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慧杰
摘 要:延安整風運動是我黨思想解放史上的一大壯舉。毛澤東開展延安整風運動的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在嚴峻的抗戰(zhàn)背景下,我黨領導的抗日敵后根據地遭遇了巨大的困難;第二,黨內“三風”問題突出,持續(xù)侵害黨的肌體;第三,皖南事變的爆發(fā)促使毛澤東欲擺脫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干預。延安整風運動是毛澤東從實際出發(fā),根據革命需要做出的重要的必要的戰(zhàn)略決策。
關鍵詞:延安整風運動;教條主義;主觀主義
延安整風運動是中共黨史上第一次在全黨范圍內開展的馬列主義思想教育運動,鑒于其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歷史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長久以來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其中關于毛澤東發(fā)動延安整風運動動機的研究存在著諸多不同的觀點。對此,學術界比較主流的觀點是毛澤東欲通過開展延安整風運動清算理論脫離實際的教條主義的惡劣影響,擺脫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教條式的指導,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的革命,以保障黨和革命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然而,也有學者站在權力斗爭的角度分析毛澤東開展延安整風運動的動機,如:臺灣學者王建民在《中國共產黨史稿》中將延安整風運動扭曲成一次“最大規(guī)模之黨內斗爭”,污蔑毛澤東開展延安整風運動的動機是與王明爭奪最高領導權。此外,也有學者質疑開展延安整風運動的必要性,如:蘇聯(lián)學者彼得·弗拉基米洛夫在《延安日記》中宣稱“黨的作風也許須要整頓,但這無疑是個次要問題”。
筆者認為上述兩種觀點顯然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我們應該用歷史的眼光研究毛澤東開展延安整風運動的動機。只有放眼到延安整風運動所處的歷史背景和當時的黨內環(huán)境來分析其發(fā)動目的,才能得出實事求是的結論。
1 抗日敵后根據地遭遇巨大困難
1.1 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加劇
1938年抗日戰(zhàn)爭轉入戰(zhàn)略相持階段,受戰(zhàn)略物資緊缺的限制,日軍調整了侵華策略。一方面,日軍減弱了對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zhàn)場的進攻,對待國民黨的政策由“以擊潰為根本方針”變?yōu)椤败娛麓驌魹檩o,政治誘降為主”。另一方面,為掠奪戰(zhàn)爭資源,日軍加大了其“以華制華”和“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策略的推行力度,對中共領導的抗日敵后根據地展開了更頻繁、更殘酷的“掃蕩”。
受日軍誘降策略的影響,國民黨內部出現了對日投降的妥協(xié)危機。一方面,為抑制國民黨對日妥協(xié)的傾向,另一方面,為打破日寇對華北地區(qū)施行的“囚籠政策”,1940年8月,八路軍在華北敵后發(fā)動了百團大戰(zhàn)。受百團大戰(zhàn)打擊的日軍改變了對中國共產黨的看法,有學者指出百團大戰(zhàn)是日軍重新認識中共智慧和實力的轉折點。出于對中國共產黨的恐懼和仇怨,日軍對我黨領導的抗日敵后根據地展開了野蠻的報復,實施慘絕人寰的“燼滅作戰(zhàn)”策略。侵華日軍慘無人道的“掃蕩”對抗日敵后根據地軍民的生存造成了毀滅式的威脅。
1.2 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活動日趨活躍
百團大戰(zhàn)以后,日軍從華東和華中調出了兩個師團到華北戰(zhàn)場,此舉極大的緩解了國民黨戰(zhàn)場的壓力。隨著抗日戰(zhàn)場壓力的緩解,為遏制中共的發(fā)展,1939年開始,國民黨先后發(fā)動了三次反共高潮。1940年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擊退以后,反共受挫的國民黨開始對陜甘寧邊區(qū)實施經濟封鎖,更是于1940年11月全面停止了對八路軍抗日軍餉的供給。
受日軍瘋狂“掃蕩”和國民黨經濟封鎖的影響,陜甘寧邊區(qū)爆發(fā)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在如此嚴峻的革命形勢下,只有通過整風運動才能實現全黨在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團結統(tǒng)一,進而增強全黨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同舟共濟,共渡難關。
2 黨內“三風”問題突出
2.1 主觀主義學風危害革命安全
自建黨以來,右傾和“左”傾錯誤的反復出現給黨和革命事業(yè)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究其根源在于黨內盛行的主觀主義學風。主觀主義的實質是理論脫離實際,主要表現為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其中教條主義更是整風運動亟需清理的重點。毛澤東深知教條主義的危害,并為反對教條主義做出了長期巨大的努力。
早在1930年,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毛澤東雖沒有運用“教條主義”一詞,但明確提出了要將“本本”同我國的革命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思想。1935年至1937年,毛澤東撰寫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等重要著作來揭示教條主義的危害。1941年,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明確區(qū)分了兩種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號召全黨要堅持“理論和實際統(tǒng)一”的原則。然而,這篇傾注了毛澤東眾多心血的報告卻并未在黨內引起很大的反響。這使毛澤東認識到要克服主觀主義“非有一個全黨的動員是不會有多大效力的”。于是1942年2月,毛澤東作了《整頓黨的作風》和《反對黨八股》兩次重要講演,系統(tǒng)的提出了整頓“三風”的任務,整風運動在全黨范圍內普遍展開。
可見,反對主觀主義的學風是毛澤東開展整風運動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反復出現的右傾和“左”傾錯誤對黨和革命造成了極大的損害,激發(fā)了毛澤東要開展整風運動的想法;另一方面,毛澤東長期致力于反對教條主義的工作,然而至1941年仍未有實際的成效,教條主義久治而不愈的頑固性亦堅定了毛澤東要將其徹底清算的決心。需要注意的是毛澤東針對的是教條主義思想而非王明本人,因此毛澤東對王明的斗爭是路線之爭,而非權力之爭。
2.2 非無產階級思想泛濫,宗派現象始終存在
1937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中國人民踴躍參軍以抗擊侵略者,我黨的實力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截止1940年底,我黨黨員數量激增至80萬。由于廣大新黨員同志大多出身于農民和小資產階級,他們身上難免會存在狹隘性、片面性和動搖性等非無產階級思想。這些非無產階級思想“如果不加以節(jié)制,不加以改造,就很容易產生主觀主義、宗派主義”。
宗派主義的主要特征是利己主義,表現為宗派主義者從個人利益和局部利益出發(fā),而置黨和集體利益于不顧?;仡欬h史,自1931-1937年間,黨內發(fā)生過三次重大的宗派主義錯誤。 第一,1931年,六屆四中全會上王明取得了中央領導權后,在黨內,王明建立小團體,排除異己,大搞任人唯親的宗派主義,嚴重影響黨內團結:在黨外,王明將中間勢力視為中國革命的敵人,對其進行嚴厲的排斥和無情的打擊,嚴重影響黨外團結;第二,1935年,張國燾在長征途中擅自南下,公然另立“中央”,自封“主席”,做出了反黨分裂的行為;第三,1937年,王明開始領導中共中央長江局,到武漢后,他自恃有共產國際撐腰,一再地向中共中央鬧獨立。至此,宗派主義的危害不僅是影響黨內團結的問題,已經上升到反黨和危及革命事業(yè)的高度。因此,宗教問題必須作為延安整風運動的主要工作予以全面清理。
2.3 黨八股是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的宣傳工具和表現形式
1937年,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我們的教條主義者違背列寧的指示,從來不用腦筋具體地分析任何事物,做起文章或演說來,總是空洞無物的八股調。” 此處毛澤東所批判的“八股調”,其矛頭主要指向照搬蘇聯(lián)革命經驗的留蘇派。然而,黨八股不僅是留蘇派教條主義的產物,其產生亦有其他的歷史根源。
1942年,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中指出五四運動是黨八股產生的歷史根源。五四運動時期,由于馬克思主義剛傳入中國不久,許多知識分子還不具有辯證的馬克思主義批判精神,在看待問題的方法上具有形式主義的缺陷。他們將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視作“一切皆好”的法寶,對其全盤接受而嚴重脫離了中國的革命實際。五四運動以后,一部分知識分子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然而其形式主義的思想問題并未得到系統(tǒng)的清理。因此黨內部分“馬克思主義沒有拿穩(wěn)”的同志會犯形式主義錯誤,在發(fā)表文章時只知引用馬列主義的文本和術語,而不知與實際相聯(lián)系,所作之文就像八股文一樣空洞乏味。
可見,毛澤東認為黨八股不僅是留蘇派教條主義思想的產物,亦是五四運動的消極產物。因此毛澤東清算黨八股并不是針對王明或者留蘇派,而是因為黨八股是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的表現形式,只有清算了黨八股,才能使教條主義和宗派主義無藏身之處。
3 皖南事變是延安整風運動的直接起因
1941年1月爆發(fā)的皖南事變使新四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中國共產黨同共產國際的關系開始發(fā)生實質性的變化。學者鞠健在《延安整風運動的直接起因和基本目的探析》一文中指出皖南事變是延安整風運動的直接起因。
3.1 皖南事變發(fā)生前后毛澤東與共產國際的意見分歧
1940年底,皖南事變發(fā)生前,由于國共關系高度緊張,毛澤東一度懷疑蔣介石的北移命令是一場巨大的“剿共”陰謀,并試圖采取重大的軍事策略予以對抗。鑒于抗日背景下蔣介石并未向日本妥協(xié),所以毛澤東并未貿然對國民黨采取軍事行動,而是先致信共產國際,尋求其指示。在信中,毛澤東闡述了自己對當時國內革命形勢的估計,指出國民黨有意發(fā)動“剿共”行動,主張我黨先打到國民黨后方,以粉碎其陰謀。但共產國際方面卻不贊成毛澤東對革命形勢的估計,并且否定了毛澤東的軍事對抗策略。共產國際的指示使毛澤東放棄了先發(fā)制人的軍事計劃,隨后皖南事變爆發(fā),毛澤東認為自己之前對革命形勢的估計是正確的,進而對共產國際的指示產生了不滿。
皖南事變發(fā)生后,毛澤東認為蔣介石蓄意破裂國共合作,主張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對蔣介石實行全面大反攻。但共產國際卻態(tài)度強硬的要求中國共產黨不可主動破裂國共關系。此外,皖南事變后蘇聯(lián)一直沒有停止對國民黨的武器援助,這讓毛澤東相當反感??傊钅鲜伦儼l(fā)生后,共產國際的處理措施使毛澤東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之間存在著巨大分歧,促使毛澤東開始思索要改變中國共產黨與共產國際的關系。
3.2 黨內的教條主義思想與共產國際密不可分
關于皖南事變發(fā)生的根本原因,就黨內原因而言,毛澤東認為依舊難逃教條主義這個根源。他指出黨內有的同志不能正確了解中國革命的實際,未能理性認識“十年反共的蔣介石”,對蔣介石的反共行動放松了警惕,最終踏入了其“剿共”的陷阱中。
皖南事變后,毛澤東認識到大革命以來發(fā)生的歷次右傾和“左”傾錯誤均與共產國際教條化的指示有關,只有破除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干預,用中國化的馬列主義指導中國革命,才能確保黨和革命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可見,毛澤東欲擺脫共產國際的出發(fā)點是清算教條主義而非爭奪個人權力。
4 總結
關于發(fā)動延安整風運動的目的,毛澤東在《中宣部宣傳要點》中已經明確指出“凡此主觀主義與宗派主義的思想與行動,如不來一個徹底的認真的深刻的斗爭,便不能加以克服,便不能爭取革命的勝利?!笨梢娒珴蓶|認為反對主觀主義的斗爭可以直接影響革命前途。從純粹的權力斗爭的視角研究延安整風運動的學者是狹隘的,因為他們沒有站到“爭取革命的勝利”的戰(zhàn)略高度去分析這場偉大思想解放運動。
延安整風運動以后,教條主義思想得以清算,黨員的思想得到了極大的解放,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列主義中國化的產物確立了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在其指導下,全黨在思想上達到了極致的統(tǒng)一,在組織上實現了高度的團結,從而極大的推動了中國革命的發(fā)展進程。事實證明延安整風運動是順應時勢的,是利于革命的,因此延安整風運動是毛澤東基于對當時革命形勢的分析和對黨內環(huán)境的把握下而展開的成功的、必要的戰(zhàn)略決策。
參考文獻
[1]彼得·弗拉基米洛夫.延安日記.現代史聊編刊社出版,1980,(12):17.
[2]中央文獻研究室,新華通訊社編.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新華社出版社,2014:93.
[3]諶玉梅.毛澤東發(fā)動延安整風的原因,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5(1):78.
[4] 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2.
[5]毛澤東年譜( 1893-1949)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