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敏
【摘 ?要】 ?識字教學作為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在語文教學特別是低段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在這一階段所積累的詞匯量的多少,直接影響著未來的閱讀學習以及寫作學習。基于此背景,筆者對部編版低段識字教學要突出生活性、層次性、規(guī)律性和文化性的策略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 ?部編;低段;識字;四性
漢字濃縮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智慧,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學習漢字則是傳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一環(huán),既影響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也關系著無數中華兒女的學習與成長。因此,培養(yǎng)小學生的識字興趣和自主識字習慣成為了低年級語文教師的工作重點。教師要以部編版語文教材為導向,明確教學重點,從識字與字詞積累抓起,有效引導學生的自主識字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能力。
一、生活性——激發(fā)識字興趣
要想幫助低年級學生養(yǎng)成一項技能,最好能夠以興趣為驅動力,識字技能的養(yǎng)成也可以如此。眾所周知,低年級學生生性好動,又缺乏一定的自制力,新鮮感來去如風。識字能力確實是一項需要日積月累才能養(yǎng)成的技能。在進行識字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盡可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挖掘身邊的漢字的蹤跡,自主進行生字的學習。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中,包含了兒歌、韻文、神話等多種體裁的課文,能夠充分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滿足學生現階段的學習需求。
例如,一位教師在對課文《春夏秋冬》一課的生字進行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回憶了自己對于四季變化的印象,說一說自己認為的最能代表各季節(jié)的特征。學生紛紛開始沉思,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作答。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寫下了“綠葉”“紅花”“雨”等生詞。接著,教師回歸教材,結合大家對各季節(jié)的印象引導學生認識生字詞。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學生的識字興趣被充分調動,也進一步促進了語文課堂的活躍度。
二、層次性——奠定識字基礎
在以往的識字教學中,教師通常會在黑板上將本節(jié)課的生詞進行板書,接著借助反復誦讀、識記等機械化的方式來強化學生記憶。在這種模式下,學生雖然能夠達到識記生字的目的,但方式單一而呆板,并不能激發(fā)起識字興趣,從而有效而熟練地掌握生字。部編版語文教材則在編排上與過去有了明確的區(qū)分,以先識字后學拼音的方式展開教學。這種做法能夠引導低年級學生在生活中自覺識字,拉近漢字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能夠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打好識字基礎。
例如,一位教師在對部編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進行教學時,考慮到這一單元中的生字實際上在學生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換言之,學生對這些生字并不陌生。所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先識字后學拼音,則可以增強學生的識字信心,培養(yǎng)識字興趣。部編版的語文教材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實際需求,教師則可以基于教材本身,在契合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展開教學活動,更容易讓學生體會到漢字學習的趣味,讓這種趣味成為驅動學生學習拼音的動力,進一步引導學生投入到漢語拼音的學習之中。
“教”與“學”之間存在著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教師的教法“得當”,學生才能有信手拈來之感。在當前環(huán)境下,教師要將部編版語文教材作為教學指導,科學把握好學生現階段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規(guī)律,讓識字教學充滿樂趣。即便識字教學在內容上看較為簡潔,難度不大,但要想教出水平,也需要教師苦下功夫,將學生的個性化特征與教學要求緊密結合在一起,為學生設計豐富的識字教學活動。例如,一位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走”“跑”“跳”等生字時,先拋出問題,讓學生自己猜一猜這幾個字的意思。接著,教師又鼓勵學生用肢體語言來表達這幾個字等含義,邊讀邊做出相對應的動作。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課堂氛圍逐漸變得活躍,激發(fā)起了學生的識字積極性。基于此,教師應當把識字教學作為低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的重心,結合學生現階段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特征進行教學策略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高效地幫助學生識記生字。
三、規(guī)律性——強化識字記憶
漢字在其造字結構上也有其與眾不同的特點。語文教師可以借助這些特點,引導學生從認識漢字結構做起,了解不同漢字背后的故事及其演變特征,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增強記憶。讓學生在充分感受漢字魅力的基礎上,自覺投入到生字的學習之中。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課文《小青蛙》時,按照教材課后練習的要求,學生應該掌握“請”“情”“晴”等生字。經過分析,教師發(fā)現這幾個生字都是由不同的偏旁與“青”字構成的合體字,將這些生字集中到一起進行教學,不僅能夠通過比較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到這些生字的區(qū)別與聯系,還能夠強化學生的認識。但也需要注意到,這些生字在發(fā)音上也極易混淆。在課堂上,教師先是借助動畫片的形式,向學生展示了這幾個生字在結構上的變化。在認識“請”字時,將其拆解成“言字旁加一個‘青”來理解,通常跟“請問、請進”連著使用;在認識“情”字時,則將其拆解成“豎心旁加一個‘青”來理解,通常跟“心情、情緒”連著使用,用以表達人的心理活動。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學生在對比和比較中了解到相近字的區(qū)別和不同意義,進一步強化了對生字的理解。
四、文化性——突顯識字內涵
部編版語文教材在內容上也與傳統(tǒng)語文教材有著明顯區(qū)別,更加注重傳統(tǒng)文化與教材融合,進一步豐富了教材的文化內涵。這一做法,即是傳承中華文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眾所周知,《三字經》是古代社會重要的啟蒙讀物之一,也被現代教學所認可。部編版語文教材也節(jié)選了《三字經》中的部分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將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精神滲透于語文教學之中,讓學生在感悟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時,以此為榜樣,不斷完善個人的道德品質,將文化精神內化于心。此外,部編版語文教材還設計了《語文園地》這一欄目,鼓勵學生積極展示自己的語文學習成果。如果單就識字教學而言,學生能夠在不同學習任務的刺激下針對同一漢字進行反復識記、練習,強化個人對漢字結構、漢字內涵以及漢字規(guī)律變化的認識與掌握,讓學生的字詞理解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也為后續(xù)的閱讀學習打下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由于低年級學生缺乏堅定的自控能力,未必能夠長期而堅定地跟隨教師節(jié)奏進行識字認字。在教學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對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讓識字教學充滿著新鮮感。漢字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學習漢字也是在傳承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要創(chuàng)設有趣的識字課堂,教師也可以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探索新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時識記生字。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參照“咬文嚼字”的理念,引導學生對部分生字進行追根溯源的探知,不斷豐富學生的文化積累。如此一來,學生就會不自覺地陷入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之中,不僅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勵其努力識字認字,提升個人的語文素質,這也帶動了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
綜上所述,伴隨著新一輪教學改革的深入,社會對于語文教學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部編版語文教材在識字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與方法,將文化滲透于漢字教學之中。這一做法,不僅有助于生字的靈活運用,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識字能力。在部編版語文教材的指導下,教師要能夠從整體上把握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趣味性的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興趣。教師應當以部編版語文教學為指導,不斷嘗試、探索和調整識字教學的方法,以多元化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識字,讓學生愛上語文,愛上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張敏華.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中傳統(tǒng)文化元素探微[J].小學語文,2017(1).
[2]陳欣婕.小學語文部編教材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9(11):85.
[3]周潤芝.小學語文部編本教材的編寫特色及教學建議[J].文學教育(上),2018(5):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