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外國文化也逐步進入大眾視野。尤其是網(wǎng)絡時代西方的一些流行音樂,對小學生的音樂理解和認知產(chǎn)生了多重影響。在國際文化大融合時期,我們在對小學生開展音樂教育時,絕對不能讓他們忘記我們本民族的特色傳統(tǒng)音樂,因此,我們不妨從禮樂文化入手,探索其融入小學音樂課的多重意義與方法策略。
關鍵詞:小學音樂;禮樂文化;課堂;教學;策略
音樂能夠陶冶人的情操,愉悅?cè)说木?,還能傳遞出智慧。音樂不僅是小學生必修的一門文化課程,更是對個體開展情感教育、文化教育、品德教育,落實全面美育的一個重要途徑。音樂被稱作是全世界通用語言,足見音樂的藝術魅力之大。但是各個地區(qū)音樂的制作傳承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形成了各地特色化音樂體系。近年來,隨著西方音樂的崛起,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越來越不受公眾的重視。還有部分學校直接忽略了音樂對學生的教育價值,單純以文化課程代替音樂教學,這些都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尤其不利于中華民族本土音樂文化的復興與傳承。
一、 當前小學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在核心素養(yǎng)理念深度落實的今天,我國的音樂教育已經(jīng)掀開了新的篇章。音樂課程開設力度逐步增強,課時數(shù)量得到了有效保障。同時,在音樂課堂上,將教學的目標從單純的唱演唱教學,逐步向?qū)徝荔w驗、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社會交往、文化傳承四個方面同步邁進。在倡導多元音樂文化的同時,鼓勵學生能夠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使學生明白音樂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但在當前,音樂課堂落實的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
其一,音樂教育手段單一。由于前期對音樂課程并不十分重視,所以很多學校音樂教師的數(shù)量都不足,一個教師任教多個班級,授課壓力較大,不免存在授課模式單一,課堂教學氣氛不好等問題,學生學得的知識非常有限。
其二,音樂課堂授課目標不明確。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還比較小,對音樂的認知也不是很全面,如果教師為他們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生對于音樂課堂的文化內(nèi)涵就了解非常少。還有教師干脆將音樂課變成了學生的展示課,學生們在課堂上演唱一下自己從電視、手機等媒體渠道學來的一些歌曲,形成了良好的師生互動氣氛。但是,在音樂欣賞、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價值則不能有效發(fā)揮。
其三,教育內(nèi)容結構不均衡。當前很多學校在對學生開展音樂教育過程中,存在明顯的內(nèi)容結構不均衡的問題,即非常重視對西方音樂文化的教育,但對中國古典音樂文化滲透不足。在教學的過程中,基本著重于教學西方的樂理、和聲、曲式、配器、合唱等方法。但對于中國傳統(tǒng)的樂器、劇目、演奏方式等很少提及,這就使得小學生對中國禮樂文化知之甚少。
二、 中國禮樂文化與小學音樂課堂融合的重要意義
中國禮樂文化由來已久,涉及樂器繁多,如琴、箏、弦、塤各不相同,表現(xiàn)形式各異,開筆禮、成人禮、鄉(xiāng)射禮、婚禮、祭祀禮等各有特色,而為這些禮樂文化所做詩詞歌賦都是不勝枚舉。但是中國禮樂文化有一個顯著的特色就是“樂”為“禮”而服務,因為每組樂曲都蘊含多重禮教思想,將其融入小學音樂課堂對于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有多重教育意義。
首先,可以使小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前我國正處于民族文化復興、中國夢實現(xiàn)的關鍵時期,青少年一代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更是積極成長起來的筑夢人。讓青少年一代更好地接受和了解傳統(tǒng)文化,對于他們未來的成長和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中國夢的實現(xiàn)更有強力助推作用。以學校音樂課堂為陣地向?qū)W生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不僅可以更好地調(diào)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鼓勵學生們以各種形式開展文化創(chuàng)新,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次,可以有效豐富小學音樂課堂的文化內(nèi)涵。中國禮樂文化與小學音樂課堂融合需要教師通過多種途徑來實現(xiàn),包括樂曲演奏、多媒體展示、曲譜欣賞、動畫、視頻等,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豐富小學音樂課程的展示形式,為小學音樂教學注入更多活力。
第三,有利于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中國禮樂文化中蘊含諸多優(yōu)秀的德育因素,包括仁愛、謙和、尊重、自律、平和、忠貞、和諧等多方面的教育信息。在對小學生開展音樂教育的同時,讓學生聆聽和欣賞這類樂曲,可以很好地提升學生的意志品質(zhì),使學生的學習意識、自我約束意識、團結意識、愛國意識都能顯著增強。
此外,中國禮樂文化的融入還有利于促進學科融合,緩解音樂教師的教學壓力。中國禮樂文化融入小學音樂課堂,除了單純在音樂課堂上落實之外,還可以與語文、數(shù)學、道德與法治、體育、美術等多門學科有機結合在一起,不但拓寬了音樂教學的范圍,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學習和了解中國禮樂文化,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綜合創(chuàng)造能力。這不僅很好地解決了學校音樂教師不足的問題,而且可以實現(xiàn)更廣泛層面的文化教育,對學生的成長和綜合發(fā)展有很大幫助。
三、 中國禮樂文化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融合的對策
禮樂文化通天下,作為一種重要的民族文化,禮樂不僅是一種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同時禮樂文化對我國人民的思想、禮儀、行為、著作、文化等多方面都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因此中國禮樂文化與小學音樂課堂的融合點非常多。
(一)在音樂感知中融入中國禮樂文化
提及音樂,現(xiàn)在很多小學生的第一反應就是唱歌,尤其是現(xiàn)在非常流行的一些電子音樂,這種狹隘的意識音樂認知會限制學生音樂感知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因此小學階段在培養(yǎng)學生音樂感知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加強對中國傳統(tǒng)禮樂文化的滲透,這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民族音樂,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人文底蘊。
音樂被稱為是無國界語言,足見音樂與人類情感的緊密聯(lián)系,中國古代也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話,因此提升小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才可以幫助小學生更好地學習和了解中國禮樂文化。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小學生播放一些經(jīng)典的古典樂曲,讓小學生反復聆聽,并通過多媒體技術為他們展示樂曲演奏過程中涉及的樂器,該樂器的演奏方式,對曲目進行基本的節(jié)奏分析,使小學生能夠從音調(diào)、節(jié)奏、音色等方面對音樂全面感知。通過多媒體手段使小學生明白樂曲本身蘊含的禮樂思想、意識形態(tài)、文學藝術和民風民俗等。讓學生們明白音樂是生活中的一劑重要元素,可以發(fā)揮為人類社會活動而服務的重要職能。
(二)在音樂表現(xiàn)中融入中國禮樂文化
中國禮樂文化不僅是一種讓人聆聽的藝術,更可以對學生的思想及成長產(chǎn)生多重影響。禮是中國文明綿延千年的一個重要保障,中國的“禮”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從基本的行、走、坐、臥,到與人交往、出仕入學、興國安邦處處都是禮儀。樂作為禮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其內(nèi)涵十分博大,與禮相對應的樂廣泛體現(xiàn)于政治制度、社會秩序、宗教傳統(tǒng)、道德準則、做人處事、個人修為之中。在音樂表現(xiàn)中融入中國禮樂文化,可以使小學生對音樂樹立基本的尊重意識,使他們能夠正視音樂、重視音樂、靠近音樂、尊重音樂,讓他們在音樂欣賞和表現(xiàn)的過程中變得更加中正典雅,這對于規(guī)范小學生的言行,增強他們的自我約束能力,將禮樂文化融入小學生的靈魂深處,使他們可以更加守規(guī)矩、講秩序、講文明,由內(nèi)而外散發(fā)出典雅少年的昂揚姿態(tài)。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為例,在教學這首歌曲時,教師就可以增強對小學生禮樂文化的滲透,除了讓他們理解國歌的激昂旋律,能夠演唱國歌之外,更需要將國歌演唱過程的儀式禮儀教會小學生。讓他們在演唱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舉止莊重,筆直肅立,面向國旗行注目禮,在學生心底激發(fā)他們基本的禮儀意識、愛國意識及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升國旗、奏國歌是全國上下有統(tǒng)一標準的一項重要儀式,更是中國禮樂文化在當前社會最好的呈現(xiàn),因此教師一定要以此為契機,從演唱、行為、動作、禮儀等多個方面,對小學生做好教育引導工作,將民族文化植根小學生心底。
(三)在作品學習中滲透禮樂文化
中國古代的禮樂文化并非一種單獨的存在形式,而是融合于一些作品或節(jié)日禮儀之中,潛移默化對人產(chǎn)生教化與影響,從時間、事務、氛圍等多個層面給人以教導。因此,在對古典作品學習和欣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多個方面展開細講,讓小學生更好地學習和了解中國的禮樂文化。
小學音樂教材中已經(jīng)有“京劇”的相關內(nèi)容,作為中國的國粹,京劇中蘊含豐富的禮樂文化。從表演方面來看,京劇中每一個角色、每一個動作都有其典型特色,每一個人物嗔、笑、喜、樂、悲都有其獨特表現(xiàn)方式;而在唱法上也許嚴格按照唱法中的五音,即宮、商、角、徵、羽來演繹,一板一眼別具韻味;在唱腔上,多用頭腔共鳴和口咽腔共鳴,其中真假桑的轉(zhuǎn)換難度頗高,必須要字正腔圓才可以。此外,京劇的臉譜文化更是禮樂一絕,至今沒有任何一種表現(xiàn)藝術有像京劇一樣傳神豐富的臉譜。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師就可以在唱腔、身段、姿態(tài)等方面教小學生學習,并試著演繹其中一小段,使學生更好地體味京劇中蘊含的豐富禮樂文化。
(四)多途徑并舉提升學生對禮樂文化的認知
除了在音樂課堂上有效融入禮樂文化之外,在學校的其他學習活動中,也可以恰當融入禮樂文化,以加深學生對禮樂文化的認知。如在新生入學時,可以安排“開學第一課”,讓學生們著傳統(tǒng)服飾,聆聽先師教導,一起參與開筆禮,使小學生學會尊師重道,敬畏知識,磨礪心志。再比如學校在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的過程中,也可以更多地融入一些傳統(tǒng)禮樂文化知識,使學生從古詩文中進一步領略中國禮樂文化的風采。
現(xiàn)在小學生的課余生活非常的豐富多彩,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們在課余時間組建學習興趣小組,學習古箏、古琴、編鐘、骨笛、二胡、三弦等,都可以鼓勵學生們學習和嘗試。此外,現(xiàn)在電視上、網(wǎng)絡上的很多節(jié)目,也都在用非常新穎的方式,向我們介紹和宣傳中國禮樂文化的知識,即使學生們不擅長演奏,常聆聽和觀看節(jié)目,也能很好地升華學生對禮樂文化的認知。
總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不僅要重視對學生開展音樂教育,同時要秉持文化復興的偉大旗幟,將中國傳統(tǒng)禮樂文化融入小學音樂課堂,以便更好地使小學生了解本民族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并鼓勵學生將傳統(tǒng)禮樂文化加以創(chuàng)新,奏出時代最強音。
參考文獻:
[1]于東.淺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小學音樂課堂的融合[J].新課程:小學,2015(3):76.
[2]占羚.孔子的“樂教”思想對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啟示[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7.
[3]鮑艷敏.論文化意蘊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0(2):7-8.
作者簡介:樊國娟,中學高級,江蘇省句容市,江蘇省句容市華陽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