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華英
摘要:面對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教師只有樹立動態(tài)生成的正確態(tài)度,把握有利時機,運用有效策略,才能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真正享受課堂生成的精彩。
關鍵詞:課堂教學? 促進? 有效生成
新課程非常關注和提倡動態(tài)生成,而在這種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上,有許多不可控制的生成性因素。那么,教師應怎樣做才能有效促進課堂生成,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呢?
一、欣賞學生,為課堂的生成打好基礎
記得實習的時候我上的一篇課文是《盤古開天地》,其中有一句描寫盤古開天地的話: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
師:你們誰能說說“掄起”是什么意思?
生1:拿起的意思。
生2:很用力的拿起。
最后,有一位學生站起來,他說:“我想用動作來解釋‘掄起的意思?!苯又?,他便做出了一個用力揮舞的動作。經他這么一做動作,別的學生對詞語的意思很快就理解了。我為他這種別出心裁的回答感到震驚,高興,于是我夸獎了他,并讓其他同學向他學習。結果發(fā)現,接下來的課堂學習氣氛越來越活躍,學生都處在積極思考的狀態(tài)。
因此,教師要欣賞學生的“獨到見解”“異想天開”或者“別出心裁”,讓學生敢想、敢說、敢疑、敢批,為課堂的生成奠定基礎。
二、把握生成的有利時機
(1)質疑問難中生成。質疑即是學生主動求知、主動學習的生動體現,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品質的重要途徑。他們提出的問題就是新的教學資源,而且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他們提出的問題也會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如果教師能及時抓住,集中力量攻破疑點,那么教學就會在“生疑——質疑——解疑”中創(chuàng)造精彩。
(2)在多元解讀中求生成。對于文學語言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由于讀者時代,經歷,個性的差異,對文本的解讀必然呈多元的態(tài)勢。因而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重視學生的多元解讀,關注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
記得見習的時候,有一位教師在上《四季》一課時,讓學生思考:冬天里雪人會怎樣想呢?
生1:雪人覺得自己很神氣。
生2:雪人覺得很自豪,因為自己很漂亮。
生3:雪人很高興,因為他能跟很多小朋友玩。
生4:雪人拿著掃帚很神氣。
后來,有一位學生說:“雪人很害怕,因為冬天過了,他就要融化了?!边@位學生的見解很獨特,說明此時學生已經入情入境,和雪人融為一體了,教師并沒有必要去追求一個唯一的答案。
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多元解讀,讓學生在文本原有的基礎上產生新的觀點,產生多種生成答案,盡管這些答案有高下之分,但這些都融入了他們自己的思考,并在這種解讀中獲得了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升華。
三、運用動態(tài)生成的有效策略
(1)教學流程以在生成中適當變動。我在一本教學雜志上看到過一堂別具一格的作文課:老師剛想開始上課,突然巨大的雷聲打破了安靜的氛圍,幾乎所有的學生都不由自主地把頭朝向窗外,安靜的課堂開始騷動起來。顯然如果這時整頓紀律,效果肯定不佳,停下來讓學生做作業(yè)也不是好辦法。于是老師順水推舟,停下來和學生一起沖出教室,欣賞起窗外的景色。天空響起雷聲,許多學生嚇得叫起來。老師又讓學生觀察這些同學的神態(tài)、動作。操場、樹枝、房屋都成了同學觀察的對象。暴雨過后,老師又叫學生講講這場雨,學生講得頭頭是道,于是老師布置作業(yè)——寫一篇關于雷雨的作文。第二天作業(yè)交上來,效果出奇的好。
在這堂課中,教師打破了原先的安排,在課堂生成中及時改變了教學計劃,卻收到了更好的效果,使生成更精彩,更有效。
(2)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在生成中隨機“增刪”。我在實習期間教學《一副名揚中外的畫》一文,當一位學生讀到“這副畫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現在還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館里”時,把“保存”讀成了“保留”。當時我叫其他同學指出了這個錯誤,同時,我想到,何不讓他們區(qū)別一下“保存”與“保留”呢?于是我抓住這一細節(jié),增設了教學環(huán)節(jié)。
師:“保存”與“保留”這兩個詞語哪個更好?
生:“保存”。
師:兩個詞語的意思有區(qū)別嗎?(討論)
生:“保存”指事物不受損失,保持原樣,不發(fā)生變化留下來,而“保留”不一定就保持原樣。
師:那《清明上河圖》是不是按原樣留下來了呢?
生:是。
師:所以,用哪個詞語好?
生:保存。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我在課前沒有預料到的,但我覺得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增補更有利與教學目標的深化,并且指導老師在課后也肯定了這種做法。因為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興趣、情緒、觀點,乃至錯誤的回答都是完善教學過程的動態(tài)生成性資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推進必須納入這些變化的學習情境。
四、教師要做好一名引導者,防止學生在生成中迷失
面對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教師常常會被課堂上一些錯誤信息資源和毫無意義的生成性問題分散精力,擾亂視線,繼而引發(fā)教學行為上的偏差和迷失。這樣,既沒有很好地促進有效生成,也沒有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教師要做好課堂的引導者,防止學生在生成中迷失。
(1)克服過分強調“獨特體驗”忽視價值取向。語文新課標特別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但小學生的生活閱歷不如教師豐富生活體驗不如教師深刻,如果對學生非理性的解讀不能及時糾正,或視之為創(chuàng)新,便會使課堂生成偏離了正常的價值取向。
例如,在《狐貍和烏鴉》一課中,學生對文本主人公的評價是——狐貍很聰明!你看,它為了得到肉,很會動腦子!對于這些所謂的“獨特體驗”教師如果不加以糾正,任其蔓延,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怎么會不迷失方向?”因此,讓學生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同時,要求語文教師有靈心慧眼,幫助學生在獨特體驗和價值取向之間找到支點。
(2)克服過分追求“教學形式多樣”導致課堂教學虛化?,F在課堂很流行的用語是: “你喜歡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你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你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結果,不和諧的現象接踵而至:不少學生讀最簡單的一段,亂讀,隨意交流。在課堂小組討論中,教室里討論聲響成一片,課堂氣氛非常熱烈。但展示討論成果的往往是幾個優(yōu)等生。這種討論形式也不利于課堂生成。
(3)做一個耐心、寬容的引領者。在動態(tài)生成的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特別是要有足夠的耐心,善待和寬容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和不足,因為錯誤往往是新的課堂生成的契機。
五、調整好教師自身的心態(tài),促成精彩生成
面對動態(tài)生成的不可控制的課堂問題。教師普遍有一種擔心:如果自己被課堂上即時生成的問題“問住”了,怎么辦?因而,教師更愿意將課堂生成控制在自己設定的范圍之內,缺乏應有的耐心和寬容大度。但其實理想的課堂生成正需要“問住了”,教師被學生“問住了”,往往是新的課堂生成的生長點。
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生成的即時資源,在被學生問住的情況下,耐心引導學生再細讀課文,積極思考,使學生的理解更加深刻,情感得以升華。
總之,只要我們把握時機,相信學生,相信自己,合理運用策略,?我們的語文課堂定會出現有效生成,成為五彩繽紛的精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