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拓
【摘要】目的:探討牙髓病患者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72例牙髓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36)與研究組(n=36),對照組以多次根管治療,研究組以一次性根管治療。檢測2組治療后臨床療效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統計分析2組治療效果。結果:與治療前相比,2組牙疼癥狀及體征均有所改善,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牙髓病患者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可以有效提升臨床療效,并且,與多次根管治療相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因此值得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推廣。
【關鍵詞】牙髓病;一次性根管;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7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 01-0088-01
牙髓病是牙髓組織的疾病,包括牙髓炎、牙髓壞死和牙髓退變,可分為急性、慢性、牙髓變性、牙髓壞死與壞疽。急性期,疼痛劇烈難忍,疾病發(fā)作時患者坐臥不安,嚴重影響病人的睡眠、工作和學習。根管治療是通過機械和化學方法去除根管內的大部分感染物,并通過充填根管、封閉冠部,防止發(fā)生根尖周病變或促進已經發(fā)生的根尖周病變的愈合,是臨床上治療牙髓病的最主要最有效方法。根管治療可分為一次性根管治療和多次根管治療。本研究旨在探討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在牙髓病患者中的效果,為臨床研究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自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牙髓病患者72例,均符合人衛(wèi)第8版《口腔科學》中關于牙髓病的相關診斷標準。診斷標準:自發(fā)痛、放散痛,疼痛不能定位;慢性增生性牙髓炎可查見牙髓息肉;牙髓變性及壞死者,有牙變色;X線攝片顯示髓石及牙髓鈣化表現。排除標準: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患有精神疾病者等。本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選取的患者分為對照組(n=36)與研究組(n=36)。對照組男18例,女18例;年齡24-58歲,平均(34.5±3.2)歲。研究組男17例,女19例;年齡26-56歲,平均(35.1±2.5)歲。2組間上述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治療方法
2組術前均進行X線檢查,并進行消炎處理,去除患者壞死的齲齒,再進行除髓,之后采用不同方法進行牙根管治療。對照組采用多次法根管治療,每周復診2次,等到根管填充條件成熟后在進行填充。觀察組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根管干燥后用牙膠和氧化鋅丁香油碘仿糊劑對根管進行填充,并用側壓法進行固定,術后立即拍攝X線,觀察牙根管充填情況。
1.3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1)統計比較2組治療效果:痊愈:牙齒疼痛消失,X線檢查顯示根尖陰影消失;有效:患者牙齒疼痛明顯緩解,X線檢查顯示根尖陰影減小;無效:治療后,患者牙齒疼痛及X線檢查無變化。總有效率=(痊愈+好轉)例數/例數×100%。(2)統計對比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x±s為計量資料;計數資料(n,%)表示,采用C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治療效果比較
對比2組患者治療效果,見表1。
2.2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對比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見表2。
2.3治療效果
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牙疼的癥狀,牙疼的原因大多數都是牙體牙髓病造成的,牙髓病是口腔疾病中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且近年來發(fā)病率呈增高趨勢。俗話說“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由此可以看出,牙髓病給患者帶來的危害和痛苦是非常大的,它的出現會嚴重的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如果在生活中不注意口腔的清潔,就有可能會患有牙髓炎。
牙髓病的臨床治療主要是根管治療,可分為一次性根管治療和多次根管治療。顧名思義,一次性根管治療是將根管治療步驟一次完成,患者無需多次復診,節(jié)約患者時間,避免藥物對根尖周組織的刺激。多次根管治療一般需2-4次,正常一周復診,根據根管封藥的不同復診周期可適當延長。
經過本次研究可得:對牙髓病患者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可以有效保證臨床療效,并且與多次根管治療相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因此值得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