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祥奉
〔關(guān)鍵詞〕問題學生;班級管理;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13-0075-02
在辦公室,我常聽到有班主任抱怨:“我們班難弄。怎么弄?有幾個心理問題學生!”說這話的,有高一年級的班主任,有高二分科不久的班主任,當然更多的是高三班主任。真有那么多心理問題學生嗎?對此,我認為不能把特別學生貼上心理問題標簽。誠然,班上遇見心理問題學生,確屬無奈。先不說有多難做引導工作,甚至連找到合適的切入口都困難。因為,老師做心理輔導時,如果切入點不佳,或話語表達不當,甚至肢體語言欠妥,就不但會使工作無成效,可能還會適得其反。
每當聽到班主任這方面的訴苦,我就想:即使某學生有心理問題,也不要給該生貼上心理問題標簽。因為一旦貼上標簽,幾乎不可能撕掉,更無益于問題的解決。我在做班主任時,從不與科任老師說哪位同學有心理問題,更不會把這類學生報給年級和學校備案(我不否定這種做法的積極面,因為學校知道后,會某種程度上幫助班主任做學生工作,且這種制度一定程度上也保護了老師)。
為什么聽不到我班上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呢?是我幸運,沒遇到?還是我有什么好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我舉一例。
2019屆我?guī)У氖且粋€文科實驗班,我是高三接手的。認識學生才一周,不同學生就在同一天向我反映同一位女同學:我不與她坐,她經(jīng)常發(fā)無名火,摔東西,我也知道不是罵我,我也試圖適應(yīng),因為以后到社會上也會遇到不同的人,但我做了很多努力,忍了許久,但問題總得不到真正解決,現(xiàn)在進入高三,我不想影響學習,我不愿與她坐。上午同桌反映,下午室友又來反映(我事后從側(cè)面了解到,同桌反映與室友反映不是商量好的,而是巧合):她每天晚上就寢燈熄后,晚上11:30后才開始洗衣服,之后衣服的水滴聲又影響室友休息,更恐怖的是我們看到她手上曾出現(xiàn)過幾次被刀劃過的痕跡(懷疑是自殘),還看到過她深夜到我們每張床上挨個悄悄地看,以為我們睡著了(寢室燈關(guān)了,外面有走廊燈,所以同學裝作睡著)。
同桌反映的問題容易引導,但室友的反映讓我震驚,我下意識地判斷:這位同學的心理問題很嚴重。我暗暗告訴自己:要防止這位同學自殘!防止事態(tài)惡化,及時改善她和同學的關(guān)系。于是,我圍繞該同學,開始了一學年的跟蹤與引導。
一、認真傾聽,舉重若輕
高三學生,心理漸趨成熟,需要有勇氣才會找到班主任反映另一同學的不是的。因此,當同桌與室友向我反映這位同學的情況時,我認真地傾聽,聽后適當?shù)貑柫艘恍┘毠?jié),支撐她們反映的問題,也使我獲得了更多的感性材料,便于我內(nèi)心作出更理性的判斷。
傾聽,是一種平等而開放的交流。讓訴說者感受到了自己的被尊重與被重視,交流又使訴說者打開了心結(jié),為老師解決了問題,創(chuàng)設(shè)了和諧的環(huán)境,為改善反映者與被反映者關(guān)系打下了良好基礎(chǔ)。
從反映者訴說的信息中,“自殘”及背后的關(guān)聯(lián)性是最值得關(guān)注的,雖然與反映者直接關(guān)聯(lián)度不高,但不能當著反映者分析“自殘”的危害性,否則會使同學之間的關(guān)系更微妙、問題更復(fù)雜,不利于我后期針對性工作的開展。所以,我獲得被反映者“自殘”的信息后,沒有在反映者面前流露出對問題的焦慮及事情的嚴重性。
二、走近內(nèi)心,有的放矢
木之有本,水之有源。對學生進行引導,必須先走進學生,了解她的所思、所想。
我找到被反映的學生后只是與她聊了一些學習、生活中的話題,并沒有問她壓力問題、同學關(guān)系問題,也沒有說有同學到我這里反映她的問題,更沒有問“自殘”的事。談的話題圍繞“進入高三后學習節(jié)奏與高一高二有什么不同?上課聽課效率滿意嗎?作業(yè)完成情況?一天睡幾個小時?每天會去跑步嗎?”等,所以,談得自然、愉快,在交談中滲透高三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使她對高三要求更清晰、更自信,至于“心理壓力、自殘”等話題只字未提。
三天后,我有意制造與她在學校走廊的邂逅,我問她“這兩三天,我看你狀態(tài)不錯!”她也會心地微笑道“是”。以后,我隔十天、二十天、一個月,或月考前、或月考后,有時我是專門找她聊、有時是制造隨意聊的機會,平時也在默默觀察她的表現(xiàn)。
高三一學年,我與她談的話題很多,但我始終定位是在與一位正常學生交流,從不講“自殘”等敏感話題。平時遇見她,給她一個微笑和肯定的眼神。
樹木長其大,方枝繁葉茂,枯黃落葉也隨之凋零。跳出一定話題來解決問題,正所謂格局決定結(jié)局。否則,師生鉆到同一圈子內(nèi),辦法可能想得多,但效果往往不佳。
三、統(tǒng)籌各方,聚合力量
孤雁難飛,孤掌難鳴。班主任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借助老師、同學和家長的力量。而又不能讓他們知道這位同學有心理問題,因為貼上“心理問題”標簽去對待這位同學,會用有問題的方法去解決有問題的人,問題還是解決不了。
我是這樣處理的:對老師說,某某同學目標堅定,學習勤奮,平時多鼓勵她;對同桌、室友,不定期地問問這些學生的學習情況、寢室情況,也不圍繞某某同學情況來問;對家長,我沒提及其孩子有心理問題,更多的是肯定其孩子在學校的良好表現(xiàn),因為家長知道孩子有心理問題后會很著急,勢必把自己的情緒直接或間接地傳遞給孩子,會加重孩子的焦慮。
我一學年下來,有意無意地、不定期地與各方保持溝通,他們并沒發(fā)覺很多話題的背后是因這位同學而起。所以,我圍繞這位同學,凝聚了各方力量,全面掌握了這位同學的信息,可以說,一切盡在我的掌握中。
遇上一位偏執(zhí)的學生,一學年時間充滿變數(shù),我心里還是有忐忑的。但我又是自信的,因為我有31年的教學經(jīng)歷,長期的班主任工作經(jīng)驗積累,我有能力引導好這位同學。
事實證明,我成功了,最后這位同學順利畢業(yè),也考上了重點大學。我認為,比考上重點大學讓我更滿意的是,她與其他同學一樣,都是一位正常的同學。在高中,她沒有獲得心理問題學生標簽,這也許有益于她一生的發(fā)展。
雖然她已經(jīng)畢業(yè)了,但我還是惦記她。所以,她考取大學后,我與她進行了一次長談,鼓勵她、肯定她,更多地引導她規(guī)劃大學生涯,勇敢迎接新的挑戰(zhàn)!
教育是慢藝術(shù),不僅需要愛心,還需要耐心和合理的方法。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第一中學,佛山,528300)
編輯/劉 芳 終校/劉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