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寧
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曲藝源自古老的中華大地上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是中華民族對世界、對自然、對歷史、對自身的集體認知,他們以方言和民族語言或說、或唱、或說唱演結合的藝術形式抒發(fā)心意、暢想美好生活。這是源自中華民族綿延數(shù)千年而不曾斷流的堅韌、包容性格,更是內生榮耀與外在自信的體現(xiàn)。
縱觀曲藝的發(fā)展史,對外交流與傳播也伴隨著曲藝藝術的成長與時代同步演進而不斷發(fā)展。在古代,由于交通、通訊的極不便利,中外文化交往交流往往要依靠商隊和宗教人士經過漫長的時間才可實現(xiàn)。但即使是這樣,中華曲藝也從未停止“走出去”與“請進來”的腳步。曲藝伴奏樂器中的琵琶就是最好例證。近現(xiàn)代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和中外交往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曲藝也成為了世界了解中國、感知中國的重要窗口和渠道。但在介紹中華曲藝歷史的書籍中,卻始終缺少一本講述中華曲藝與世界,特別是介紹“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外學者對中國曲藝有著什么樣的認識和理解,他們如何評價中國曲藝的各類作品、現(xiàn)象和問題,提出了哪些精辟的見解,可以為我們提供哪些參考和借鑒”的專著。于是,《國外學者論中華曲藝》應時而生。
從中華曲藝的對外交流與傳播講起,《國外學者論中華曲藝》是第一本全面梳理中華曲藝近現(xiàn)代以來在亞洲、歐洲和北美地區(qū)的交往歷史與傳播情況的專著,包括對外演出、文獻收藏與著錄、翻譯與研究等情況。該書所包含的歷史資料豐富、列舉條目清晰、內容信息準確。比如:在述及福建講古、歌冊在馬來西亞的傳播時,引述了《中國古代通俗文學在馬來西亞的傳播與接受》(李文輝著)一書中馬來學者的口述歷史內容;在講到中國與新加坡的曲藝交流時,盡可能詳盡地羅列了自1980年代至今的中新曲藝交流情況,特別是相聲在中新曲藝交流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包括馬季、姜昆等為中新曲藝交流作出卓越貢獻的代表人物。這些內容的著述,一方面說明了作者對中華曲藝的歷史與發(fā)展有著深入的研究與理解,才可從浩如煙海的典籍圖書中搜尋到些許記錄,畢竟“曲藝”這個名稱是在1949年前后才開始專指中國的傳統(tǒng)說唱藝術的;另一方面也鑒證了中華曲藝的對外傳播走過了一條與其他傳統(tǒng)藝術不盡相同的道路,即“早期依靠移民—近代依靠考古文獻—現(xiàn)代依靠演出交流與學術研究”。這有助于從多角度探尋中華曲藝的對外交往史,亦有助于研究中國曲藝發(fā)展和歷史的專家學者、廣大讀者在閱讀中構建起中華曲藝“走出去”的時間、空間與方式圖譜。
因受限于語言、資訊等諸多因素,國外藝術家、學者與中華曲藝的接觸鮮見于報刊、書籍之中,他們對中華曲藝的見解在中國大陸更是所見甚少。如果說20世紀初敦煌古籍的發(fā)現(xiàn),從中國古代通俗文學的角度,為外國學者打開了一扇探究中華曲藝的窗口,那么《國外學者論中華曲藝》則從歷史和研究領域的維度,為學者和讀者打開了一扇全面系統(tǒng)了解外國學者與中華曲藝結緣的窗口。該書一方面全面介紹了國外學者接觸、研究中國曲藝的情況,另一方面摘錄了諸多國外著名學者對中國曲藝的精辟見解,比如日本學者狩野直喜、英國漢學家魏禮、俄羅斯學者孟列夫和李福清等對敦煌說唱文學和變文的研究,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對唐諸宮調的研究,荷蘭漢學家施舟人對歌冊,德國漢學家?guī)於鲗μK州彈詞、丹麥漢學家易德波對揚州評話,美國和加拿大學者白素貞、石清照二人對評書和京韻大鼓的研究等。作者已在本書中極盡所能地囊括外國學者對中華曲藝的獨特見解,不論其是否有偏頗,這一過程已實屬不易,至少瑕不掩瑜,可以為所有本書讀者提供一個解外國人是如何看待和理解中華曲藝的新角度。這些研究不僅為外國人打通了進入中國通俗文學的通道,更讓他們進入了一個對他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的領域——中華曲藝。說熟悉,是因為世界各民族在其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都創(chuàng)造了本民族自己的說唱藝術,比如法蘭西民族的口傳文學和高盧史詩、德國的宮廷戀歌、意大利的但丁《神曲》、土耳其的邁達赫、日本的能、朝鮮的盤索里等;說不熟悉,是因為多數(shù)國家的傳統(tǒng)說唱藝術已成為歷史的記憶、或成為鮮為人知的藝術形式,而中國的說唱藝術仍在與時俱進地發(fā)展,以獨特的方式記錄并展現(xiàn)著新時代的中國人和中國事,為世界說唱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帶來新的啟示。
作為第一本介紹國外學者與中華曲藝的書籍,《國外學者論中華曲藝》開創(chuàng)了中華曲藝理論研究的新領域。同時,由于這一領域涉足者少、國內外相關資料少以及我們對國外研究中華曲藝的情況了解得更少,也就為其研究在客觀上帶來了諸多不便。作為本書撰稿的聯(lián)系單位和部分資料的提供者,我們(中國曲協(xié)對外聯(lián)絡處)在初次看到書稿時難掩心中的驚喜,但更多的是看到自身工作的不足、感到未來工作的壓力。在與本書作者苗懷明教授聯(lián)系的過程中,我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苗教授的嚴謹治學態(tài)度與未來開展更多該領域深入研究的期待。這些都是激勵我們努力做好未來中華曲藝對外交往與傳播工作的動力。我們堅信,在各位專家學者的支持下,在各位中國曲藝家、各位中華曲藝的愛好者、研究者的積極參與中,我們一定能夠不斷推進中華曲藝與世界的對話,為促進世界說唱藝術的繁榮發(fā)展貢獻來自中華曲藝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作者:中國曲協(xié)對外聯(lián)絡處處長)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