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彩云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原名陶文浚。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zhàn)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吧罴唇逃?、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主張。陶行知在積極進行教育理論和實踐探索過程中了,從我國的國情和教育現狀出發(fā),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這一理念以“做即動手也就是實踐”為核心,具有主體性、創(chuàng)新性和實踐性三大特征,對于解決現今小學語文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有啟發(fā)意義。
一、陶行知 “教學做合一 ”思想的理論內涵
陶行知認為,教育者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怎樣學,“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小學語文教育就是幫助學生掌握聽說讀寫的方法,牢記常用的生字生詞,為以后遇見的知識和現象進行分析和探索,陶行知主張“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強調教與學都以“做即動手”為中心,
理論必須與實踐結合起來。陶行知先生提出“在做中教的是先生,在做中學的是學生”。該理論再次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的目的是有利于實踐,
實踐產生的問題是我們要研究探索的主題就是教的對象,實踐就是要去探究。
二、陶行知 “教學做合一 ”思想對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的現實意義
陶行知“教學做合一”蘊含的思想與小學聽說讀寫改革理念不謀而合。陶行知指出教學要教會學生學習,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學做合一”思想的最終目標是要求學生將課本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小學語文教育目標注重讓學生在教育者的引導下掌握聽說讀寫的能力,而檢驗的唯一手段是“做”即實踐。在現階段素質教育大背景之下,小雨語文教育應努力實踐陶行知倡導的“教學做合一”的思想,真正做到在做中學,改變被動的學習方式,在實踐中主動探究和學習知識,在做中教,教育方法改教授法為教學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三教學做合一,教學互動,學相長,在實踐中實現知識的積累和傳承。
三、陶行知 “教學做合一 ”思想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運用
教學改革的關鍵是實現教學觀念的創(chuàng)新,如何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實現“教”、“學”、“做”三位一體的新的教學機制,有助于解決人才培養(yǎng)中存在的知識與能力培養(yǎng)脫節(jié)、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等問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及全面素質的養(yǎng)成。
1.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把小學語文教育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充分體現“教學做合一”的思想理念
以學生為主體,在分析解決問題之前要了解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看法,并結合實際情況適時調整教育方法,達到教學相長。如在朗讀教學中,方法很多,但每一種讀的方式如果運用得當,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十分有益的。通常,在檢查生字詞時,教師選擇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的方式,其實在中間如果穿插學生領讀,加上教師適時的肯定和表揚,對于他們來說也是一種鼓勵。而讀段落、課文時,教師可以讓課堂開放些,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默讀、小聲讀、站著讀、坐著讀??可以邊讀邊畫,可以邊讀邊演,自由輕松,尊重了孩子個性化的感受,使朗讀成為學生自主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而當學生感情朗讀不到位時,教師的范讀就是一根很有效的指路棒。當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讀時,就是帶領學生入情入境的最好時機。學生會模仿,會從你的語氣語調中體會,再要讀好也就不那么困難了。只有當學生掌握了一定得方法之后,學就容易多了。
2.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變“教學生”為“教學生學”,實現教與學統(tǒng)一
教育模式的轉變是多維的,需要師生互動、多項溝通,師生互動溝通良好為教育質量的提升保駕護航,促使學生由“自我評價、約束、控制能力、學習能力及對外界紛繁復雜的情況做出初步的客觀評價能力的培養(yǎng)。我在教學《有趣的發(fā)現》一課時,我設計主問題:“達爾文的發(fā)現是什么,他是怎樣才發(fā)現的,”讓學生自主學習,圈圈劃劃,尋找答案。但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這樣的學習方式,經過試上,最終設計先帶著學生學習一種昆蟲,再讓學生照著這種方法學習另外兩種。這種由扶到放的學習方式,更符合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知識經驗。
3.轉變教學觀念,引導學生真正“學以致用 ”,堅持學與做的統(tǒng)一
怎樣才能真正在小學語文教育活動中培養(yǎng)出學與做統(tǒng)一的學生呢?如在寫話和作文教學中,強調尊重學生特有的認知,讓學生寫出真情實感,寫出有趣。那寫春游時,可以帶著學生游山玩水,感受自然。經過自己的觀察、體會,再寫出具有自身感受的文章;寫一種小動物或植物,可以讓自己親自養(yǎng)一養(yǎng),每天觀察,每天記下幾句或幾段動植物的變化,一點點小小的驚喜也許就是寫作的源泉;寫一種水果,可以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當你的視覺、味覺都為之跳動時,寫作的靈感也就來了;寫一處古建筑、參觀一個古遺址、拜訪一位古人時,除了實地參觀考察,看書、上網查資料也是必不可少的??總之,寫作不可以東拼西湊、紙上談兵,只有在實踐、觀察、用心體會之后,才能真正感受生活,有感而發(fā),有話可寫,寫得具體,寫得精彩。
四、結語
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對于小學語文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在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以及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教學過程中要借用現代教育技術(多媒體、投影儀、微課、翻轉課堂等),及時要轉變教學觀念,讓學生從實踐中學習,到實踐中體驗,真正“學以致用”。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