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從躍 許先哲
摘要:基礎教育階段的德育工作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在教育信息化熱的背后,我們更應該冷靜思考如何利用教育信息化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德育工作服務。本文從德育地位、德育資源、德育方法以及德育力量這四個方面入手,探討新時代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 ?德育 ?實效
隨著教育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應運而生,為新時代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自該計劃頒布以來,社會上就掀起一股討論熱潮,各種教育教學產品推陳出新,各種信息化教育主張層出不窮。在這樣的一個大的背景下,我們基礎德育工作者更應該靜下心來思考:我們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我們要怎么借助信息技術來培養(yǎng)人。
一、明確德育地位
從儒家學派思想體系里的“太上有立德”“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到現(xiàn)代教育所提倡的“教育為本,德育為先”“立德樹人”的價值理念,我們可以看出,德育思想貫穿于整個中華民族的發(fā)展過程。人們對于德育的追求孜孜不倦。國家主席習近平主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庇纱丝梢姷掠ぷ髟趯W生人生發(fā)展道路上的重要引領作用。信息化時代迅猛發(fā)展,對基礎德育工作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人們在享受著互聯(lián)網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會受到信息爆炸的影響。對于青少年來說,加強基礎德育必不可少。這更加明確了信息化社會基礎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
二、豐富德育資源
教師在從事德育教學的過程中更愿意以課本為依托,具體向學生分析品德教材里的事例和人物,難免照本宣科。有些教材里的事例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會讓學生產生一種那些都是“課本上”的內容的感覺,無法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根本無法真正發(fā)揮其教育作用。挖掘具有時代氣息的德育資源是德育工作中首先要做的事。
信息社會的開放性決定了學生獲得新聞消息的便利性,這也為德育工作提供了契機。湖東路第二小學有著非常豐富的德育工作經驗,全體德育工作者及時更新自己的德育理念,積極挖掘新聞背后的德育價值。比如從重慶公交車墜江事故到一名小學生駐足聽國歌再到四川涼山消防隊員英勇救火犧牲,這些社會上廣為關注的新聞事件都是信息化背景下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重慶公交墜江事件告訴我們要遵守公德,不能任意妄為,否則貽害無窮;小學生駐足聽國歌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典范;涼山消防英雄們的犧牲又教導我們不要忘記那些最可愛的人,是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我們換來安定的生活。這些都是學校主題隊會的重要內容。新聞每天都有,有些弘揚了正能量,有些則折射出人性的黑暗面,只要教師引導恰當,這些都是寶貴的德育資源。
信息化時代不僅為我們獲得有價值的新聞提供了便利,同時也讓“引進來”變得更方便。學校每學期都會開設一場“和善大講堂”,邀請的都是文化領域的專家。這也是湖東路第二小學的德育品牌活動。在寬敞明亮的階梯教室內,燈光、音響、LED大屏幕這些信息社會里的硬件配備更為這場文化盛宴增光添彩。全校師生其樂融融,感受文化的魅力,汲取文化的養(yǎng)分。如邀請馬鞍山的本土作家戎林,開展講座“在這片土地上”,分享家鄉(xiāng)馬鞍山歷史上的文學基因。作家講得如癡如醉,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這是一場高質量的文化洗禮,從小培養(yǎng)了學生們的文化自信,在他們的心里播下文學的種子。
教育信息化衍生出了德育信息化,要求德育工作者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yǎng)和德育水平,實時恰當?shù)剡x擇德育資源。這樣一來,德育課內容精彩紛呈,德育活動也會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更新德育方法
傳統(tǒng)的德育方法是教師講授,在保有針對性強、說理性強特點之外,學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德育方法的單一、滯后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育效果。信息化時代讓德育方法的更新成為可能。我們湖東路第二小學的全體德育工作者也在積極探索信息化時代下更有效的德育方法。
積極構建一種體驗式德育。信息技術打破時空界限,讓模擬體驗成為可能。微課、微電影、微動畫等都是重要的德育手段。選擇德育重點內容以動畫的形式呈現(xiàn),更容易吸引小學生。比如針對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從網上搜集相關視頻資源,讓學生觀看,他們自然而然明白不能干擾司機正常開車,要控制自己的言行。針對涼山森林火災,通過動畫分解,了解當時火災現(xiàn)場的境況,更容易讓學生感受當時情況的危急以及消防員們的偉大。這些視頻資源既短小精悍又寓意深刻,師生雙方都喜聞樂見,教育教學事半功倍。
體驗式德育不僅體現(xiàn)在感受具體德育素材上,更體現(xiàn)在具體的德育活動之中。有儀式感的德育活動是難忘的,融入信息化的儀式教育正是我校目前正在踐行的德育工作。從傳達歡迎和規(guī)范的“新生入學禮”到教會孩子學會感恩的“十歲成長禮”,再到用青春的姿態(tài)訴說別離和志向的“畢業(yè)典禮” ,這些儀式教育讓德育變得更加立體和高效。在具體的活動實施中,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呈現(xiàn)孩子們的成長瞬間、溝通成長過程中重要的親人和朋友、孩子們的青春與活力等,融入信息元素的儀式教育給人帶來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這一系列儀式活動伴隨著學生的成長,寄托著學校對他們的期許,期許著他們止于至善。
信息化為德育方法注入了活力,它讓德育活動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和高效。我們全體德育工作者將繼續(xù)探索具體的德育路徑,力爭使德育效果最大化。
四、匯集德育力量
德育活動是一項多人參與的活動,其具有系統(tǒng)性和長期性的特點。雖然德育活動紛繁復雜,但是全民共同解決德育難題、快速傳播德育信息、豐富德育評價主體這些內容在教育信息化時代都成了可能。
信息素養(yǎng)是適應信息化社會的一種能力。信息化時代充斥著各種信息,身心素質發(fā)展不健全的學生在眾多信息中無法正確取舍。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yǎng)迫在眉睫。為此,可努力構建一種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德育合力模式,具體如下圖:
學校、社會和家庭都是整個德育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多方共同努力引導,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疏導他們自覺抵制不良信息,這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的挑戰(zhàn)。新的環(huán)境下,家校溝通變得更加便捷。廣受歡迎的家校聯(lián)系媒介主要是QQ群和微信群,學校的要求以及家長的訴求,都能在其中快速傳達,極大地節(jié)省了溝通時間。學校組織的大型德育活動,通過網絡直播平臺,可以突破時空界限,分享給各個愿意觀看的群體,高效省時。這樣一來,就拓寬了德育活動半徑,增強了德育活動的效果。對于學生的道德評價不再僅僅局限于品德老師,評價主體多元化才真正符合教育發(fā)展要求。學校、社會、家庭以及學生個人,這些都是道德評價的實施者。借助于信息技術,開創(chuàng)一種綜合評價系統(tǒng),收集各方評價信息,對教育對象做出綜合的評判。
教育信息化對于基礎德育工作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一方面為我們獲取更多德育資源、匯集多種德育力量提供了可能,但另一方面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前所未有的難題。為此,我們要保持冷靜,客觀公正地對待信息技術,合理利用信息技術?;A德育工作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精益求精。教育信息化助力基礎德育工作的過程也是助力教育強國建設的過程,我們全體德育工作者將會持之以恒地探索下去,力求為中國夢的實現(xiàn)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責任編輯:陸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