(三)抖音短視頻的微小性、有趣性與現(xiàn)代學生的信息接受習慣切合
抖音短視頻的內容時長規(guī)定在15秒鐘,官方用戶和認證用戶達到1分鐘,短視頻的傳播內容從以往視頻的“長”變成“短”,從“深”變“淺”,“點”形式的內容,成了抖音傳播的常態(tài),這與我們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關。為保證用戶在這15秒內都集中注意力,在短視頻的制作中往往一個鏡頭只播放3秒左右就會切換到下一個鏡頭,通過對視頻的剪輯、變速、特效、音效的編輯,給觀者最大限度呈現(xiàn)了一幅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這種將原有的知識拆分成碎片形式,既節(jié)約了時間也利于知識的吸收和觀念的更新,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重新認識知識的可能和途徑。學生在觀看這類視頻時不知不覺會沉浸在藝術氛圍中,并在娛樂中認識藝術、陶冶情操,這既是對學校公共藝術課程的補充也符合新時代學生的閱讀習慣。
抖音視頻因其創(chuàng)造與個性在短視頻平臺脫穎而出,迎合了當下年輕人追求個性的習慣和渴望表達自我的需求心理。它將觀看者與被看者放在同一平臺上,用戶可以在抖音上觀看各式各樣有趣的短視頻,即便是看似枯燥老套的傳統(tǒng)藝術在抖音濾鏡和特效的加持下都變得更時尚且富有生命力,可以吸引更多學生群體。用戶可以通過評論與其他用戶進行互動,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拍攝并發(fā)布自己創(chuàng)作的短視頻,其中預設的特效和音樂,為年輕人提供了可以展示自己才華的創(chuàng)作平臺。
(四)藝術的多門類、深內涵可為抖音注入更豐富的內容
隨著抖音短視頻迅速發(fā)展,內容同質化的問題也日益嚴重,特別是搞笑、模仿、萌寵等娛樂內容單一,雖然憑借各種特效、音效能吸引眼球,但是隨著表演形式的固化和內容創(chuàng)意的缺失總會讓人視覺疲勞,過度的娛樂也會讓人感覺“空虛”“無聊”。而藝術的門類豐富、內涵深遠,包括音樂、繪畫、舞蹈等門類,可以表現(xiàn)的手法也多種多樣。不同于“手指舞”“學貓叫”等搞怪內容的同質化,藝術創(chuàng)作本身需要長期積累并且難以復制,藝術豐富的門類可為短視頻拍攝提供更多的內容和玩法,同時藝術是對美的表達與創(chuàng)造,觀眾更多報以欣賞、尊敬的態(tài)度,在拍攝時不會故意模仿或惡搞。
四、抖音短視頻助力公共藝術教育的措施
(一)抖音平臺方面
1.邀請官方賬號入駐,營造藝術氛圍。抖音已成為大部分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成為品牌宣傳的主要陣地,抖音可邀請更多文化藝術類官方品牌入駐,既能為平臺的內容增添新意,也能開闊年輕人的藝術視野,助力公共藝術教育。如在2017年12月25日,百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首映禮在國家博物館舉行,作為《如果國寶會說話》的新媒體合作伙伴,抖音短視頻與央視紀錄攜手發(fā)起“給我五分鐘,展現(xiàn)全新國寶,向世界打招呼”的活動,讓更多的年輕人來關注節(jié)目,關注傳統(tǒng)文化藝術。抖音邀請節(jié)目開設官方賬號“如果國寶會說話”,同時為文物國寶拍攝了一段抖音風格的短視頻,并鼓勵用戶通過拍攝短視頻參與活動,感受中華藝術與文化。此次活動如一股清流,將原本“高大上”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變得更時尚、更接地氣,對于推廣傳統(tǒng)文化藝術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2.通過激勵計劃,鼓勵年輕人加入。在2018年6月,抖音平臺推出“誰說傳統(tǒng)文化不抖音”的大型激勵計劃,并開通官方賬號“抖音文化站”,現(xiàn)已有“誰說國畫不抖音”“誰說京劇不抖音”“我要笑出‘國粹范”等一系列旨在弘揚傳統(tǒng)藝術和文化的線上活動,同時邀請藝術名家,如京劇大師王佩瑜、昆曲演員蔣珂等。該活動覆蓋范圍廣泛、內容有趣,讓不少網友感慨曲藝、舞蹈之美,中國文化藝術之博大精深。通過短視頻中動人的昆曲唱腔,飄逸的國畫山水,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機會與藝術面對面,直觀了解中華傳統(tǒng)藝術之美。傳統(tǒng)的文化藝術與抖音的新奇玩法相碰撞,使戲曲、國畫、書法等傳統(tǒng)藝術成為新流行,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展現(xiàn)出新時代的魅力與風采。
(二)高校平臺方面
高?;蛘咚囆g類院??梢蚤_通官方抖音號,通過平臺發(fā)布藝術創(chuàng)意的視頻或者記錄學生的藝術作品,不僅能借助平臺宣傳學校,也可以推進學生與學校之間的互動體系建設,可與不同院校的抖音賬號互動形成聯(lián)動效應,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提供支持。抖音作為社交平臺,擁有健全的評價反饋體系,學生可以在評論留言區(qū)與拍攝者進行互動,同時也可鼓勵學生拿起手機記錄身邊的美。高??山柚兑羝脚_的優(yōu)勢,積極探索公共藝術教育課內課外共建互通的新格局,努力讓藝術教育不止停留在課堂上,更能滲透在學生日常生活中,且有系統(tǒng)、有方法地深入。
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離不開第一課堂里教師的系統(tǒng)指導,但是課后學生通過網絡收獲的教育也不容忽視,兩種方式的結合能更好地促進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發(fā)展。抖音作為最受年輕人追捧的平臺,其優(yōu)勢與藝術教育相切合,能有效補充傳統(tǒng)課堂教育的不足。只有更好地運用抖音平臺并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共建互通,才能真正助力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從而提升大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靜穎.頭部文化教育類抖音號調查報告[D].南京大學,2019.
[2]董海霞.短視頻App火爆的原因探究—以抖音為例[J].科技傳播,2019,(10):122-123.
[3]梅娜,陳小娟.“抖音”短視頻進行非遺傳播的模式研究[J].新聞前哨,2019,(05):28-29.
[4]宋杰.短視頻時代普法教育傳播策略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9,5(06):45-46.
[5]駱郁廷,李勇圖.抖出正能量:抖音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思想理論教育,2019,(03):84-89.
[6]黃婷婷,張凱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微博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藝術家,2014,30(05):218-220.
[7]龐海芍.公共藝術教育的功能及其實現(xiàn)途徑[J].中國高教研究,2006,(08):87-89.
[8]龐海芍.大學公共藝術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高教研究,2005,(12):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