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素梅
“道德與法治”是以法律為依據,讓每一位公民都能知法,懂法,用法律的武器來武裝自己,同時,也要用法律去制約別人。培養(yǎng)公共參與意識,首先要加強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與開展,應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去參與社會公共事務,以此來提升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還要利用公共課堂,來傳播更多道德思想,發(fā)揚法治社會的正能量,讓更多的人能夠在正面的影響中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和能力,共同投入到公共事務之中,以此來推進公益事業(yè)在我們心中的位置,并通過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來提升公共事務的參與熱情。
提升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應將普及道德觀念為基礎,從群眾的角度出發(fā),以人人可參與,人人可學習為宗旨,大范圍的開設社會課堂,讓更多思想積極要求進步的人們能夠有機會繼續(xù)學習,繼續(xù)深造。學習能夠有效的促進社會秩序的養(yǎng)成,國民素質的提升,同時,也能夠培養(yǎng)公民意識,促使公共參與意識的形成,同時,我們應將提高道德修養(yǎng)推崇為一種時尚,并成為人們效仿和追崇的目標。在社會課堂中,應將傳遞正能量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讓更多的人能夠以更高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法律常識和法治意識,提倡自我完善及自我修養(yǎng),通過參與開放式的社會課堂,能夠邀請更多的有識之士參與到自我提升的隊伍中來,同時,在利用大眾輿論和社會導向來樹立新時代的道德之風,為創(chuàng)建文明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1]。
公益事業(yè)是社會文明程度的一種體現,同時也是“世界大同”的一種理念,提倡公益事業(yè)一直是一項勢在必行的社會責任,同時,我們應大力的支持和鼓勵社會各界促進公益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發(fā)揚人道主義精神,讓更多的人從中受益,同時,也鼓勵更多有能力的人參與其中。開展公益事業(yè),應遵從自身的條件和促進,不應道德綁架,而是量力而為;當公益成為一種習慣,社會責任感自然也會不斷的提升,道德品質也會隨之提高,可以說公益事業(yè)貴在堅持,而不知一時興起,也不能三分鐘熱度,我們每個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但當溪流匯聚成河時,那種波瀾壯闊更是觸動人心。
社會實踐,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將國事當做家事,這是一種大愛的體現,同時也是一種責任感的升華。我們通常會在節(jié)日或是一些特殊的日子去組織和參與一些活動,這些活動的儀式感會讓生活變得更具特殊意義。而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我們同樣也應通過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去推進國民公共參與意識。例如:在兒童節(jié),我們在為孩子們慶祝節(jié)日來臨的同時,應可帶領孩子去看望那些生活在孤兒院的孩子們,為他們送去溫暖。在重陽節(jié)來臨時,我們也可以到養(yǎng)老院,去看望孤寡老人,為他們送去溫暖。在這些特殊的日子,我們可大力宣傳,讓更多的人們積極踴躍的加入到我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中來,讓更多的人能夠感受到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樂。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同時也是著名的禮儀之邦,自古就有教導人們道德品質的經典著作,所以,傳承美德,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應景責任和義務,提升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應以建設其健全的人格作為基礎,在古典文學中以為我們講述了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道德典范人物,所以,我們應樹先鋒,立榜樣,讓更多的光榮事跡來激勵我們前行;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發(fā)動名人效應,以公眾人物的良好形象來為社會引導向心力,以提升道德品質和法治素養(yǎng)作為提高個人魅力的標準,以此來完善偶像效應。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由此可見,道德觀念對學生品行素養(yǎng)方面的教育要比傳授其文化知識更為重要。學校應將樹立正確的三觀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以此來提升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和法治素養(yǎng)。堅持以人為本,以德為先的教育理念,把道德教育和公民意識視為學生成才之路的向導,將道德思想建設融入到日常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重視學生的性格塑造,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讓學生能夠在完成學業(yè)的同時,也樹立了良好的道德觀念。
對學生開展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就是以發(fā)揚我國傳統美德、激發(fā)學生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和方針。在開展品德教育課程時,教師應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進行強化,通過歷史的回顧和當今國際形勢發(fā)展的狀態(tài)來突顯我國的優(yōu)勢和強大,讓學生對身為中國人,內心充滿優(yōu)越感和自豪感,從而對愛國教育目標進行有效實現,教師需要利用世界局勢及當今國情對學生進行教育,在強大的數據面前,用事實來證明國家飛速的發(fā)展和不斷雄厚的實力[2]。
結語:隨著社會發(fā)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道德觀念的理解也在不斷的升級和更新中,我們要將倫理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賦予現代感,我們應提煉出更適用于當今社會的道德觀念。使民眾能夠有理有據的對道德行為進行判斷和選擇,不要被社會上無理的道德綁架行為混淆視聽。“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德育為本”。培養(yǎng)公共參與意識,應從提高國民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開始,除了要應將思想道德教育的理念在校園中生根、發(fā)芽,還要將德育教育體現到學校日常教育的每一處,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在良好的道德品質教育的熏陶和影響下,將德育的高尚思想植入學生的腦中,從而成為一種定向的思維習慣,當更多的學生步入社會時,全民的綜合素養(yǎng)將會大幅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