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易
如果說中國石窟造像藝術是部開鑿在石頭上的史書,集宗教、建筑、服飾、雕刻藝術和人文歷史為一體的話,那么巴蜀石窟藝術則更世俗化和鄉(xiāng)土化,更為人們所親近,內江石窟便是其代表之一。
位于四川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的內江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古有“十賢”,今有“七院士”,是國畫大師張大千、新聞,巨子范長江的故鄉(xiāng)。
內江素有“西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沱江兩岸風景秀麗,名勝眾多,有被譽為“立體史書”的隆昌古牌坊群、號稱“川中第一禪林”的圣水寺、佛教古剎西林寺、古樸精美的重龍山摩崖石刻、東林寺的千手觀音、“巴蜀四大文廟”之首的資中文廟等自然人文景觀。
在“中國石窟藝術下半闕”的巴蜀石窟中,內江石窟為其重要代表。如果說中國石窟造像藝術是一部開鑿在石頭上的史書,集宗教建筑、服飾、雕刻藝術和人文歷史為一體的話,那么巴蜀石窟藝術則更世俗化和鄉(xiāng)土化,更為人們所親近,內江石窟便是其代表之一。
內江境內石窟眾多,東林寺、圣水寺、資圣寺、高粱寺等歷史悠久。這里的川中第一禪林圣水寺石窟、市區(qū)里的翔龍山摩崖造像、清溪村的高粱寺石窟藝術,及東門外老城墻邊的東林寺的千手觀音等,莫不堪稱蜀地石窟的經典之作。
川中第一禪林圣水寺
圣水寺在內江城郊不遠的西北邊壕子口,坐公交車113路可到,位于沱江右岸,風景殊異。作為四川省級文保單位的圣水寺又名“圣水興慈寺”,初建于唐代咸通年間(公元860870年),因后山有泉水溢出,終年不竭,被視為“靈泉”“圣水”。宋初擴建后更名為“興慈禪院”,宋未復名“圣水寺”。歷史上的圣水寺系四川八大叢林之一,因其歷史久遠,古跡遍剎,高僧大德輩出,歷來有“川中第一禪林”之稱。
幾年不來,變化頗大,城市面貌一新,而古跡依然?;厮莸?981年夏天,一場洶涌的洪水席卷內江,洪水退后,四川省水利勘察院來到圣水寺,到后山巖壁勘探古時洪水痕跡,卻不意發(fā)現了一則題記:“……七齋慶過永為供養(yǎng)……乾寧三年十二月九日……徐慶為亡妻阿謝造……一佛二菩薩龕一所”?!耙环鸲兴_”是唐時流行題材,既然為亡妻而開,我想,“一佛”應是阿彌陀佛吧,唐人對于這位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有著狂熱崇拜,無不希望死后往生凈上,徐慶或許也難免俗。
題記要追溯到大唐乾寧三年(896年)的冬日,西蜀大地一日涼似一日,資州內江縣人徐慶緩緩走向城北圣水寺,妻子阿謝辭世,已過七七齋了。按照蜀地風俗,家中有人過世往往要在寺院開龕造像。不久前,徐慶拿出幾兩碎銀,請寺僧在千手觀音、地獄十王旁的巖壁上,開鑿了一龕“一佛二菩薩”。如今石窟業(yè)已完工,卻是陰陽相隔,徐慶想到這里,自是唏噓不已。除了徐慶龕,大悲殿中尚有幾龕造像,比如千手觀音、毗沙門天王等等,原始面貌已難以分辨。圣水寺現存造像80余龕、500余尊,分布在后山長兩百余米的巖壁,上,大悲殿、藥師殿、涅槳殿、圓覺殿中都藏著為數眾多的佛窟。
在圣水寺,藥師殿是個孤獨的角落,比起其他大殿,這里顯得更古樸。土黃色蔑條的石灰墻和有些支離破碎的窗格紙,裏著棉被的居士婆婆用顫抖的聲音誦著佛經,在空蕩的閣樓中飄蕩著。有誰能想到這簡陋的閣樓中卻隱藏著巴蜀少見的石窟題材——僧伽三十六化。僧伽是西域名僧,自言何國人,因以何為姓,又稱“泗州大圣”,唐龍朔初年(661年)傳法游化到中國。傳說他頭頂上有一孔,常用棉絮堵塞,夜間把棉絮取出,室內頓時芳香撲鼻,天曉之時香氣又還原入穴孔之中;又傳言他的洗腳水可治百病,王公貴族、平民百姓競相爭飲。
李白曾作《僧伽歌》:真僧法號號僧伽,有時與我論三三車。問言誦咒幾千遍,口道恒河沙復沙。此僧本住南天竺,為法頭陀來此國。戒得長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蓮色。意清凈,貌棱棱。亦不減,亦不增。瓶里千年鐵柱骨,手中萬歲胡孫藤。嗟予落魄江淮久,罕遇真僧說空有。一言散盡波羅夷,再禮渾除犯輕垢。
唐人傳言,僧伽是觀音菩薩化身,“三十六化”正是用三十六個方形小龕,塑造了僧伽種種神異故事,其中一龕,僧伽手持錫杖,一人雙手捧著物品,不遠處的河中飄蕩著一條烏篷船。《高僧傳》記載,僧伽有次在準河邊招呼過往貨船,對船主說,“你船上的財物是偷盜來的,若施舍于我,可以免受牢獄之苦?!贝鲗⒇斘锸┥峤o僧伽,沒多久,船主再次作案被捕,被打入死牢。僧伽飄然而至,安慰他說:“忍耐幾日,你不會吃苦的?!睅兹蘸蠡实鄞笊馓煜?,船主果然毫發(fā)無損。巴蜀的僧伽三十六化過去僅發(fā)現于大足七拱橋潼南千佛崖、安岳西禪寺等地,其價值可見一斑。
鬧市石刻:
資圣寺和翔龍山摩崖造像
翔龍山摩崖造像位于內江市中區(qū)翔龍路。該處造像及石刻分布在北麓崖壁上,呈東西向排列,龕窟立面積約1850平方米,分布長206米,沿山崖自然起伏布列?,F存l31龕,題記石刻24處,崖像815尊。造像大者高達數米,小者僅數寸。技法嫻熟,神態(tài)各異,是一處難得的摩崖造像石刻藝術遺跡,更是寶貴的佛教文化藝術遺產。翔龍山摩崖造像及題刻始鑿于唐代中晚期,即佛教文化在我國廣泛傳播之際,五代、宋明清及民國均有增刻,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翔龍山摩崖造像1996年列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翔龍山古稱香山,近枕內江城郭西南,背倚天馬(馬鞍山),上有龍池,下有虎溪(玉帶溪),隔溪與化龍山呂祖廟巍然對峙。明代萬歷年間,邑人王三錫(官至福建都鹽運使,從三品),曾在山巖上題有“翔龍山”三個大字,現已不存。翔龍山山勢若龍頭昂秀,起伏蜿蜒,猶如飛翔之龍。宋代曾在山前興建“資圣寺”,后在元代戰(zhàn)亂中被毀。明萬歷年間重建古資圣寺。
1950年代的《四川文物簡目提要》記載:“寺在市郊三里,僅大殿為明代建筑,殿是重檐歇山式,面闊三間,進深四間,為1466公尺的正方形殿,上下檐斗拱均為六鋪作,昂頭微微翹起。除梁架結構為原狀外,其四周及門窗均改裝?,F為內江專署禮堂。”資圣寺在過去,人山人海,自古以來便是內江人品茗、會友、踏青的去處。
1941年春夏之交,畫家張大千與夫人楊宛君兒子張心智,從成都乘飛機抵達蘭州,轉道河西走廊前往敦煌莫高窟,那些惟妙惟肖的北朝隋唐壁畫,使他畫風為之一變。張大千是內江人,他從日本留學歸來即應住持釋果真之邀,游歷資圣寺,其時,翔龍山巖壁上那漫山遍野的唐宋佛龕,在他面前次第展現;特別是資圣寺的千手觀音龕大氣磅礴,護法部眾特征鮮明,是四川乃至中國千手觀音造像中少見的珍品。
沿著青石板路,一龕龕唐宋佛像順著山路蔓延,阿彌陀佛地藏、毗沙門天王、如意輪觀音、三世佛……翔龍山巖體是松軟的黃砂巖,日復一日的風吹雨打,佛像的面龐漸漸模糊,它們昔日或威嚴,或慈祥,或憤恚,或張揚,如今卻看不出任何表情,表面風化起翹的顆粒似乎一陣風就吹得下來。翔龍山造像大多開鑿于晚唐五代,高約4米的阿彌陀佛旁有則題記:“敬造……佛像一龕,弟子鄭仲發(fā)愿,合家清健無病……造上件功德……明元年十月一日?!?/p>
公元880年七月,黃巢義軍自采石渡過長江,兵勢甚盛,數月便攻克東都洛陽,十二月大軍劍指長安,五日凌晨,唐僖宗在五百兵士的護衛(wèi)下直奔西蜀,踏上了漫漫逃亡路,京師著名畫師張南本、孫位也在動亂中輾轉入蜀,他們在成都當時的大慈寺、金華寺、保福院、彌勒院、華嚴閣中留下了八大明王、大悲變相、十六羅漢、文殊普賢等壁畫作品,張南本、孫位等畫家的到來將中原地區(qū)流行的壁畫題材在蜀中流傳開來。
另一位畫家左全在大慈寺創(chuàng)作的“地獄變相”便取法“畫圣”吳道子?!短瞥嬩洝酚涊d,吳道子在景公寺畫過一幅“地獄變相”,描繪地獄的陰森可怖,幾天后,京師里賣酒、賣肉、賣魚的商販竟紛紛改行,一時間“京師酒肉臭”。大約從晚唐開始,以成都為中心,“地獄變相”在西蜀大地迅速流傳,我在綿陽北山院、資中西巖、安岳圓覺洞、大足北山都曾見過。資圣寺的“地獄變相”上部殘損,主尊地藏菩薩也不知去向,不過這并不影響判斷其藝術及文化價值:唐末五代,蜀人經歷著社會的動蕩與戰(zhàn)爭的折磨,對地獄的恐懼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因此供奉冥王,希望能擺脫地獄之苦?!暗鬲z變相”恰恰是當時蜀,人脆弱心靈的特寫。
離開市區(qū),我又去了清溪村,高粱寺就在這里。幾年前,一位學者向我咨詢內江石窟,我推薦了高粱寺。我上次到安岳考察石窟時,曾順道去了清溪村。炎熱的黃昏,我順著青石板路走到山腰,瘋長的青草數次淹沒了古道,揮之不去的蚊蟲在耳邊盤旋。走了半個多小時,一龕精美的石窟出現在眼前:佛龕底部伸出枝繁葉茂的蓮花,幾十位菩薩有的雙手抱膝而坐,似在池中戲水;有的支手托腮,似乎若有所思;有的正襟危坐,似在聆聽佛法;有的顧目遠盼,似在遙遙相望……還記得那個黃昏,,我離開高粱寺時,寺廟中傳來誦經聲,低沉的聲音一直裊繞在整個山頭,也一直在我心里回繞,久之不去。
東林寺,千手觀音冠巴蜀
內江有三龕千手觀音,一龕在圣水寺,一龕在資圣寺,最完整一龕則在東林寺。東林寺摩崖造像位于內江東門外河街小東門老城墻下,始鑿于唐代,歷代均有增刻,故曾有千佛巖之稱。南宋紹興十一年(公元1142年)在此觀音像前,傍巖結樓,明萬歷年間多次修葺,受火劫,付之一炬。清同治年間復修為東林寺。
東林寺高閣臨江,俯瞰沱水,與對岸西林寺遙相對峙,又地處東關渡口,瀕臨水陸碼頭,過去舟賈云集,攤棚棋布,前來朝拜,游覽者熙熙攘攘,熱鬧非常。享有“東林晚眺”的美譽,是內江八景之一。東林寺摩崖造像已有1100多年歷史,雖經自然人為損毀,但保存相對完整、規(guī)模較大,尤以主造像千手觀音為代表,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在東林寺大殿上,民國年間修的青磚筒子樓正中供奉高約74米的千手觀音,兩側巖壁尚有彌勒佛、不空綃索觀音、文殊、普賢菩薩等。千手觀音面容秀麗端莊,頭戴花冠,周身瓔珞蔽體,舉手投足給人寧靜安詳之感,鏤空花卉紋頭冠繁復精致,將宋代造像精致的特點展示得淋漓盡致。
唐宋時的千手觀音大多雕刻四一十或者四十二只手,手持各式法器,如今卻大多殘損,鮮有保存完好者。東林寺千手觀音氣勢宏大,線條流暢,尤為難得的是,四十只手中的法器大多清晰可辨:如意、大錘、骷髏、楊柳枝、寶劍、玉環(huán)、金輪、鉞斧、寶螺、念珠、金剛杵、胡瓶……為后人了解千手觀音儀軌,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千手觀音下方有個馬蹄形通道,居士們誦完經,從左側魚貫而入,從右邊轉出,與北方早期的中心柱窟頗為類似。不同的是,北方石窟禮拜者圍繞佛像參拜,為何東林寺的通道卻在佛像下方呢?我的疑問在黎德清老人口中得到證實:通道并非開鑿于宋代,而是過去修的防空洞。
東林寺是香火旺盛之地,大雄寶殿、羅漢殿觀音殿、財神殿諸多建筑,甚為雄偉。
黎德清領著我走出東林寺,一路上,我們路過茶館、居民樓、工廠、飯館,一直走到內江一中門口,他才回頭對我說,這里昔日都是東林寺的范圍。東林寺被拆毀后,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建筑擋住了巖壁上殘存的佛像,就在內江一中的廁所背后,還有諸多風化斑駁的淺龕,它們不曾毀于戰(zhàn)火災難,卻在年深日久的潮濕與歲月滄桑中喪失了唐風宋韻。
午后的茶館人漸漸多了起來,黎德清找了個角落坐下,喊了杯一元五的花茶,和老茶客擺起了龍門陣。這里是過去的冷凍廠,后來改成茶館,茶館后院有個防空洞,男主人的臥室就在洞里,里面也有幾龕佛像,男主人為了美觀,用報紙把墻壁糊了個嚴嚴實實,我撕下發(fā)黃的報紙,一、二、三……一個個佛頭露出來,這是千佛龕,它們本應該在廟堂享用香火,卻在報紙背后一沉睡就是半個多世紀,由此亦可見此地人文古跡之盛,是外人所不曾知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