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楠楠
【摘要】小學數學中的一些概念,對小學生來說,由于年齡小,知識不多,生活經驗不足,抽象思維能力差,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在有關概念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從小學生年齡實際出發(fā),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概念構建的認知規(guī)律,基于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設計教學,無痕整合舊知與新知,將概念教學深刻化,摒棄“告知式”的枯燥教學模式.
【關鍵詞】概念教學,直觀,深刻
縱觀小學數學的教學,不少教師認為概念課教學不如計算與解決問題的教學來得重要,所以存在隨意的態(tài)度,這就直接導致了許許多多的概念課變得淺顯,枯燥,甚至是雜亂無章.而學生學習中的錯誤,做題正確率無非與概念不清晰,方法不優(yōu)化這兩個原因有關,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將概念課和計算課放在同等的地位上.整體把握小學教材,拉長學生學習的觸角,無痕整合教學方法,讓課堂探究更精彩,讓概念教學更深刻.
一、巧用幾何直觀,打通小數意義節(jié)點
《小數初步認識》常見的是“告知式”教學如3角=310元,310元也可以用小數0.3元表示.像這樣的數我們稱之為小數.這樣的告知式概念教學,對孩子來說,平淡無奇.視覺上聽覺上甚至是思維上都沒有強烈的沖擊,這樣的上法割裂了學生對數的認識,在學生的腦袋里,只有整數分數小數三大板塊的分類,更甚者是根據它們的書寫形式去區(qū)分的.而下面的教學設計反其道行之,直接推出一個極有挑戰(zhàn)的問題:如果把下面每個圖形看作1元,你能想辦法在圖形中表示出0.3元嗎?這個問題能“逼”著學生盡力調用所用知識經驗去解決,能充分暴露孩子心目中對“0.3元”最原生態(tài)的理解.
0.3元表示什么?這是一位小數的意義,其本質就是平均分成10分,表示這樣的3份.而學生已經有了什么?其一:知道了3角可以標識成“0.3元”、1元=10角,其二: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10分,其中一份就是110,2份就是210……顯然,這兩者的整合、貫通,就是一位小數意義的生長點.因此,設計“如果用一個圖形表示1元,你能想辦法在圖形中表示出0.3元”的問題,正是基于教師對學生已有認知的理性考量.
幾何直觀在小數意義理解中功不可沒,當然更離不開一系列直指概念本質的好問題,① 為什么表示0.3元一定要平均分成10份呢?② 圖形不同、分法不同,為什么都是0.3元呢?③ 0.5,0.7,0.3,…這些小數不同,在表示時有什么共同的特點?④ 0.3米,0.3千克,0.3天,單位不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正是這些問題,把不同的圖形、不同的分法,不同小數,不同的單位,匯聚起來,通過交流、辨析,實現了多元化表征與互通,深化小數意義的理解.這樣的概念解釋,為一位小數和分數的關系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感悟形象事例,體會抽象的負數意義
由于負數的抽象性,基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兒童還處于直觀形象向邏輯抽象的轉變階段.數學的抽象理解需要通過直觀感性的素材加以闡述.因此,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講述一位老人在彌留之間對自己的兒子所敘述的斷斷續(xù)續(xù)遺言:“爸爸這一輩子馬上就要結束了,可是沒能給你留下什么,我留下了200萬塊錢……的債.”聽完這個故事,孩子們都笑了,于是,學生很自然地運用已學的知識200萬元和-200萬元來表述兩種不同意義的量.
負數的fù,在漢語大詞典中同音的有:副,付,富,父,婦,負,復,同學們覺得選擇哪一個漢字更合適呢?學生們充滿驚奇,這不是一堂數學課嗎?怎么考起了選詞填空啊,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從負數的意義上去考慮,負數是和正數相反的意思,所以選擇負.之后,結合豎式數列的再造,成為一支溫度計,在溫度計中理解了溫度的形成,并進一步獲得對負數的認識.抓住兩個簡單的溫度和數軸材料,縱橫聯(lián)系,融會貫通,一題多用,緊扣負數的意義,層層遞進,螺旋上升,給學生來了一場饕餮盛宴.
三、精選身邊素材,辨析“近似數與準確數”
數學書封面的寬為187厘米,它可以有兩個近似數:190、200,為什么可以有不同的近似程度?這樣一個身邊的例子,是教學概念課極好的素材,學生有尺子,有教材,所有的探究過程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使用了兩種不同的尺子:一種標準是10另一種標準是100,也就是說:十個十個地數187接近190,一百一百地數187接近200.原來是標準不一樣.在真真切切的實際操作中感悟近似程度不同是因為標準的不一樣,這樣的感悟說不清道不明,只可身教不可言傳.
接著教師再追問:“那我們一開始說的187厘米是準確數還是近似數呢?”學生恍然大悟,當精確程度更細致的時候,咱們的187厘米同樣也是一個近似數.幫孩子們突破了兩大誤區(qū):① 近似數一定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數嗎,② 前面加上“大約”的數才是近似數嗎.與其說是學生的誤區(qū),其實是大多數教師也存在的誤區(qū),反思我們在近似數的教學中,片面理解概念固化學生的思想.概念講解抽象籠統(tǒng),認為出現“大約”就是近似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無論是這里的認識小數,認識負數,認識近似數,對孩子而言,都是無比抽象的概念課,數學概念的教學是一個不斷建構和解構的過程,它不僅僅需要深化學生腦海中的認識,更要在學生邏輯思考中加強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找到每個孩子胸中的那個小火星,給他氧氣和空間,思維之火就會熊熊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