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程
摘 要 在足球訓練中為了提高學生對足球的技術掌握,對于足球的球感和意識培養(yǎng)是很重要的。球感是長時間培養(yǎng)出來的,但是有一部分學生喜歡足球因而導致球感比較穩(wěn)定,有些學生接觸足球時間少從而導致球感不穩(wěn)定,對足球知識了解的少,沒有信心導致對足球的腳法不固定,對足球沒信心導致成績上不去。
關鍵詞 足球 球感 意識培養(yǎng)
1球感的培養(yǎng)受以下幾個方面因素的影響
對于學生足球球感的培養(yǎng),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視覺的影響:在訓練和比賽中,很多客觀事物都可引起對視覺的刺激,從而影響運動員的心理變化、球感的形成和向高層次發(fā)展,包括球門、場地、周圍環(huán)境、氣候、觀眾的氣氛、球的形態(tài)、服裝顏色以及精神狀態(tài)等。
(2)聽覺的影響:訓練中耐心地傾聽教練員的講解、指揮,以掌握正確的技戰(zhàn)術,糾正錯誤的動作,這是必不可少的過程。
(3)觸覺的影響:足球運動是一項直接對抗的集體運動項目。這種對抗一方面體現(xiàn)在雙方身體的頻繁接觸上,尤其是運動員的有球活動,如踢、停、運、傳、頂、突破、搶截等,都離不開觸覺分析器的判斷和反應。
(4)注意力的影響:注意力是指心理活動對某些事物的高度集中,而同時離開其它的一切事物。運動員處于緊張地注意力加強時,注意力的范圍將縮小,相反則注意的范圍擴大,而且要保持高度緊張的注意時難度加大,長時間高度緊張的注意將會引起疲勞,出現(xiàn)注意力程度減弱、注意力逐漸分散。
2影響心態(tài)和意識因素和解決方法
在訓練意識中大量和訓練隊友踢足球比賽,這樣容易熱身快,提高人對足球的意識,在傳球中容易提高定位吊球的準備度,在帶球過人的時候提高人對足球的球感配合,順便把繞桿技術運用到實際中去,從而更好的提高足球?qū)m棾煽儭?/p>
心態(tài)和意識也是對足球成績影響比較大的一方面如果不能調(diào)節(jié)好心態(tài)、意識,沒有穩(wěn)定的腳法,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取得不同的成績。
意識在哲學中稱為主觀能動性,它與主觀能動性二者是同意語。意識與一個人的認識和情緒是密不可分的,它們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心理學的研究證明:過度緊張對競技水平的發(fā)揮有著直接的影響。學生的緊張狀態(tài)過高過低,其競技能力均顯示不出最佳水平,只有適度的緊張狀態(tài),才能充分調(diào)動心理能量,才有利于運動員技術、戰(zhàn)術水平的發(fā)揮。不管是面對比自己實力強的隊還是弱的隊以及實力相當?shù)年?,都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技術、戰(zhàn)術的發(fā)揮上,充分利用作戰(zhàn)的有利條件,變觀眾的壓力為動力,形成一種巨大的主場氣勢來壓制對方,即從心理上先戰(zhàn)勝對方。對于不利因素作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比如怎樣盡快適應氣候條件、時差反應、比賽場地和觀眾的干擾、裁判的誤判。如果準備不充分,面對突如而來的困難,隊員就會不知所措,這就很容易使運動員出現(xiàn)情緒過度緊張,導致比賽的失利。事實也證明,學生只有在思想上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克服困難,勇于拼搏,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成績。
教練員選用各種手段進行訓練,如各種路線的運球,不同距離的踢球,不同角度、不同腳法的射門以及各種傳球、停球、運球、射門的組合練習,還有不同人數(shù)、不同場地、不同氣候條件下的競賽活動等,目的就是要通過多種途徑,使運動員多觸球以增強球感。意識通常也稱為意識品質(zhì)。它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根據(jù)目的而支配、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從而達到實現(xiàn)目的的任務。
此外在練習顛球的時候為了提高顛球數(shù)量盡量用大腿正面顛球這樣會比用腳顛球更穩(wěn),尤其是在早晨的時候天到灰蒙蒙的時候顛球,最容易提高球感,熟悉球性。這樣會對足球更好的掌握。
3結(jié)語
綜上所述,球感和意識的練習對其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提高球感練習和踢球時意識的練習才能使控球的水平更好的發(fā)揮和體現(xiàn)出來。
參考文獻
[1] 李樊.談足球技術訓練中意識的培養(yǎng)[J].九江職業(yè)技術學院,2008(02).
[2] 張新.我國青少年足球教練員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與分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3(05):23-24.
[3] 曹肇為.試論足球意識的培養(yǎng)[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06):85-86.
[4] 駱建.短跑運動力量提高屬性及訓練原則[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02) .
[5] 姜紅軍,趙圖強.關于足球運動員的踝關節(jié)損傷及預防[J].遼寧體育科技,2001(06).
[6] 耿小平.足球運動中踝關節(jié)損傷的康復治療[J].中國臨床康復,2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