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語文教學必須加強訓練。但目前語文訓練基本是在卷面上完成。語文學科的實踐性遠遠不止于紙面的訓練題能反映出來的。語文教學要打破“紙上談兵”的模式,構建在實踐中培養(yǎng)語文能力,在實踐中體現(xiàn)語文能力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語文訓練;偏誤;辨正;語文實踐
語文教學需要教師講授,以傳道授業(yè)解惑。教師要言不煩、鞭辟入里地講授可以為學生打開知識的天地。有的教師一味的“一言堂”,只是“耳提面命”,并不一定能讓學生學有所得,語文教學必須加強練習。練習有助于能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當我們談到語文練習時,一般用語文訓練去取代語文練習。比如,錢夢龍老師的“三主”理論,即“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其方法論就是訓練。章熊先生的“名家名篇+科學訓練方法=語文教學科學化”,也十分強調“科學的訓練”。葉圣陶先生在《探討語文教學問題要重視調查研究》中指出,“特別需要調查和研究的是語文訓練的項目和步驟”,更是強調了訓練。
用訓練輔助練習,自有道理。這是因為“訓練”既強調了學生的“練”又強調教師的“訓”,從而保證“練”得法有效,可以說“訓練”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是教師作用與學生努力的完美契合。
可是事實表明只重視推行上述訓練,語文教學仍未必能走出高耗低效、少慢差費的困境,語文教學效率仍然不高,其原因是教師不盡力,不用心,素質不高,而“訓”不得力,“訓”不得法,“訓”不到點子上?還是“訓”沒有對準學生,不切合學生需要,使“訓”與“練”脫節(jié),不能有效指導“練”?這些情況都是有的,但并不是根本問題。根本問題是什么呢?這要看語文訓練的現(xiàn)實情況。
語文訓練的情況是怎樣的呢?閱讀訓練,不外是讓學生做語文閱讀題。作文寫作是一學期七八篇的量,或者就是訓練學生審題,布局謀篇,如何給平淡的作文“點花”?!包c花”就是通過用詞、用典、用例等方式,給作文點綴裝飾,讓文章變得“華美”一些??谡Z交際訓練就是通過一些練習題,描摹口語交際情景,讓學生進行回答。這些訓練基本上是一個形態(tài),就是在紙上進行,在卷面上完成。在普通中學,這樣的“訓練”,目的是為了在升學考試中獲得好成績,考上一個理想的學校。在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基本是中學化,職業(yè)特點并不凸顯,“語文訓練”基本是在紙面上進行;現(xiàn)在中職院校也強調對口高考,這種紙上談兵式的訓練,不僅沒有糾正,還大有日益強化的趨勢。
這種語文訓練的不斷加強使學生只會做語文練習題,只會應對語文考試。有的作家其文章內容被編為練習題了,自己卻做不出來正確答案,或者做得不如學生,從反面證實了這一點。語文習題做的得心應手,如行云流水,語文水平卻并不見得有多高。目前學生語文水平整體堪憂就是明證。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能力從根本上說是在現(xiàn)實生活、工作、學習中表現(xiàn)出的語文應用能力。語文教學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在現(xiàn)實中應用的能力。新課標使用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一概念,并界定:“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xiàn)。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獲得是在“積極的語文實踐中”實現(xiàn)的,而語文能力和品質主要表現(xiàn)在語文實踐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也都強調“實踐”因素。可以說,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因素就是“實踐性”。由此可見,當前人們認識到語文教學“實踐性”的重要性,語文教學越來越切中語文本真。
學生在練習本上、訓練冊上、卷面上做語文習題是一種語文訓練,也含有語文實踐的成分。比如,基本的語文積累,像寫字、識字等也是一種語文實踐。一學期寫七八篇作文,更是一種語文實踐活動。因為寫文章本身就是語文實踐活動。當下的閱讀訓練題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xiàn)著語文“實踐性”的要求,許多訓練題設計較好地揭示了閱讀的規(guī)律和實質,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也能夠反映學生閱讀水平。
現(xiàn)在的問題是,語文實踐性遠遠不止于紙面的訓練題能反映出來的,或者說主要的、根本的不是在目前語文訓練上。語文教學需要改變格局,拓展局面,將語文訓練引到更加廣闊的天地。比如,孫犁《荷花淀》中水生嫂等一群婦女想去看望丈夫時,一個女人這樣說:“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俺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頭?。 庇杏柧氼}讓學生體會上述話語中的言外之意。這樣的訓練題實踐性很強,但是其與實際生活依然不同。從說話的角度來說,這句話背景是什么,說話者的語氣神態(tài)如何,聽者的情況怎樣,同樣的話,內涵的豐富與單一、說話的側重點等都是不一樣的,紙面的作業(yè),不能呈現(xiàn)現(xiàn)實的復雜性、多變性。從聽話的角度來說,學生做作業(yè),一般都能按照作業(yè)制作者的意圖,作出比較全面、準確的解答,但實際交往卻是另一回事。因為紙面是靜態(tài)的,學生可以反復看材料,反復思考,而實際交往是即時的、一次性的。其他語文訓練也是如此,比如寫作訓練,作文寫作與文學創(chuàng)作是有一定距離的,并不完全是一回事。這要求語文練習題和考試試題的設計,尤其是升學考試試題的制作,要突出語文“實踐性”的特征,將語文學習從課堂引向實踐。隨著新課改的推進,無論是教材編寫,還是學生訓練題設計、考試題制作,都越來越體現(xiàn)出語文“實踐性”,課堂與“實踐”對接越來越緊密。突出“實踐性”,是語文課堂教學堅定不移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標。語文教學要改變在課堂上單一的教學模式,走出課堂,將課堂與生活對接,積極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
大語文觀認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闭Z文教學不能只是關門上課,語文學習的天地無比廣闊。真正的語文實踐能力是在生活實際中得以培養(yǎng)的,并在生活實際中得以體現(xiàn)。這就是語文學科“實踐性”的要義所在。比如,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是體現(xiàn)在紙面回答問題上,而是體現(xiàn)在生活、工作、學習上所具備的實際閱讀能力。如果閱讀文件、公函等不得要領,看說明書一知半解,讀文學作品,不懂得鑒賞,那么只會做閱讀題,能在考試中拿高分,又有何用?如果在人與人交往中口訥語遲,說不到點子上,或者說話不適宜、不得當,甚至因一句話引起誤會,導致沖突,那么即使在考試中成績優(yōu)異,又能說明什么問題。作文訓練也是這樣,寫作文,最終是要學生具備在社會交往中能夠從容應對寫作要求的能力。
總之,語文教學要打破“紙上談兵”的模式,構建在實踐中培養(yǎng)語文能力,在實踐中體現(xiàn)語文能力的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不否定傳統(tǒng)課堂的核心地位,相反卻特別強調課堂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語文課堂的這種地位首先在于語文課堂突出語文“實踐性”的基地,其次在于可將語文課上成語文實踐活動的指導課、引導課。就是說,在語文課堂上指導學生進行語文實踐,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語文社會實踐活動。比如,閱讀教學的拓展延伸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要切實指導和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進行課外閱讀。不僅讀名作名著,還要閱讀產品的商標、廣告、書信、文件等。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句話,流行于街頭巷尾的歌曲、俗語,這些都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大好機會。學生只有在這樣的生活中,才能學到活的語文。
課程標準和語文教材十分注重語文實踐活動,比如,中職語文教材專門設計了“語文實踐活動”的板塊,這個板塊雖然在操作上還需要改進,但是設計這樣的板塊無疑是十分有價值的。其價值不僅在于這個板塊本身就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實踐性”特征,更在于教師教學時可以以此為支點和觸點,引導學生到現(xiàn)實中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在實際生活中學習語文。
有人說,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瓶頸是教師素質不高。其實,當下語文教師基本都是科班出身,學歷上都達標。那么這個“素質”指什么呢?筆者認為指教師的實際語文能力。應該說,很多語文教師盡管學歷達標,但實際語文能力卻并不盡如人意。這是因為我們的語文教育一直存在不注重“實踐性”的問題。教師閱讀鑒賞水平不高,寫作能力也不強,口語表達能力欠缺,或者只會“書生腔”,說話方式與社會格格不入。如果語文教師是這樣的水平,那必然會在教學時習慣于照本宣科,習慣于紙上談兵,或者只能照本宣科,只能紙上談兵。就是說,要突出語文學科的“實踐性”,語文教師必須要提高自身語文實踐能力。語文教師能說會寫,不僅教學生讀說聽寫高屋建瓴,還能言傳身教,給學生以深刻地影響,引導學生提高語文實際能力。
作者簡介:劉學柱(1967—),男,安徽省舒城師范學校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語文教學。