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梅
著名語言文學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文言文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無不跳動著文言的雅正韻律,彰顯著文言的無窮魅力。
《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笨梢?,文言文的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已占據(jù)一席重要之位。
文言文教學,對于我們一直使用蘇教版教材的老師來說,是生疏的;對于一直學習蘇教版教材的孩子來說,是新鮮的。怎樣讓孩子對文言文的這份新鮮持久而濃烈?恰是我們語文老師所需努力探索、傾力追尋的。
文言文有著獨具特色的寫意之美——文美、韻美、意美、境美,有著含蓄、幽深的內(nèi)涵,學習文言文,就是帶領著學生跨越時空的長河,領略博大精深的經(jīng)典文字,源源不斷地汲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營養(yǎng),讓文化底蘊更豐厚,讓文化內(nèi)涵更深邃。課堂是教學的靈魂,因此,在設計文言文的教學過程時,我們更要花費心思,巧妙構(gòu)思。
《伯牙鼓琴》是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選自《呂氏春秋》第十四卷《孝行覽·本味》,故事蕩氣回腸、耐人尋味。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江河一樣博大的胸懷,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鐘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chǎn)生了共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用藝術生命的終結(jié)告慰好友的傾心相知,所喻示的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
在教學文言文時,如果指導策略簡單化,只是生硬地逐字逐句講解翻譯,學生勢必會覺得索然無味,學得囫圇吞棗。我以《伯牙鼓琴》的教學為例,積極探索文言文教學的指導策略。文言文的教學要關注什么?怎樣能讓學生學得更有趣更有情更有味?備課時我做足了功課,查閱了很多資料,熟讀精思,研磨課文,抓住“讀——釋——品——悟”的主線,設計教案。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尋讀文言之法。
嵌入式課程內(nèi)容為學生的課前小演講《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從而由荀巨伯與友人的君子之交引入課題:“今天,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一起去讀——《伯牙鼓琴》?!弊x懂課題,了解了伯牙和鍾子期這兩個人物后,我讓學生探討:“本學期我們利用早讀課和社團課讀了很多文言文,你覺得讀文言文要注意些什么呢?”學生結(jié)合自己已有的閱讀經(jīng)驗,再加上現(xiàn)有的看法,最終得出:把握重音、輕音;掌握好語速、語調(diào)、語氣;注意恰當?shù)耐nD;注意有些句子的節(jié)奏;要多讀,熟讀成誦等方法。如此一來,文言文的誦讀鑰匙已被學生握于鼓掌。
二、誦讀課文,吟詠文言之美。
文言文的教學,誦讀應放在首位,讀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礎,學生只有反復誦讀后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恫拦那佟愤@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適合反復誦讀。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讀兩至三遍,讀通課文,指導學生讀好語氣詞“哉”、“乎”,初步體驗古文朗讀的節(jié)奏和韻味。然后通過范讀,引導學生讀準節(jié)奏、讀出韻律,讀出文言文的味道,再讓學生練讀。學生知道了如何斷句停頓,并能在誦讀中感受這經(jīng)歷過風雨滄桑、時代變遷后沉淀篩選下來的文言文的美妙。
三、理解詞句,賞析文言之韻。
理解字詞意思和句子意思是教學重點,課堂上,讓學生構(gòu)建學習共同體,通過自讀、分享、交流等方式,學生在合作學習時釋放已知,解決疑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表達能力、思辯能力等。通過交流,詞句的意思迎刃而解,在學生交流后進行歸納:“你們小組是通過什么學習方法來理解字詞的?”學生小結(jié)出:
①借助文中注釋、工具書、相關資料;
②聯(lián)系上下文;
③反復朗讀,用心思考。讓學生懂得潛心文本,把文章的內(nèi)涵神韻結(jié)合起來,把自己誦讀時的自悟自得結(jié)合起來,理解全文便水到渠成。
四、品析琴“志”,品悟文言之情。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課堂上,我注重引導學生品琴“志”,悟“知音”,讓學生一步步走進伯牙內(nèi)心,想象其琴聲之妙,感悟其高遠之志,體會其得遇知音之喜,以及痛失知音之悲。孩子們由一開始的磕磕巴巴,到后來的全情投入,完全在我的引導下一步步推進。我也和孩子們一起完全融入到了課文之中,融入到了伯牙和子期的“知音”之情中。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五、抒寫情懷,表明“知音”之敬。
領悟了伯牙和鍾子期的真摯友情,學生必然激起了共鳴,這時,安排小練筆:“讀了這個故事,此時此刻,你心中涌起了什么樣的情感?將你的想法寫下來。”讓學生將情感通過文字迸發(fā)出來,留駐于筆端,更促進了學生對“知音”文化魅力的深入感悟。
且看學生當堂練筆——
生一:“伯牙破琴絕弦,像是一種發(fā)泄,一種因失去知音的悲憤。從伯牙與子期相識起,就有一條無形的紐帶將他們連在了一起,不比桃園三結(jié)義同生死的熱烈,沒有管仲之交讓相位的謙虛,可這條紐帶卻無法割斷,。這種友誼,勝于友誼;這種頗有,超越朋友。我想,伯牙那最后一曲,定當是悲憤萬丈,孤獨蒼涼,直刺云霄……”
生二:“……人海茫茫,真正了解你的,屈指可數(shù),我們之所以如此幸福,原因在于,擁有友情的支撐,理解的陪伴,雖沒有彈琴悟琴的典雅與厚重,沒有破琴絕弦的悲痛與沉重。品味友情彌漫的美妙,享受知音陪伴的樂意,珍惜幸福溫暖的時光吧。”
生三:“知音難覓,也更可貴,是王勃‘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綿綿思念,是李白‘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的一醉方休,是伯牙聞子期死后破琴絕弦的不盡悲痛。樹林瀟瀟,溪水潺潺,摔破的琴再也無法恢復,蒼茫天地間,叮咚樂聲不再……”
…………
事實證明,這樣的教學策略是有溫度的,這樣的課堂是有成效的,學生學得趣味盎然,課堂上流淌著靈動的音符,飛揚著情思的光彩。
眼中有言,心中有文。在文言文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巧妙運用文言文教學的指導策略,把文言文教活,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能,讓教學過程搖曳多姿,讓學生的智慧噴涌而出;我們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古代文化的興趣,激勵學生傳承古代文化精髓,讓學生會學、樂學、善學,全面提升語文素養(yǎng),濡養(yǎng)氣質(zhì),滋養(yǎng)心靈,讓文言文如一幅幅寫意畫鐫刻在學生心田……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