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利用學生熟悉的鄉(xiāng)土資源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課前有效導入、課中穿插引用、課后拓展延伸,能夠幫助學生增強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培養(yǎng)和提升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yǎng)。文章結合實例,對鄉(xiāng)土資源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鄉(xiāng)土資源;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1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05-0031-02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斯賓塞的教育本質觀是“為完滿生活作準備”。無論教育家對教育的本質如何闡釋,都表明教育與生活密切相關,而鄉(xiāng)土教學資源與現(xiàn)實生活關系密切,學生對此熟悉也有興趣。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鄉(xiāng)土教學資源既可行也有必要。
一、課前有效導入:積極引導,提升興趣
導入是授課的起始環(huán)節(jié),是教師激發(fā)學生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從而幫助學生在接受新知識前做好心理和知識上的準備的一種教學行為。運用鄉(xiāng)土教育資源進行有效的課前導入特指在課堂教學前,教師采用南京鄉(xiāng)土資源包括發(fā)生在南京或與南京有關的具有較高教育價值的人文、地理及經濟社會發(fā)展資源,通過把豐富多彩的鄉(xiāng)土資源導入教學實際,激起學生情感與思維的興奮點,積極引導學生,讓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狀態(tài)。
例如導入名人軼事。在講授魏晉南北朝文化“大放異彩的書畫藝術”時,引用南京老城南寺廟金粟庵門前對聯(lián)“愷之畫圖時,文殊問疾處”,對聯(lián)中的愷之就是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相傳當年顧愷之在此繪《維摩詰示疾壁畫》,光彩耀目,睹者簇擁,轟動一時,由此此廟在當時甚為著名。通過這則小故事,學生的興趣大增,對顧愷之有了感性的了解,也有了進一步探究的欲望。顧愷之到底在當時社會影響如何,除了此次壁畫還有什么代表性的作品,從而引入課本內容就水到渠成了。
總之,利用鄉(xiāng)土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的課堂導入不應該是生搬硬套的,而是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利用手頭掌握的鄉(xiāng)土資源,進行精心選擇,通過學生熟悉的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課中穿插引用:多面聯(lián)系,提升思維
立足課本知識,穿插引入本地教學資源,加強課本知識和鄉(xiāng)土資源的多方面聯(lián)系,讓學生產生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從而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拓展思維。筆者以講授“鄭和下西洋”的部分課堂實錄為例。
播放視頻:南京復建鄭和寶船將重走海上絲綢之路
師:“這里有兩個名詞,我想請同學們記一下,一個叫‘鄭和寶船,一個叫‘海上絲綢之路,同學們可以看一下課本上的內容,待會兒我叫同學們回答一下?!?/p>
師:“什么叫鄭和寶船?”
生:“鄭和寶船就是鄭和七下西洋時乘坐的船?!?/p>
師:“我們南京有寶船公園遺址,就在河西?!?/p>
…………
師:“剛才的視頻中講到南京復建鄭和寶船將重走海上絲綢之路,為什么要復建寶船,重走海上絲綢之路?這樣做有價值嗎?”課堂頓時議論紛紛,顯然,陷入了嚴重的分歧之中……
播放新聞視頻:《肯尼亞送南京長頸鹿》
師:“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因為鄭和船隊從非洲帶回了長頸鹿,被明成祖稱為神獸,影響至今,成為南京和非洲表達友好交往的一種形式?!?/p>
有學生馬上回答:“鄭和下西洋不僅帶回了我們上面看到的長頸鹿,還用我國的絲綢和瓷器換回珠寶、香料和藥材等特產?!憋@然,學生已經看到了課本上鄭和與海外交往的內容。
師:“我想請同學們總結一下,我們?yōu)槭裁匆o念鄭和,重建鄭和寶船呢?”
生:“因為鄭和是我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
播放新聞:《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 講述鄭和與南京的故事》,時任南京副市長許慧玲認為鄭和下西洋的意義:一是可以讓我們更加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二是能夠促進今天的改革開放和睦鄰友好,三是紀念科學航海的精神。
這三條意義與課本中講述的鄭和下西洋的意義完全契合,學生看完后露出了會心的笑容,顯然,他們對鄭和下西洋意義的認識得到了進一步強化。
三、課后拓展引導:思考探究,提升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鄉(xiāng)土資源為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提供了空間,從而能夠積極培養(yǎng)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特別在遇到一些困惑的時候更能夠顯示其作用。筆者在講授“南京大屠殺”內容時進行了有效的嘗試。新課標明確指出,對于南京大屠殺的講解要“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等罪行為例,認識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意識。但是我們往往看到教學的問題不是無法建立愛國主義意識,而是不少學生對如何看待大屠殺、如何看待中日關系等問題比較模糊甚至有所偏差,特別是近年部分城市的過激反日行為,值得我們對歷史教學進行反思,這是課堂教學需要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通過小組討論嘗試合作教學,讓學生談談自己如何看待中日關系。有學生說,日本太欺負人了,直到現(xiàn)在他們的官員還在為大屠殺狡辯,我們應該拒絕日貨;有學生說,戰(zhàn)爭太可怕了,死了這么多人,戰(zhàn)犯罪惡滔天,應該加以嚴懲……可以看出,學生樹立了強烈的民族意識,激發(fā)了濃烈的愛國情懷,但是,有些情緒又是比較偏激和盲目的。面對這些情緒,我開始引導,以近代德國和日本的法西斯主義試圖依靠武力解決沖突,最終給自身和世界帶來了極大的災難為例,要求學生思考如何使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有學生說,中國應該大力提高綜合國力,如果我們的國家強大了,日本人絕不會打到當時的首都南京;有學生說,年青人是國家的希望,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爭取將來能為國家做點事;有學生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只要我們有先進的科技技術,就具有防御外敵的本領……此時,我適當拋出鄉(xiāng)土教學資源——拉貝故居以及相關文獻資料:1937年日軍進攻南京前夕,德國人約翰·拉貝發(fā)起建立南京安全區(qū),為大約25萬中國平民提供了避難場所,他的這些經歷都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下來,如今他當時在南京的住宅已被辟為紀念館,里邊保留了大量拉貝救助中國難民的資料。這則鄉(xiāng)土資源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和平與發(fā)展的主題,激發(fā)起為國家奮斗的激情。此外,筆者通過對拉貝生平和位于南京大學鼓樓校區(qū)的拉貝紀念館的介紹,幫助學生理解保留大屠殺歷史文獻的真正意義,理解南京人民熱愛和平的愿望。
綜合以上鄉(xiāng)土資源,在課前有效導入、課中穿插引用、課后拓展延伸中的運用可以看出,立足課堂的鄉(xiāng)土教學資源的運用其實不應是一種簡單的知識展示,而是應當要把鄉(xiāng)土資源與歷史課堂教學相結合,嘗試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把新課標的要求具體化。
[參考文獻]
[1]宋慧芳.歷史與社會課教學中鄉(xiāng)土資源的整合與導入[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1(4):26-28.
[2]吳 滿.鄉(xiāng)土史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以商丘地區(qū)為中心[D].牡丹江:牡丹江師范學院,2019.
作者簡介:羅鈺惺(1983—),女,江蘇南京人,中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初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