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4月11日,我有幸聆聽了吳中豪教授關于《實踐性語文課程的建構(gòu)》的講座,受益良多。
吳教授的講座從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課程的性質(zhì)談起,強調(diào)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早在17世紀美國教育家夸美紐斯就曾經(jīng)提出這樣的觀點:“一切語文從實踐去學習比用規(guī)則學習來的容易。這是指的聽、讀、重讀、抄寫,用手用舌頭去練習,在可能的范圍以內(nèi),盡量時時這樣去做。在學校里面,我們要讓學生從書寫去學書寫,從談話去學談話,從唱歌去學唱歌,從推理去學推理。”
反思我們的課堂,是不是老師講得太多,學生實踐嚴重缺乏?那么,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為什么在老師們的教學中很難實現(xiàn),常常被忽視?原因有三:一是因為實踐性特點不是課程固有的、顯性的,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二是實踐性特點其實不是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而是學習這門課程的特點,確切地說是學習規(guī)律。三是實踐性特點在語文課只有靠語文教師主觀意識才能真正體現(xiàn)。換句話說,老師意識不到,這個特點就可能基本不體現(xiàn)。
吳教授引出于永正先生的《退休反思》中的幾段話:他提出語文能力不是講出來的,學習興趣不是講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更不是講出來的。講,真的作用有限。如果我再教小學語文,我會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不但多讀,還得多背——在初知大意的基礎上,多背點經(jīng)典詩文。我會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中養(yǎng)成讀書讀報和動筆寫作的習慣。
語文老師雖然在理論上都懂得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認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但語文課以講為主的方式為何難以改變?客觀原因:一是教材是白話文,學生一讀就懂,老師就忍不住要通過講讀分析去讓學生體會文字背后的意思。二是老師的老師們就一直是用這樣地講讀分析法在教,講讀分析法被一直傳承沿用。主觀原因就是對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缺乏正確認識。語文課講讀分析方法已經(jīng)見怪不怪,成為語文課難以擺脫的痼疾。
那么,為什么語文課不應該以講讀分析方法進行呢?吳教授從兩方面進行了闡述:首先提出艾德勒和范多倫合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中關于閱讀的四個層次,對我們的閱讀教學很有指導意義。第一層次基礎閱讀:學生能擺脫文盲的狀態(tài),讀完后能回答這篇文章在說什么。(達到這一層次一般需要2年)第二層次檢視閱讀:強調(diào)閱讀的熟練,比如15分鐘內(nèi)讀完一本書,能回答這本書在談什么?(達到這一層次一般需要6-8年)第三層次分析閱讀:最好的閱讀方式:分析文本主題、結(jié)構(gòu)、寫作特色風格等,分析閱讀需要有相當程度的分析閱讀的技巧。第四層次主題閱讀:閱讀很多書,借助所閱讀的書籍,能夠架構(gòu)一個新的主題。主題閱讀是最主動、最花力氣的一種閱讀。而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二年級可能還是在努力實現(xiàn)基礎閱讀,三四年級就是越過了熟練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講讀分析的閱讀方法,讓學生提前進入分析閱讀的層次,嚴重超越了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因此,講讀分析式的閱讀教學收效甚微。其次,以講為主,兒童不能成為主動建構(gòu)者。鐘啟泉教授曾提出,兒童閱讀的本質(zhì)是一種意義建構(gòu),而語文教學中的“課本閱讀”,常常表現(xiàn)為接受教師關于課文的“結(jié)構(gòu)分析”。教師的講解是以“作品”與“作者”為中心展開的,分析課文的主題與篇章結(jié)構(gòu)成為閱讀指導的主要內(nèi)容,忽略了閱讀過程中文本與兒童讀者經(jīng)驗之間的關聯(lián)。教師只是讓學生(讀者)接受作品與作者的信息,產(chǎn)生鑒賞(消費者)的作用。在此種情形下,兒童讀者往往是被動的接受者,而非主動的建構(gòu)者。這是閱讀教學一個很嚴重的誤區(qū)。老師表面上是教了很多,但是學生很難有真正有效的學習行為。所以語文課程改革必須從重視“教師講”的知識性課程,轉(zhuǎn)變?yōu)閺娀皩W生學”的實踐性課程,以“學生怎么學習語言”為邏輯起點重新進行設計。
語文課的實踐性如何實現(xiàn)是一個非常有現(xiàn)實意義的課題,對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實踐性語文課程到底如何建構(gòu)?吳教授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一、培養(yǎng)閱讀興趣與習慣是頭等大事
我們要正確地定位小學閱讀教學的目標,我們的目標不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分析能力,而是要讓學生熟練地掌握閱讀技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讓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實踐,熟悉語言建構(gòu),豐富知識背景,形成技能的自動化。學生閱讀習慣的形成有兩方面的基本條件:一是持續(xù)性和連貫性,二是閱讀量的積累。讀書課程建設有兩條路徑:一是講讀課+讀書課,加強整本書的閱讀,作為語文課的補充和延伸;二是重整語文課程,將讀書作為語文課程核心內(nèi)容和主要方式,教師教讀作為讀書的輔助行為。從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語文規(guī)律的高度,去研究如何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讀書興趣的激發(fā)和習慣的養(yǎng)成。
二、積累語言經(jīng)驗是學習語文的基礎
語言經(jīng)驗包括語言材料的積累、語言運用的經(jīng)驗、在語言實踐中形成的語感。小學生處于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小學階段要將大量語言積累作為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小學語文課的教學內(nèi)容要進行戰(zhàn)略性的調(diào)整,從重視語文知識教學轉(zhuǎn)移到強調(diào)語言經(jīng)驗的積累上。很多著名的國學大師,語文基礎之所以那么好,完全得益于傳統(tǒng)的語文教法,多讀多背,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應該回歸本真,讓學生在讀和背中積累語言經(jīng)驗,為語文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課堂上教師講得越多,學生實踐的機會就越少。
三、強化語言表達實踐是學習的重點
語文作為一種社會交際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夠熟練“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參與社會交際。而現(xiàn)在,我國語文課程將大量時間消耗在文本解讀上,文本解讀式的課程形態(tài)與語文課程培養(yǎng)學生社會交際能力的訴求是不對稱的。語文課程應該對接現(xiàn)代社會對本課程的訴求,建構(gòu)“理解”和“運用”并重,并朝向“運用”的課程形態(tài)。吳教授列舉了袁瑢老師、于永正老師的課堂教學是如何給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語言表達實踐的,讓我們看到大師的教學智慧,同時指出統(tǒng)編教材在編寫上也進行了改進,除了八篇作文,還有一些小練筆、選做題,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很多語言表達的情境,老師們一定要抓住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活動。
四、學習語文知識是運用語言的輔助
心理學研究認為,母語最好的學習方法不是直接教學規(guī)則性的語文知識,而是通過聽說讀寫實踐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運用語言的實踐中習得語言規(guī)則。語文知識要講,但是不能占用課堂大量的時間去進行講解,還是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實踐,在實踐中適當?shù)剡M行一些引導和點撥。
聽了吳教授的講座,我深有感觸,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在不斷地大量的語文實踐中獲得的,不是通過教師的口耳傳授獲得的。雖然這個理念大家都懂,但是到了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卻常常忍不住去講解、去分析,總擔心學生對某個文段理解還不夠透徹,對某個知識點掌握還不夠牢固。我想,對于學生的成長,如果我們把目光放長遠一些,心態(tài)放平和一些,視角更宏觀一些,就不會再占用大量課堂時間去講解分析,不會急于把各種知識、技能灌輸給學生,而是會更加深入地研讀教材,準確地把握教材,靈活地使用教材,巧妙地給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得規(guī)律,習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