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仕杰
信息化教學背景下,圖形圖像、音頻視頻、虛擬仿真等新媒體學習資源不斷豐富,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教學已經深入人心,與之相比,板書這一昔日的主角卻陷入了被邊緣化的窘境。教師在運用板書進行教學時常常出現(xiàn)簡單羅列標題、大段文字單一呈現(xiàn)、無板書、用PPT替代板書等問題。筆者從當前板書應用的常見問題出發(fā),探究歸納板書的設計和應用策略,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基于ADDIE的板書設計應用模型構建
ADDIE模型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學團隊設計和開發(fā)的培訓模型,主要由分析(Analysis)、設計(Design)、開發(fā)(Development)、實施(Implement)、評價(Evaluation)五個部分組成。在板書設計和應用過程中,筆者將教學設計經典模型ADDIE融入其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基于ADDIE的板書設計應用模型主要包括以下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分析階段,主要包括課程類型分析、學習對象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環(huán)境分析和教學資源分析;第二階段為設計階段,主要包括呈現(xiàn)形式設計、呈現(xiàn)內容設計、呈現(xiàn)環(huán)節(jié)設計和支撐資源設計;第三階段為開發(fā)階段,主要包括梳理教學內容、對接教學策略、手繪板書草圖、制作支撐資源、確立呈現(xiàn)內容;第四階段為實施階段,主要包括教學標題呈現(xiàn)目標、主板書梳理內容、教學活動完善板書、教師利用板書課堂小結和學生借助板書回顧所學內容充實完善筆記;第五階段為評價階段,貫穿整個模型,主要任務是對照板書設計的原則進行自評和互評,為后續(xù)課程優(yōu)化提供支撐。
在該模型執(zhí)行中,分析與設計是前提,開發(fā)與實施是核心,評估為教學持續(xù)改進的保障,三者互為依托、密不可分。該模型在實際應用中既要求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又要求兼顧靈活性和動態(tài)性。
基于ADDIE的板書設計應用模型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中的運用
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背景下,如何創(chuàng)新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板書?如何應用板書促進教與學的有機融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基于ADDIE模型在板書設計和應用方面做了如下嘗試。
1.概念辨析——留白式板書
在理論教學中,常常會遇到許多概念需要辨析。傳統(tǒng)的板書設計主要采用大綱式線性結構呈現(xiàn)內容,這種板書側重于知識結構的表達,忽略了學習的過程,不利于學生對知識形成意義建構。例如,在“1.2 認識微型計算機”一節(jié)中,學生需要對微型計算機的組成有宏觀的認識,同時也要明確彼此之間的包含關系。筆者結合學情設計了如圖1左側所示的留白式板書樣例,這種板書的設計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fā),適度預設了“留白”。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借助新媒體資源呈現(xiàn)微機硬件設備的主流產品(如圖1右側),學生在教師講解的基礎上,結合教材和課件對板書留白部分進行補充。這樣的呈現(xiàn)方式既發(fā)揮了板書適時適度的參與優(yōu)勢,又提升了教學的直觀性。板書補充完善的過程也是學生概念辨析和知識鞏固的過程。
2.原理闡釋——圖形式板書
原理一般都比較抽象、晦澀,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單純的文字羅列很難將原理直觀呈現(xiàn),而用PPT課件、微課等動態(tài)講解的方式,又存在信息量大、駐留時間短的不足。例如,在1.2節(jié)中,學生對微機系統(tǒng)形成宏觀認識之后,需要對CPU、內存、外存三者的構成及工作原理有系統(tǒng)的認識。教材主要通過“相關知識”采用大段文字呈現(xiàn),如果教師的板書采用大標題和關鍵詞羅列的方式,學生很難真正把握計算機的工作原理。針對以上情況,筆者設計了如下頁圖2左側所示的圖形式板書樣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板書與課件、微課(如下頁圖2右側)相結合使用,當微課動態(tài)呈現(xiàn)內容至關鍵節(jié)點時,將畫面暫停,教師在此基礎上結合圖形式板書歸納核心知識點。這種邊講解、邊歸納的圖形呈現(xiàn)方式既發(fā)揮了課件動態(tài)、直觀的特征,也保留了傳統(tǒng)板書跟隨性和駐留性的優(yōu)勢。
3.操作技能——流程圖式板書
由于存在學時短、內容多等現(xiàn)實問題,技能傳授類課程大多存在重操作、輕梳理。例如,在“5.6制作數(shù)據圖表”一節(jié)中,傳統(tǒng)教學通常采用教師“帶做”、學生練習的模式,板書基本以操作步驟關鍵詞為主。這樣的呈現(xiàn)形式雖然能夠讓學生基本掌握操作流程,但在應用過程中學生容易出現(xiàn)環(huán)節(jié)遺忘、關鍵技能點注意事項不明確等問題。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筆者設計了如下頁圖3所示的流程圖式板書樣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智慧課堂”管理軟件切屏講解具體操作步驟,板書梳理關鍵操作步驟。練習過程中用“智慧課堂”軟件輔助教學,電子屏幕可多屏監(jiān)控全體學生的操作進度。當遇到教學難點時,教師針對學生操作中的生成性問題轉換至個別學生屏幕,引導學生分析并得出注意事項,在突破教學難點的同時,完善板書注意事項部分的內容。整個教學過程主體板書在教師邊操作邊總結歸納的基礎上書寫完成,注意事項則由學生結合實操進行完善,副板書和課件在教學進程中起到必要的教學提示作用。這樣,板書的形成過程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參與、學習、體驗和建構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實現(xiàn)了從“被動”模仿到“主動”探究、從“學會”到“會學”的過渡,有效提升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知識整合——思維導圖式板書
在復習課及綜合應用類課程中,師生需要將分散的知識點進行整合,使用思維導圖式板書能夠幫助學生找到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思維導圖中的主題關鍵詞有利于學生把握教學重點,適時適度的圖文點綴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攝取,有利于學生思考、交流和表達。例如,“第5章電子表格處理軟件應用”一課一共包含7個知識模塊,知識點分散且彼此之間聯(lián)系不緊密,傳統(tǒng)大綱式板書非但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還可能會讓學生產生混亂感。筆者針對以上情況,設計了如下頁圖4所示的思維導圖式板書樣例。
在教學過程中,圓角矩形的內容為板書主體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邊講解邊書寫,與此同時,學生則借助XMind軟件在計算機上針對每個知識點補充完善(橫線部分),電子大屏借助“智慧課堂”軟件同步展示學生的總結成果。因此,思維導圖式板書是人機、師生互動的結果,圓角矩形部分由師生共同填寫,橫線部分則由學生探討完成。整個教學過程借助圖像、文字、媒體工具等,多角度、全方位梳理知識要點,解決了學生被動學習、思想禁錮的狀態(tài),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同時,思維導圖式板書在知識呈現(xiàn)過程中,實現(xiàn)了知識節(jié)點之間的聯(lián)通,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知識體系。教師在師生互動過程中也可以及時掌握學生對每個模塊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為教學改進提供重要依據。
結束語
板書滲透著教師對教學目標的深思熟慮、對教學內容的重構設計、對教學重點難點的打磨提煉,同時體現(xiàn)了教師對教學的反思和改進。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新媒體學習資源得到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而板書依舊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板書的形成過程,是師生的溝通過程,也是知識建構、情感互動和能力提升的過程。將板書與新媒體巧妙融合,有利于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能力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仇勇平.電子書包:建設數(shù)字化課程環(huán)境[J].上海教育,2011(Z2).
[2]程志霞,陳子超.智慧教育背景下IRS在中學教學實踐中的運用——以佛山市南莊三中為例[J].教育信息技術,2018(05).
[3]孫曙輝,劉邦奇.智慧課堂[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5.
作者簡介:張勝文(1995—),漢族,男,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等教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