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牡丹
摘 要: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語言訓練力度不足,語言訓練缺乏系統(tǒng)性的現(xiàn)象,影響了學生語言綜合素養(yǎng)提升。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語言教學觀念,開展多元化的語言訓練模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言能力;訓練對策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也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語文的教學,當以對學生的語言能力訓練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那么,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如何科學開展語言訓練,讓學生將語言這一工具內化為自己的工具呢?筆者認為:教師有效的語言訓練是必經之路。葉圣陶先生說:所謂訓練,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把學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因此,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發(fā)展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強化對學生的語言訓練,通過科學有效的訓練,讓學生正確地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促使學生語言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能力訓練不足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本文立足當前小學語文語言能力訓練現(xiàn)狀,探索在教學中訓練學生語言能力的有效對策。
1 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語言訓練的現(xiàn)狀
1.1 語言訓練力度不足
小學階段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啟蒙階段,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習慣的培養(yǎng),同時應當強化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方能實現(xiàn)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標。而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師強化訓練,方能取得好的效果。而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語言能力訓練力度不足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方面,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滿堂灌”的教育模式,導致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多為傾聽者,很少有參與和實踐的機會。這種學生缺乏表達機會的語文課堂,難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另一方面,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會指導學生朗讀,但朗讀基本都是停留在集體朗讀的狀態(tài),對學生朗讀方法、技巧的指導也不足,導致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唱讀、喊讀現(xiàn)象普遍存在。這種缺乏對學生進行語言能力訓練的教學現(xiàn)狀,是影響學生語言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1.2 語言訓練缺乏系統(tǒng)性
正如前面我們所說: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形成系統(tǒng)化的語言訓練體系,促使學生語言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而就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教師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時存在隨意性強、缺乏系統(tǒng)性的問題。一方面,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沒有明確的語言訓練目標,如在日常的語文教學如拼音、漢字教學中強化普通話訓練,缺乏對學生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的訓練等,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教學模式,又如何促使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呢?另一方面,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語言訓練的過程中缺乏堅持,沒有充分利用好語文教學的時間如早讀時間、語文課堂時間乃至學生的課余時間,導致很多時候教師都因缺乏規(guī)劃而疲于應付,最終導致語言的訓練斷斷續(xù)續(xù)而缺乏系統(tǒng)性。
2 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語言能力訓練的有效對策
2.1 樹立正確語言訓練思想,明確語言訓練目標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而目標則是行動的方向。針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訓練力度不足,缺乏系統(tǒng)性的現(xiàn)象,筆者認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樹立正確的語言訓練思想,明確語言訓練的目標,促使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
首先,樹立準確的語言訓練思想。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有正確的語言訓練思想:一方面,注重積累的思想。量變引起質變,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有一個必要條件:那就是語言積累。學生需要在長期的語言積累過程中,方能促使語言能力提升。對小學生而言,由于知識的學習具有啟蒙性,學生如同一張白紙,其語言能力需要在日積月累中形成。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形成積累的語言訓練思想,并將對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融入到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為促使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另一方面,重視語感培養(yǎng)的思想。語感,即學生對語言的領悟、感悟能力。學生的語言能力與語感之間往往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小學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過程中,應當注重語感的培養(yǎng),讓學生懂得品味、鑒賞語言,提升學生語言能力。
其次,明確語言訓練的目標。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有系統(tǒng)化的語言訓練目標。如設立短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設立聽、說、讀、寫能力的目標等。在設立目標的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要求,讓目標的設立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符,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奠定基礎。
2.2 豐富語言訓練模式,全面提高學生語言能力
在明確了語言訓練的思想和目標之后,小學語文教師應當不斷豐富語言訓練的模式,促使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
首先,將語言訓練融入到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語言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在日積月累中形成。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將對學生的語言能力訓練融入到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如在拼音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發(fā)音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音準,促使學生普通話水平的提升。在漢字教學中,教師要糾正學生每一個漢字的不正確發(fā)音,提高學生讀漢字、讀詞語以及讀句子的能力。
其次,積極開展朗讀訓練活動。朗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規(guī)范學生語言使用方式,全面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有效途徑。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課文中的古詩詞教學、散文教學等開展朗讀訓練,并在朗讀的過程中,指導學生朗讀的方法和技巧如節(jié)奏、停頓、情感的把握等,通過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促使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
第三,開展專項化的語言訓練活動。專項化的語言訓練活動如“課前三分鐘”活動,是全面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有效途徑。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通過課前三分鐘語言訓練如讓學生播報天氣預報、播報新聞、講故事等,促使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升。
綜上所述,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發(fā)展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強化對學生的語言能力訓練,通過多元化的語言訓練模式,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促使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提升。
參考文獻:
[1] 張吉惠.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語言訓練的策略研究[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