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曉春
摘 要?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言課程的基本特點;在語文教學必須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過程;要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tǒng)一,要注意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了無痕跡地融合。
關鍵詞 語文教學;工具性;人文性;統(tǒng)一
中圖分類號:H09,D613,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05-0065-01
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又該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呢?
要討論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問題,首先要弄清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工具說和人文說的爭論就十分激烈。有人認為,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是工具性。從工具性出發(fā),主要是解決使用語言文字工具的問題。因此可以說,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yǎng)聽、說、讀、寫的能力。但也有人認為,工具性的說法還欠科學,過分強調語言的工具性,從而導致語文教育的各種問題紛紛顯露。比如,人文精神的失落、課堂教學的桔燥、語文考試的教條、文學素養(yǎng)的缺失等等。所以主張語文學科不應該“姓”工具,而應該“姓”人文。他們認為語文學科有強烈的人文性,其對學生的精神、思想、思維、審美、創(chuàng)造力、道德情操等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
那么,應該如何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性質呢?不妨從分析“語文”概念入手,進行深入討論?!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對“語文”的釋義有二:(一)“語言文字”、(二)“語言和文學的簡稱?!边@兩個義項中,都有“語言”一詞時?!冬F(xiàn)代漢語詞典》指出:“語言在與‘文字并舉時僅僅單指口語”。所以第一種義項中可以解釋為“口語與書面語”,它通常指的是對口語和書面語的駕馭能力。在第二個義項中,“語言”的含義為“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xiàn)象?!币虼?,“語文”的第二種義項是指人類所特有的、特殊的語言和文學這兩種社會現(xiàn)象。
工具性的提出,它強調了語文的本體地位,改變了任意解說語言學科性質的混亂狀況,特別是對于改變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品德課的狀況發(fā)揮了作用。同時,工具性的提出,解決了使用語言文字工具的問題,明確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yǎng)聽、說、讀、寫能力。這里,所說的特殊任務,一是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任務;二是表明這是首先必須完成的任務;三是表明還有其他任務。基本任務和其它任務是緊密聯(lián)系、相輔相成的,其他任務都以基本任務為基礎,并豐富和發(fā)展了基本任務。
人文性的提出,是基于語文學科對學生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等的影響力。文以載道,文無不載道。學生在學習教材掌握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同時,必然受到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等的教育和影響。他們在閱讀、品味那些文筆優(yōu)美、富有思想情感的文字時,會不同程度受到感染和熏陶,會被潛移默化地影響。但不管受到多大的教育和影響,對語文課來說,讓學生掌握本民族的語言文字是第一性的任務,其它一切都是第二性的任務,都是從屬的任務,附帶完成的任務。
語文教學必須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要做到這樣,老師必須全面正確理解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思想性、文學性和知識性。要理解工具性(即掌握本民族的語言文字)是首要的,擺在第一位的,人文性(即思想、道德、情操、文學、文化、知識),是從屬的,擺在第二位的。
可以說,學科的性質決定了學科的教學任務,語文也不例外。如上文所述,語文學科的性質比較復雜,它的教學任務也相對比較復雜。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它的教學任務就是學習掌握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語文具有思想性,這決定了語文教學還有思想教育任務。而思想教育是建筑在語言文字基礎上的,是同聽、說、讀、寫結合的,所以培養(yǎng)讀寫能力和思想教育的關系,也就是文道關系。要完成思想教育任務,必須以文為主,文道統(tǒng)一。語文學科具有文學性,這決定了語文教學還有文學教學的任務。文學教學也建筑在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是語言文字的表現(xiàn)形式。
從上面所談到的語言學科的性質和任務中可以看出,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必然整合在一起的,無法割裂的。
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為什么必須統(tǒng)一?不統(tǒng)一會帶來什么弊端?這是每一位教師都應清醒認識的。比如,教師在教學中過度強調工具性而忽視了人文性,那么必然會出現(xiàn)教學上的實用主義,必然會導致文道分離,最終的結果是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的缺失,這是有悖于國家的教育方針的。相反,如果教師總是高揚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忽視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則不可避免地沖擊了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及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掌握,這是語文教育的基本失敗。誠然,語文教學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結合,做到融合自然,滲透到天衣無縫,這要求教師必須下一番苦功夫。要選擇那些適宜滲透人文教育的教材,滲透的時間要適宜,要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了無痕跡地融合進去、滲透進去,避免生硬插入,刻意滲透。
從這個案例可以說明,只要教師做一個有心人,就可以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做到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