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米格爾大街》是英國印裔作家維·蘇·奈保爾的作品,它講述了英國殖民地:特立尼達的首都西班牙港上殖民地人民艱難且漂泊無依的生活。本文從霍米巴巴的后殖民角度主要集中于混雜性、模仿和無家狀態(tài)來探索《米格爾大街》的藝術魅力。與以往運用宏大敘述和描寫西方英雄人物的文本不同,在《米格爾大街》中,維·蘇·奈保爾選擇描寫居住在米格爾大街上被殖民與被邊緣化的人們,以及這些人漂泊無依的生活。這些后殖民因素使《米格爾大街》發(fā)人深省并具有深刻內(nèi)涵。
關鍵詞:霍米巴巴;后殖民主義;米格爾大街;模仿
作者簡介:賴思琦(1994-),女,漢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9--03
維·蘇·奈保爾是生長于英國屬地特立尼達的著名作家,并且于200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奈保爾主要刻畫了英屬殖民地特立尼達的首都:西班牙港上處于邊緣狀態(tài)人們的生活。正如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中所說:“其著作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與不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為一體,是驅策我們從扭曲的歷史中探尋真實的動力?!痹凇睹赘駹柎蠼帧分校伪枮槲覀冋故玖嗣赘駹柎蠼稚媳恢趁褚约氨贿吘壔藗兊纳?。對他們而言,生活是絕望的、無助的且如浮萍般漂泊無依。米格爾大街上的人們所遭受的暴力、無助、挫折甚至使得他們精神失常。對于這樣的生活現(xiàn)狀,人們只能接受卻無力改變。國內(nèi)外對奈保爾《米格爾大街》的研究早已出現(xiàn),但是研究數(shù)量不多,而且主要集中于從巴赫金的復調理論、狂歡化理論對其進行解讀以及對其邊緣性解讀。本文從霍米· 巴巴的后殖民理論即:混雜性、無家狀態(tài)、模仿等方面來探索《米格爾大街》的藝術魅力,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維·蘇·奈保爾《米格爾大街》中的深刻內(nèi)涵。
1. 后殖民主義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論
1.1 后殖民主義
根據(jù)艾布拉姆斯與哈珀姆合編的《文學術語詞典》中對后殖民主義的定義:“該術語是指對英國、西班牙、法國和其他歐洲帝國的前殖民地所特有的歷史、文化、文學和話語模式的批判分析。這類研究尤其關注非洲、亞洲、加勒比海諸島及南美洲的第三世界國家?!保?06) 作為一種闡釋文學文本的批評方法,后殖民主義強調不同文化之間的敵對關系。在后殖民主義理論發(fā)展過程中,有三位后殖民主義理論的代表人物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他們分別是弗蘭茲·法儂、愛德華·賽義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
弗蘭茲·法儂(Franz Fanon)于1925年生于法國殖民地馬提尼克島,他的文化批評既是政治性的也是學術性的,其批評軌跡伸展到哲學、精神病學、社會科學和文學領域。他的代表作品是《黑皮膚,白面具》和《全世界受苦的人》,前者主要闡釋了法儂對于語言與民族文化之間關系的觀點,后者主要是其對民族主義與民族文化的思考。
作為后殖民主義理論的重要人物,愛德華·賽義德(Edward Said)對文化研究與后殖民研究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愛德華·賽義德最著名的作品《東方學》出版于1978年,學術界一般把愛德華·賽義德《東方學》的出版作為后殖民批評興起的標志。王岳川在其主編《后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一書中提到:“賽義德的東方主義研究具有明顯的意識形態(tài)分析和政治權力批判的傾向。他在這個世界的話語-權力結構中看到了宗主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觀念與邊緣國政治文化的明顯二元對立。”(43)
佳亞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是另一位后殖民主義中重要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在后殖民批評中引入了性別視角,對后殖民理論的分支后殖民女性主義批評具有獨特貢獻。斯皮瓦克最有影響力的是其論文《屬下能說話嗎?》,在后殖民的理論空間和話語系統(tǒng)里,該論文主要關注于“屬下階層”那些沉默的邊緣群體:即沒有發(fā)言人也難以有代言人的階層。
以上所述是對后殖民理論重要代表人物的簡單梳理,下面則重點介紹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論。
1.2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論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論與上述提到的弗蘭茲·法儂、愛德華·賽義德和佳亞特里·斯皮瓦克的觀點不同,霍米·巴巴主要關注于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文化碰撞所形成的第三空間,文化矛盾狀態(tài)、模擬與混雜性等,其理論為顛覆殖民話語提供可能,而無家狀態(tài)則真實地表達了殖民地人民無所依托的精神狀態(tài)。
1.2.1 混雜性
混雜性在后殖民研究中是一個不可或缺和至關重要的概念,混雜化是由殖民接觸所產(chǎn)生的一種新的跨文化形式,其意味著不同的文化之間相互交織而且恰恰與傳統(tǒng)的二元對立相反。巴巴將混雜性定義為“一個殖民地話語的一種問題化……它逆轉了殖民者的否認,于是‘被否認的知識進入了主宰性話語并疏離了其權威的基礎……”(Bhabha114) “如果殖民權力的后果產(chǎn)生了混雜化,這就瓦解了殖民權威,因為重復是有差異的。這樣混雜性就命名了一個‘主宰過程的策略的逆轉,它‘在將歧視的眼神轉回到權力之眼的顛覆策略過程中重新影響了權威”(Bhabha112) 受巴赫金的“復調”理論和混雜理論的影響,巴巴把巴赫金的混雜理論與后殖民研究融合在一起,他主張“殖民與被殖民的情境彼此雜糅,形成第三空間,并因而發(fā)展出存在于語言認同和心理機制之間、既矛盾又模糊的新型過渡空間?!保ㄉ蹭h,117) 因此,巴巴認為多元文化的混雜,“不但使異文化之間有彼此交錯穿插的可能,在這種跨疆界文化的能量釋放過程中,許多新生的意義也因而得以產(chǎn)生”(Fludernik, 13-14) 巴巴等后殖民理論家在殖民話語中找到某種混雜狀態(tài),并將混雜化作為一種消解兩極性的有效策略。
1.2.2 無家狀態(tài)
后殖民理論家同時也關注殖民地人民的‘流放狀態(tài)?!鞣乓辉~包含了各種各樣的意義并非僅僅是從一個國家遷移到另一個國家,而且還可能是來自種族(意味著一個人的父母親來自不同的種族),‘流放也可能來自心理上或是文化上。對于被殖民者而言,他們則面臨著處于兩種相矛盾的文化之間的困境,或者他們對這兩種文化都沒有歸屬感,在這個意義上,他們自然而然就會有霍米·巴巴稱之為“無家感”。“無家狀態(tài)”是指一種“把家搬遷到別處的疏離感,這是一種遠離故土和跨文化的成長?!保˙habha 9) 因此,“無家狀態(tài)”則會來自混雜身份中的“間隔”或者“間隙”?!盁o家狀態(tài)”與“無家可歸”不同,前者是指即使在家卻沒有家的感覺,因此“無家狀態(tài)”更多是指殖民地人民有家,卻沒有歸屬感,更多的是感到自己漂泊無依。巴巴指出“在那樣的置換之下,世界和家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而且令人驚異的是,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互為對方的一部分,強加給我們一種視覺,這種視覺有一種令人困惑的分裂感?!保˙habha 9)
1.2.3 模仿
模仿是一個重要的術語常用來形容殖民者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關系。模仿是殖民者用于控制殖民地人民的一種手段,殖民地人民被要求接受殖民者的文化并且內(nèi)化于心。在這種意義上,“模仿”通過使殖民地人民“重復”殖民者的文化,完成了它自身的教化任務。然而,當殖民話語鼓勵殖民地人民通過采用殖民者的風俗習慣,價值觀以及制度等來“模仿”殖民者時,其結果卻只是“重復而非認同”,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模仿也是有危險性的。“總之,被壓迫者表面上不張揚自己的真實態(tài)度,甚至對處于宰制地位的話語曲意認同,偽裝自己以進入殖民、主流話語,然后借用模仿的機會對殖民話語或主流話語進行戲仿、扭曲,使其內(nèi)在的、根本性的謬誤暴露出來。”(查日新 79) 因此,模仿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復制”或者“重復”殖民者的文化而是一種反抗的策略。
2. 從霍米巴巴后殖民角度解讀《米格爾大街》
運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論即:混雜性,模仿和無家狀態(tài)來分析維·蘇·奈保爾的《米格爾大街》有助于我們了解在英屬殖民地特立尼達的首都西班牙港上的人們的“無家狀態(tài)”,以及他們是如何對殖民話語進行反抗來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2.1 《米格爾大街》中的混雜性
“他者化”是殖民者用來利用被殖民者和使被殖民者從屬于自己的一種手段。對于殖民者而言,他們扭曲并貶低被殖民者的文明,并把被殖民者視為野蠻的,未開化的,通過偽裝在為被殖民者帶去文明的面紗下,殖民者使自己的殖民與掠奪資源合理化。對于被殖民者而言,他們則否定這種所謂的先進的文明,并且通過他們自身悲慘的被邊緣化的經(jīng)歷,或者通過改寫殖民者的文化以達到發(fā)出自己聲音的目的。在第五章曼門中,曼門告訴我們昨晚上帝告訴他的事:“……上帝說,‘曼門,過來看,這些人。他指給我看,一些丈夫們在吃妻子的肉,妻子們在吃丈夫的肉,父親們在吃兒子,母親在吃女兒,兄弟吃姐妹,姐妹吃兄弟,這就是那些政客宣傳的本島自力更生的景象,但是兄弟們,現(xiàn)在求助于上帝還為時不晚?!保伪?36) 奈保爾通過曼門向我們展示了殖民者對被殖民者文明的扭曲,將其“他者化”以凸顯自己文明與先進。而通過最后一句話,可以看出西方殖民者的宗教在殖民地的影響,因為米格爾大街上有許多民眾相信上帝,并且視其為救世主。但是在第九章注冊會計泰特斯·霍伊特中,海特說他不認為泰特斯·霍伊特喜歡上帝。泰特斯·霍伊特也表明說:“最要緊的是你是否心誠,瞧,就像我信仰從我褲兜里掏出來的這盞自行車燈一樣,把它擺在某個地方,誠心實意地信仰它,向它祈禱,向它祈求我所需要的一切,這便是我的信仰?!保伪?77) 并且對于米格爾大街上人們受西方思想影響,開始自我貶低并且不關心自己的國家時,泰特斯·霍伊特也曾批評道:“瞧瞧你們這些人一點都不關心自己的國家……可是這是歷史,伙計,就是你們自己的歷史,你們必須要了解這些事……古時候羅馬人有這么一句話,‘思想健康才能身體健康……”(奈保爾 79) 奈保爾通過清醒的殖民地會計泰特斯·霍伊特對上帝的否定與對信仰的重寫,使得被殖民者看清自己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并且通過文化混雜使得殖民地人民在進入殖民話語內(nèi),并為消除西方宗教的神圣性,顛覆殖民話語提供了可能。
2.2 《米格爾大街》中的模仿
在《米格爾大街》的第五章曼門中,奈保爾用“模仿”辛辣地諷刺了殖民者所謂民主與自由的政治體系與其宗教。例如,曼門被視為一個瘋子,每一場選舉他都去參加,但是他每次都只得到3張選票,他從來都不會成功或者有任何變化。但是實際上,他并沒有理由獲得另外兩張選票?!八麄兪且院谏哪姆绞皆诜纯?解構著‘莊嚴的選舉?!保◤埖旅?70) 更為諷刺的是曼門對于基督教的模仿,這種模仿完全不是因為殖民地人民認可基督文化,恰恰相反,這出鬧劇完全暴露出了基督教中的謬誤。一天,曼門說他在洗完澡后看見了上帝并且開始布道。然后“曼門開始在米格爾街拐角處瑪麗太太店鋪前的遮陽篷下講道……他是一位能打動人心的傳教士,他的說教方式十分古怪,他可以讓女人們痛哭流涕,能叫海特那樣的人心驚膽戰(zhàn)?!保伪?35-36) 曼門是如此認真,以致許多在米格爾街上的人都信了他?!捌婀值氖牵绞橇钊烁械娇植?,來聽他布道的人越多,給他的捐款也就越多?!保伪?6) 之后,曼門要求人們把他綁起來釘在十字架上,然后讓人們向他扔石頭,當人們開始這樣做時,“曼門呻吟者說:‘上帝啊,饒恕她們吧,她們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隨后他厲聲唱道:‘用石頭砸我啊,兄弟們?!保伪?38),但是當人們真正地用石頭砸他時,曼門感到既受傷又驚訝?!啊饨械溃骸@是怎么回事?你們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嗎?喂,快把我從這玩意上解下來,快放我下來!看我怎么收拾你們這些往我身上扔石頭的雜種?!保伪?8) 最后,警察帶走了曼門,鬧劇結束。通過“模仿”,殖民地人民用模仿來暴露出殖民者所謂的民主政治體系與西方宗教中的謬誤,在模仿的過程中使得新的意義得以產(chǎn)生,并使得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成為可能。而西方殖民者關于民主的選舉制度以及宗教救贖等宏大主題則在曼門的模仿中被解構了。
2.3 《米格爾大街》中的無家狀態(tài)
在《米格爾大街》一書中,奈保爾運用了備忘錄式的碎片化事件來描寫米格爾大街上的人物和地點來展示一種“無家狀態(tài)”?!睹赘駹柎蠼帧酚?7個在米格爾大街上人們的故事組成,這些人不知道自己實際想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對于他們而言,生活的意義是什么。對米格爾大街上的人們而言,生活是漫無目的的,大多數(shù)的人們都遭受了各種不幸或是劇痛。并且夾在兩種相矛盾的文化之間,米格爾大街上的人們并非根植于自己的本土文化,而是崇尚殖民者的文化,其表現(xiàn)為他們對英國人或美國人的生活方式與習俗文化的崇尚與模仿。例如在第15章直到大兵來臨中,戰(zhàn)爭爆發(fā)了,希特勒占領了法國,美國人開始進入特立尼達。而本章的主人公“愛德華徹頭徹尾地投靠了美國人。他的衣著越來越美國化,還學會嚼口香糖,就連說話也拼命撇美國腔?!保伪?148) 后來愛德華不愿意再和他以前的特立尼達的老朋友們來往,同時也開始貶低特立尼達的人們。尤其在愛德華參加了繪畫展,但是結果連個安慰獎都沒得到之后,他對特立尼達的怨恨更加強烈起來。他說:“我真他媽的蠢,竟把自己雙手畫出來的作品送給特立尼達人去品頭論足。他們懂什么?哼,我要是個美國人就不一樣嘍。美國人才算是人,他們明事理?!保伪?148-149)愛德華最終以白人妻子跟美國人私奔,他賣掉房子,離開特立尼達為結局。在愛德華的故事中,愛德華始終沒有在特立尼達的本土文化與外來的美國文化中找到自己的歸屬感,或者說這兩種文化他都不屬于,對于本土文化他嗤之以鼻,而他與白人妻子分離的結局則隱喻了愛德華對于美國文化也只是一個外來者,并不能真正地融入進去。由于自我歸屬感的失敗而導致的挫折與困惑,使得殖民地人民失去了他們的精神家園,心靈無所依托,處于一種“流放”狀態(tài)。而殖民地人民“自我的身份無法在一種有延續(xù)性的社會文化中得到確認,自我則在文化錯置的過程中迷失了?!保ㄈ我圾Q 141-142)
3.結語:
維·蘇·奈保爾僅僅是刻畫了米格爾大街上被殖民與被邊緣化的人們,而非提出期待更好的生活,以使得這段壓抑而扭曲的歷史呈現(xiàn)于人們眼前。通過霍米·巴巴后殖民角度來分析《米格爾大街》即混雜性、模仿則提供了顛覆殖民話語的策略,被殖民與被邊緣化的殖民地“小人物”也可以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另外,以及無家狀態(tài)來展示英屬殖民地,西班牙港上人民的生存困境,則表現(xiàn)出其對家園的渴望。作為一種反抗而非全盤接受殖民者文化,殖民地人民通過模仿殖民者的政治體制與宗教,來揭示所謂更“文明”與“先進”的殖民者的謬誤,這也使得殖民地人民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和有助于提高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識。
參考文獻:
英文文獻:
[1]Monika Fludernik, “The Construction of Hybridity: Postcolonial Interventions”, in Monika Fludernik, ed., Hybridity and Postcolonialism: Twentieth-Century India Literature, Stauffenburg Verlag Brigitte Narr Gmbh, 1988, p13.
[2]Homi K. Bhabha, The Location of Culture[M]. London: Routledge. 1994.
[3]V. S. Naipaul. Miguel Street[M]. Vintage. 2002.
中文文獻:
[1]艾布拉姆斯. & 哈珀姆. 文學術語詞典:第10版:中英對照[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奈保爾著. 王志勇譯. 米格爾街[M]. 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
[3]任一鳴. 后殖民:批評理論與文學[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4]生安鋒.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論研究[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5]王岳川編. 后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M]. 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6]查日新. 空間轉向、文化協(xié)商與身份重構—霍米·巴巴后殖民文化批評思想述評[J]. 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1,(03).
[7]張德明. 《米格爾大街》的后現(xiàn)代、后殖民解讀[J]. 外國文學研究,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