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平定叛亂,鎮(zhèn)壓農民起義,維護地方安定,正德七年,明王朝在山東武定地區(qū)增設武定兵備道,負責整飭兵備,督理屯營,操練防守。后來,武定兵備道兼管德州,遂改稱武德兵備道。兵備道的設立,有效的整合了地方權力,維護了地方安定。
關鍵詞:明代;武定;武德;兵備道
兵備道,全稱整飭兵備道,屬于明朝提刑按察使司設置的地方派出機構,隸屬兵部管理,集監(jiān)察、軍事于一體,是明朝后期重要的地方制度。明朝中期,土地兼并加劇,社會矛盾不斷加重,農民反抗時有發(fā)生,為鎮(zhèn)壓農民起義,維護地方治安,明政府于正德七年(1512年),在武定州設置武定兵備,《明會典》記載:兵備道僉事“冬春駐武定,夏秋駐德州,往來武定、濱、德三州,并陽信、商河各州縣,督理屯營,操練防守。”本文就武定兵備道的設立、職責及兵備官的選任做簡單探討。
一、武定兵備道的設立
武定兵備道的設立,一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二是平定地方叛亂和鎮(zhèn)壓農民起義的現(xiàn)實需要。
1.武定為京師屏藩,地理位置特殊
武定位于今山東省境內,是明清時期設置的州,屬濟南府,下轄四縣:陽信、海豐、樂陵和商河。元朝時,武定州為棣州,治厭次縣。明朝洪武初年,州縣俱廢。洪武六年,復置州,改名為樂安州。宣德元年,因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而改為武定州,意為以武平定其州也。
武定州地處黃河下游,北連京津,左環(huán)渤海,右控平原,是拱衛(wèi)京師、權衡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北宋時,為抵御金軍南下,宋徽宗派遣工部尚書牛保,親自督建武定州城。明朝時期,特別是明成祖遷都北京后,武定州“北拱京畿,東南衛(wèi)齊魯,西南控趙、魏、徐、兗諸地,兼以襟濟汶而帶運河”,成為與日月爭光的軍事重鎮(zhèn)。
2.平定地方叛亂和鎮(zhèn)壓農民起義的現(xiàn)實需要
明王朝建立后,為鞏固統(tǒng)治,采取藩封制度,明成祖將樂安州分封給漢王朱高煦。永樂十五年(1417年),漢王朱高煦就藩。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繼位,朱高煦在樂安州起兵謀反,宣宗御駕親征,平定叛亂,同時改樂安州為武定州。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日益嚴重,社會矛盾逐步加劇,社會動蕩不安,農民起義頻發(fā)。正德五年(1510年),在北直隸、山東地區(qū)爆發(fā)了由劉六、劉七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軍轉戰(zhàn)南北直隸、山東、河南等廣大地區(qū),嚴重影響了地方安定。于是正德七年,明王朝便在全國大量設置兵備道,武定兵備道也在這一時期應運而生。
兵備道設置初期, “下轄州二,縣十六,巡檢司五,所一,馬步軍合壯快統(tǒng)五千六百四人”,負責“各州縣并境內為所屯營,督同各該軍衛(wèi)有司,操練官軍,合馀民快人等演習武藝,防捕盜賊,保障地方,核用馬匹器械賞勞等項,聽而設法整理爾湏申嚴,號令禁約下人,不許因而生事,邀功害及良善。凡一應事務,湏區(qū)書詳明措置周密,小則從便,施行大則奏請定奪?!甭c三年,兼管德州,遂改稱武德兵備道。崇禎五年,武德兵備道移駐德州。
二、兵備道的職責
1.鎮(zhèn)壓民亂、打擊盜賊
武定兵備道設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鎮(zhèn)壓民亂,明末盜賊流寇橫行肆虐,“七年,置武定兵備道按察司僉事領之。流賊犯境,僉事許逵斬首數(shù)百級,”“賊楊寡婦以千騎犯濰縣,指揮喬剛御之,賊少卻。逵追敗之高苑,令指揮張勛邀之滄州,先后俘斬二百七十余余人。未幾,賊別部掠德平,逵盡殲之,咸名大著?!薄疤靻⒍?,五邑白蓮教于宏志作亂于白家屯,武德道來斯行率州兵會天津景州兵搗其巢穴剿滅之。”“十五年擢武德道兵備僉事。山東被兵,縯祚守德州,有詔獎勵。”可見武定兵備在鎮(zhèn)壓民亂、打擊盜賊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武裝力量。
2.修繕城池,保護地方
武定地理位置特殊,又幅員遼闊,“平原四周百里相望”,沒有遮擋,城池成為躲避戰(zhàn)火,保護群眾的有形屏障。所以增強防衛(wèi),修繕城池尤為重要。歷任兵備官員都致力于此, “正德八年,僉事許逵重修,所建門樓有四,重城并門有八,腰角樓十一,小鋪百,直房并馬道八,炮樓一十六。磚覆城面闊丈余,垛口千余,池深數(shù)尺,四旁環(huán)柳植萬余,飛橋四,關門八?!奔尉甘哪昵?,僉事王璣進一步修繕城池,所以在盜賊肆虐時,附近縣城的人們都往這里避難。
3.監(jiān)督屯田,興修水利
武定地區(qū)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受季風影響,多旱澇災害。又地處黃河下游,歷史上曾多次發(fā)生災害。明代宗時,徒駭河溢,北入黑洼渚,在州東南20里,修了一條排水溝導水入沙河。嘉靖二十四年大水,僉事王曄再加疏浚,惠及百姓,“民甚賴之,因名惠民溝”
三、兵備官員的選任
《明會典》記載“國初,兵事專任武臣,后常以文臣監(jiān)督。文臣重者曰總督,次曰巡撫,總督舊稱軍門,而巡撫近皆贊理軍務,或提督,詳載都察院。其按察司官整飭兵備者,或副使、或僉事、或以他官兼副使僉事;沿海者,稱海防道;兼分巡者稱分巡道;兼管糧者,稱兵糧道;今具載之,而仍以所轄督撫領其首?!笨梢?,兵備官員均為文臣,據(jù)《嘉靖武定州志》《咸豐武定府志》《德縣志》記載,武德道兵備道官員共計60名,其中進士出身59名,舉人僅1人。唯一一位舉人出身的兵備官,也是武德道最后一位兵備官雷縯祚,曾抵抗了清軍入侵,守護了德州百姓,得到朝廷的封賞。
結語
武德兵備道設立于明朝中晚期,盜賊橫行的武定地區(qū),在其存在的132年間,有效的打擊了盜賊,修繕了城池,興修了水利,發(fā)展了教育,有效的維護了地方的安定,所以在清朝建立后,得以保留。
作者簡介:
武婷婷(1987年—),女,漢族,山東省肥城市人,本科,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文物藏品保管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